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10-小说阅读(含答案)
2025-09-27 16:12:51 责编:小OO
文档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  专题十 小说阅读

一、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描写手法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描写手法的把握。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概括环境特点“5角度”

“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景”的角度“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以上提供的思考角度,文本中不一定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分析概括时要灵活。

环境描写手法“2角度”

描写技巧角度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写景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概括环境特点“4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二者内涵不同,概括的方式也有差异。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对于社会环境,要能够通过文本内容归纳出地域、时代、种族等特征,分析出人文、社会、潮流等属性,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作出判断。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或名词概括环境的特点,表述应简洁、精当,字斟句酌。有时可摘取文中的词语,多数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环境描写手法“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注意区分题干要求分析“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①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②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③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④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具体场景描写的作用

场景位置作用分析
小说开头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
某个情节中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描写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
小说主背景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

其他位置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注意:小说中某个场景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分析自然环境作用“3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模板】

模板一: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板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分析社会环境作用“3步骤”

第一步:找出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模板】

模板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板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板三: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从环境与情节的关系分析,这里写的是傍晚时分的乡村生活环境,炊烟升起,霞光散退,与开头交代的午后时光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从环境与主题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虽历经磨难,老人仍在这个普通的乡村平凡地活着,以环境描写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增添小说意味的效果。

二、概括情节 分析线索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梳理概括情节

小说情节结构的常见模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高考阅读中的小说多采用这种方式。

(2)“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这个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摇摆模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另外还有横断面式、意识流式、延迟式等类型。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特殊性的结构模式,如“欧·亨利”式笔法,高考通常放在赏析情节构思中考查。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基本方法

按基本脉络梳理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行梳理。
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线索对情节具有很强的贯穿作用,抓住了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抓住场面梳理情节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分析细节概括局部情节内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深入阅读文本的局部内容,把握住内容发展的层次,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一句话概括情节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

文中写了几件事,依次加以概括。

分析小说线索

小说线索的类型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小说中的线索往往是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是明线和暗线两种方式。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是“隐藏”着的,也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间接表现的情节事件。

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

任何一篇小说都会有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其基本作用就是用来把各阶段的情节和人物组织在一起,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精巧和新奇,同时也有利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突显主题。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各种矛盾或冲突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这种巧妙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塑造“另一个”形象,使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和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

分析小说线索“4要领”

内涵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内容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事、时间、空间。
种类分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明线、暗线一般都有情节交叉点。
作用①组织情节方面,②塑造人物形象方面,③突出主题方面。

分析不同阶段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

方式释义作用
悬念法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思考角度知识点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急躁的个性。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作用
出人意料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小说标题的作用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分析情节作用“5指向”

指向一: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指向二: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指向三: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指向四:主题→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指向五: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答题模板】

(1)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2)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 冢

黄孝阳

从前,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间老房子,不知何年何月建造,墙体都是巨大的石头,上面覆盖着几寸厚的青苔。鸟在屋椽上做巢,蜘蛛在檐角之间编织迷宫。屋子正厅供有一尊真人高的菩萨,因为岁月的烟熏火燎,已辨不清材质。菩萨的样子有点怪,不是通常的那种法相庄严,有点尖喙细脖,因为污垢,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

山下的村人上山砍柴时常在这儿避雨。若是两个人,相互说说村庄里的三长两短;若是一个人,就看看山外的白云苍狗。

这天,雨下得很大,整座山峰像马一样打出响亮的鼻息,树林在马蹄下摇晃。山顶上来了一个逃难的外乡少年。他的父母被官府诬为江洋大盗。衙役为找出他父母藏起来的财富,像放狗一样正跟在他身后。外乡少年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浑身泥巴,身上还有许多被雨水洗得惨白的伤口。上山的羊肠小道在大风里沉浮起伏。

少年跌跌撞撞进了屋,看见菩萨,情不自禁地跪下来,在菩萨面前许愿:今日,若能逃过大难,来日定重塑金身。

磕头声惊醒了供案上打瞌睡的砍柴人。砍柴人听清缘故,心生怜悯,把少年藏入菩萨的肚子———那里有一间小小的暗室,砍柴人抹掉少年留下的水渍与足迹,把少年的鞋子套在手上,弯下身子,在通往悬崖的路上留下两条大小不一的足迹。

过不多时,赶来三个衙役,面目凶狠,手上的钢刀雪亮。衙役追问少年的下落,砍柴人指向屋外的悬崖。

衙役头听见屋梁上吱吱喳喳的鸟叫,心里生出疑惑,突地劈下钢刀,斩断砍柴人的胳膊。大胆民,竟然敢哄骗朝廷。衙役头大声咆哮。

砍柴人仍坚持说少年跳了崖。

衙役头又一刀剁下砍柴人的腿,狞笑着,指着屋梁上惊慌的鸟说,天下万物皆是朝廷的耳目,岂容尔等宵小欺瞒!

砍柴人闭目长叹。暗室里的少年身体发颤。衙役头哈哈大笑,一刀劈去,刀光比屋外的风还急。一声脆响,利刃卷了口,菩萨的脖子上出现一条比针还细的黄澄澄的光芒。衙役头吃了一惊,与手下两人互视一眼,各自提刀胡乱剁去。菩萨的头颅滚落倒地,里面竟是一大堆金银珠宝,也不知是哪个朝代何人所藏。千里做官只为财,衙役头大喜,没想竟在此间觅到发达,正欲捡起珠宝,左肋被一把钢刀捅入,还没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头颅已被另一把钢刀砍落。

甲衙役说,一人一半。乙衙役说,好。

话音未落,他们手中的钢刀已不约而同地砍在对方的脖子上。

少年爬出暗室,来到砍柴人身边,涕泪交加。砍柴人喘着气说,原谅这些鸟,它们不知人世险恶。少年点头应了。砍柴人的身体在少年手中逐渐冰凉。少年葬了砍柴人,想想终是不忿,指着满屋聒噪的鸟,眼里溅出血,恨声说道,终有一日,定要拔掉你们的舌头。

少年回到尘世,坚忍行事,用从菩萨头颅里取出的珠宝为源,通贾天下,遂成一代巨商。时间弹落下七千多个日子,某天午夜梦回,他想起昔日誓言,便集万贯家财重塑了一尊真小纯金打造面容慈悲的菩萨金身,打算运回那山顶,再去那好好修葺一下恩人之墓。

山高林密,天空幽狰。时有野兽奔跑嘶嗥,唯独不复有鸟鸣之声。

他感到好奇,问从村子里请来搬运菩萨的农人,是何缘故。

农人笑道,20年前,我们这里的鸟还是会叫的。那时,山巅上的房子里有一尊菩萨。后来,菩萨头不见了,鸟就不叫了。我们这里的鸟还有一桩奇怪的事,临死时,会聚集到一个地方,怎么赶也赶不走。

村子里有学问的人把那地方叫鸟冢。

他匆匆登上山顶。在当年葬砍柴人的地方,已凸起一个巨大的坟墓,上面堆积了无数只有着金属光泽的鸟的尸骨。几只眼珠乌黑、羽毛发黄的鸟正在上面缓慢地跳。

这天晚上,他梦见砍柴人。砍柴人尖喙细脖身披氅衣,模样与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他问砍柴人,为什么会这样?

砍柴人含笑不语,张开嘴。他惊呼,你的舌头呢?

砍柴人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道,我是这里的鸟神,我的舌头被你拔走了。

他惊讶地说,我不过是一时戏言。

砍柴人微笑着,继续书写,鸟类没有戏言。

他笑起来,然后,他醒了。他把纯金菩萨运下山,重新熔化,按梦中所见砍柴人的模样做了一个雕像。他在老房子里住下来,每天对着太阳欢唱,每夜对着月亮轻歌。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当他的眉毛垂落至嘴边时,满山都有了鸟叫。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文中少年的内心情感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试简析。

【答案】

怨恨——感恩——忏悔。①当他受诬被追,虽然得救逃脱,但依然对鸟儿心怀怨恨。②当他坚忍行事、通贾天下、成为一代巨商时,不忘誓言,感谢恩人。③当他得知“鸟类没有戏言”时,心生忏悔,终归平淡。

【解析】

小试身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蝉

残雪

城市里热浪滚滚,郊区的情况就要好得多。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住宅小区,在伸入云霄的几棵老杨树的树冠上,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总是呆在鹊巢下边的粗枝上。它生性孤僻,是一只年老的雄蝉,它作为群体的首领当之无愧。的确,很少有蝉在地下度过8年黑暗时光的。那段时光全面地塑造了它的性格。它是一个老单身汉,大家觉得它与众不同。

那是一个人们称之为“桑拿天”的日子。老单身汉当时就呆在它的老地方。它的思维进入了某个它的群体难以达到的层次。忽然它听到了周围杂乱无章的歌唱声,它低下头想了一想,然后就有点踌躇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了。它的歌声刚一停,大合唱就响起来了。那是天地间的大合唱,老单身汉听了之后差点晕了过去。当然不是难受,而是无比的激动与欢乐。

它就这样成了领唱者。它虽成了领唱者,还是独来独往。它知道住宅里有人把它看作眼中钉。有一个半大顽童,总是用一把结实精致的弹弓瞄准高枝上的它,他射出的子弹好几次与它擦身而过。每当这类情形发生,老单身汉的内心就变得一片空白。它不知道要如何躲开人类的阴谋,它还是坦然地领唱,它有这么多同类,它们全都聆听它,追随它,它又怎能懈怠?

小区的院子后面有这么多的蝉,它们的歌声并不为人们所欢迎。可是它们觉得自己有权利歌唱,于是它们就唱了,它们才不会为人类的眼色而改变自己呢。老单身汉对于自己同类的前途有着深远的忧虑,它觉得它们对这现世的生活无比信赖,也很满足,而这,正是它的最深的隐忧。可是它没法将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它的同类,除了歌唱,它无法以另外的方式同它们交流。它的行为古板谨慎,严守沉默的原则,而且它长相威严,小辈中还没有任何一个敢于接近它,更谈不上同它商量什么事了。

它从那树枝上可以眼观八方。它已经发现那只老蜘蛛很长时间了,这个发现并不令它愉快。它目睹了一次又一次同胞遇难的情景,那对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验。一段时间以来,蜘蛛那张巨网始终挂在车棚那里,老单身汉开始焦虑,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它向同胞们发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奇怪的声音。可是除了歌唱,同胞们并不能听懂它另外的语言,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同胞回应它。然而又有一只年轻的雌蝉落网了,在它的身体消失之前,老单身汉分明听到了短促清晰的呻吟。

下雨了,老单身汉还在。大雨淋在它身上,它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过了多久,它在东南风里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和它的蝉类同胞们的大合唱。它的视线穿过雨帘,看见老蜘蛛也在木窗那里聚精会神地观雨,它仿佛从老蜘蛛的神态里看见了自己。

蛛网下的遗骸吸引了小区里面的居民。老单身汉的遗体很特别,虽然已经被解体成四大块,如果将它拼起来,还是一只完整的老蝉,但是它的头部不见了。那会是怎样的一场恶斗?

蜘蛛也不见了,少年见过蜘蛛,他到那木窗后面去寻找,但找不到它的踪影。他在心里想:难道是同归于尽?那么,蝉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

众蝉的大合唱又响起来了,年轻的领唱者声音生涩而踌躇,犹犹豫豫地唱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全体陷入沉默。然后,这拖得过长的沉默突然被海浪般热烈的合唱打破。以前从未有过沉默,这种沉默是不是觉醒呢?所有的蝉都把目光转向那高处的树枝,在它们熟悉的地方,一只怪模怪样的老蝉站在那里。是它,它又长出了身体,它正在集中意念让自己的身体发育。同胞们心知肚明:如果它有意念,它总能成功。

在气候整体变化之前,老蝉不可能让它那小小的身躯发育完全了。它成天一动不动地蹲在枝头。失去了扩音器,它已无法再传达自己的激情给同胞们,可是在秋凉之前的这段最后的日子里,它每天都感到一种异质的幸福。

秋风吹破了蛛网,也吹落了老蝉的遗骸。大地上的炎热终于消退了。寂寞的杨树的叶子呈现出怀旧的黄色,现在只有喜鹊和麻雀唱歌了。喜鹊和麻雀的歌断断续续,过于散漫,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蝉是众蝉的首领,它可以引领同胞发出大合唱,但却不能把自己的隐忧传达给大家,沉沦者的醉生梦死,先知者的孤独无奈,构成了巨大的隔膜和反差。

B. 老蝉深知自己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凭借意念让头颅回到高枝、让身体再次生长,死而复生,最终使自己成为众蝉的引领者,获得了精神的永存。

C. 小说展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动物世界,这里明朗温暖,既有快乐无忧的鸟雀,又有热烈歌唱的蝉们,还有友善可爱的人类,各种动物相处融洽,快乐和谐。

D. 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把一个现代人类的存在寓言,用写实的笔法勾勒得清晰、准确,它以飘逸轻盈书写凝练厚重,是一篇用心良苦的经典文本。

2.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老蝉》,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只“蝉王”而展开的,如果以“蝉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A

3.观点一:以“蝉王”为题不合适。①小说的主角是老蝉,以“蝉王”为题可突出它“蝉中之王”这一外在形象与能力特征,却不利于展示它丰富的性格与精神,对丰富老蝉的形象内涵无益。②小说借物喻人,以“蝉王”为题,使小说意蕴仅限于动物而不能拓展及人类,不利于借蝉喻人。③小说托物言志,通过老蝉这一形象,折射人间社会现实,寄寓对社会人生乃至现实未来的幽深思考,以“蝉王”为题,不利于表达主旨。

观点二:以“蝉王”为题合适。①小说的主角是老蝉,它是蝉中之王,小说以“蝉王的一生”为纽带,聚拢各种形象元素,主要内容是围绕它而展开的。②以“蝉王”为题,可以集中笔墨刻画它的形象,突出小说的主角,使小说主干更突出,层次更清晰分明。③小说的主角生活于树的顶端,外形伟壮而思想深邃,是众蝉的精魂,是蝉中之王,以“蝉王”为题,有利于突出它思想者与引领者的形象内涵,使小说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解析】

2.题干问“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要求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应关注处于结尾的位置,想到首尾呼应、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这些术语。小说结尾描写秋风吹来,炎热消退,老蝉的遗骸被吹落,杨树的叶子变黄,只有喜鹊和麻雀在散漫地、断断续续地歌唱,而老杨树们只记得蝉们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这段内容与小说开头描写“城市里热浪滚滚”,“一只生着强健翅膀的老蝉”相呼应。同时,小说结尾写萧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环境氛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慨叹,“老杨树们记得的,只有那种雄伟壮丽的大合唱”,老蝉凭借生命的坚韧、精神的强大,获得了精神的永存,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3.题干问“小说的题目是《老蝉》,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只‘蝉王’而展开的,如果以‘蝉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本题考查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理由不能太简单。阐述理由时要注意紧扣文本内容,不能游离。因为文章是小说,因此分析时离不开形象、主题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作答时可以从小说的写作对象(是“老蝉”还是“蝉王”)、小说的线索(是“老蝉”还是“蝉王”)、小说的表现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现实意义等角度考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治河

孟庆玲

秋晨,黄河。

沿着河堤,青龙县知县刘丰默默走着,这是他最后一次巡堤。四年来,这段河堤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某处弧度如腰背佝偻,某处风声如哮喘起落……

刘丰清楚地记得刚赴任那年夏天的情景:黄河浊浪排空,灾民伸向天空的双手,七零八落的庄稼,摇摇欲坠的落日……四年来,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勘测水情,制定治河战略:以黄河为主,辐射周围水域,全盘治理;研制治河方案:筑堤固堤,疏通河道,引沙造田。

和黄河死缠烂打几年,青龙县有了明显改观:水患少了,田地多了。只是,刘丰的身体却垮了,白天忙于事务尚可,一到晚上,哮喘常憋得他喘不过气来。

巡完最后一次堤,刘丰就要离任了。他政绩突出,口碑不错,升迁应该没问题。但他因力主收回水患后的无主荒田、泥沙造的田为官田,以田养河,激怒了觊觎已久的豪绅们——据说,告他贪污不法的联名信已送到京城了。

起风了,堤上的草木狂舞起来。刘丰干咳了几声,加快脚步,向外堤口走去。外堤口原是荒土坡,修堤固堤时,刘丰顺便把它修成了集市,每到集日,卖农具的,卖土产的,等等,熙熙攘攘。

刘丰和赶集的多熟识,一路上不停打着招呼。在一走方郎中面前,刘丰停伫了片刻。走方郎中显然不是本地人,五十多岁,面白,微须,方巾,长袍,一手摇串铃,一手拿“妙手回春”招牌。

见刘丰探询的目光,走方郎中开了腔:“敢问刘大人,身体可有不适?”

刘丰摆手笑了笑,转身欲走,又停住了脚步,奇怪这走方郎中怎么会认识他?

“大人脸色萎黄,腰背佝偻,神疲气弱,显然是痰滞恶阻,肺失宣肃,天气渐凉,一定要当心啊。”

刘丰问道:“此病先生能医否?”

走方郎中拈须微笑:“请大人先回答问题,答得出来我就给大人医治。”

刘丰笑了,看不出这郎中还挺有意思:“先生请讲。”

“请问大人如何治河?”“疏导。”“治民呢?”“仁爱。”“廉否?”“廉。”“大人言行如一?”刘丰沉吟片刻,答道:“如一。”“既如此,大人的病有治了。”

话音未落,刘丰身上银针一闪,哇的一声,已吐出几口淤血……

刘丰欲付诊金,走方郎中笑笑:“如果大人实在要给,就把这个送给在下吧。”游方郎中指了指刘丰颈上的银锁,这银锁不值钱,且因长时间佩戴变得暗黑,但却是一位朋友所赠,刘丰心虽不舍,但听郎中如此说,还是将其解了下来。

不久,京城终于来了消息:刘丰治河有功,赴京候命。

拜见吏部郎中王大人时,刘丰吃了一惊,这王大人好面熟,却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王大人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物件:赫然竟是刘丰的银锁,却擦得晶莹透亮,洁净如新。刘丰大惊,向王大人俯身拜了下去。

“大人没想到吧,本郎中即是走方郎中”,王大人扶起刘丰,拈须微笑:“不必谢我,当初我可是去考察你的呢……大人近来身体可好?”

刘丰连连点头,不经意间已泪光盈然。

王大人将洁净的银锁放到刘丰手里:“欲安身先安心,银锁是镜子,如何安心,大人心里该有数吧?”

刘丰不敢看王大人的脸:他治黄河,斗豪绅,爱百姓……却也有软肋——爱社稷更爱美人。赠他银锁的朋友即是青楼女子如风——为替某豪绅公关,如风色诱刘丰,最后却爱上了他……

隔着窗棱,阳光暖暖地流下来,跳动的金色像一条河。刘丰就想,王大人才是真正的治河高手啊。他做出决定,把银锁故事合盘托出。一抬头,王大人正微笑着看他,眼睛清亮,下巴微仰,他们中间是一盆清新文竹——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处“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等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河堤的状况,又写出了刘丰的特点,两者结合在一起,语言简练又生动。

B. 文章特意交代走方郎中的容貌、衣饰、动作等,表明刘丰对走方郎中印象深刻,这与下文他回京认出走方郎中的情节形成呼应。

C. 王大人向刘丰索要银锁的情节,暗示了他对刘丰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而这一调查应该与告刘丰贪污不法的联名信有关。

D. 治河之前灾民凄楚的状况和治河之后集市熙熙攘攘的状况形成了对比,侧面反映了刘丰治理黄河的成绩和为官爱民之心。

5.银锁的故事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B

5.①在情节上,银锁的故事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显曲折,引人入胜。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银锁的故事使刘丰正直、能干的形象加上新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丰满。③在主旨上,本文主体部分赞美廉政,银锁的故事又加上了知错就改的意思,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启发意义更大。

6.①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不知不觉间,美好的春天已经到了。②它照应了前文的秋晨、秋风等,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使情节发展的脉络更清晰。③这是刘丰看到文竹时的内心感受,写出了刘丰在交代了银锁的故事后轻松释然的心情。④这也表现了王大人对刘丰的认可、欣赏,以及对刘丰坦承银锁之事的欣慰之情。⑤这句话突出了春天之美,暗示刘丰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⑥这句话写的是春天到来,同时又暗示着人物的心情两相结合,方法巧妙,作用非凡。

【解析】

6.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问题,一定要找到所考查语句的位置,认真分析其字面意思和象征意义,分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个句子,有什么象征含义,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倾向等;另外,还要从行文结构、文章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