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_刘凤梅
2025-09-27 16:19:11 责编:小OO
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

刘凤梅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本文认为,翻译活动主要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过程,翻译的起点和指归都是读者的接受。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译文/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及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0。并且,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关键词:翻译接受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历史效果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e paper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i n a process of reception from the ori ginal work to the translator,the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o the reader.The final aim i s the reception of the reader.T hus the expectancy of the reader and the appe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a translation.The paper attemp 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a reader-response perspective,thus providing a reasonable reading room for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reception expectancy appeal structure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5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系统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观点,认为文艺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创作)))作品)))接受3个环节主客体的双向交流过程。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世界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家对世界审美的把握形诸作品本文。作品本文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意义,成为联结作者和读者之间跨时空精神交流的纽带。没有读者阅读的作品本文,产生不了任何效果,所以,读者是复活作品本文的终端接受者。作品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了世界。

笔者以为,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都是读者。人类行为理论家弗米尔指出,决定翻译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0是话语的接受者,即/译者心目中有自己特定文化世界知识、希求和交际需要的文本的接受者0,并将翻译定义为/在目标环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而生产的目标情境中的文本0。

因此,读者意识应贯穿翻译的全过程。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一、关照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0

翻译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作者到文本,再从文本到读者的转移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未被读者阅读的时候只是束之高阁的文本,只有进入读者视域,成为把玩和欣赏的对象,由读者填补留下的空白,才产生意义。任何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是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本文只是作品的一部分,构成文学作品的/一极0。读者的阅读,将本文所展示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完成,使其未定性得以具体化,构成作品的/另一极0。正如伊泽尔在5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6中所说,/作品本身显然既不能等同于本文,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0由于不同读者社会阅历、文化修养、/期待视野0等差异,同一作品具有了不同的阐释意义。

23读者具有选择译作的主动权,凭着自己的审美喜好,决定看或不看某一作品。翻译要努力寻求与读者的/对话0和交流,要突出/隐含的读者0的接受地位,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主张,翻译要/使外国作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0¹接受美学所说的/期待视野0,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涉及到读者既有的阅读经验以及社会、人生经验,这些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活动之前,理解者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读解能力构成/前理解0或称/偏见0,/前理解0使理解成为可能,并决定着理解实现的程度和效果,/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0º/期待视野0决定着读者对接受对象)))本文的选择。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本文,才能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翻译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期待视野0,做好翻译作品的定位和选择。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理解程度、接受效果的,/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0»

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采用、翻译语言的斟酌,都要以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我国早期翻译家周桂笙在翻译法国小说5毒蛇圈6时,基于中国读者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传统,在原小说描写父亲对女儿慈爱之情的细节上,翻译时加入了一段描写女儿思念父亲的话,以反映女儿对父亲的孝顺之情。出版者吴趼人在篇末说明:/后半回(女主人公)妙儿思念瑞福一段文字,为原著所无。窃以为上文写瑞福处处牵念女儿,如此之殷且挚,此处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则以慈孝两字相衡,未免似有缺点。且近时专主破坏秩序,讲家庭者,日见其众,此等伦常蟊贼,不可以不纠正之。特商于译者,插入此段。虽然,原著虽缺此点,而在妙儿当夜,吾知其断不缺此思想也。故虽杜撰,亦非蛇足。0¼

二、意义之真与/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传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由于阅读的历史性,译者会对本文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一味地主观发挥,译者二度创作的成分太多,就会太离谱,太走样儿,成了改编而不是翻译了。因此,准确性是翻译的第一要求。准确性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准确,更是意义内涵的准确。如果一味地追求语词上的对应和准确,就会太拘泥,以致晦涩难懂,失掉原意。真正的忠于原作,应是忠于原作的精神,兼顾语言的形和神,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神兼备。不能因追求语言/能指0翻译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所指0的准确性。翻译家傅雷在5高老头6重译本序中说过: /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0奥利弗#爱德华兹说,/我们祈盼翻译贴近原文,但真正需要的是对原文有最真切的感受。0翻译应是通过语言之真的舟桥抵达意义之真的彼岸。

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为出发点,从而提出/动态对等0的概念,即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理解与感受上的基本一致,而非仅仅语言上的/形式对等0。形式对等翻译以不折不扣地反映原文原貌为宗旨,要求译文在语言形式诸因素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以原文为出发点,以原文为指归。为了达到语言形式翻译的准确性,过分重视两种语言用词的对应性,结果往往会拘泥不通,产生误解。动态对等翻译尽可能将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读者可以理解的本土文化背景,不要求原文信息与译文信息的绝

24对对等,而注重接受之维达到同等阅读效果的/动态关系0。

这种以接受者为中心的动态对等翻译活动,为读者正确理解原作的精神提供了较大的文化阐释空间,即接受美学所主张的/召唤性0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未定性,并不是能够产生意义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召唤性0结构,留有供读者填充的/解读空间0。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即/期待视野0,来认识本文的内涵并填补本文的/空白0,使之具体化,最终实现文本的意义。译作的意义一方面由原作者创造出来,一方面有译者的再创造。因此,要在语言翻译准确的同时,充分重视/留白0的意味,以便读者充分理解原作的精神。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原作读者和译作读者在文化和审美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同一形象引起的联想和想象不尽相同,同一意思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将汉语成语/力大如牛0翻译成英语,就不能翻译成/as strong as an ox0,而应按照英语世界的言说方式和阅读习惯翻译成英语谚语:/as strong as a horse0(力大如马)。追溯文化差异的根源,生产方式上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而英国要靠马耕,故而思维习惯上有所不同,形象的指称意味也截然不同。反之亦然,若将英语谚语/in like a l-i on,out like a la mb0(狮头羊尾)翻译成汉语成语,则应翻译成/虎头蛇尾0,才符合汉语世界的阅读期待。因为英语世界尊狮子为百兽之王,而汉族文化则尊虎为百兽之王,如以虎背熊腰、虎踞龙盘誉威猛雄伟,而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译者应意识到译文的读者与原作的假想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若要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读者看得懂,就要使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文化传统,语言形式也需作相应的改变。以下面这首简单的英文诗为例:

Spring is green.

Summer is red.

Autumn is yello w.

Winter is white.如果追求语词的准确性,按照形式对等的译法译成汉语,就会翻译成:

春天是绿的。

夏天是红的。

秋天是黄的。

冬天是白的。

显然,语言形式的拘泥使英文原作中诗的味道荡然无存,译成的汉语像打油诗,苍白无力。但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遵照汉语诗歌的韵律和意象,翻译成:

春天绿油油。

夏天红彤彤。

秋天黄灿灿。

冬天白茫茫。

这样几个连绵词的排比,酣畅淋漓,意味隽永,合辙押韵,意象优美。虽然句式、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上不一定翻译得很对应,但把原诗的味道基本上传达了出来,留给读者较大的玩味空间,形成耐人寻味的/召唤性0结构。

三、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0

同一部作品往往会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阐释效果。鲁迅先生说,一部5红楼6,/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5易6,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0½西方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0的说法。对于译作而言,由于读者处于跨文化阅读的文化语境,接受效果首先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首先是原作和译作语言符码的不完全对应性引起接受效果的不同。如汉语中的/凤凰0、/麒麟0、/嫔妃0等许多词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完全相应的词汇,译者只能作注解式的翻译,就可能带来译作读者在阅读解码过程中误读的效果。王还先生说,/每种语言都有所谓的文化局限词,这类词是和说那种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是代表那种独特文化产生出来的东西的概念。另一种文化没有这种东西,于是也就没有对应词。0¾语气、修辞等语言形式的不完全对应,也造成翻译的不准确性和读者接受的困难。如宋代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0采用双声叠字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咏三叹,音韵凄婉,增强了听觉效果,Clara Candlin为了

25传达原作的音韵美,追求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将之译成:

Seek,seek;search,search;

Cold,cold;bare,bare;

Grief,grief;cruel,c ruel grief.

虽然做到了形似,然而英文中却少见叠词连用现象,很难进入英语世界读者的/期待视野0,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接受效果。林语堂按照英文语法习惯,追求原作意义的准确性,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

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

虽然做到了神似,却失去了原作宝贵而独特的形式意义,变为一首普普通通的英文诗,同样产生不了多大的接受效果。

文化的差异往往成为影响翻译作品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读者充分地体味这种文化差异也正是欣赏翻译作品的目标之一。又如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的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接受效果。由于中国东临大海,春天的东风在汉族文化中是和煦温暖的。李商隐5无题6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0翻译成英文是:

Hard it was to see each other,

harder still to part!

The east wind has no force,

the hundred flowers wither.

I 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 wers dead.

(参见许渊冲5中诗英韵探胜6)

由于英国的地理位置,西风温暖湿润,东风寒冷凛冽,因而西方人从译作中很难体会到原作那种借东风退去、白花凋残的意象表达的无奈幽怨的意蕴。同样,英国诗人John Mansfield的诗作Ode to The West Wind5歌唱西风6:

I 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the old brown hill,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and daffodils.

(这是暖风哟,西风哟,充满了小鸟的歌唱;

我每一次听到了西风,就不禁泪水哟盈眶。

因为它来自那西土,那苍老而暗黄的山峦,

西风吹来了四月,也吹来了水仙。)))余光中译)

西风迎来春天、温暖大地的意象,原作怀念故乡的抒情基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无法体会的。因此,文化的差异制约了跨文化语境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效果。

接受的/历史效果0大多从不同时代不同读者对译作的不同评价中体现出来,而读者又总是以自己的/期待视野0被/融合0的程度来评价本文的。/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自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0¿/期待视野0影响着读者对本文的理解和阐释,决定了对于本文的鉴赏要求,也规定了接受活动的实际效果。读者的/期待视野0被本文/融合0的程度越高,评价就越高;否则,评价就低。当本文落后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就会感到失望。当本文符合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时,就会使读者获得满足,由认同而产生共鸣,由共鸣而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当本文超前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野时,会提升读者的学养,转化为一种新的阅读经验, /融合0进读者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之中,拓展了读者的/期待视野0。如此往复,读者的/期待视野0便越来越广阔,对本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过来又推动了翻译的发展。

所以,翻译有个顺应与提高的问题,要在顺应中提高。/顺应0即本文对观众期待视野的顺从与适应;/提高0即本文对观众期待视野的超越和提高。读者接受文本,也是一种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增殖的过程。文化学认为,先进文本易被读者接受,落后文本易被读者拒斥。翻译应选择易被读者接受的先进文本,才能实现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实现文化增殖。如果选择的文本是低级庸俗、愚昧落后甚至是反科学、的文本,那么,尽管这些文本有一定的市场,能够迎合某些人的低层次需求,但这类文本在整个文明进程中,只能是一个负值,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的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断延

(上转第13页)

26movement of the solvent across the membrane这种将前文浓缩的语法转换是为了体现主位成分,便于语篇的展开(胡壮麟,2000:90)。选择名词化的形式,使小句语义抽象化、客观化,同时又归纳上文,作为下文开始的起点,话语意义在多次选择中动态变化,是多次选择的结果。

以上分析表明,名词化改变小句内部语义,也改变语篇组织的衔接方式、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话语意义在不同语法层次的一次次选择中发生动态变化,语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Halliday语义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语

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一种主要手段,将过程、属性或情态转化成事物,是对/所指0的一种独特/能指0形式,具有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双重语义特征,从而对小句和语篇的意义产生影响。名词化对小句意义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文体、情态取向、语式和语用预设,与语言使用者所要实施的用途直接相关,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从根本上决定是否采用名词化的形式,因此,/能指0的选择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由语言交际意图决定。名词化的双重语义特征改变了小句的意义进而扩展到小句之外,影响语篇的衔接、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由名词化引起的组句、组篇中的每一次选择都与语义相关,语义就在多次选择中形成。从名词化的研究中可见/能指0、/所指0的非任意性对应关系以及语义的动态性,这正体现了Halliday独特的语义观。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K.An I ntroduction to Functiona l Gram-

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Matthieesen,Christian.Lexicogra mma tical Cartogra phy:

English Systems[M].Tokyo: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

ences Publishers,1995.

3.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0[J],5外语与外

语教学6,2001年第3期。

4.范文芳:/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0[J],

5外语研究6,2003年第3期。

5.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0[J],5外语教

学与研究6,2000年第2期。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5系统功能语法概论6

[M],湖南教育出版社,19年。

7.徐烈炯:5生成语法理论6[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8年。

8.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0[J],5外国语6,

1994年第1期。

9.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0

[J],5外语教学与研究6,2000年第2期。

10.朱永生、严世清:5系统功能语言学思考6[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下接第26页)

伸的接受链条中才能被读者所发掘出来。精品文本所含信息量大,解读空间大,往往具有较广的读者面,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流,精品文本的意义会被读者重新解读,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从而使原有文本的意义越来越丰富。因此,只有精品译作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不衰。

注释:

¹谭载喜:5西方翻译简史6[M],第135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º伽达默尔:5真理与方法6[M],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

»姚斯:5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6[M],见5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6,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¼5毒蛇圈6[M]中译本,周桂笙旧译,岳麓书社1991年,第87~88页。

½5鲁迅全集#第八卷6[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¾王还:/由编汉语汉英双解词典看到的词典释义问题0 [J],5世界汉语教学6预刊1987年第1期。

¿伽达默尔:5真理与方法6[M]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393页。

13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