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A卷(共100分)
一、基础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liàng) 应和 (hè) 着落(zháo) 截然不同(jié)
B. 静谧(nì) 粗犷(kuàng) 感慨(kǎi) 恍然大悟(huǎng)
C. 姊妹(zǐ) 倜傥(dǎng) 绽开(zhàn) 混为一谈(hǔn)
D. 澄清(chéng) 一霎(shà) 侍弄(shì) 美不胜收(shèng)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润 绝别 祷告 翻来复去
B. 化妆 瞭亮 鉴赏 人生鼎沸
C. 渊博 确凿 和蔼 喜出望外
D. 绅士 分岐 心绪 油然而升
3. 下面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陪衬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⑵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 (敏感 敏锐)。
⑶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 (扑 窜)向云霄里去了。
⑷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 (启发 开发)我新的思想。
A. 陪衬 敏感 窜 开发
B. 烘托 敏感 窜 启发
C. 陪衬 敏锐 扑 启发
D. 烘托 敏锐 扑 开发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B. 校庆这一天,同学们打扮得花团锦簇来迎接校友们返校。
C.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D. 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5.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分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细密缠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这里运用了拟人,把整个世界比作我们背上的母亲和儿子,意思是夫妻共同面对一切,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就能扛起世界。
C.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以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分析:这句话将“水”拟人化,写出了水唤起了“我”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愿望,使“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
D.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分析: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和蟋蟀人的行为,写出了油蛉和蟋蟀鸣唱的声音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蟋蟀和斑蝥的喜爱之情。
6. 下列选项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
7. 在学校开展的“寻访身边的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某个山村发现了一座财神庙。庙门处有一副对联,但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补全了缺失的字,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通四海之 源,普占吉庆;
下联:赐 以福泽,永获盈丰。
A. 水 百姓 B. 财 万民
C. 金 江河 D. 福 大地
8.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一项是( )
A. 《春》——————朱自清——现代
B.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当代
C. 《世说新语》———刘义庆——唐代
D. 《观沧海》————曹 操——东汉
二、填空题
9.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的上下句
⑴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⑷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⑸学而时习之,______?(《论语》)
⑹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 (《论语》)
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⑻《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⑽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⑾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⑿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⒀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
⒁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⒂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_________。(杜牧《清明》)
三、名著阅读
10. 《论语》是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了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1. 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捕鸟 ②旧时的孩子们玩吹嘟嘟 ③活无常
选择_____和_____,篇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表格中的人物描写片段,选择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一个词语,将字母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鲁迅作品 | 人物描写 | 人物 特点 |
《阿长与<山海经>》 |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 ① |
《藤野先生》 |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 ② |
《五猖会》 |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③ |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13.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写出书中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评判”的内容。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作青云白鹤观 观:_______ ⑵鞭数十 鞭: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果如鹤唳云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本文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其中两个。
17. 作者小时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能观蚊如鹤并神游山林,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五、阅读《王几何》,完成下面小题
王几何
文/马及时
从小学跨进初中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几何那门全新的功课。所以,我们初一上第一节几何课时,大家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几何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胖人能走这么快?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矮胖老师足足又哑笑了两分钟。
太神奇了,他该不是聋哑学校的老师吧?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但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
“这就是我的大名!”他说,声音出奇的洪亮。
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上几届的同学,承蒙他们的特别关爱,私下里给本老师取了个绰号。”矮胖老师缓缓转过身去,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
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绰号,并且希望大家以绰号相称,在那些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么?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
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矮胖老师继续用黑板刷轻敲课桌,以镇住教室里的嘈杂声。“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胖得像弥勒佛一般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眉开眼笑:“现在,我就请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来,用不着反手,只是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几何课竟变成了图画课!
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转眼间,只见男女同学轮番走上讲台。
可是,大家哪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圆和画三角形?笑得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几何老师在同学们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结束了第一堂课。
王老师下课前的结束语是:“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教了20多年中学几何,是一个一辈子热爱几何教学的教书匠,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
这堂课的喜剧效果让42个中学生一辈子铭记在心,让42个少年永远记住他们的中学时代: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做王玉琳,绰号叫做王几何。
18. 文章多次描写学生的笑声,只有三次描写了学生安静的场面。请找出有关内容,体会每一次学生安静原因。
学生表现 | 原因 | |
第一次 | ①______ | 王老师这么胖,步伐竟然如此矫健。 |
第二次 | 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 ②_____ |
第三次 | 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 ③_______ |
20. 分析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何种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又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作答)
(1)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综合全文来看,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位很“特别”的几何老师,他有哪些特别之处?
六、作文
22.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不过,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在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或许来自你的亲人,或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 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七、语文综合运用
近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书画作品在故宫展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一某班的传统文化课老师计划带同学们去参观。参观之前,老师设计了以下任务,请你完成。
23. 老师想让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书法作品的书体特点,特意选了几幅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请你选择作品与书体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一) (二)
(三) (四)
A.第一幅是隶书,蚕头雁尾,古朴厚重。
B.第二幅是行书,收放结合,潇洒飘逸。
C.第三幅是小篆,圆劲均匀,平衡对称。
D.第四幅是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24. 老师给同学们下发了一些关于《千里江山图》的资料,想请你在观展时给大家做个简要讲解。请结合下列【链接材料】,写一个100字左右的讲解词。
【链接材料】
(一)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绘画作品。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中又穿插了捕鱼、驶船、游玩、赶脚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它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这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
王希孟(1096—?),北宋宫廷画家。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为画院学生,后召入宫中文书库,初未甚工。徽宗赵佶时为图画院的老师,独具慧眼,曰:“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不久英年早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老师之前已经看过展览,并专门为这次书画展览写了两首诗:
观子昂①书画展有感
笔墨丹青梦一场,天云瓶水②两相忘。
满眼珠玑如锦簇,幸得人间有子昂。
赏《千里江山图》
如何一笔便流芳?意远神精气韵长。
江山千里今尤胜,人间无处觅王郎。
【注释】①赵孟頫,字子昂。 ②天云瓶水:赵孟頫有一幅《云在青天水在瓶》作品。
为了方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这次展览的诸多作品,想请你简单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①淮上②信至。看书竟③,默然无言,徐向局④。客问淮上利害⑤,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⑥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玄,字幼度,东晋名将,谢安之侄。②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③竟:完毕。 ④向局:面向棋局。⑤利害:胜败情况。⑥意色:神情脸色。
26.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俄而:__________ ②徐向局 徐:___________
27. 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28.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来谢公有什么性格?
九、阅读《枯竹》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竹
梁惠娣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那一株枯竹。它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它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正值青春的其它竹子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③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④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⑴ ” 。它是苏轼,“ ⑵ ” 。它是郑板桥,“ ⑶ ” 。
⑤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⑥……
29. 下列诗句是从第④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序号。
A.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0. 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A卷(共100分)
一、基础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liàng) 应和 (hè) 着落(zháo) 截然不同(jié)
B. 静谧(nì) 粗犷(kuàng) 感慨(kǎi) 恍然大悟(huǎng)
C. 姊妹(zǐ) 倜傥(dǎng) 绽开(zhàn) 混为一谈(hǔn)
D. 澄清(chéng) 一霎(shà) 侍弄(shì) 美不胜收(shèng)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 酝酿(liàng)——[niàng] 着落(zháo)——[zhuó]; B. 静谧(nì)——[mì] 粗犷(kuàng)——[guǎng]; C.混为一谈(hǔn)——[hùn]; D正确。故答案为D。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润 绝别 祷告 翻来复去
B. 化妆 瞭亮 鉴赏 人生鼎沸
C. 渊博 确凿 和蔼 喜出望外
D. 绅士 分岐 心绪 油然而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绝别——诀别 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B.瞭亮——嘹亮 人生鼎沸——人声鼎沸; C.正确; D.分岐——分歧 油然而升——油然而生。故答案为C。
3. 下面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陪衬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⑵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 (敏感 敏锐)。
⑶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 (扑 窜)向云霄里去了。
⑷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 (启发 开发)我新的思想。
A. 陪衬 敏感 窜 开发
B. 烘托 敏感 窜 启发
C. 陪衬 敏锐 扑 启发
D. 烘托 敏锐 扑 开发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B. 校庆这一天,同学们打扮得花团锦簇来迎接校友们返校。
C.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D. 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使用。花团锦簇: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不能用来形容人,适用对象错误。故答案为B。
5.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分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一连串的比喻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细密缠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这里运用了拟人,把整个世界比作我们背上的母亲和儿子,意思是夫妻共同面对一切,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就能扛起世界。
C.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以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分析:这句话将“水”拟人化,写出了水唤起了“我”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愿望,使“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
D.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与使用。B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来写的。故答案为B。
分析: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和蟋蟀人的行为,写出了油蛉和蟋蟀鸣唱的声音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蟋蟀和斑蝥的喜爱之情。
6. 下列选项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语言表达能力。B项“垂询”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有所询问,适用对象错误,不得体。C项的“令尊”是指对方的父亲,不能用于自己,不得体。D项“莅临”: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使用得不得体。据此答案为A。
7. 在学校开展的“寻访身边的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某个山村发现了一座财神庙。庙门处有一副对联,但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补全了缺失的字,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通四海之 源,普占吉庆;
下联:赐 以福泽,永获盈丰。
A. 水 百姓 B. 财 万民
C. 金 江河 D. 福 大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既然是财神庙必定是代指财源,故选B
考点:补写对联。
点评:对联题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8.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一项是( )
A. 《春》——————朱自清——现代
B.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当代
C. 《世说新语》———刘义庆——唐代
D. 《观沧海》————曹 操——东汉
【答案】C
二、填空题
9.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的上下句
⑴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⑷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⑸学而时习之,______?(《论语》)
⑹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 (《论语》)
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⑻《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⑽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⑾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⑿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⒀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
⒁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⒂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_________。(杜牧《清明》)
【答案】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2). 海日生残夜 (3). 百草丰茂 (4). 枯藤老树昏鸦 (5). 不亦说乎 (6). 三十而立 (7). 为人谋而不忠乎 (8). 学而不思则罔, (9). 思而不学则殆 (10). 择其善者而从之 (11). 峨眉山月半轮秋 (12). 岐王宅里寻常见 (13). 一夜征人尽望乡 (14). 万条垂下绿丝绦 (15). 秦时明月汉时关 (16).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试题有直接默写,难度不大;也有理解性默写,难度较大;注意背记要准确,理解要到位,书写要正确。本题中的“杨、百草、枯藤、说乎、罔、殆、 岐、丝绦、汉、遥”等字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古诗文,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语,再依据平时的积累理解分析并筛选,就可以正确地写出答案。
三、名著阅读
10. 《论语》是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了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答案】 (1). 儒家 (2). 孔子及其弟子 (3). 春秋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外国作家要重点识记国别。
11. 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①捕鸟 ②旧时的孩子们玩吹嘟嘟 ③活无常
选择_____和_____,篇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③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无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作品的精彩内容细细品味。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本题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2《五猖会》——旧时的孩子们玩吹嘟嘟;3《无常》——活无常。
12. 阅读表格中的人物描写片段,选择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一个词语,将字母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鲁迅作品 | 人物描写 | 人物 特点 |
《阿长与<山海经>》 |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 ① |
《藤野先生》 |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 ② |
《五猖会》 |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③ |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答案】 (1). ①C (2). ②A (3). ③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帮我买书——C.善良热心;《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内容——A.治学严谨;《五猖会》中,父亲不让我去看会,在家背书——B.严厉苛刻。据此答题即可。
13.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写出书中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评判”的内容。
【答案】温馨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五猖会》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无常》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理性的批判:
《五猖会》一文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无常》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作品的精彩内容细细品味。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哪些是“温馨的回忆”,哪些是“理性的评判”。根据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作青云白鹤观 观:_______ ⑵鞭数十 鞭: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果如鹤唳云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本文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其中两个。
17. 作者小时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能观蚊如鹤并神游山林,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4. (1). ……的景象 (2). 打(鞭打)
15. (1). 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 (2). 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16.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17. ①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②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观”是“……的景象”;“鞭”是名词用作动词,“鞭打”的意思。
点晴:试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及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平时要分类积累,解答试题时,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唳(鸣叫)”这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私(我)、拟作(比作)、于(在)”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6. 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本课中的成语有: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选择其中二个作答即可。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即可。一个是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一个是发挥自己的想象。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他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几件往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趣味的无限向往,表现了童年的乐趣。
五、阅读《王几何》,完成下面小题
王几何
文/马及时
从小学跨进初中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几何那门全新的功课。所以,我们初一上第一节几何课时,大家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几何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胖人能走这么快?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矮胖老师足足又哑笑了两分钟。
太神奇了,他该不是聋哑学校的老师吧?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但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
“这就是我的大名!”他说,声音出奇的洪亮。
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上几届的同学,承蒙他们的特别关爱,私下里给本老师取了个绰号。”矮胖老师缓缓转过身去,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
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绰号,并且希望大家以绰号相称,在那些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么?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
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矮胖老师继续用黑板刷轻敲课桌,以镇住教室里的嘈杂声。“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胖得像弥勒佛一般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眉开眼笑:“现在,我就请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来,用不着反手,只是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几何课竟变成了图画课!
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转眼间,只见男女同学轮番走上讲台。
可是,大家哪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圆和画三角形?笑得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几何老师在同学们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结束了第一堂课。
王老师下课前的结束语是:“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教了20多年中学几何,是一个一辈子热爱几何教学的教书匠,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
这堂课的喜剧效果让42个中学生一辈子铭记在心,让42个少年永远记住他们的中学时代: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做王玉琳,绰号叫做王几何。
18. 文章多次描写学生的笑声,只有三次描写了学生安静的场面。请找出有关内容,体会每一次学生安静原因。
学生表现 | 原因 | |
第一次 | ①______ | 王老师这么胖,步伐竟然如此矫健。 |
第二次 | 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 ②_____ |
第三次 | 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 ③_______ |
20. 分析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何种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又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作答)
(1)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综合全文来看,文中的王老师是一位很“特别”的几何老师,他有哪些特别之处?
【答案】18. (1). 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 (2). 被他那金属般洪亮的声音镇住了。 (3). 王老师身体力行,告诉大家要牢记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19. 王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教育方式新颖而奇特。他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制造了喜剧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身心放松,情感自由抒发,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用心,也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20. (1). 神态描写,写出王老师的和蔼以及反手画圆和三角形后的自得心情。 (2). 对同学们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表现王老师哑笑的喜剧效果。
21. 王老师充满教育智慧,善于揣摩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新颖特别,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业务水平高,能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圆和等边三角形。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筛选出相关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即可。
19. 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理解。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痛快”既指这堂课是笑的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又指从这堂课中悟出了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0. 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1)“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得意扬扬的表情”——运用的是神态描写,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表现的内容即可。(2)“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运用的是动作和神态描写,结合语境对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即可。
21. 试题分析: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1)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2)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3)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从教学方式、教学水平和职业操守等几个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六、作文
22.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不过,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在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或许来自你的亲人,或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 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我发现爱原来一直都在
阳光下,我躺在姥姥怀里,心中顿时热了。望着姥姥慈爱的眼神,我发现爱原来一直都在。
暑假,我伤了腿,要在姥姥家住段日子。刚进姥姥家门,我便撞上了姥姥那冷漠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颤,似乎被一层冰霜包裹了,冰凉!多年来,姥姥对我的那个眼神从未改变。每当站在这里,我总会被冷漠的感觉笼罩着。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无趣的坐在姥姥家大院,晒着那条伤了的腿。姥姥一直在我身后,用那目光注视着我。听着蝉鸣,望着天空一片白,我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豁”地起身,出门散步去了。外面依旧无趣,只有破碎的红砖铺成的路,几棵塌歪的老树。我茫然的走着…… 却一直没注意一个身影时刻伴随着我,在我身后默默注视着我的背影……
不知是脚下一滑,还是在想什么事情,我猛的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身体顿时失去了平衡,受伤的右腿怎么也使不上力来撑起我的身体。石头滚了滚,停了。只是好像一直望着我傻笑。四周似乎瞬间宽阔了,没有一个东西供我支撑。一切都似乎刻意地避着我。我的心一硬,算了,便放弃了抵抗,任凭身体向右倾倒。可顿时,我却被一双热乎乎的手抢了去。我的目光左右游移着,不觉和另一个目光相撞了。是姥姥!她的目光变了眼里充溢着满是慈爱。我心剧烈跳动着,姥姥原来一直伴我左右。躺在姥姥怀里,处在阳光之下,我的心无法平静了,却更加热烈。望着姥姥慈爱的眼神,我开始发现爱原来一直都在,没有映照心灵的眼睛永远只能看到表面。姥姥一直爱我,我开始理解。
我发现爱一直都在,我发现身后永远有一个背影,默默把我支持!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一道半命题作——题目是“ 一直都在”。半命题作文应该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这里所填写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通过对题目前的材料分析,题目中可以填写的词语有“话语”“眼神”“阳光”“小草”等。要注意这里的“阳光”“小草”的比喻义。所补充的词语就是要书写的核心内容。题目中还有个关键词“一直”是指自始至终陪伴在你身边的意思,在写作上要充分表现出来。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例如,填写的词语是“爱”,我们就可以这样写:在家庭里始终得到大人呵护、关爱的事情;在学校了多次得到老师、同学无私关爱、帮助的事情,从中体现“爱”的一直存在。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补写题目,补写一个较为新颖的题目,体现更为深刻的思想价值;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写作材料,力求写出真情实感;要学会精巧的写作构思,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波澜,给读者一个耳目一新的感受,来获得更好的评价。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方法,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扬长避短,熟悉为先。每个考生所擅长写作的文体往往是不同的,惟有扬长避短。(2)创新求异,独树一帜。为半命题作文补题,最易题目雷同、题材“撞车”,为避免这一点,考生在补题时,要充分运作求异思维。选词所表现的内容,最好是别人不曾经历过、不曾想到过的。 (3)力避空泛,小处切入。补题时就应“就实避空”,因为题目越空泛,相应地写作范围就越广,选材、组材的难度也就越大。 (4)搭配得当,合乎逻辑。选词补题,应注意词语之间搭配得当,合乎逻辑。更不能出现语法上的错误或语意不明的情况。
七、语文综合运用
近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书画作品在故宫展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一某班的传统文化课老师计划带同学们去参观。参观之前,老师设计了以下任务,请你完成。
23. 老师想让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书法作品的书体特点,特意选了几幅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请你选择作品与书体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一) (二)
(三) (四)
A.第一幅是隶书,蚕头雁尾,古朴厚重。
B.第二幅是行书,收放结合,潇洒飘逸。
C.第三幅是小篆,圆劲均匀,平衡对称。
D.第四幅是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第一幅书法作品的字不是隶书,而是楷书。故答案为A。
24. 老师给同学们下发了一些关于《千里江山图》的资料,想请你在观展时给大家做个简要讲解。请结合下列【链接材料】,写一个100字左右的讲解词。
【链接材料】
(一)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绘画作品。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中又穿插了捕鱼、驶船、游玩、赶脚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它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这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二)
王希孟(1096—?),北宋宫廷画家。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为画院学生,后召入宫中文书库,初未甚工。徽宗赵佶时为图画院的老师,独具慧眼,曰:“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不久英年早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作者情况、作品信息、主要内容、地位意义。
【解析】试题分析:讲解词(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运河脉和意义,达到宣传的效果。解说词具有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的。(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围绕实物、形象这一中心点,安排结构,组织段落,绝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解说对象。(3)注重文艺性。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实物进行描绘,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一些特点。所以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将《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情况、作品信息、画面内容、地位和意义”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
25. 老师之前已经看过展览,并专门为这次书画展览写了两首诗:
观子昂①书画展有感
笔墨丹青梦一场,天云瓶水②两相忘。
满眼珠玑如锦簇,幸得人间有子昂。
赏《千里江山图》
如何一笔便流芳?意远神精气韵长。
江山千里今尤胜,人间无处觅王郎。
【注释】①赵孟頫,字子昂。 ②天云瓶水:赵孟頫有一幅《云在青天水在瓶》作品。
为了方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这次展览的诸多作品,想请你简单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首:赞美子昂;因有子昂而庆幸。
第二首:赞美《千里江山图》;对画家早逝的惋惜。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体味诗歌中作者情感。(1)诗中“满眼珠玑如锦簇,幸得人间有子昂”是作者观看《云在青天水在瓶》作品后对赵孟頫的赞美并感受到因有子昂而庆幸的情感。(2)结合前面的对《千里江山图》作者的介绍:“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不久英年早逝”。结合第二首诗诗句“江山千里今尤胜,人间无处觅王郎”表达对画家早逝的惋惜;诗句“如何一笔便流芳?意远神精气韵长”则是对《千里江山图》的讴歌。
八、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①淮上②信至。看书竟③,默然无言,徐向局④。客问淮上利害⑤,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⑥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玄,字幼度,东晋名将,谢安之侄。②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③竟:完毕。 ④向局:面向棋局。⑤利害:胜败情况。⑥意色:神情脸色。
26.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俄而:__________ ②徐向局 徐:___________
27. 把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28.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来谢公有什么性格?
【答案】26. (1). 俄而:不久 (2). 徐:慢慢地
27. (他的)神情脸色行为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28. 胸怀雅量(或:很有城府;沉得住气等)
【解析】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北朝南朝宋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俄而”是 “表时间很短,不久”;“徐”是“慢慢地”的意思。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此句中的“意(神情)、色(脸色)、异(不一样)、于(和,与)”几个词是赋分点。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译文的基本方法“增、删、调、换、留”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28. 试题分析: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梳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文中对人物的言行描写从人物性格上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谢安(谢太傅)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九、阅读《枯竹》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竹
梁惠娣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那一株枯竹。它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它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正值青春的其它竹子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③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④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⑴ ” 。它是苏轼,“ ⑵ ” 。它是郑板桥,“ ⑶ ” 。
⑤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⑥……
29. 下列诗句是从第④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序号。
A.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0. 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9. CAB
30. (1). 选A,理由:结尾段紧扣文章内容。“不期而遇”“无限遐思”“融融暖意”等词都是紧紧围绕文章内容来写的。 (2). 选B,理由:直接赞美抒情,“永不枯萎”一词写出了竹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给我以美好的感受。
【解析】
29. 试题分析: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和理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竹里馆》;“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清代郑燮(郑板桥)《竹石》 中的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出自宋朝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据此作答即可。
30. 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的答题格式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采用1+2或1+3的语言表达形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解答的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