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2025-09-27 16:11:35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龙游模环初中  徐铁祥 

 [摘要]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当前教师不太重视对课堂“主问题”的研究,课堂提问上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致使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教师深入备课的前提下,分析提问存在的现在问题,着重探究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主提问的设计路径,以期盼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得以实现,并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做出努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 主问题、有效性 、多路径、思考

随着语文新课准的颁布和新课程的试验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形式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然而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仍是不高,“满堂问”或 “一问一答式”的所谓 底层次“对话”教学仍唱主角。这种 “对话”由于缺少必要的深度,对学生没有思考的挑战性,也由于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对话”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师生之间、文本之间很难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我们没有抓住语文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有关。.一堂课45 分种课堂如果多消耗在零碎的问题上,势必影响课堂的结构和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设计 “主问题”来带动课文的阅读教学,对新课程的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大量的无效提问,把语文课真正还该学生;而且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关系,提高把握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 课堂阅读教学“主问题”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那些零碎次问题而言的,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起支撑地位、起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有效”指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引领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以下之特点:

首先具有信息集约性。即根据教学主干内容,呈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琐碎的提问,它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

其次具有高度整合性,即它是经过高度提炼,是一总能引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问题。

再次它具有自主生存性。即它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自主生成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 “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为此本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精心选择适当的点切入新课文,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多路径设计“主问题”

从课文关键处切入。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连接点,如关键词、或过渡句或中心句,并围绕这些连接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有好处的。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从“有多少人参加移山大行动?”的关键处设置主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出了清晰的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能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这样的问题,正是教者以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而设计出的主问题。

从内容的矛盾处切入。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由此设计问题,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如鲁迅的《孔乙己》末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的设问一出,立即会引起学生对文章作深入钻研。这种居高临下的主提问设计,可以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文章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能力。

从课题切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全文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教学时就可以从课题切入:“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又是怎样一个人,有过哪些称呼变化,是什么主宰着这些变化?怎样理解文中“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样的句子?这样,紧扣课题精心设问,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的问题着眼教材的整体把握,覆盖面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主问题,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借对比切入。一篇文章,总有几个词语和句子的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能集中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的词句还反复出现,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木兰诗》教学时,不妨让学生找找有几处声音对比?起到什么效果?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两句诗,写了两类不同的声音,一是“唤女声”熟悉的声音,一是流水声与嘶叫声,两相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唤女声”,写的是亲情,表现木兰的思家之情,流水声与嘶叫声写的则是战情,表现自然环境之严酷和战争环境之严峻,两相对照,又可见木兰毅然抛却思家之情服从卫国之情而勇敢奔赴前方的精神;两次“不闻”表现木兰从军之坚定,两次“闻”则表现木兰历练之丰富,“不闻”与“闻”的鲜明对照,又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善于从对比之处去挖掘,那么问题即能满足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有能带动从字词到篇章的理解,小小的问题拨动全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抓细节切入。在教学中,文章中的细节的作用令人叹服,它对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教《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的情形,可以就孔乙己的穿着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从孔乙己身着长衫到“剥”去长衫再到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这一悲剧沉痛地诉说了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无情节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本性。正是细节成功把学生带到主人公内心世界中。恰当的在细节做文章,把细节放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循思路切入。思路,是指作者写文章过程中思考的线索、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若能紧扣文章思路,学生就有“序”可循,顺藤摸瓜,便于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比如《口技》一文,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绝妙。教师可紧扣“善”字展开讨论,看文中表现口技人之“善”有哪几个方面: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此为一“善”;表演的内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复睡又遇大火的复杂情景,此为二“善”;观众“伸颈,侧目”,直到害怕得要抢先逃跑的神态变化,更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此可谓三“善”。通过“善”字的理解切入本文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现出来了。

三、设计主问题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的设计路径是多角度的,它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发挥主问题的设计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教师在选择切入点,首先要选择凸显语文教学的 “语文个性点”即以语文问题为教学中心,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火水,围绕生活情景设置问题,围绕生活观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教学才不会走题,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的包袱。

其次,要选择主问题中的 “审美点”来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意味深长的美感,不能让语文课变味,作一些纯理论的分析,沦为其他课的附庸。

再次我们在采用主问题教学时,要精心选择 “问题链”课堂教学的线索应该是一个问题链,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使课堂显得严谨。

最后运用主问题教学时,要寻找设合 “教师教学个性点”,在课堂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展现教师的风采,切忌人云也云。

结语:  课堂教学中找准主问题的切入点,巧妙提问,就犹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探究的乐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3.05

《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母法》陈礼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9

《《语文课程标准》

2008.6 县二等奖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