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强,游再平,赵友年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 610213)
摘要:《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项目根据四川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出四大地质遗迹区,再以其分布规律,景观形成时间、空间和成因的关联性划分出20个地质遗迹分区和28个地质遗迹小区,从而建立了四川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系统。
关键词: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区划;四川
中图分类号:P53,P9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8)04-0327-04 地质遗迹受到自然地理背景和地质背景差异性的制约和控制,在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层次。在地质遗迹区划工作中,根据这种等级层次,可将四川的地质遗迹具体划分为大区(一级)、分区(二级)和小区(三级)三个层次,而三级区划以下为地质遗迹景观地或地质公园。
1 区划原则
1.1 景观地的划分
区划是以地质遗迹景观地的合理圈定为基础的,景观地的划分主要考虑以下3个原则:地理分布密集性原则;地貌单元完整性原则和地理相通性原则。
据此,在地貌上相对的地理区域中,划分出地质遗迹景观点分布密集的景观地(含地质遗迹景观群)。划分过程中要适当考虑行政区域的完整性,遗迹类型的丰富程度,遗迹之间的交通状况等。一个的地质遗迹景观地大致可规划建设为一个中型或大型地质公园,或据行政区域的分割将其规划分解为几个小型地质公园园区(或景区)及地质遗迹保护区。
命名原则:县(市)名+地名+地质遗迹景观类型+景观地。
1.2 小区的划分
小区主要由景观地归并而成,归并主要考虑以下3个原则:地貌类型相同或相似;景观类型相同和系统发生学(即形成时间、空间和成因的关联性)原则。小区周边在类型上相同或者形成于同一序列的地质事件中的孤立景观点,也应并入小区,尤其是孤立景观点具有省级以上价值等级时,小区的边界要能扩大到能包含这些景观地。小区的划分突出了全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具体特征与价值,以及这些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自然分布区域。
命名原则:地名+代表性地质遗迹类型+地质遗迹小区。
1.3 分区的划分
分区是由小区归并而成,归并主要考虑地理相邻与系统发生学原则,大致与地貌区划或大地构造分区的二级区划相当。分区划分反映了全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规律。
命名原则:地名+地貌类型+地质遗迹分区。
1.4 大区的划分
大区是按照区域地质地貌背景和地质事件从更加宏观的尺度上分割全省的地质遗迹景观,突出了其总体特征与形成背景。大致与地貌区划或大地构造分区的一级区划相当。
命名原则:地名+地貌背景+地质遗迹大区。
2 区划系统的建立
收稿日期:2008-02-02
作者简介:郭建强(1963-),男,四川成都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公园和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规划工作
327
328
根据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和区划原则,将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4个大区、20个分区、28个小区(表1)。
3 区划特征 3.1 四川盆地大区 位于广安、南充、遂宁市、巴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宜宾和泸州等市,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面积约11.5万km 2,可进一步分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和泸州低山丘陵等分区。 1)川西平原分区,面积约12 381km 2,可进一步划分为成都乌木古生物和眉山砾石层台地地貌小区。 成都乌木古生物小区为第四系广泛分布的冲积平原,是我国南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保存有大量古文化遗址和大量乌木化石。眉山砾石层台地地貌小区位于该冲积平原周缘南侧,以发育中更新统砾石层台地地貌为特征,以名邛砾石层台地为代表。 2)川中低山丘陵分区,面积约79 932km 2,可进一步划分为龙泉山峡谷地貌、巴中丹霞地貌和自贡恐龙古生物小区。龙泉山峡谷地貌小区以低山地貌为主,岷江、沱江切穿龙泉山脉形成著名的平羌小三峡和沱江小三峡。巴中丹霞地貌小区广布中生代红层,以低山和深丘地貌为主,丹霞地貌较为发育。自贡恐龙古生物小区恐龙化石保
存地和恐龙活动遗迹众多,同时伴有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生物桫椤保存地。 3)川东平行岭谷中低山分区,面积约10 419km 2,发育北东走向一系列褶皱,向斜成山,背斜为谷,构成壮观的平行岭谷地貌。由于背斜核部石灰岩大量出露,使岩溶地貌成为主要构景要素,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典型代表。
4)泸州低山丘陵分区,面积约12 633km 2,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沿与川南山地过渡地带,以中生代红层为
基础发育一系列较为壮观的丹霞地貌。以合江福宝、笔架山、泸州忠山、方山丹霞地貌景观为代表。
3.2 盆周山地大区
位于巴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宜宾和泸州等市,面积约48 000 km 2,包
括大巴山中山、米仓山中山、龙门山中低山、峨眉山—老君山构造中山、川南中低山等分区。
1)大巴山中山分区,面积约3 063km 2,处于我国南北地理、气候和地质分界靠南侧东段,以中山地
貌为主。由于迎风坡充沛的降雨及有足够的补给水源,岩溶作用强烈,地表和地下岩溶侵蚀和堆积地貌发育,显著的特征是洞穴和溶蚀峡谷景观特别发育。
2)米仓山中山分区,面积约5 498km 2,处于我国南北地理、气候和地质分界南侧西段,以中山地貌
为主。由于受嘉陵江快速下切作用,地表和地下岩溶也有快速下蚀特点且发育不成熟,岩溶侵蚀地貌较堆积地貌发育更广泛,洞穴堆积整体上不太发育。
3)龙门山中低山分区,面积约18 301 km 2,可进一步划分为九顶山构造地貌、剑门关剑门地貌两小区。九表1 四川省地质遗迹区划表 大区分区 小区 Ⅰ1—1 成都平原地貌生物
Ⅰ1 川西平原 Ⅰ1—2
眉山砾石层台地地貌 Ⅰ2—1
龙泉山峡谷地貌 Ⅰ2—2
巴中丹霞地貌 Ⅰ2 川中低山丘陵 Ⅰ2—2 自贡恐龙遗址
Ⅰ3 川东平行岭谷 Ⅰ 四川盆地Ⅰ4 泸州低山丘陵 Ⅱ1 大巴山中山 Ⅱ2 米仓山中山 Ⅱ3—1 九顶山构造地貌 Ⅱ3 龙门山中低山 Ⅱ3—2 剑门关剑门地貌 Ⅱ4—1 峨眉山断块方山 Ⅱ4 峨眉山—老君山构造中山 Ⅱ4—2老君山褶皱方山地貌 Ⅱ 盆周山地Ⅱ5川南中低山
Ⅲ1—1 泸沽断陷湖盆 Ⅲ1 盐源盆地 Ⅲ1—2 盐源前渊盆地 Ⅲ2—1锦屏峡谷地貌 Ⅲ2 雅砻江下游峡谷 Ⅲ2—2二滩峡谷地貌 Ⅲ3 安宁河宽谷平原 Ⅲ4 大渡河中下游峡谷 Ⅲ5—1 小相岭冰川地貌 Ⅲ5 小相岭—螺髻山中高山 Ⅲ5—2 螺髻山冰川地貌 Ⅲ6 攀枝花低山
Ⅲ7 昭觉山原
Ⅲ 攀西山地 Ⅲ8 金沙江下游峡谷 Ⅳ1—1 石渠丘状高原 Ⅳ1—2 壤塘—黑水冰川地貌 Ⅳ1 川西北高原 Ⅳ1—3若尔盖湿地
Ⅳ2—1 金沙江中游峡谷 Ⅳ2—2 沙鲁里山冰川地貌 Ⅳ2 横断山高山峡谷 Ⅳ2—3 雅砻江中游峡谷地貌 Ⅳ3—1 九寨沟—黄龙岩溶地貌 Ⅳ3—2 雪宝顶冰川地貌
Ⅳ3—3 汶川—宝兴峡谷地貌 Ⅳ3—4 四姑娘山冰川地貌 Ⅳ3—5 丹巴矿山 Ⅳ3—6 贡嘎山冰川地貌
Ⅳ 川西高山高原Ⅳ3
邛崃山—大雪山极高山 Ⅳ3—7 踏卡矿山
剑门地貌是一种地貌新类型,特点是由砾岩形成的规模宏大的绝壁景观,伴有障谷、峡谷、峰丛、洼地、漏斗、洞穴、孤峰、岩柱等地貌。成景过程中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作用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以侵蚀为主的地貌类型。景观以雄伟、粗旷、刚性为主要审美特色;色彩上以灰色、灰白色为基调。该类地貌主要分布于龙门山造山带的前磨拉石带,自北东向南西依次有:广元天台山、剑门关、江油窦团山、安县罗浮山、汶江石林、都江堰漓堆山、青城山、青城后山、邛崃天台山、名山蒙顶山、雅安碧峰峡、芦山龙门洞等。
4)峨眉山—老君山构造中山地貌分区位于四川盆地向攀西山地、横断山区过渡地带,面积约12 045km2,可进一步划分为峨眉山断块方山地貌和老君山褶皱方山地貌小区。前者以断块方山地貌为主体,山顶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其周缘多峭壁悬崖,以峨眉山、瓦屋山为代表。后者则以开阔短轴状背向斜为基本构造格架,形成背斜为谷,向斜成山的褶皱方山地貌,以屏山老君山、美姑大风顶、峨边黑竹沟为代表。
5)川南中低山分区,面积约9 179km2,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分区为典型的温带~亚热带岩溶地貌,以大型天坑、溶洞、石林、地表溶洼、岩溶温泉和间歇泉群为特征,以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为典型代表。
3.3 攀西山地大区
位于凉山州、攀枝花市,在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带上,平均海拔2 000m以上,地貌类型以宽谷盆地与高山峡谷或山原相间排列为主体特征,面积约 000 km2。该大区包括的分区有:盐源盆地、雅砻江下游高山峡谷、安宁河宽谷平原、大渡河中下游峡谷、昭觉山原、攀枝花矿山和金沙江下游峡谷。
1)盐源盆地分区,面积约8 233km2,可进一步划分为泸沽湖断陷湖盆和盐源前渊盆地小区。前者以泸沽湖断陷湖盆为特征,泸沽湖是四川最大的天然湖泊,湖区湖光山色和摩梭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自远古走来的世外桃源。后者以盐源前渊盆地为特征,自三叠纪以来沉积了厚达7 000m以上的类磨拉石、磨拉石建造,盆地中心有大面积第四系分布,为锦屏山造山带的前渊盆地。
2)雅砻江下游高山峡谷分区,面积约11 139km2,可进一步划分为锦屏峡谷地貌和二滩峡谷地貌小区。该分区是四川省河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雅砻江奔涌咆哮于高山峡谷间,在绕过锦屏山后流向发生180°大拐弯,形成壮丽的奇观,二滩和锦屏电站大坝高筑,高峡与平湖相辉映,是本区最突出的特色。
3)安宁河宽谷平原分区,面积约1 670km2,主要地貌为宽谷平原。沿安宁河流域发育的中新生代断陷型谷地,是攀西裂谷的轴部区域。分区以土林和断陷湖泊景观为特征。
4)大渡河中下游峡谷分区,面积约8 232km2,以高山峡谷地貌为基本特点,著名的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该分区。此外,石棉县的石棉采矿遗迹也很有意义。
5)小相岭—螺髻山冰川分区,面积约8 233km2,以古冰川地貌广泛发育为显著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小相岭冰川地貌和螺髻山冰川地貌小区。小相岭小区位于安宁河上游源区,以高山和极高山冰川地貌为主;螺髻山小区位于安宁河谷东侧肩部,冰川地貌和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景色秀美,是古冰川作用成景最丰富的地区,堪称中国古冰川遗迹博物馆。
6)攀枝花低山矿山分区,面积约5 845km2,是攀西裂谷聚宝盆的缩影,以典型矿床和采矿遗迹为主要特征。这里有我国著名的露天钒钛磁铁矿山和重要的钢铁基地,也是我国唯一起源于二叠纪的大规模苏铁天然种群保存地。
7)昭觉山原分区,面积约5 207km2,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由于流水侵蚀,高原地貌已经支离破碎,以山原地貌为基本特征。
8)金沙江下游峡谷分区,面积约3 063km2,以峡谷地貌和温泉、湖泊为特征。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地震崩滑堰塞湖马湖,有即将落成的金沙江向家坝电站和溪落渡电站,自然与人工造就的高峡平湖集聚一地,景观壮丽。
3.4 川西高原大区
位于甘孜州、阿坝州,平均海拔4 000m以上,大致以岷山、邛崃山、大雪山、贡嘎岭的主脉为本区
329东界,北部高原面保存完好。大区分为川西北高原、横断山高山峡谷和邛崃山—大雪山极高山分区,面积约256 000 km2。
1)川西北高原分区,面积约94 239km2,可进一步划分为石渠、壤塘—黑水冰川地貌和和若尔盖湿地小区。高原面起伏不大,地势较为平坦,水系呈蛇形、辫状或网状,湖泊和沼泽发育,以高原湿地广泛发育为基本特征。
2)横断山高山峡谷分区,面积约102 658km2,可进一步划分为金沙江中游峡谷地貌、沙鲁里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和雅砻江中游峡谷地貌小区。该分区高原面残存不全,冰川、流水、高寒岩溶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剧烈,形成横断山区特有的多条江河并流的壮丽景观。邻江峡谷深邃、谷肩雪峰高耸为其基本特征。
3)邛崃山—大雪山极高山分区,面积约59 202km2,可进一步划分为九寨沟—黄龙高寒岩溶地貌、雪宝顶冰川地貌、汶川—宝兴大熊猫栖息地、四姑娘山冰川地貌、丹巴矿山、贡嘎山冰川地貌和踏卡矿山小区。该分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沿地带,地势上巨大落差造就了奇特的极高山地貌和峡谷地貌,构成我国著名的地貌三级阶梯,也是地质、气候、生物种群、民族、文化的自然分界线和物质交换的走廊。
分区内有许多著名的山峰和景观,岷山主峰雪宝顶、邛崃山主峰四姑娘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等是我国著名的登山探险旅游目的地。分区以极高山地貌和发育的海洋性冰川、古冰川遗迹为主要特征。九寨沟—黄龙小区以高寒岩溶地貌广泛发育为特征,丹巴和踏卡小区以特有的典型矿床和采矿遗迹为特征,前者产著名的白云母、PEG和金矿床,后者有世界首例碲矿床。该分区景观价值和品位极高。
4 结语
首次较系统地开展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研究,初步建立了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系统,将全省地质遗迹划分为4个大区、20个分区和28个小区,并提出了剑门地貌新类型。
全省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研究线条较粗,更多是考虑了地质地貌背景的空间差异,未从开发价值角度考虑,但更需要从类型的多样性、互补性和空间的密集性加以分区,便于对未来地质公园的规划与组团式开发,也便于通过系统策划、设计、建设形成引领行业的地质公园品牌,更有利于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范晓.四川省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A].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第八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81~294.
[2] 郭建强,杨俊义,杨更,等.剑门地貌特征、成因及与丹霞地貌之比较[J].四川地质学报,2006(26):228~233.
A Study of Geoheritage Regionalization in Sichuan
GUO Jian-qiang,YOU Zai-ping,ZHAO You-nia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ing Team, BGEEMRSP, Shuangliu, Sichuan 610213)
Abstract: The project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geoheritage landscape in Sichuan Province”divides Sichuan Province into 4 geoheritage regions based on landscap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ic features which are subdivided into 20 geoheritage subregions and 28 small geoheritage areas based on space-time and genetic relation.
Key words: geoheritage; geoheritage regionalization; Sichuan
330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