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摘要: 中国 入世后,我国商业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各种零售模式正经历着剧变,零售业态之间出现了新的融合,大型百货商场面临的形势最为严峻。百货商场要全部走出困境,必须在经营模式上进行调整和升级换代。将百货商场与超级市场相结合(“超百”模式),便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通过对百货商场效益不佳原因的 分析 ,对比百货商场 目前 的模式调整,论述了百货商场改为“超百”模式的 科学 性,并提出了实施“超百”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超百”模式 中国入世后,我国商业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大型百货商场面临的形势最为严峻。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2年,零售百强前10位中,单纯以经营百货业态的商场就已经不复存在。排名16位的以经营百货业态的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的名次也由2001年的12位下降至16位,2003年,我国大型百货零售商场的经营效益有所好转,亏损面为10.2%,比2002年下降4个百分点。但前景并不乐观。2004年12月11日,中国将向外资全面开放零售业市场,大型百货商场在更大程度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市场空间将进一步缩减。因此,笔者以为百货商场要真正走出困境,必须在经营模式上进行调整和升级换代。 一、百货商场面临严峻形势的原因分析 我国百货商场生存 发展 面临严峻形势的原因很多,限于本文篇幅,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消费结构以及消费预期导致的购买力分流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在基本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中,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食品支出所占的份额(恩格斯系数)不断下降,2002年城乡居民恩格斯系数分别为37.7%、46.2%,同比下降0.2%、1.5%;城乡居民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分别由2001年的67.75%、55.86%下降为44%、47.4%。,城乡居民 教育 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0.6%、9.2%,与此同时,住房、医疗、 社会 保障等改革措施相继出台,更多的收入流向了非商品性支出,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比重逐年增长且增幅较高。除此之外,档次较高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却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出现断层,这些都对大型百货商场造成了购买力分流, 影响 了其销售额和利润额。 (二)业态之间的激烈竞争挤占了市场份额 1.各零售业态激烈争占市场 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家居中心、购物中心、折扣店等均以各自的特色吸引着广大的消费者,他们大多以低价、自选、便利、优质的服务等竞争争占市场份额。 2.外资零售 企业 迅速抢占国内零售市场 自从1992年,中国批准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经营以来,全球著名的近300家商业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已经进入我国市场。他们凭借其先进的营销理念、先进的管理技术、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大批量的采购和发达的物流配送系统使其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急剧上升。有报道称:南京的麦德龙和家乐福开业时,当地最大的百货公司——南京新百在第一个双休日,客流量就减少10%,月销售额下降6000万元。外商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带给国内零售业(包括百货商场)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3.生产厂家的各种直销方式带来的市场分流 近年来,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延伸企业利润,维护自身品牌形象,贯彻全国统一的销售方针和策略,同时也出于更好的了解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势的服务等各种目的,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产品的销售通道。如直销、地区总代理、总经销,这些销售形式因其可靠的质量保证等优势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了良好的销售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分流了一部分市场。 (三)百货商场的定位趋同,缺乏特色 许多百货商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对商圈范围内的消费者需求了解不够,片面追求单体规模大、装修豪华,追求购物环境优雅,在商品、服务、人员、形象等方面均缺乏明确的定位。“千篇一律,千店一面”的办店模式既无法给有较高 经济 能力的消费者以购物的新奇感和享受到与众不同的乐趣,又不能迎合普通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这就使百货商场很难吸引消费者和留住顾客,也无法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独特的理念和鲜明的企业形象。 二、提高百货商场效益在模式上的选择 如何提升大型传统百货商店经济效益,帮助百货业重振雄风呢? 理论 界和实践界在这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目前,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几种模式是: (一)“批零兼售”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改百货商店为批发市场,批零兼售,利用大而全、价格低的优势寻求新的发展。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确实有很多的百货商店打着“百货商店”的招牌做着“批发市场”的业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地处中心区域和繁华地段的百货店从事批发业务,无疑增加了批发业务的成本,反而降低了百货商店原有的绝对经济效益;同时,在百货行业进行批发业务,搅乱了市场,使得百货行业出现了低水平的竞争——“价格战”。最终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出租摊位”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百货商店采用厂家直接进店的销售方式经营。近年来,这种趋势在国内的各大百货商店均有出现。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厂家的营业员缺乏专业训练,素质高低不一,且由于利益主体的不一致存在短期行为,这大大的损害了百货商店的形象。百货商店成了出租摊位的地产开发商,在企业营销、品牌塑造了管理技术上缺乏投入,最终吃亏的只会是百货商店。 (三)笔者的观点:建立“超百”模式 “超百”模式是指大型百货店在自己的卖场内辟出一定空间(一般为一、二楼)经营超市,而较高的楼层(三楼以上)仍为百货商场的混业经营方式,实现两种业态的并存、联合、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吸引人流、促进整体销售,是两种业态的嫁接,也是传统大型百货店在业态创新上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超百”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可以大幅度提高卖场的平均地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大型百货商场大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地区,其卖场面积通常在一万平米以上,而且由于进入门槛低,大型百货店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了消费者的需求,这就使得大部分百货店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尴尬局面。由于定位的不明确,其巨大的卖场内,能够得到消费者青睐的往往只是一部分商品,另外一部分商品并没有实现其价值。因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在进行业态创新的时候,将超市引入其卖场内,可更有效的利用空间,提高卖场的平均地效。“超百”模式内的超市和百货店可根据原店面的卖场面积和商圈,尤其是足够的人潮和特定的顾客群,来确定各自的卖场面积和经营范围,从而避免单一卖场“店大无人”或卖场过小,商品品种不够齐全而导致顾客流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业态转变后的店面销售贡献。另外,参加价格战的商品也大都就是超市所经营的商品,当价格战日益激烈时,百货商场可因为百货类商品加价率较高而成为竞争有利的一面,而超市可通过不断经营,薄利多销来降低整体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可以相互带来客流,实现双赢 百货店环境温馨,冷暖气充足,光源柔和明亮,地板干净,货物摆放整洁而高雅,给人的协调感好,因而可以通过提供名牌商品以及较高的服务附加值,树立良好的信誉,吸引高档消费者,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 超市则选择敞开销售,方便来往的顾客自由进行选择,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购物的顾客,吸引普通消费者。 百货店和超市同位于一个店面内,由于两者的目标消费者层次不同,面对面服务的百货店和自助选购的超市服务满足了顾客的双重需求,因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入店面,从而使百货店或超市各自增加自己的一些便利性或随意性的销售,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这也符合大型百货店的经营模式走向综合性方向异化演变的趋势。 (三)可实现两者资源的有效整合 “超百”模式内的超级市场和百货店可通过某种机制实现商品从购买到配送、到店堂管理直至售后服务的整合,从而实现人员和硬件管理的整合,甚至资金的整合,为企业合并扩大规模奠定基础,从而使“超百”结合起来的卖场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并将此利益分享至超市和百货商场。如利用某种形式的联盟,共享供应商和统一采购,可通过大规模获得折扣优势,降低采购成本;通过统一配送,可提高实载量,降低运输成本;统一的店堂管理和售后服务管理,尤其是 计算 机管理系统的整合,可大幅度降低硬件设施的投入。此外,在广告和促销方面,互相支援,声势浩大,且因总体卖场规模大、资金足,有条件适当扩大广告支出和增加促销方式;在品牌形象上使两个店的品牌忠诚度增加到一个店的品牌忠诚度上,增强了其品牌形象。 (四)能增加商品品种,更好地满足顾客购物需求 一般地讲,超市主要提供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大众食品、中低档服装、普通电器。而百货商场产品线长,品种较为丰富,但侧重于中高档商品,注重商品的可挑选性、技术性、 时尚 性、以及商品的附加值,主要经营名牌服装、名牌家电、贵重首饰等。实行“超百”模式后,商品结构将得到优化组合,原来百货商场不经营的生鲜食品等将由超市所弥补,原来百货商场不经营的一般百货也将由超市所代替,同时,百货商场将可从商品品种、品质上更加注重时尚性、高贵性,这样将促使百货业从单纯销售商品转向引导消费理念、引领消费潮流上来。形象的说,一个顾客既可以在楼上买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名牌服装,也可以到楼下超市买几包价廉物美的蔬菜,满足了顾客多层次的需求,“一站式购物”在“超百”模式中得到了实现。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