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2. 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有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3.反映我国君主制度发展历程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⑤中朝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②③① C.②④⑤①③ D.⑤④①②③
4.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出来
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5.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
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
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6.观察分析《抗日战争部分时期阵亡人数统计表》(摘自《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从中能够得出哪一历史结论
年 代 | 阵亡人数 |
1937 | 125130 |
1938 | 249213 |
1939 | 169562 |
1940 | 339530 |
1941 | 144951 |
1942 | 87719 |
C.是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7.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8. 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9.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秦汉是如何践行的
A.主义集权制度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监察制度
10.在中国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是A.李大钊 B.陈独秀 C.孙中山 D.
11.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
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12.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3.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14. 电影《地雷战》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地雷最早出现于
A.唐 B.宋 C.元 D.明
15.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16. 明清时期,“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其典型作品是
A.《红楼梦》 B.“三言”“二拍” C.《聊斋志异》 D.《水浒传》
17. 京剧艺术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堪称“国之瑰宝”。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昌盛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18.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19.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最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B.民贵君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
20. “到1937年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国际地位正在下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成反比地被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团结 ②提高了中国战场的地位 ③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 ④增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右图是日本右翼分子篡改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书中关于抗战时期的部分内容是这样写的:“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历史是
A.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妄图侵吞整个华北地区
B.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台儿庄战役后,日本提出通过谈判来解决中日两国间的争端
22.“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主义者
23. “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①甲午海战战斗壮烈 ②清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③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遭到清廷压制 ④维新派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 根据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
C.新民主主义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25.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
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26.“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应属于
A.国民军 B.八路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中国人民
27. 1937年8月以后,中国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被国民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时洛川会议决定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这说明
A.中国党不愿意与合作抗日
B.中国党主要是想以抗日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力量
C.国共合作抗日的突出特点是军事合作
D.这是由当时日本侵华的特点决定的
28.与右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二次
B.护国运动
C.第一次运动
D.第二次运动
29.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30.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A.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B.抗战胜利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的“卢构桥事变”
C.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
D.抗战期间国民一直奉行“不抵抗”
二、非选择题
3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据《史记》编写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据《唐摭言》编写
材料四: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平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1)据材料一,墨子有关选拔的观点是什么?在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4分)
(2)材料三、四都涉及到科举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简述其影响。(4分)
(3)指出科举制度的实质,并援引材料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3分)
(4)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能否真正实行墨子的主张?为什么?(2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图四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简述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5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5分)
材料三 这两幅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师设计家Thomas Allom(1804~1872)的画册《CHINA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 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3)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这位建筑师所画的中国建筑有什么特色?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英国公使马嘎尔尼在1794年写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4)18世纪康乾盛世的“太平辉煌”指什么?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你认为马嘎尔尼的感慨符合历史实际吗?“人们感到切肤之痛”的最典型性历史事件是什么?(6分)
33.(22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是一幅西方人所画的有关义和团的漫画,请观察分析: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材,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赫德《中国实测论》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4分)
(2)材料二漫画作者要表达对义和团的什么态度?漫画所传达的信息有哪些与历史事实具有一致性?(4分)
(3)材料三、四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2分)
(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以及该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
(5)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的过程中,比较义和团运动和辛亥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4分)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4分)
杭高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卷页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20分,第33题22分)
31.(13分)
座位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