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江西省2015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5-09-27 16:05:44 责编:小OO
文档
江西省201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化学试题卷

说明:1.本卷共有五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S-32  Cl-35.5   Ba-137

3.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下载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A.牛奶 B.氮气 C.玻璃 D.氧气

答案:A 

解析:氮气和氧气常温下为气体;玻璃常温下为固体。

2.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银 B.铜 C.镁 D.钠

答案:D

解析: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3.在化肥中磷矿粉[Ca2(PO4)2]属于(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复合肥

答案:C

解析:

以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制成的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N、P、K等)的化学肥料简称为化肥。按所含的营养元素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如KNO3)。对于不同的化肥的作用,我们可以巧记为:N—叶,P—根,K对—茎。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可直接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采用固体加热制气装置,即C选项。A选项、D选项分别为固液常温反应和固液加热反应制备气体;B选项中玻璃管两端开口不利于气体的收集。

5.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净物

C.水资源丰富不用节约用水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答案:A

解析:

自然界中的水因为含有可溶性杂质(矿物质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所以属于混合物,B选项错误。地球上淡水资源不到总水储量的1%且分布不均匀,所以应合理使用,C错误。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并不是所有杂质,D错误。

6.下列四种物质的俗名均得名与它们的产地,其主要成分有一种与其他三种物质的类别不同的是(   )

答案:B

解析:

A、C、D中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盐,只有B选项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

7.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氢能、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以应对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8.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O2↑。

A项,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看出,前后分子的个数改变。

B项,生成物为2种。

C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D项,汞是金属,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9.某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仅有NH4+、Ca2+和X离子,则X可能是(   )

A.OH-  B.Cl-  C.CO32-  D.Na+

答案:B

解析:

A选项OH-与NH4+不大量共存;C选项中CO32-与Ca2+不共存;若是D选项,则溶液中不存在阴离子,不符合实际情况。

10.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对比法指的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探讨该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二、选择填充题,从A、B、C中选择一个的答案,并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1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融化

B.酒精挥发

C.食物

D.________

答案:

C       酒精燃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即二者的本质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是物质在状态或形态上的改变;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现象。

12.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图书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________

答案:

C     降低温度到图书着火点以下(或降低温度)

解析: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图书着火点以下。

1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D.___________

答案:

B      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或称量错误导致所称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等)

解析:

A项,装瓶时,有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B项,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会导致溶剂的质量减小,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项,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速率,不会影响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项,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会导致所量水的体积减小,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4.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则性质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O3)的性质不同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C.氧、硫、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四个,所以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多于四个

D.单质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具有还原性,________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也具有还原性 

答案:

A    CO(或H2,写名称亦可)

解析:

A项,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项,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核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C项,并不是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多于四个,如氢原子等。

D项,CO、H2都具有还原性。

15.下图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_______(填“甲”或“乙”)相似

答案:

B       乙

解析:

A项,由图可知当温度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才大于乙,A错误。B项,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因此二者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那么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B正确。C项,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当降温至t1℃时,甲中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乙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但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大于乙,C错误。D项,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填空与说明题

16.根据下图某牙膏商标上的部分文字,用化学用语填空

(1)图中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             。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3)n个根离子的符号               。

答案:

(1)K(或Na)    (2)SiO2         (3)

解析: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为1~3,易失电子)——除汞、金外,带有“钅”,常温下,除汞外,单质的状态为固态。

(2)从后向前读作“氧化某”,如:氧化钙(CaO);有时需读出原子个数。

(3)。

17.《奔跑吧 兄弟》是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其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节目最刺激的游戏是“撕名牌”。“名牌”是贴在队员衣服后面,标有自己姓名的标牌,制作材料有棉布、塑料等。塑料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鉴别棉布和涤纶布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一期节目,队员用水将酚酞溶液喷射到对方的“名牌”上,立即变红色。事先浸泡“名牌”的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

  A.白酒         B.柠檬酸         C.食盐溶液         D.纯碱溶液

(3)另一期节目,蓝色的“污水”中注入“神秘水”后立即变得澄清透明。“污水”是单宁酸和硫酸亚铁溶液混合后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加入无色的“神秘水”草酸后,污水变澄清。其中的一个反应为2C76H49O46Fe+H2C2O42C76H50O46Fe+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草酸(H2C2O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答案:

(1)有机化合物    燃烧法(或点燃后观察现象)

(2)D      (3)CO2     +3

解析:

(1)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对比: 

(2)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时碱性溶液,四个选项中只有纯碱溶液显碱性。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相同原子的个数不变;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依据H、O在化合物中分别为+1价和-2价,各元素正负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代数式:(+1)×2+2x+(-2) ×4=0  解得x=+3。

18.江西不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特色美食更是遍布各地,令各路“吃货”流连忘返。

(1)南昌“藜蒿炒腊肉”风味独特,清香扑鼻。从分子角度解释“清香扑鼻”的原因是:                                                               ;

(2)赣州“斋婆柚”汁多味美,齿颊生津。柚子皮还可以吸附室内异味,写出一种具有同样性质的化学物质的名称                                    ;

(3)吉安“安福火腿”营养丰富,历史悠久。“火腿”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种营养素是  _____________;  

(4)宜春“丰城冻米糖”松脆香甜,誉满江南。“冻米糖”中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5)九江“茶饼”酥香可口,茶食精点。“茶饼”中所含锌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B.锌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为8

C.锌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锌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0

答案:

(1)分子在不停运动             (2)活性炭(或木炭)

(3)油脂(或蛋白质)           (4)1:8(或22:176)

(5)D

解析:

(1)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颜色和气味。

(3)肉类中有蛋白质和油脂。

(4)蔗糖(C12H22O11)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1 =1:8。

19.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图如下:

(1)操作1:粉碎。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操作2:焙烧。高温条件下,通入空气,CuS和NaCl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3: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CuS+2NaCl+2O2CuCl2+Na2SO4

(3)过滤             (4)NaCl(或氯化钠)

解析:

(1)粉碎可以加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巧记为“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准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沉淀,箭头(↑↓)来标明”。

(3)将可溶物和难溶物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4)通过流程图可以看出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Cl。

20.如下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其中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G成为下为气体,在实验室中常用A制取G。

(1)F的化学式是          ;物质A的一种用途是              。

(2)D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图中涉及B物质的反应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

(1)Ca(OH)2        除锈(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2H2O22H2O + O2↑       (3)CO2+Ca(OH)2CaCO3↓+ H2O

(4)复分解反应

解析:

解答推断题要抓住关键(即突破口),如物质的特征、现象的特征、反应的特征等,而后进行推断,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其中物质。

由题意可知F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熟石灰Ca(OH)2;G是气体且能和F反应,G为CO2;A能用于制备G,应该是CaCO3或稀盐酸,又因为A能转化为气体B,所以A一定是稀盐酸而不是CaCO3,由此可得知B为H2;E和B能相互转化,E应为H2O,D和E组成元素相同,D为H2O2,C为O2。

四、实验与探究题

21.某校同学开展了如下“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①图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                  ;

②据上表推测,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该汁液_______(填“能”或“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白醋pH          (填“>”、”<”或”=”)7。

(3)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填“A”、“B”或“C”,下同),可能导致所测溶液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         。

答案:

(1)①滴瓶     ②红色     能

(2)碱性 <

(3)B         C

解析:

(1)①由图可知仪器的名称是滴瓶;②由表格可知紫薯汁遇酸变红,因此遇到稀硫酸显示的颜色也是红色;由表格可知紫薯汁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能显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2)pH的取值范围:0~14:pH<7时,溶液显酸性;pH>7时,溶液显碱性;pH=7时,溶液显中性。

(3)根据pH值测量方法可知B是正确的,C操作中溶液被稀释,会导致所测的pH数值发生变化。

22.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   小敏猜想是氢气;       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利用图I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                          ,则她的猜想错误。

(2)小敏:①用图II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       (填“b”或“c“)端管口连接。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                                                         。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                 (填序号)。

A.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花瓣上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B.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答案:

【提出猜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或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

【进行实验】(1)木条不复燃          (2)c

【得出结论】 2Al+ 2NaOH+2H2O=2NaAlO2 + 3H2↑

【交流讨论】若氢气不纯,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或若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AC

解析:

【提出猜想】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不可能有二氧化碳。

【进行实验】(1)若气体为氧气小红应该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由于小红的猜想错误,所以无明显现象。(2)洗气瓶应该长进短出,所以气体应从c进入。

【得出结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巧记为“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准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沉淀,箭头(↑↓)来标明”。

【交流讨论】详见答案。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B和D中并没有异象出现。

23.央视报道“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假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假干粉灭火器是用面粉做灭火剂。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学校干粉灭火器中的灭火剂是否报道中的“假干粉”,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甲、乙两同学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小组同学利用该灭火器进行灭火实验后,发现可燃物表面有白色粉末残留。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2.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残留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猜想2:残留物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加热残留物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

  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1正确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如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设计实验方案要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探究一:水     产生气泡     NaHCO3+HClNaCl+H2O+ CO2↑

探究二:

【提出猜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设计方案】B

【反思评价】残留物溶于水,有放热现象,只要说明有碳酸钠,不能排除碳酸氢钠(或若残留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溶于水也可能有放热现象)

解析:

探究一:面粉难溶于水而碳酸氢钠能溶于水;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面粉则不能与盐酸反应。

探究二:

【提出猜想】碳酸氢钠未完全分解。

【设计方案】A项,若碳酸氢钠有剩余,加热残留物会有二氧化碳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项,由于猜想2中也有碳酸钠,不能仅凭溶热就判断残留物中只有碳酸钠;C项,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碳酸钠会完全反应,此时取上清液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残留物中一定还含有碳酸氢钠,即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详见答案。

五、计算题

24.为测定某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及质量分数)是否与下图标签相符合,小林取一定量该氮肥样品于烧杯中配成溶液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反应,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BaCl2 =BaSO4↓+2NH4Cl,其他成分能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1)反应共生成BaSO4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若所取氮肥样品的质量为15g,试通过计算确定该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是否与标签相符。(请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前后,溶液中硫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答案:

(1)23.3 

(2)

        

(3)减小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共生成BaSO4的质量为45g+55g-76.7g=23.3g。

(2)详见答案。

(3)由于硫元素转化为沉淀BaSO4中,因此溶液中的硫元素质量减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