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考试改革
2025-09-27 16:07:23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考试改革

摘 要:数学考试改革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起着领航标的作用。其考试的改革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学科化、知识化向生活化、外延化转变;由知识技能型考查向教育功能型考核转变;由单一封闭化向多样开放化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就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课堂教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把“大数学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考试改革

自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课程标准施行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创设新课堂”的教改热潮。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一代综合性人才成了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真正实现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除了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进行改革外,而小学数学考试改革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则起着领航标的作用。小学数学考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它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也是衡量测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教育管理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要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地利用考试促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客观地反映教学、公正地评定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就必须以考试和命题改革为杠杆,推动学校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从而才能保障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为课改实验保驾护航。

一、小学数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育部有关中小学数学考试改革的要求,我们对小学数学考试改革的基本目标做如下思考:

(一)考试的命题与手段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教育部对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基本要求,保障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考试能引导学校教育教学的正确发展方向,对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教与学的双向良性发展。

(二)不断探究更合理、更实际、更科学的数学考试模式,使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对学科教学改革的束缚得以真正,推动学科课程全面改革的实施。

(四)考试与命题要充分体现个性,使教师的智慧和创新得以展示,真正体现小学数学考试的特色和风格来。

二、小学数学考试改革的多元化

(一)明确考试目标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克服在部分地区、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陈旧的评价和考试观念以及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疑虑”,“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据此,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之前应向学生公布教学大纲以及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拟定的考试大纲、考试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所学课程的内容范围、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部分学生对课程考试的疑虑和神秘感,正确认识课程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二)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的改革是考试改革的关键,要改革单纯的知识再现的考试方法,克服考试成绩与能力脱节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其原则是要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出来,引领学生自觉地改进学习方法,并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学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正确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2.由学科化、知识化向生活化、外延化转变。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并高度综合,使得教材无法完全适应知识的变化。试题应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和整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知识的关心以及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融汇当今国际国内的新观点、新见解,使考试内容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本地特色和实用精神。这必将对教学途径的拓宽、教学内容的开放产生深远的影响。

3.由知识技能型考查向教育功能型考核转变。过去考试试题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测评,而忽视了考试的教育功能,因此,要密切联系新课改理念,在加强试题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教育性上下工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探索,在使考试成为学生再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再学习的理念。如此,才使考试活动真正成为一次次的教育活动。

4.由单一封闭化向多样开放化转变。过去的考试过分关注课本,侧重标准化考试,这明显地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和考试改革的整合理念。小学数学考试内容理所当然地由封闭走向更多的开放,真正体现试题内容与时俱进的特色。在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下,从试题文本的课外化到众多试题答案的多样性,从试题内容的生活化到主观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加大,从试题的整合性到迁移性,无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引导学科教学由教师向学生开放、由教材向生活开放、由课堂向社会开放、由知识向创造开放,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真正使学科教学呈现更具有生机、更具开放性的新面貌。

(三)革新试卷风格

改革试卷及考试过于严肃、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缺乏情感的面貌,由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体现目中有人、为考试服务的精神,体现命题者与应考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民主和谐的关系,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试卷精心设计用语亲切的卷首导语,在题干的设计和试题材料的选择上也要力图消除考生对考试的紧张、敬畏心理,使考生好考、爱考以至好学。

注意试卷的设计、安排和管理,要提高试卷的卷面效度。要做到这些,应注意下列几点:(1)试卷用语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特别强调的词语应该使用黑体字或大写字母表示。要注明各个题目的记分方法;(2)题型不宜过多,特别要慎用新题型。出现新题型时,应该有说明或示例;(3)试题安排一般应该由易到难;(4)题目中不应含有暗示本题或其他题目答案的线索。阅卷评分要客观准确,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更要有明确具体的评分标准,包括记分原则、可接受答案、不同类型错误的扣分方法等。评卷记分始终如一,防止因为评卷人的心理状态、卷面的整洁情况、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忽高忽低、时宽时严的现象。

(四)改革考试类型

小学数学考试改革应该朝这样几种类型发展,即:诊断性考试、形成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诊断性考试主要用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找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与后续课程相关的经验背景;形成性考试主要用于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方向与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刻苦认真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鉴定性考试主要用于甄别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或有关教学质量标准要求的程度,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为学生获得学分和升级提供依据;素质测评主要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各种考试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针对性地进行考核,如,根据不同的评分方法,测试可以分为主观性测试和客观性测试;根据测试方法的不同,测试又可以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

三、小学数学考试改革的效用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能力立意”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根据客观需要对教学活动功能和价值的主动选择和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教学目的直接决定教学的种类、程序、内容、标准及组织形式,导引教学活动的方向,是设计和完成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的难度、深度和教学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品行,而把教学当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顺应市场需求,以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走出“考是教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这种认识的误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转变,由培养狭窄的学科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教学不再是一种目标,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一种手段,不仅要着眼现在和过去,更应面向未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标和助推器。

实现这一转变是考试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真实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是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然选择。数学不同语文、历史和音乐,属于知识加技能型学科。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数学是什么”“数学学什么”这些首要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要克服数学知识化、知识系统化的偏向,在教学中适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既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操作、创造、综合实践等方面的数学能力。真正构建能力立意的数学体系,让学生学习该学的、有用的数学,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变“考知识”为“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课堂教学

数学学科虽不如语文学科那样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但也并非决然与人文性绝缘。我们也应把数学教学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中考数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能力,即所谓“数学能力”,以致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以此为样板而效仿。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重视数学教学的人文教育内容,学生也采取了不冷不热的态度,数学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就在这种冷遇中被淡化了。

笔者认为,中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高层次考核方式,就应该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而考查学生通过几年的数学学习所受到人文方面的熏陶渐染的结果,正体现了“德”的考查这一点。再者,中考作为小学阶段的终极评介方式,势必对小学数学教学起着“指挥”作用。而这一阶段正是小学生在教学、非智力因素、审美等方面接受正确教育和指导的大好时机,我们的教师正是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指导。但是,中考数学考核的负面影响使得小学阶段的人文教育竟如此苍白无力,教师只有“望书兴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俗话说:“欲唱戏,先搭台。”因此,在改革小学数学考试模式的同时,应于小学数学考核中加强有关人文教育的内容,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因材施教,用他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模式辅助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压抑性的批评;在课堂实践中用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克服羞怯、恐惧的不良心理,使其大胆开口;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于苛刻的要求,努力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成功的体验。这不仅仅是对小学数学教学大有裨益的问题,更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大有裨益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对数学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历来存在种种误区。数学教材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并非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而只是数学学习实践的“例子”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能力立意的数学教学必然要求试题取材于课外,否则教学就失去了起码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以讲解完几个单元为任务、以认知教材为目标的“以本为本”的数学教学完全脱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不能正确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命题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当然,命题改革后,一些教师和学生可能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材至上”走向“教材无用”论,其结果必然会是学生消极,教师茫然,教学无序,质量下降。这都是我应该慎重对待的,对数学教材的正确认识和使用应该包含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教材只是个“例子”和手段,而且绝不是数学学习唯一的“例子”和手段。数学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习教材,认识教材,而是使用教材来学数学,即所谓“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通过教材来训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行新教材较旧教材已有了很大的改善,是我国数学教材建设的最新成果之一,是目前小学师生从事数学学习比较好的依据和凭借。师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并且应该取舍、补充甚至超越教材,但对大多数师生来说,以教材为教学基本素材,科学地使用好教材,是从事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四)“大数学教育”与生活

数学学科本源于生活,又要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大数学教育”观把数学与生活结合,是在已有数学教学改革基础上的新突破,是对数学学科性质和数学学习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它是“大数学教育”思想的精髓。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依据“大数学教育”观的看法,人们借助数学来参与生活,尤其要凭借数学进行交流和交际,同时在生活中又不断地使自己的各项数学能力得到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习数学的渠道,在生活和交往中有许多学习数学的好机会,如果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做一下比较还会发现,它比课堂上的机会要多得多。从空间上说,数学学习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时间上说,数学学习存在于生活的每时每刻;从内容上说,它包含了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交际实践,因而丰富多彩;从形式上说,有听、说、算各个方面,而且有视听结合、生动直观的特点,因而灵活多样。正像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生活本源论”那样,“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源泉”。数学教学如果只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学上,而不注重把它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那就是舍本求末,是舍弃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这正是把数学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的症结所在。这就不利于小学数学考试的改革,更不利于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学校拓宽眼界、敞开校门,在社会背景中实施,同时更离不开全社会和每个家庭与学校间的协作。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全民参与教学”的宗旨,才能为新课程体系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秦学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2009(17).

[2]刘春丽.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5).

[3]黄豪杰.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许万明.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新概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六0[j].云南教育,2004(10).

[5]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n].2001(7).

[6]庞国萍.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7]叶文生.亟待关注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4).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浉河区教委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