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2025-09-29 18:15:19 责编:小OO
文档
[收稿时间]2020-06-17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kcsz2019006),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0xjjy_zd01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0kcszyjxm144)。

[作者简介]甘贤兵(1978-),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医学生理学理论与实验。

[摘

要]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更好地发挥课程思

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医学院校应在医学生理学这一门重要的医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以期实现医学生理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理学;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12-0111-03

University Education

“课程思政”主要是对专业技能知识与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有效的融合,专业发展与立德树人并重,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高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课程偏重知识性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引领,知识只是“冷冰冰的真理”,专业课程没了灵魂和方向盘,失去了应有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2]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生活充满好奇。与中学相比,大学开设的课程丰富,学习形式多,也相对自由,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但丰富的课余生活也容易使学生感到迷茫。大一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形成的重要敏感时期,在此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会影响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导意义重大[3]。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生理学课程的德育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融入教学过程,为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夯实基础,真正践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

一、制订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

一,教学目标要落实“以本为本”,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其中应着重体现价值的引领作用,通过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德育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严谨务实、勤业求真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知识目标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其通过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保障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临床现象和疾病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生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理学人体与动物实验的教与学,学生能主动高效完成实验项目,这个过程能培养其探究与反思能力。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理学的探索

结合课程实际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讲授内容当中,将生命现象与社会现象相结合,每个章节都可挖掘一定的思政内涵。

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甘贤兵

章梦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理学与病理学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12)

111

(一)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情操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热爱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展示我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绪论中讲到“生理学学习的重要性”时,可提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介绍我国第一位荣获此奖项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在“尿生成的调节”中,可介绍中国泌尿外科学的奠基人吴阶平的学习经历,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归国,为国奉献;在内分泌章节中,可提及“胰岛素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先人工合成的”。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说过,科学除了促进生产力,还能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作用于人的心灵。科学是面对未知的无尽探索,是揭开自然面纱的较真较劲。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永葆好奇之心,敢于怀疑,大胆挑战;同时,要尊重科学规律,客观诚信。生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如Galen(古罗马医生和解剖学家)、Harvey(英国医生)在生理学科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现代生理科学的奠基者林可胜教授在发现“肠抑胃素”的过程中,经历了严谨设计、不断摸索和反复实验,甚至以身试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精神,从而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

(三)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精神

孙思邈在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篇首《大医精诚》中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医学生进入大学殿堂所上的第一课。我们在要求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强调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强化学生勤于钻研、精于医道、仁爱济世的职业操守。在讲授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时,可以联系2003年抗击SARS的英雄叶欣,还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官兵等,正是他们用生命和职责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在讲到人工呼吸时,可提及“江城最美护士”肖芳救死扶伤以及坚持普及急救技能和知识的事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我们医学生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以及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四)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博爱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生理学自建立以来,与医学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生理学的学习,可以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及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教师在讲课时可以结合临床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血型的遗传规律”时,可提及2007年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产科病房发生的血型谜团。按一般血型遗传规律,O型和AB型双亲只能生下A型或B型子女。事件主人公是一对O型和AB型夫妇,却生下了罕见的O型和AB型的孩子。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尊重病患,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和动物。1.人体实验:在血型鉴定实验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晕针晕血的情况,教师在实验之前交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互相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仁爱友善之情。2.蟾蜍或家兔等动物实验:教育学生尊重实验动物,高效利用每一份资源,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生命。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要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给动物实施安乐死。在实验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善待实验动物,反对虐待动物的行为,让学生懂得敬畏、关爱和尊重生命,培养学生保护弱小、善待这个世界所有生命的“医者仁心”。

表1是以施建蓉、赵铁建主编的《生理学》第四版教材为例,对各个章节蕴含的思政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表1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举例

介绍生理

学学习的

必要性及

重要性

介绍生理

学科建立

及发展史

内环境与

稳态

细胞膜的

跨膜物质

转运功能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

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科学家们在生理学科建立及发展

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如Ga⁃

len(古罗马医生和解剖学家)、

Harvey(英国医生)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受到体内外

环境的调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就是在为内环境

的稳态创造良好的外环境;内环

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体内各器官系

统功能的协调统一

细胞通过各种物质转运方式,进

行细胞内外物质、信息和能量等

交换,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怀

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和科学、严谨

的研究精神

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意识;“和谐”是

持续健康发展的

重要保证

“一带一路”是促

进共同发展、实现

共同繁荣的合作

共赢之路教学内容思政素材思政元素

112University Education

血型与输血

心率

肺通气的动力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生理学实验遗传与变异:2007年深圳市龙岗

中心医院产科病房发生的波谲云

诡的血型谜团

提供学习形式,如布置作业:无偿

献血有哪些医疗价值及社会意

义?

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

人,为什么要比普通人慢?引导

学生理解心力储备的概念及其对

健康的重要性

人工呼吸:提及“江城最美护士”,

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护士肖

芳坚持普及急救技能和知识

中国现代生理科学的奠基者林可

胜教授发现“肠抑胃素”的过程,

经历了严谨设计、不断摸索和反

复实验,甚至以身试药

学生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胆怯、

恐惧或紧张等心理,致使实验失

败;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态度:如不

忍伤害或虐待等

培养求真务实精

神,不盲从权威,

不迷信教条;加强

医患之间的沟通

与信任,构建和谐

的社会环境

培养无私奉献精

神和救死扶伤职

业操守

“富强”即国富民

强,让学生认识到

这是国家繁荣昌

盛、人民幸福安康

的物质基础

培养无私奉献精

神和救死扶伤职

业操守

培养无私奉献精

神和严谨的科学

态度

克服畏难情绪;培

养科学、严谨的研

究精神;学习实验

动物伦理,在掌握

实验技能的同时,

不忘对动物的“友

善”

(续表)

教学内容思政素材思政元素

三、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本身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形式的变化,新的理念不断涌现,而我们高校教师的政治学习不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到位,难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在终身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教育者先受教育”,我们教师应及时关注并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法规,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每月至少一次的政治学习活动在学校教研室集体活动中已是常态,党员教师政治学习的活动更多,形式多样化。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程思政教学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引导其自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教师在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强化课程思政意

识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挖掘和积累典型案例,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内容精准、有效地渗入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痕”融入。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判定有助于固化教学成果,判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考量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程度。课程思政要做到潜移默化,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在精神上得到洗礼与升华。目前对专业课德育效果的考核主要是依赖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客观标准仍需继续探索。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可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评价教师的教,要考量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职业道德素养,考量教师对课程知识点、思政元素的提炼程度及教学实施熟练度等;二是评价学生的学,要判断其是否学有所得,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践行等。

总之,医学院校应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使得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强调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紧密结合,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在课程思政中师生教学相长;在授课中,教师应确立课程德育目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严谨进行教学设计,高效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体现价值引领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以上是我们对生理学课程思政进行的初步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洪源.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47):230-231.

[2]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4-

87.

[3]尹雪娜,杨珊珊,徐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96-98.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陈明]

113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