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小学生综合素质》考试题
2025-09-27 16:17:13 责编:小OO
文档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小学生综合素质》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观的提出,反映了教育目的具有()。

A、理想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         D、实践性

2.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4.”数学家希尔伯特、华罗庚都是教育家”由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A.数学家都是教育家

B.有的数学家是教育家

C.教育家都是数学家

D.教育家都不是数学家

5.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出发点     C途径         D重要环节

6.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卢扎诺夫    D瓦?根舍因

7.”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8.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的集中体现。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9.以下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基础型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10.”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

11.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2.德育的关键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教务处          B教育处      C班级        D共青团组织

1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

15.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

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3.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4.通过网络教育,既可以进行_____,又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二者结合是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5.初中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6.、、。

7.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为、、。

8.人的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9.《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指_____。

10.、、。

1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理论。

12.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顺序、时限及相互关系。

13.综合课程又称为。

14.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和。

15.教育目的应该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观点称为教育目的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

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3.什么是心理健康?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4.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6.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很多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请你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当前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趋势是什么?

2.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