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50m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的施工控制技术
2025-09-27 16:11:10 责编:小OO
文档


1 工程概况

  辽宁某互通式立交处于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本溪至辽中段合同段内,其主要功能是为沈山高速公路和本辽高速公路之间互通而设置的枢纽型立交。本立交桥采用变型涡轮型立交方式,共设匝道,桥梁全长1278.9米,共51孔。本立交桥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共计107片T梁,其中20片50m T梁,87片30mT梁。预制T梁采用C50混凝土,弹性模量Eh=3.5×104MPa,混凝土强度达到100%,龄期14天后张拉预应力钢束。钢绞线采用Φs15.2高强低松弛钢绞线,标准强度1860MPa,锚下张拉控制应力1395 MPa。 

  现场施工点按设计要求张拉50 m T形梁时,发现梁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侧向弯曲。尤其是边梁的侧弯变形尤为严重。经现场测量,最大的跨中侧弯值达8.4 cm。这种异常的侧弯现象会引起梁体重心的偏移,降低梁体承载力,缩短梁体使用寿命,严重影响梁体的结构安全以及架梁时的稳定和施工安全,必须尽快解决。

  2 侧弯原因分析

  2.1 结构形式的影响

  50mT梁截面尺寸见图1所示。经计算,50mT型梁跨中截面绕弱轴(y-y轴)方向惯性矩Iy=10658cm4,绕强轴(x-x轴)方向惯性Ix=10501226cm4。梁体长细比大,侧向抗弯刚度小(腹板中间厚度仅为22cm,横向刚度与侧向刚度之比EIx∶EIy=9.85∶1);桥梁平面弧线要求T梁外侧翼缘板横桥向长度不等,从而造成梁的刚度不对称,决定梁内、外侧的刚度主要是翼缘板,横隔板之间由于没有拉结作用,预制横隔板造成的重心偏移对侧弯控制影响不明显。

  图1  T梁横断面图

  2.2 预应力张拉工艺的影响

  50mT型梁端部断面底部的“马蹄”形部分断面尺寸为76cm,N4和N5钢束间的间距仅为36 cm,目前后张法采用的大吨位穿心式千斤顶外形尺寸大于30 cm,使得在端部断面并排放置两个千斤顶成为不可能,因而不能同时张拉各对称钢束。因此在实际张拉过程中对于N4和N5号钢束只能是先后张拉,先拉最左边的钢束,使主梁在瞬时获得了一个附加偏心矩M,在偏心矩M作用下,梁会产生侧向弯曲变形,即产生侧向挠度f,并伴随着细微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主梁的使用质量。

  2.3 钢绞线定位偏差的影响 

  钢绞线的位置由空间x、y、z三个坐标固定,固定点的三维方位偏差对预应力钢绞线的精确定位产生较大的影响。假定预应力钢束由于安装偏差均偏向一侧,偏离其形心轴距离为e,故在张拉预应力时,对y轴产生附加偏心弯矩,根据材料力学[2]可推导出跨中截面最大侧绕曲值公式为 。式中: 为梁体刚度,根据规范 ; 为预应力钢束的整体安装偏差引起的张力附加弯矩, ; 为张力时梁的长度。由计算可得该50mT梁最大侧弯值为:

 

 

 

  即预应力钢束整体安装偏差1cm,梁体将产生2.226 cm的侧向弯曲。由此可见对于长细比大,腹板薄、侧向刚度较小的T梁,钢绞线的定位误差将严重影响梁的侧弯。

  2.4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在T梁张拉施工中,张拉时间以浇注混凝土的强度决定。目前主要以混凝土试块强度为准。由于主梁混凝土体积较混凝土试块大,同期养护时试块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而主梁强度可能没达到100%混凝土设计强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张拉施工,混凝土强度不足,张拉时混凝土的非弹性变形大,侧弯值大。文献[3]通过实测某大桥30 mⅠ字梁侧弯值随混凝土强度的变化数据,表明混凝土强度越高则侧弯程度越小。

  2.5 T梁的存放时间

  预制梁在梁场存放的时间越长,由于混凝土徐变,钢绞线松弛和应力重分布而引起的梁体侧弯变形就越大[4]。因此,要求预制梁在梁场的时间控制在60d以内,并且T梁架设完毕后,应尽快联结各梁之间的横隔板以增加其横向约束,防止其继续侧弯。

  3 梁体侧弯的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对梁体侧向弯曲变形的原因分析,考虑到问题的特殊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措施来控制T梁的侧弯。

  3.1 调整张拉程序

  改进施工张拉工艺,采用“分级循环张拉法”,对各对称钢束进行张拉施工。具体方法为:在张拉各对称钢束时不一次张拉到位,而是分多次进行循环张拉,即先将左边束拉到Ny/4后,再将右边束拉到Ny/4,依次循环进行,直至拉到设计要求的应力为止。这样就把偏心力大大的减小了。为了配合预应力钢束张拉随时提供梁侧弯变化的数据,在梁的1/4梁长处、1/2梁长处定出3个监测点,在张拉过程中专人进行监测,预应力钢束张拉进行张拉力和伸长量的双控。

  3.2 保证了孔道位置准确

  为了提供钢绞线的精确定位,提高梁的模板的加工精度,严格检查尺寸、平整度,使平面形状符合设计要求;台座施工、梁的钢筋骨架等工序采用三位坐标进行控制,并通过在梁侧模上画出一些控制点进行校核;对于放样完成及时固定,由专人对钢筋骨架、波纹管的定位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避免插入式振捣器对波纹管和钢筋的横向扰动,并随时检查和校正。

  3.3 严格控制张拉时混凝土

  现有主梁张拉混凝土强度为100%混凝土设计强度,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主梁张拉强度控制。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不但要考虑主梁混凝土强度同时应考虑一定混凝土龄期,这样才能保证梁体混凝土确实达到100%的设计要求。在施工中,统筹安排混凝土张拉工期,避免过早张拉。

  3.4 减少主梁与梁底之间的摩阻力

  主梁预制施工中,应加快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时间,减少主梁底座上所涂脱模剂凤干,如果底座上已风干应浇水湿润后浇筑混凝土,是浇筑的主梁与底座之间采用有一定弹塑性材料(木板或硬质胶板)制作。可加速梁端张拉力的传递过程,使张拉力尽快传给梁体本身。

  4 结语

  采用上述处理措施对后面50m预应力T梁进行施工,T形梁体的侧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对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梁,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结构长细比较大,侧弯值超标是其制作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T梁在张拉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找准了导致侧弯的问题所在,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来控制梁体的侧弯,这对于今后在桥梁施工及设计工作中都是有借鉴作用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