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简述宋徽宗崇道的表现
2025-09-29 18:15:21 责编:小OO
文档
引      言

宋真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宋徽宗同时也继承了其前辈的思想,同样的崇拜道教,其对道教的崇拜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徽宗之所以笃信道教,这与他在年少的亲自经历的一件事密不可分,当时宋徽宗在刚刚当皇帝的时候,下无子女,其请教当时擅长医药学的道家术士刘混康教授“广嗣之法”,尽管这个方法到底效果怎样?至今已无人可知,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宋徽宗而言,其在不久之后始得子嗣,还不止一个,宋徽宗的一生,子嗣众多,据统计就有几十人。至此,赵佶便将刘混康等道士当作神仙,曾很多次的向道士讨要“灵丹”、“仙饵”、“镇心压惊符”等仙丹灵药,也像其前面的皇帝一样追求长生不老。同时,崇道也是宋徽宗加强政权巩固的一个重要的之一,因此才导致他如此的崇尚道教。

一、宋徽宗崇道的源起

(一)北宋历代皇帝对道教的崇拜 

宋初,宋太祖、宋太宗亦祭祀老子和建道观,对道教著名的人物苏澄隐、马志通、张守真等人赐“先生”、“大神”称号,宋太祖在夺取政权后周时,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特别是华山道士陈抟,曾以此帮助他积极争取群从。,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还组织开封城内的道士进行道教学业考察,辞去道学品行不优者,使道家的学员素质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召见道徒更是频繁,同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在太宗统治时期,陈抟、王怀隐、陈利用、赵自然、柴通玄等人均受到尊宠。同时加大对道家宫观的投入,兴修了众多的道院。还下诏搜寻全国道经命部下等人进行校正,删简杂重部分始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分别赐予每个道观。在太祖和太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使五代之乱以来道教微弱的局面得以改变,道教得以恢复发展,并为它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真宗赵恒时,道教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由于宋王朝的统治已日益巩固,社会经济也比较繁荣。至“澶渊之盟”以后,外部的环境更加稳定,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扶持道教。宋真宗亲自制造了诸如天书符瑞、天神下降的奇迹,并效法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认道教神仙为祖,只是因为自己姓赵不便奉老子为圣祖,所以宋真宗从道教历史中选取一位赵姓者当作圣祖,至此天神下降并赐语的故事便频繁出现,借此来维护其赵姓王朝的统治。就如史料所记载的一样“来月三日,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尤中神符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自称梦见神人传达玉皇大帝的命令,让他等候赵家始祖的接见。原来赵家始祖是远古的轩辕黄帝,名为赵玄朗。同时真宗布告天下尊黄帝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圣母号曰“元天大圣后”。从此一个有名有姓的道家神仙人物、赵氏始祖产生了,公元1015年,又将玉皇大帝的圣号尊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就此,宋真宗将道教与北宋赵家王室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天书下降的影响下,宋真宗更加热衷于兴建宫观并制定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节日,像天庆节、天祝节、天祯节、降圣节等等,此外,他还制定了有关朝拜圣祖、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等敬神乐章,制订道书。在宋真宗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的发展在北宋出现了第一个崇道的高潮,也为接下来宋徽宗更加崇拜道教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宋徽宗的个人原因

在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赵煦驾崩,当时只有25岁,哲宗无子嗣,所以当时的继承人成了最大的问题,而端王赵佶是与哲宗同父异母的兄弟,最有继承权的申王有目疾不便为君,于是赵佶便被选中。早在即位之前,就有方士郭天信预言他“当履天位”。就此,先天不足的赵佶登上皇位后对道士和道教表现出了特别的尊重,此乃宋徽宗崇道的一个前提原因。在宋徽宗在位期间,为了神化自己,赵佶极力效仿唐玄宗和他的前辈宋真宗,利用“天神下降”来神化自己,认为自己即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当时的政权可谓是政局危机四伏、内忧外患。在内有方腊的农民,外有北方的金国时刻威胁着他的统治,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人心,利用道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这是造成宋徽宗如此崇道的根本原因。最后则是在当时一些道士和奸臣的妖言惑众下,如林灵素,王老志和蔡京之子蔡攸等人的蛊惑,也为宋徽宗崇拜道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在宋徽宗即位之处,无子嗣,茅山道士刘混康教以“广嗣之法”,最后生下皇子。因此对道教道士很是崇信,至政和年间,他开始大规模的崇道,他多次命令下面的各个郡县搜寻和讨访懂得道家法术和仙术的道教人员,当时著名道士徐神翁、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张虚白、王文卿等,都是从各个郡县的推荐给宋徽宗的。宋徽宗赵佶又下诏让各个郡县州府按照儒家学说的模式建立道家学说,同时还按照当时的朝廷给的官吏制度,给道家的道士建立了道教的各种官职和设立道官制度。宋徽宗还非常看重道教的书籍,对其进行详细的编著和撰写,继承皇位的不久之后,又在各个郡县范围内,收集和道家有关的史料和书籍,在政和年间的中期,最终整理和编撰了《政和万寿道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印刷。同时,宋徽徽宗还利用大批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在各个地方修建和维修了大量的道院和宫观,这是继唐朝以来又一次使全国的道院宫观发展到巅峰。宋徽宗在大力崇道的同时,对佛教采取贬毁的,将佛教划为外来的,不是中国本土宗教,而且还宣扬乐死恶生,与中国传统的人情伦理不符,故而不予重视,并严令三教相混,旨在抬高道教和儒教的地位。接下就让我们看看宋徽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对于道教崇拜的主要表现。

二、宋徽宗崇道的表现

(一)宋徽宗崇道在政治上的表现

       1.宋徽宗梦“天神”下谕而兴道,大兴土木

他和宋真宗一样,都是天神下降从而指引他兴盛道教,根据史料《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一记载,宋徽宗还在他的端王藩邸时,就曾自己梦到太上老君面谕:“汝以宿命,当兴吾教”。政和三年十一月(1113),还宣称有天上的神仙人物降临到他的玉津园,因此宋徽撰写了《天真降临示现记》散布到全国。当时的道士林灵素为迎合旨意,在政和七年二月,宣称青华帝君将在晚上降临在宣和殿,火龙神也在内宫中降临,两者都说:“假帝诰、天书、云篆”。于是宋徽宗便在上清宝箓宫召见二千多人道士,并让道士林灵素宣谕其梦见天神托梦这件事。言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凡,左右近臣及宠妃皆是神仙下凡,林灵素还宣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建立了神宵教,宋徽宗便以道教教主自称,同年,他还授意当时的道录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黄帝”,使道教成为了国教。自此宋徽宗开始了轰轰烈烈崇道之路。为了发展道教,宋徽宗在完全不顾国家财力和物力下开始大兴宫观。宋徽宗在公元1102年于京师修建了长生宫,以祠荧惑。又于大观年间,为纪念祖先赵匡胤举兵反周,在陈桥修建显烈观。政和年间,宋徽宗又修建了阳宫和玉清宫在他的出生时的地方福宁殿的东面,在后来因为宋徽宗宣称自己为教主道君黄帝,乃是神霄玉清王下凡,所以将玉清宫改名为玉清神霄宫。同年,又在开封修建了葆真观,次年在皇宫附近修建了上清宝箓宫,为了方便他经常前去座斋醮和授箓等事,在城上建造了复道使其与皇宫相通,还在其神霄宫中铸造了九个巨大的鼎,彰显他的功绩。铸造九个大鼎这也是宋徽宗当时崇道的重要活动,铸造九鼎起源于道士魏汉津,魏汉津在崇宁年初被宋徽宗召见,并向宋徽宗惑言,蛊惑宋徽宗的禀赋超凡脱俗,与其他人不同。于是请求宋徽宗按照拇指的长度为标准,中指的直径及周长为标准,用以制造大鼎,当时的大臣皆不赞同,但唯独宰相蔡京却极力赞同这件事,最后在宋徽宗的命令下先将九个大鼎铸造好,以后再慢慢铸造帝座大钟和二十四节气钟。

与此同时,不仅是在京师,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政和五年九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第二年又下诏命令天下的天宁万寿观改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在大殿上设立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神像等。同时宋徽宗还规定凡是改建时“不虔”者或执行不力者都要受到惩罚。公元1119年宣和年间在京城的玉清神霄宫建成,宋徽宗亲自撰写了《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并命令将这本书制作成碑文放于开封城内的神霄宫里,以此碑作为蓝本让天下摹勒立石,于是刻有《神霄玉清万寿宫记》碑文的神霄玉清之宫观遍布天下。在崇宁、大观这几年的时候,修建大量的元符万宁宫于当时的道教圣地茅山和一些著名道教名山,将上清观迁往龙虎山上等等。这是继唐代以后,宫观再一次出现发展的盛况。此外,宋徽宗在崇道期间中最大的兴作当数万岁了,在宋徽宗的极力支持下,开始时本不过数仞冈阜的万岁山,一日日的逐渐广大,宰相蔡京和童贯等大臣为了迎合宋徽宗,在苏、杭两州设立了花石纲、置应奉局等,大力收集江南的奇石异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运送到京师,历时六年方才完成。

2.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设官职

政和六年九月,宋徽宗将玉皇大帝加封成“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第二年的五月,又上地祗徽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祗”。宣和元年六月,又将庄子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则封为了“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除此之外,茅盈、茅固、茅衷、张道陵、真武、关羽、陶弘景、陆修静等人赐号或加封真人、真君,并且对龙神、山神、城隍以及江河神等神加封赐。其他诸神,都加有封号。并切制定了道教节日,如老子的诞辰作为真元节和请华帝君诞辰作为元成节等等。

宋徽宗按照当时朝廷的官吏制度,给道士设立了道职和官位。根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在公元1118年十月,宋徽宗设置了道官共有二十六等,道职则分八等,有校籍、授经、诸殿侍晨等等,这些官位相当于当时朝廷的修撰、直阁、侍制等官吏。宣和三年(1121),在京师里设置了道录。重和元年开始建立道学制度,还命令各地仿照儒学的形式设立道学,每年进行考试,试经选拔,分元士、高士、良士、上士等若干品级。同时令太学和辟雍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各两名。不久又于诸州添置道学博士。

3.诏令天下搜寻和重用有法术、道术的道士

徽宗执政期间,曾多次下旨在全国范围内令各地郡县搜寻道士。在当时有很多的道士都受到了宋徽宗的亲切召问和封赐,例如王允诚、王老志、张虚白、王文卿、刘混康等等。其中尤以林灵素的权势最为显赫,可谓是“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林灵素和王允诚被称为“道家两府”。除了召见和各种赐封道士外,为了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宋徽宗在大观园年二月(1107)还下诏规定了了道士序位在僧人、女冠之上。在政和七年正月下旨要求各地方在冬季祭祀大礼和朝觐神霄宫时,作为前导的道徒需要数百人为标准去朝觐,同时还下令在与衙门迎接时,全国的道士可以免掉阶墀等礼节。同时道士在与各郡县监司接见时,按照长老法的规定。公元1121年,又下旨命令天下的宫观道徒、道士与地方相见时,各监司和郡县必须以客礼待之,不仅是地方,就连宋徽宗自己在会见道教人士时,也经常以客礼相待。以至于当时很多的道教首领的实际地位已然超过了一般的大臣,许多的道士不仅拥有道官官职,还享有俸禄,而且每到节日斋施,动辄数十万人,可谓数量庞大,赐予每一个道观的田地都不于数百千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宋徽宗在对道教的崇拜上已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

4.崇道毁佛

宋徽宗在统治期间,为体现道教是国教这一基础地位,宋徽宗在极力支持道教地位的同时,还竭尽全力摒除佛教。徽宗极力崇道意犹未足,同时还辅之以对其他宗教的排斥、打击,佛教自然是首当其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与本土自生宗教--道教的冲突由来已久。然而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佛教早已中国化了。但在宋徽宗执政期间,位于北宋北方的金人却一步步的强大起来,来自女真族的军事压力下,外来之教佛教的地位再一次的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赵佶在登位之处即有重道轻佛倾向。大观园年(1107)二月,诏令道士女冠地位在僧尼之上,同时还命令各个士庶阶层严禁崇拜佛僧,重和元年(1118)四月,宋徽宗下令将佛教中有关诋毁道、儒二教的书尽数焚毁。第二年的正月,下令将佛教纳入道教,将佛教中的人物改为道教神仙人物,如佛教佛陀改称为大觉金仙,罗汉、菩萨则变为仙人、大士。僧人为德士,尼姑则为女德,改变衣服样式,改称姓氏。僧录司改德士司,寺改为宫,院改为观。同年五月,又下令德士(僧人)加入道家学派,学习道术和法术,宋徽宗企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来达到一举废除佛教,但这样是肯定行不通的,后来这一便废止,佛教的寺院改回原来的名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宋徽宗对于道教的崇拜达到了一种无法复制的地步。

(二)宋徽宗崇道在文化上的表现                     

1.提倡学习道经,建立道学制度和博士 

宋徽宗为了进一步推行他的崇道方针,在政和七年八月,在宣和殿大学士蔡攸的建议下,宋徽宗将《文子》《亢桑子》纳入到国学的范畴,与当时的《列子》《庄子》并行。同时宋徽宗还亲自给《道德经》作注释。在试行期间,位于兖州的王纯向宋徽宗上书请求,让学士学习《御注道德经》,科举考试出题则按照这本书出题。与此同时还下诏规定:“自令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经,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  凡是刚刚入学者都被称为道徒,此后的每一年都会进行考试,根据其考试的成绩分别授以良士、方士、高士、上士、元士等称号,按照当时的官吏制度从五品到九品授予。同时学道之士按照儒学的贡士法,在考试中优胜者可升为贡士,到京师进入太学预备学校(辟雍)学习,然后每三年组织一次“大比”,贡士参加此考试,在考试中合格者即可成为有道之士,才可以被赐予的不同等级的道官及道职。宋徽宗为了普及道经的学习,还下令道录院选取数十部道,做成雕版颁发之每个州郡。而后,又下令规定:太学、辟雍各置《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两名。“诸州添置道学博士,择本州官兼充。”宋徽宗采取以上措施,促使了道教、儒家的合二为一。直到宣和二年正月,宋徽宗就下令“罢道学,以儒、道合为一,不必别置道学也。”宋徽宗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制定完善道学制度,让道经成为当时的主要书籍从这里看出其对道教的崇拜,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编修道教历史,撰写《道藏》

宋徽宗为了使其崇道的思想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宣扬他的崇道,他在重和元年九月,重编了道教的历史,即为《道史》。根据史料《宋史·徽宗本纪》里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赐名为《道史》。”道史》的则是效仿了《史记》《汉书》分别使用了纪、志、传三部分。同时宋徽宗还为《道史》编撰了道教年号,从龙汉年间起,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但宋代部分则被称为《道典》。这在当时是我国官方修编史料上的第一部比较全面的阐述道教历史的巨著,不过如今已经遗失。但其意义非常重大的,这本书详细的解释了《道史》的纪、志、传三个部分的的内容,有史料记载:“道纪断自天地始分,以三清为首,三皇而下,帝王之得道者,以世次先后列于纪。以天地、宫府、品秩、舆服、符箓、仪范、禁律、、丹石、灵文、宝书等为十二志。男真自风后、力牧而下,女真自九灵元君而下,及臣庶之得道者,各以世次先后为传。”从这史料就可以看出宋徽宗在编修《道史》时就将帝王加入其中,同时彰显了他的崇道之心。

宋徽宗不仅编修了道教历史,他还在全国访求道经,并且亲自主持修编了《道藏》。公元1102—1106年中,宋徽宗诏令天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道家书籍和著作,命令道史主管道教历史的道官进行校订,从崇宁年间到观间年间,这本大藏已有五千三百八十七卷。其后的几年内,宋徽宗继续访求道教仙经。主持编修了《万寿道藏》,加上以前所收集的刊订一本,总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制成镂板,利用当时先进的雕版印刷术将全本《万寿道藏》进行刊板印刷,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3.神霄派的创建和林灵素的神化徽宗

神霄派是在北宋末年从天师道中演化而来的,其创始人为宋徽宗时期的王文卿。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当时宋徽宗特别推崇神霄派,并且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所推崇的是神霄教中的神霄之名,据古代记载天有九重,也就是九霄,最高的一层为神霄。可见神霄就是指的道教神仙居住的最高仙境,代表其高远尊贵之意。宋徽宗当时看中了神霄派这一要义,自称“道君皇帝”,以彰显其在道教中的地位。为了宣扬其道义,宋徽宗特下诏将福宁殿东建的玉清和阳宫改名为玉清神霄宫,天下所有的天宁观改名为神霄万寿宫,宫中放置长生大帝像(宋徽宗),供道徒膜拜,由此可看出神霄派的声势越来越兴盛。一时广大多数的道教徒积极加入到神霄派,使道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政和、宣和年间,在宋徽宗大力崇道下,道教的地位一时尊贵无比,当时一大批道士受到宋徽宗的重用,如王允诚、王冲道、李得柔、董南运、徐知常、王文卿等,其中尤以林灵素最为受宠,宋徽宗赐予林灵素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视中大夫。同年九月,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一时间林灵素权势熏天,竟使朝廷为之升他为温州为应道军节度官位显赫。

什么林灵素能受到宋徽宗的如此宠信,除了与宋徽宗本身崇道有关,还在于林灵素本人的一些因素。林灵素本名为林灵,当时的温州人,幼年曾经当过僧人,但因其的打骂,后来才该做为道士,这也是他为什么极力惑言宋徽宗排斥佛教的主要原因。林灵素为人颇为机敏,好大言,他自称“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之事。”又极力宣扬宋徽宗为上帝之长子,长生大帝君,获得了宋徽宗的赏识,同时积极宣扬宋徽宗乃神人,使宋徽宗达到神人合一,成为神权和君权合一的皇帝。他这一系列的神话符合了当时宋徽宗的心意,宋徽宗自认为是天上的神人下降,就应该成为天上、人间、地府等一切的主宰。同时也就有资格做道教的教主了。林灵素又说佛教对道教的发展不利,宋徽宗马上接受他的意见,说佛教为“金狄之教”,诏令天下的僧人的服装、称号、礼节、言论行为,一律“改从中原”——佛要改名称为大觉金仙,菩萨改称大士,罗汉改称尊者,和尚改称德士,以宫代寺,以观代院,而且要求僧侣学习道教经典。在宋徽宗的支持下,林灵素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就连皇太子与他相遇都要避开,最后还是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4.宋徽宗将崇道的思想融入到书画中

宋徽宗在其统治期间,他在绘画、书法、诗词、音乐、花石、鉴赏等方面均有涉猎,其中他在书画上的成就造诣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在绘画和书法上分别创造了“院体画”和“瘦金体”,广为世人所认可。宋徽宗的绘画活动不是独自的他常常与道教、儒教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要把他的书画与他进行的道教运动联系起来,所以他才处心积虑的在全国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

其中更是有大量的作品体现出了宋徽宗在对道教的崇拜,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五色鹦鹉图》,此画本就是宋徽宗在为国祈祷鸿运时而创造的,主要是以工笔画的形式,充分先出了热烈、喜庆,表达了宋徽宗的祈求上天,敬畏上天的心情。画中五色鹦鹉站在杏花树上,杏花在道教中的含义是“仙花”,经常出现在道教书籍中借以代表吉言,同时杏花也常常出现在著名的神人栖身处,一些地方还认为杏花是仙人的食物。杏在道教活动中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道家的场所和道观被称为杏坛,可见杏花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道教而言。正是因为杏花是道教仙花的这样一个地位,而宋徽宗却非常崇道,因此杏花成为了他画中的最常见的植物。而“五”这样的一个数字在道教的教义中既有象征着五个方位的意思,同道教的阴阳五行相对应,五色则是象征着天下的意思。而且鹦鹉在古代则被视为祥瑞,宋徽宗认为鹦鹉能“惠吐夛言 ”,把它列为祥瑞之禽。宋徽宗在政和年初,完成了一幅巨制《筠庄纵鹤图》,他在这幅画中画了二十只仙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讲道教的思想放入到画中,更多的画则集中在他的《宣和画谱》中。“瘦金体”则是宋徽宗的另一大成就,与楷书相对比,宋徽宗在其草书中显得更加飘逸自然,通神运气、绚丽灵动,突显出了道教的那种自然无为的超脱世俗的非凡境界。例如,《千字文卷》、《草书团扇》、《纨扇七言诗》。他的书法还可以看出他在对道教崇信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体精神是那么自由脱俗,尽情抒发的是一种灵性,更是那道教思想中的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所有道士、道徒所追求的精神内涵。从宋徽宗的书法中可以感觉出对生命的渴望及不停的追求和道家那种还原本色及无任何做作内涵,同时还体现了宋徽宗本人的清静虚明的道教情怀。

三、宋徽宗崇道的影响

宋徽宗崇道所造成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在利的方面,由于宋徽宗的大力崇道使中国道教的理论体系和神道体系变得更加的完善,尤其是《道藏》的编修和《道史》,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的宫观,使道会变得繁荣,留下很多的道教遗迹和建筑,促进了道学的发展。在宋徽宗的推动下兴起了若干新教派,例如神霄派、清微派、京华派等等。最为突出则是宋徽宗的书画,正是因为其对道教的崇拜,才能书画出如此精美的作品,让世人为之赞叹。还有则是在宋徽宗统治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对道教史和学术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涌现了一批道教道经,同时在道教的历史、教理、医学、养身学等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政治思想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样宋徽宗的大力崇道也带了严重弊端,由于大力的兴修宫观,在相对于当时的国力而言,造成了大量的劳民伤财,民不聊生,这也是积贫积弱的最要原因之一,最后爆发了方腊的农民。过度的重视道事,造成国事荒废,最后导致奸臣当道,成群,这与宋徽宗崇道来加强其统治的地位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更是在听信谗言下给我国的佛教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大量的佛教书籍遭到了焚毁和破坏。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宋徽宗却反而痴迷道教,任用奸臣,排斥忠良,纵情享乐,不积极的改良政治克服危机,最后落得阶下之囚的悲剧。

结  语

综上所述,宋徽宗在其统治的二十五年,他将他的崇道思想发展到一个无人所及的地位,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的发展出现了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北宋史上继宋真宗再一次崇道的巅峰,不论是他自己号称“道君皇帝”做到神权和皇权的统一,还是他册封的一系列的神仙名称,他仅仅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从他的崇道表现中可以看出宋徽宗的统治思想:道教为本,儒家为表。宋徽宗重在道教的宫廷文化发展却忽视了国家社稷的发展,虽然他在书画上的成就无人可比,但相对于治理国家而言他却是庸庸无为。当我们回顾和眺望历史时,宋徽宗的一生留下了什么?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他和儿子被金人俘虏的“靖康之耻”和北宋的灭亡而已,时光已然过去了千多年,想想他在对道教的崇拜上所作出的表现,也只是继承了前代各位皇帝的影响罢了。

注      释

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677页。

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1957年版,第678页。

卿希泰:《中国道教》,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13528页。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13529页。

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401页。

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1957年版,第2403页。

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现装书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417页。

脱脱:《宋史·徽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谢守灏:《混元圣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版,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

[1] 卿希泰. 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汪圣铎. 宋代政教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张继禹. 中国道教[M].北京:中国道教协会出版社,1996.

[4] 陈垣.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 卿希泰.中国道教[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6] [金]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77.

[7] 陆修静.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 唐代剑.宋代道教发展研究[J].广西:广西大学学报,1997.

[9] 赵泽光.北宋道教发展概论[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

[10] 朱云鹏.北宋道教发展述论[J].北京:中国道教协会,2000. 

[11][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 宫云维.试论林灵素与宋徽宗[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13] 卢国龙.权利与信仰简单结合的悲剧——漫谈宋徽宗“崇道”[D].四川:四川大学学报,1998.

[14] 孔玉璞.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论述[J].山东:孔子研究,2011.

[15] 张振谦.试论北宋崇道对科举考试的影响[J].河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16] 张学勤.北宋宗教研究[J].河南:河南大学,2003.

[17] 赵宗诚.北宋诸帝与道教[J].北京:宗教学研究,1992.

[18] 汪圣铎、刘坤新.从道教内场道看宋朝的政教关系[D].北京:史学集刊,2010.

致      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云清副教授。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王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序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年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意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