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剖析
2025-09-27 16:16:13 责编:小OO
文档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剖析

作者:***

来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是十分重要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成长过程的困惑和需求。基于此背景,本文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主体突显个体认知、教材内容增加法治内容、教材风格突显儿童趣味的特点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剖析

        立德树人由儿童抓起,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成长过程的困惑和需求,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新的教材观,以期真正有效地推进儿童的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新时期的儿童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成为有高尚品德、有法治精神、有健全人格、有健康体魄的“四有”未来社会主义人。中小学教育一直在为推进儿童道德教育而努力,不断克服各种难点,同时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而新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在道德教育的儿童化、生活化、法治化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飞跃。

        一、教材主體突显个体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逐步认识这个世界、与外界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评价,还要学着认识社会,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秉着“由我及人”的人本逻辑,即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你”,进而认识“他”。将教材的重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注重养成自我品德的同时注重自我的社会性发展”,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知识工具主义以及人性功利主义,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色,探索时间线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关联,探索人物关系上我、你、他的横向共在性。统编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将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人本放到一起,具体体现为教材的时空跨度有时间决定,教材的关系属性由人本决定,而两者最终汇集到小学生的人本上。人本的社会性程度对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过程而言,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

        例如,一年级教材的内容编排框架是依据“自我——校园——家庭——天气——大自然”的逻辑线索,结合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定位,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选取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天气虽冷有温暖”主题,而下册设计了“我的好习惯”“我和大自然”“我爱我家”“我们在一起”等单元主题。这样的内容设计,依据的人本逻辑,体现了由我及人、以自我为本位的共在关系。

        二、教材内容增加法治内容

        总提出,道德是人们内心遵循的法律,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因此立德树人是要培养德法兼修的优秀人才。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实在小学阶段的具体目标是:普及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并体现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

        所以,在编排统编教材的各册内容时,注意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到的各个知识点落实。具体体现有:在中高年级教材中,插入了法律条文;六年级上册教材更改成法治教育专册;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补充相关法治知识,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识字水平,直接阅读法律条文较有难度。

        例如,在《上学路上》一课中,不仅传达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常识,还涉及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条文,即“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教育给学生这则常识其实是法律,所以闯红灯是违法行为。当教学到“看到红绿灯和交警都在指挥交通时,是看红绿灯,还是听交警指挥呢?”这一内容时,可以普及给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遇有交通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的指挥通行。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做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当自觉学习、多加积累法律常识,提高法治敏感度,研究和更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思考:哪些是学生生活里常常接触的法律?哪些是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怎样设计课堂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风格突显儿童趣味

        教材中引入了“小主持人”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换位思考,与故事人物展开对话,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低年级教材多采用绘本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图代替文字,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又通过清晰的绘画构建生动的故事情节,选取学生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的经典事情,由浅入深的突出主题,让学生跟随引领,逐步理解内涵,明白蕴含在故事背后的道德法律知识和人文内涵,从而掌握知识点并回归于生活,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的内容涉及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尽量使内容贴近生活。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时站在儿童视角思考问题,真正地走进学生生活,了解他们成长时的困惑和需要,对症下药,设计情境,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去思考和学习,再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带回生活,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立德树人,要以低年龄段学生的道德教育为起点,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儿童立场,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点,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这正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要求和期望,用新的教材观真正推进儿童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成为有道德和法治精神的未来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林燕.选课走班——法治教育的助推剂[J].江西教育,2018,(15):26.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