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分阅读】四年级阅读理解——人物描写(含答案)部编版
2025-09-29 18:15:42 责编:小OO
文档
阅读理解——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很普遍,其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进而展示文章的中心。

(一)外貌描写

1.含义: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体型、衣着等进行的描写。

2.运用

例: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条,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红楼梦》中贾家荣府的管家太太王熙凤。通过这段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王熙凤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在贾府的地位不凡,又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的凤姐形象。

小结:外貌描写的作用

(1)通过穿着打扮反映出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

(2)体现人物_________性格特征;

(3)反映人物所处的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和_____________时代特征;

(二)语言描写

1.含义:语言描写,即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

2.运用

例: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普罗米修斯》。一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可以看出他盗取火种的理直气壮和坚定。这句话表现出普罗米修斯坚持正义、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和大无畏精神。

(三)动作描写

1.含义:动作描写是指准确、细致、生动地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

2.运用

例:①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也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

②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以上两句话选自课文《牛和鹅》。第①句话通过“拍、摸、触”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再现了“我们”欺负牛的情形,反映了我们一点儿也不害怕的心理。第②句话中“不说话、贴着、悄悄地走”这几个词语,生动细致,反映了“我们”遇到鹅时的恐惧心理。这两句话也写出了儿童的天真顽皮。

小结:动作描写的作用

(1)侧面交代人物的________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_____身份地位等;

(2)反映人物在当时的_____________内心情绪和_____________心理活动;

(3)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心理描写

1.含义:心理描写,即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的描写。

2.运用

例:①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②我套上老虎皮,那是一件画着黑道道的黄布连衣裤,脸、手、脚都不露,我想上台露脸是露不成了。

③随他说去吧,我这个配角虽然配不上他,可是老师没把我撤换,他也只好将就。

以上三句话选自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第①句话写出了“我”对表演活动的期待,反映了“我”是一个被冷落的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第②句话写出了“我”不能露脸后的失落;第③句话写出了“我”和搭档对我的表演都不满意,但“我”还是对自己能表演充满信心。这三句话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结: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神态描写

1.含义:神态描写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

2.运用

例:爸爸同意了她的要求,她顿时心花怒放,喜悦飞上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

神态描写能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她的喜悦之情,也使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跃然纸上。

总结:人物描写的作用/表达效果

(1)反映出人物的喜好、身份地位、生活态度、身体状况等;

(2)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3)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和品质特点,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情绪。

(4)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下面句子分别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把答案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神态描写)

(2)她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动作描写)

(3)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语言描写)

2.阅读文段,说说文段在人物描写时用了哪些手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抄到横线上。

太阳神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娲,是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娲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娲就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伤悲罢了。

女娲不甘心她的死,她的灵魂便化作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因为你啊——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很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你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入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1)运用了______描写,文中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了______描写,文中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了______描写,文中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语言描写    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也要把你填平。

(2)动作描写    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3)外貌描写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

3.阅读文段,完成练习。(体会人物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母亲(节选)

记忆的画面中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了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坊、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顿时,我害怕极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当时,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其实,母亲心里也明白,便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1)文段中画“______”的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是神态描写____________,画“”的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语言描写。

(2)愁容满面的母亲,辛苦劳作时,为何嘴里竟然哼着一支小曲?(  B  )

A.母亲这是在苦中作乐,自我安慰。

B.母亲这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苦难的生活。

(3)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强、刚毅的母亲。

刘伯承手心练字

欧政芳

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shú)读书,但掏不出钱给他买笔墨纸张。没有笔墨纸张,无疑是读书识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可机智的刘伯承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手心练字法”——以食指作笔,把掌心当纸,将要写的字一笔一画地在手心上练习。

有一天早上,先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们临摹赵孟頫(fǔ)的书法,字帖发下去,学生们都动手磨墨、铺纸张了,唯独刘伯承一人呆坐着看字帖,先生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却一言不发。下午,交作业的时间到了,先生(     )问刘伯承:“你写的作业呢?”刘伯承(      )回答:“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好了,也默记在心中了。”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发出一阵阵嘲笑声。

“在手上写好了?在手上能写好字?”先生黑着脸举起戒尺,吼道:“狡辩,把手伸出来!”刘伯承只好向先生道出自己买不起笔墨的苦衷,并且说出了自己独创的“手心练字法”。先生从学生那里拿来笔墨,刘伯承当场挥毫疾书,先生看了看刘伯承功底深厚的书法,点头认可了。后来,刘伯承还对自己的“手心练字法”做了总结,写成一首打油诗:“穷人只有一双手,笔墨纸张随身走。手心写满写手背,左手写完写右手。”

①“手心练字法”不仅让刘伯承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还帮助他打赢过一场漂亮的战斗。据说在一次中,刘伯承的队伍被敌军包围。②刘伯承一边焦急地对着地图观察地形,一边不由自主地在手心划拉地图上标注的山名,写着写着,笔画结构一连,一条栩栩如生的跃龙门的鲤鱼就出现在眼前。刘伯承豁然开朗,立即布下鱼鳞阵,采取突破战术:主兵力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集中兵力对敌阵发起猛攻。最终刘伯承率领以少胜多,成功突围,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删改)

1.为第②自然段中的对话选择恰当的语气,填在文中括号里。

恭敬地胆怯地生气地由衷地

2.刘伯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好以_________为笔,以_________为纸,练习写字。这就是刘伯承独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判断文中画“﹏﹏”句子,并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的嘲笑,是为了衬托出刘伯承家庭的贫困和他自己的懒惰。

B.画线句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画线句②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伯承布鱼鳞阵的想法源于他的“手心练字法”,表现出了刘伯承的足智多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D.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勤奋刻苦、善于学习的人。

【答案】

1.生气地  恭敬地

2.没有笔墨纸张食指掌心手心练字法

3.此句是对刘伯承的神态描写。“呆坐着”一词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境。

4.A同学们嘲笑刘伯承的原因是他说道“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好了,也默记在心中了。”同学们不相信他说的话才会嘲笑。

母亲·我·狗

小时候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象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

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学不能不上啊,我送他!”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

“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

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地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地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儿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léi)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 我总细心地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1、“恶狗云集”中的引号表示( )。 

   

2、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3、“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地守护在母亲的身旁——

 

 

4、文中三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具体作用是( )。(多选题) 

5、“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母亲其实很怕狗的,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6、文章第七自然段画“_______”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母亲的?通过这些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C   4、A  C  B   5、B 

6、画线句子是从母亲的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描写的;从母亲紧张害怕地盯着四周却还要强装镇定来安慰“我”,可以体会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和保护。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