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县
2025-09-27 16:20:13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县

资水茶乡

安化县在湖南省的位置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位于雪峰山脉北麓、资水中游。东接桃江、宁乡,西交沅陵、溆浦,南临涟源、新化,北毗桃源、鼎城。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为湖南版图面积第三大县,辖5个乡18个建制镇,总人口108万。

  安化县域晚唐以前属益阳县地,晚唐至北宋中期为梅山瑶人所据。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县,县名安化,取“归安德化”之义,至今已近千年。

  美丽的资水自中蜿蜒东下,沿途飞瀑匹练,清泉甘香。土地肥沃,岩石奇特。柘溪冰碛岩,六亿年沧桑见证;思游石林群,八千载鬼斧劈成。更有林海茫茫,一望无际,松涛阵阵,万木争荣。

  安化境内,历史遗迹很多,文化积淀弥珍。月圆里、边江村、青桑村等新石器文化遗址,见证梅山悠久历史;唐家观、奎溪坪、大溶溪等古朴自然村落,记录安化文明变迁。吴三桂毁剑埋发之处可寻,陶澍陵、印心石屋之迹犹在。木孔土塔为南方土塔之尊,世所罕见;联元塔、双星塔、文澜塔,形状各异,巧夺天工;洞市永锡桥、木子洢溪桥等风雨廊桥结构奇伟,尊为国宝。

  安化民风淳朴,人文蔚起,既善良厚道,又重礼守节。古有梅王扶汉阳,披荆斩棘开梅山,勋业千秋;小淹人陶澍,居高位而思黎庶,政声显赫;罗绕典、黄方舟朝廷命官,封疆守土,名标青史;黄自元、黄德濂榜眼翰林,书法文采闪亮儒林;今有社会各界优秀儿女,出类拔萃,立下卓著功勋。还有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田卿等夺冠世界,声名远播,安化享有“世界羽毛球冠军之摇篮”的美称。

  安化物产丰富,风光奇特。盛产茶叶、药材、素有“中国黑茶之乡”、“湘中药库”之誉;已探明地下矿藏52种,是“湖南省有色金属之乡”;拥有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柘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三个国家级园区和有着“世界第一冰碛岩”之称的省级雪峰湖地质公园。茶马古道、蚩尤故里、龙泉溶洞等潇湘新景正脱颖而出,县城东坪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

  近年来,县委、县通过强力实施“3+2”发展战略,着力抓好旅游、茶叶、矿产三大产业和交通、城镇两大基础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1.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45亿元。

  健康之饮——安化黑茶

安化千两茶加工工艺流程

世博会“万两安化黑茶砖”

唐溪茶场茶园基地

安化黑茶贮存仓库

  一、安化黑茶的历史渊源

  1.千年黑茶源出安化。安化是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唐代杨晔(公元836年)《膳夫经手录》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文献专著,所记载“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的“渠江薄片”即为安化黑茶的前身。十四世纪60年代的元末明初,安化黑茶开始大规模生产,“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明嘉靖3年(1524年)“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指的就是安化黑茶。明万历23年(1595年)安化黑茶正式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后,由于安化黑茶采用锅炒杀青、踹揉、沤堆、松柴明火烘培,滋味醇和,带松烟香,适合西北各民族的口味,数百年来一直畅销并主宰西北茶叶市场,是西北边区牧民的“生命之茶”和“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2.万里茶路源起安化。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随后,晋、陕、甘等地茶商相继来安化兴办茶庄、茶号、茶行,一时商贾云集,最盛时资江沿岸的小淹、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集镇,茶行、茶号多达300余家,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造就了大德诚、长裕川、大盛魁、大玉川、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等一代晋商巨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安化茶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县境内的江南、洞市、唐市、黄沙坪、酉州等地还保存有许多老茶行的遗址,以及风雨廊桥、茶亭、茶钟、茶碑、茶行招牌、茶印板等诸多的茶文物,这是几百年来安化黑茶发展沧桑历程的历史见证。

  3.安化在中国黑茶史上创造了无数奇迹。安化是中国黑茶家族中许多产品的发源地和唯一生产地。清乾隆年间晋商开发出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等安化黑茶珍品;清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商首创圆柱形的紧压茶——“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合茶行”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了“安化千两茶”,其制作技艺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享有“世界茶王”和“中国茶文化化身”的盛誉。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并创办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前身),此后在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1940年)、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3年)、中国第一片花砖茶(1958年),安化从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4.安化黑茶是健康之饮。安化茶区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异的品种资源、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安化黑茶的优良品质和显著的保健功效。数百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安化黑茶情有独钟,“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成为边区农牧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安化黑茶“降四高”(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降尿酸)、消食解腻、清热解毒、改善便秘、增进食欲等保健功能不断被发现和证实,已成为现代人崇尚的健康之饮、文明之饮、智慧之饮。

  二、安化黑茶的产销历史

  安化是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为中国黑茶的主要产地。明朝嘉靖3年(1524年)前,安化茶农发明黑毛茶初制加工技术。安化黑茶的原料要求、加工技术、花色品种、品质特征、文化内涵、饮用价值等具有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安化黑茶在明朝万历23年(1595年)被定为“官茶”后,以“陕引”和“甘引”形式运销西北。清朝顺治元年(14年)前后,来安化采购“甘引”的茶行开始将安化黑毛茶运至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坊加工成“茯砖”(当时称“泾阳砖”), 1958年之前,茯砖的生产集中于陕西泾阳。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试验生产茯砖获得成功。1958年后,国家将茯砖的定点生产集中到了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商在安化创制了一种圆柱形的“百两茶”。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 “三和合茶行”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加原料用量,改进压制技术,创制了“花卷茶”。花卷茶每支净重合老秤1000两(36.25公斤),故通称 “千两茶”。目前,千两茶系列产品包括:千两茶、五百两茶、三百两茶、百两茶、十六两茶等规格。

  湘尖茶生产始于清代乾隆时期,当时“西帮”茶商在采购 “陕引”时,指导安化当地茶农采摘细嫩芽叶,精细加工,经筛分后制成不同档次的篓装高级安化黑茶产品,其中有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等,其中天尖、贡尖、生尖的生产延续至今。期间,将此类产品改称“湘尖”,分别称天尖、贡尖、生尖为湘尖1号、湘尖2号和湘尖3号,1983年以后,恢复了天尖、贡尖、生尖的称谓。

  1939年5月,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此后黑砖作为安化黑茶的主要产品之一,已经持续生产了70余年。1958年以后,湖南白沙溪茶厂为减轻千两茶加工的劳动强度,开发了机械化生产的砖面四周压有花纹的“花砖”茶。

  自明、清至年间,安化一直都是西北市场所畅销的黑茶产品的主要供应地。目前,安化黑茶的市场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安化黑茶产品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区,并出口到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

  三、安化黑茶的种类

  安化黑茶成品由内质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的黑毛茶加工而成。系列产品:湘尖、三砖、一卷。“湘尖茶”又称为“三尖”,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称安化千两茶。

  1.湘尖茶。以安化县境内生产的黑毛茶一、二、三级为主要原料,经过筛分、烘焙、拣剔、拼堆、踩制压包、凉置干燥等工艺生产的篓装安化黑茶成品。根据采用原料等级的不同,湘尖茶分为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三个等级,其中:天尖茶以一级安化黑毛茶为原料、贡尖茶以二级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生尖茶以三级安化黑毛茶为原料。“天尖”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贡尖”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生尖”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安化黑茶—天尖、贡尖、生尖

  2.茯砖茶。以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分、拼配、渥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生产的块状安化黑茶成品。按照品质分为超级茯砖、特制茯砖、普通茯砖等三个等级;按照压制方式有:手工压制茯砖茶、机械压制茯砖茶。超级茯砖采用一级以上安化黑毛茶原料压制生产,外形规格不受;特制茯砖采用二、三级安化黑毛茶原料压制生产;普通茯砖采用四级安化黑毛茶及级外茶原料压制生产。茯砖茶内的“金花”学名称为冠突散囊菌,内含丰富的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干嗅有黄花清香。

安化黑茶—茯砖茶

  3.黑砖茶。以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分、拼配、渥堆、压制定型、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生产的块状安化黑茶成品。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带涩,汤色红黄稍暗。按照品质特征分为特制黑砖、普通黑砖两个等级。特制黑砖采用安化黑毛茶一、二级原料压制而成的不同规格产品。普通黑砖采用安化黑毛茶三、四级及级外茶原料压制而成的不同规格产品。

安化黑茶—黑砖茶

  4.花砖茶。以安化黑毛茶为原料,经过筛分、拼配、压制定型、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且砖面四边均具花纹的块状安化黑茶成品。按照品质特征分为特制花砖、普通花砖两个等级。特制花砖采用一、二级安化黑毛茶原料压制;普通花砖采用三级安化黑毛茶原料压制。

安化黑茶—花砖茶

  5.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是以安化黑毛茶二级、三级7~8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筛分、拣剔、拼堆等工艺加工后,再采用汽蒸、装篓、压制、日晒干燥等工艺加工成的产品,外形呈长圆柱体状的安化黑茶成品,以及经过切割形成的各种规格的茶饼。包括千两茶、五百两茶、三百两茶、百两茶、十六两茶等规格的产品,以及在保证产品质量情况下创新研制出的其它同类型新产品。

千两茶晾置库

  四、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做大做强黑茶产业,使安化黑茶走出低迷、重现生机,成为了我县规模较大、品牌最响、从业人员最多、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成长性最好的支柱产业。

  1.规模不断做大。2011年,茶园面积由2005年的8.52万亩发展到了18万亩,增长了一倍多,可采面积13万亩;2012年已新建茶园1.2万亩,下半年规划新建茶园在2万亩以上。2011年实现茶叶加工量3.16万吨、综合产值34.6亿元。茶叶规模企业16家,中小型企业 50家,厂房总面积10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连续三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十强,茶叶产量位列全国第六,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2.品牌不断做响。注册了“安化茶、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红、安化红茶”等证明(集体)商标,以及“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花卷”等6个保护商标。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成功入选世博十大名茶。2011年,“安化黑茶”证明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评为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随着省、市、县各级和社会各界对“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的加大,“安化黑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迅速提高,饮誉全国,成为湖南乃至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亮点。

  3.标准不断完善。“安化黑茶”标准体系由14个标准构成,2010年已完成《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及《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等5个标准的制定和《安化黑茶 千两茶》的修订工作;2011年已完成《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等7个标准的起草和评审工作。上述13个标准已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湖南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同时茶叶加工企业狠抓标准的贯彻执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清洁化、现代化、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品种呈现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包装新颖、方便饮用、质量可靠并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茶产品。

  4.市场不断拓展。安化黑茶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东、、、甘肃等20多个省市,并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长沙等大中型城市开设安化黑茶专卖店2800多家,店铺投入7亿元以上,产品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等国家和地区。

  5.效益不断提升。“安化黑茶”不仅仅是安化的历史名片,现已成为了安化的人文地标,大大提高了“安化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茶叶税收迅速增长,由2005年的18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4000万元,2012年将突破1亿元。城乡居民直接收益增多,种茶农户3.5万户,从事黑茶及关联产业人员20多万人,每年实现总收入18亿元。同时,带动包装、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其中竹篓和纸质包装等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不足1000万元增加至1.2亿元。

  五、安化茶产业发展规划及措施

  目前,安化黑茶已经引起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省确立了“千亿湘茶”的发展目标,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将安化黑茶纳入产业扶持项目,安化黑茶作为健康之饮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前景十分看好。为此,我县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继续举全县之力把黑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打造,至“十二·五”期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稳步把茶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至“十三·五”期末,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包装、仓储、物流等产业配套齐全,链条完整、分工明确的安化黑茶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彰显“中国乃至世界黑茶之都”的产业地位。

  1.加快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切实增加茶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至2015年,在柘溪库区、资江沿岸新建标准化茶园10万亩。努力推进茶旅一体化,重点建设茶马古道景区1万亩观光茶园、S308沿线1万亩标准化茶园、云台山脉1万亩生态茶园。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和品种改良,加大优质种苗的选育繁育力度,大力推广云台山大叶等安化群体品种,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管理,提升茶叶品质。

安化黑茶良种茶苗基地

  2.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行业整合,鼓励以实力强、管理优的企业为主导推进茶叶企业优化组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集中。严格执行“安化黑茶”系列标准标准,全力推进茶叶企业的“标准化、清洁化、现代化”生产,加大“时尚化、功能化、大众化、便利化”茶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开发茶饮料、美容、保健、医药等新产品,全面提高茶叶附加值,提升企业管理、加工和营销水平,重点支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加快扩改,力争“十二·五”期内打造3~5家产值过10亿元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3家以上茶叶企业成功上市。

安化黑茶生产企业—怡清源

安化黑茶生产企业—阿香美

  3.着力打造公共品牌。一是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及户外广告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不断扩大“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定期举办安化黑茶文化节、博览会、品茶会等活动,扩大安化黑茶影响。三是以“安化黑茶”品牌形象组团参加国内上规模、有影响的茶事茶文化活动。四是加快“安化黑茶”中国弛名商标的申报,以及老茶号、老茶行、老品牌的注册等。五是加快中国黑茶博物馆、黄沙坪古茶市、洞市老街等基础建设。六是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茶文化,鼓励和支持出版有关安化黑茶的专著、专刊。

  4.稳步拓展销售市场。探索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等营销新模式,着力培训专业营销队伍,鼓励相关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逐步完善安化黑茶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营销网络。全面实施“五个一千”工程,即:培训1000名制茶师、1000名质检员、1000名茶艺师和1000名营销经理,重点支持企业建设1000个安化黑茶旗舰店。同时,切实加大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扩大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安化黑茶边销市场。

  5.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安化黑茶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贯彻和执行,强力推进传统企业的清洁化、标准化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监控。启动“安化黑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平台建设,将“安化黑茶”中国驰名商标授权使用企业的产品生产、流通信息公示,并加贴防伪追溯标签,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消费安全。规范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确保安化黑茶产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安化特色旅游资源

川岩江

  安化自宋置县至今已近千年,人文底蕴十分深厚。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如一位待字闺中的古典美人,历来不被外人所了解。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的打开,特别是“3+2”发展战略的实施,安化旅游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准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2A级景区2个、国家A级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保护区1处;湖南省5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樵乡、茶乡农家乐旅游得到发展有省级家庭旅馆2处、星级乡村旅游区7处、星级饭店3家。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全县共接待各类旅游者346万人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长。

  人文风物旅游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永锡桥

茶马古道运茶人

  安化县素有茶乡之称,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朝廷颁布《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明末清初,晋陕甘鄂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设庄开行收茶制茶,资江沿线茶庄、茶行鳞次栉比,形成了黄沙坪、唐家观、江南、小淹等诸多茶叶集市,茶叶年产销达15万担,安化黑茶从最初的茶马交易,继而发展成生产、制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经营链,源源不断地销往我国西北地区和周边国家。茶马古道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评为全国百大新发现之一。

  茶马古道风景区面积约550平方公里,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光和峡谷风光,远离尘嚣,兼有独特的民俗与幽深的景致,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生态休闲旅游区:雪峰湖地质公园

湘中明珠—柘溪水电站

龙泉洞

  雪峰湖地质公园位于雪峰山脉中段,以资水为主线,范围包括柘溪、马路、奎溪、平口等9个乡镇和柘溪林场、柘溪渔场等4个国营场所,区域面积169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2003年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园内已被探明大小溶洞近200个,堪称世界 “洞穴宝库”,洞中景观繁多,异彩纷呈,其中龙泉洞为“东海龙王第十八行宫”,素有“长宝第一洞天”的美称。

  探幽怀古旅游区:梅山文化生态园

梅山文化生态园景区一角

  梅山文化生态园位于湖南省安化县仙溪镇富溪村海拔约500米的“丫”字形的密林山谷中,全园占地2200亩,距207国道4.5公里。园中集中了大批再现古代梅山文化的历史文物,包括陶器、雕塑、猎、火铳、弓箭、书籍、字画等。该园以古代梅山地区的历史、人物、文化、艺术、民俗、居住和生活习惯等为依据,模拟古代梅山山民生活方式,再现梅山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梅山各式民俗建筑、古代梅山地方民族战争用的土炮楼、猎、火铳、弓箭、风火山墙式建筑、野猪林、茶馆、客栈、古戏台、筒车、钓鱼水坝、水碾房、油柞房、武术馆、巫术馆、梅山历史博物馆、梅山古典文化讲习室等80多处景点及风火山墙式宾馆(接待楼)、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园内森林密布,珍稀树木、异兽珍禽上百种,花果瓢香、生机盎然,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神奇的梅山文化

  安化古属蛮荒之野。秦末长沙王吴芮部将梅鋗助汉高祖刘邦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为湘中地区今安化、新化一带,其所居之地因梅鋗而得名梅山。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而梅山居其中。”

  古梅山地处湘中腹地,这里崇山峻岭,旷野荒蛮,交通闭塞,苗瑶杂居其间,分为梅山十峒。梅山峒民在独特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了一种神秘莫测、包罗万象的巫文化。在此影响下,原始遗风奇幻诡谲,民俗事象迥异于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步,渐渐衍变成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梅山文化。宋熙宁五年梅山峒蛮归顺朝廷后,梅山文化终于汇入中华文化的江河。成为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

  梅山文化是古梅山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积淀的原始文明形态。梅山文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或称文化载体。

梅山祖师张五郎像

  梅山峒民信奉梅山教。它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信奉的男神叫张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神龛上写着“梅氏门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人们必须祭祀一番,并在腰间系一个祖师雕像,以求“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之”(梅山咒语),此习历数千年不变。他们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峒民们在当禽畜生息育雏,或逢瘟遇灾,求其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

  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和分配方面,他们过的是一种共同努力,平均分配的原始主义生活。大家一起打猎,平均分配猎物,只要狩猎或者分配猎物在场,哪怕路过遇到,见人一份,对有功者另有奖赏。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喜庆时,以锣鼓相击。逢年过节,喜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

  梅山文化没有文字,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来表现。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曲调,歌词则根据内容随口而出。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歌、族哥、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小孩子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传唱,以代代相传。峒民们在生活与生产中,事事必歌、处处有歌、人人会歌。

  梅山文化的发展,对于人们研究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关系,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宝库,有着重要意义。

  奇珍异宝 安化文物

  安化是文物大县。共有馆藏文物61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45件、三级文物407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普查出203处文物遗迹,其中古建筑77处、古遗址54处、古墓葬23处、近现代建筑40处、石窖寺8处、其他1处。

  其中“安化风雨桥群”、“安化黑茶茶业遗存”、“陶澍陵园”有望申报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大院”、“贺氏宗祠”、“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株溪口古墓群”、“安化风雨桥群”五处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故里

黄沙坪古茶市

  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安化是全国羽毛球运动之乡,世界羽坛冠军的摇篮。

  翻开安化羽毛球事业的成绩册,非常令人炫目:先后为省内外输送了5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23人进入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二十六项冠军,尤其在第七届苏迪曼杯和第十二届世锦赛中,龚智超、龚睿娜、黄穗三人在同一时段、同一城市分别获得世界冠军,堪称世界体育竞赛史上的奇迹。其中,龚智超获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田卿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目前,在省级专业队的运动员就有二十五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资质不错,是奥运会夺冠的希望。

  小小羽毛球凝结着友谊,凝结着安化人坚忍执著的梅山精神,也凝结着光荣与荣耀,凭着精湛的球艺和执著的追求,唐辉、贺向阳、罗国辉等安化子弟从这里走向省队、国家队教练岗位,甚至走向了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使这些羽毛球队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短短三十年时间,安化羽毛球事业凭着安化人特有的坚韧与顽强,从无到有,从起初没有学校,只有最简陋的一块场地、两副球拍、十二个孩子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十三块专业训练场地、六名高水平专职教练和来自省内外的一百多名小运动员。

  2002年以来,安化县将羽毛球业余训练的各项费用列入年度预算,挂牌建立了5个体教共建羽毛球训练基地,羽毛球运动列入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连年组织全县业余羽毛球比赛,承办了省九运会羽毛球比赛、全省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和全国少年甲组羽毛球比赛,营造出全民关注和支持羽毛球事业的良好氛围。

  近两年,安化县委、县实施羽毛球品牌带动战略,规划建设羽毛球体育公园,开设羽毛球博览馆,兴办羽毛球俱乐部,创编富有羽毛球特色的歌舞,开发以世界冠军命名的体育产品,开辟“世界冠军家乡游”、“世界冠军母校游”,推进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安化羽毛球”这朵奇葩,将越开越鲜艳。

  深信安化羽毛球事业明天更加辉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