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教案
2025-09-27 16:09:45 责编:小OO
文档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最后一节,承接前三节关于种群和群落结构等知识内容,体现了对于群落的认识从“什么样”到“怎么来”的逻辑顺序。

在内容上,本节课从印尼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实例开篇,给出群落演替的定义,然后通过图文叙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研究不同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并穿插介绍了群落演替的实质、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最后又结合实例从正反两方面叙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通过介绍国家相关举措和法律法规向学生传达关爱环境的急迫性和义务性。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紧密相联。在课标中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并建议教学中设置探究活动。本节课特别适合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角色”的建设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他们进行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教育是必要并且迫切的。另外从认知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限,认知活动倾向于直接经验,所以从他们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更容易引起注意,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顺应和同化。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间接经验还原到具体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并为接下来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能够准确概括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通过对教材和具体事例的研究,能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3.通过比较两种演替过程,能详细说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和规律以及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2.基本技能(通过对演替过程和规律的学习,能够对具体的人类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3.基本思想(关注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尊重演替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生命理念和科学探究的素养);

4、基本活动经验(认同演替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

难点:群落演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五、设计思路

课标将本课的内容界定为理解水平,要求学生达到“阐明”的程度,还要求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研究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保意识。”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特点、教材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结合长白山在第四纪冰川结束后的演替实例,通过多种现象和活动,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呈现思考和研究的情境,引导他们在论证和归纳中获得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怀。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长白山各地群落的图文资料,结合对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冰川结束后各处群落演替的大致历程。

2.调查当地生产生活对群落的影响,归纳成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

3.对照各版本教材对这一章节的处理,理清本课知识脉络。查阅权威文献落实本课要开发的各项课程资源的科学性,然后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形成PPT课件。

七、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课出示本市标志性建筑让学生辨认,然后展示冰川和火山照片。介绍长白山地区生机盎然的生物群落是由曾经的不毛之地一点点发展繁荣起来的,引到本课主题:群落的演替观看辨认城市照片,倾听老师介绍,了解长白山曾经经历冰川纪和火山喷发的历史,并对老师提到的群落逐渐发展的问题引起注意。从本地生态资源引入新课,提起学生注 意。

介绍演替定义布置学生仔细阅读教材P78,回答问题:

什么是群落的演替?

解释演替的具体含义

出示暖棚轮作、季节波动、树木死亡等几幅照片,提问这些群落的改变是否属于群落演替

阅读教材,划线标注重点。回答老师提问。

倾听并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内涵,并记录有关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照定义,思考回答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群落演替。

阅读、复述获得间接经验

头脑风暴促进思维灵敏性

学习演替阶段性阅读教材P79,提问群落演替一般分成哪些阶段?

追问1:从草本阶段发展到灌木阶段过程中,灌木为什么能替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群?

追问2:为什么替代草本植物的是灌木而不是其它?为什么灌木能取代草本植物,而不是苔藓?

追问3:灌木阶段,所有草本植物都不是优势种群了吗?

出示长白山冰川的模拟图和地貌卫星图,介绍第四纪冰川结束后,地表特征和群落演替发育情况。

提问:山谷和山脊处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演替?

追问1:若在风或动物作用下,乔木种子落到冰川泥上,能否发生阶段的跨越?为什么?

追问2:为什么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更快?

追问3:为什么不用动物种群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动物各具有什么样的突出特征?

阅读教材,标注重点,回答群落演替的几个阶段。

按老师引导的思维方向结合教材介绍思考并回答问题。将新学习的内容应用在问题情境中,作出判断。

倾听老师介绍,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并注意记录重要结论信息。

启动发散思维,广泛联想,回答问题。在同组学生的协作下解决问题

"

从简单问题出发,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加深问题,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思考和学习

通过语调语气以及问题的密度和梯度使学生保持高度注意状态,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

补充演替的其他类型出示黄土高原和长白山采伐后造林图片,介绍退行性演替。

出示长白山湿地图片,结合实例介绍水生演替的过程。

结合长白山垂直分布的情境设置问题分析:为什么不同海拔没有演替成为相同的森林?

分析顶级群落特点和因素

然后结合对演替过程的介绍,提问演替过程中的增加物种从哪里来?原来的种群怎么样了?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吗?追问:演替的本质为什么是“优势种群”的替代,而不说成“群落的替代”?

倾听,并记录重要内容。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演替的具体含义。

理论和实践结合,回答问题。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把以前的知识整合到本课内容中来,在回答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优化已有的认知结构。

训练学生倾听叙述获得信息,并归纳整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
归纳演替的规律一边出示文字提示,一边讲解演替的几条规律,对需要理解记忆的材料进行精加工。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演替的规律,根据板书提示进行记忆和理解。精加工记忆材料便于记忆。
演替影响因素从内因、外因、人类活动几方面着手,结合前文中提到的具体案例,归纳影响演替的因素和相对应的具体影响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影响演替的因素,同时回顾课程中的具体实例,深入理解有关内容。把散碎知识归纳整理,利于理解记忆。
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介绍:人类活动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然后图片展示学生生活中能看到的活动,介绍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其对演替有什么影响?

出示图片,介绍党和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群落演替和 稳定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观看图片,思考图片信息对演替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身边事物进行考察,印证知识,培养是非观和价值观。
小结整理本节课知识要点,按一个顺序,两种类型,三个影响因素,四条规律的框架结构概括 本节课内容。

回答问题,记忆关键词,并把重要知识记录下来。优化知识结构
拓展讨论出示讨论题目:鹤大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对于公路边坡处的护理和修复工作,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把问题带到课后继续讨论研究,形成微型论文提交并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和历年高考的要求,我关注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长白山区的群落演替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检索论证,并搜集整理了大量图片,从中筛选出部分可以和本课内容契合的案例,把教材原有的顺序打乱,重新整合成适应本校学生学习和接受的状态,以讲授和问答的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预期。

在本课中应用到的一些实例,对学生来讲比较新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淡化了对知识主干的突出程度。我将在本章的复习课中,以概念图的形式进一步理清知识框架脉络,强化知识重点。

本节课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没有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开展课后探究。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文献的能力,力争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成为课程建设的有生力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