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见类型
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九种: 直接提问式、不完整表述式、因果关系型 、程度型、否定型、比较型、排序型、组合式和材料式选择题。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问式,又称单纯识记题。
这种提问方式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要求考生十分熟悉教科书的内容。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例:现阶段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放权让利 B.政企分开
C.推行公司制度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 D
2.不完整表述式
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于概括,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等问题,凡是《课标》中对考生有相关要求的叙述都有可能出类似的题目。例如:课标要求“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的作用” 这就包含了较多理性分析的内容。
例:(高考样题第7题)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B宣传天赋
C.提倡自由平等 D反对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答案】 A
3.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例如: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了鲁滨孙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体现了启蒙思想 B.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彰现了冒险精神 D.适于殖民扩张
【答案】 A
4.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
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
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
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
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
结论。这种题型中最常考的是最佳选择题
例如:我国能够恢复对、澳门行使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 新中国已成为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为各方接受
【答案】 C
5.否定型选择题
这种命题方式既有可能考查学生历史记忆能力,也可能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例如:”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答案】 D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
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
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7. 排序选择题
近几年排序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
(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例如: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也曾使国人振奋。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
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与科学” 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 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 B
8.组合式选择题
这种命题方式是由多项选择题发展而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
的能力,同时也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和对历史线索或知识
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因此,高考试卷中一直备受青睐。
例如: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打
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
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高考样题)
① 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 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C
9.材料型选择题
这种题是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材料的增加并没有改变选择题的基本方式, 只是用材料增设的新情境来增加选择题的能力要求。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例题: 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请根据这些变化判断,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是(高考样题)
A. 年轻人意识增强
B. 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C. 工业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D. 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答案】 D
例如: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 严重、困难、农民、地区、
B. 敌人、、中国人民、美国、
C.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D. 准备、中国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答案】 D
二、选择题出错原因分析
(一)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二)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三)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四)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五)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六)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七)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八)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三、选择题的应对策略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一)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素主要有:时间、地点、方向、内容、是否、主要、直接、主观、客观、高低、大小、长短、频率、幅度等等。考生平时须多多注意这些规定或,在高考解题中就会更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掌握试题命题常用词语的内涵,以便解题.
这些常用词语有: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直接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客观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外部因素)、主观原因(指促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立足点或着眼点(通常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出发点(通常指导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根本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归根结底的、本质的结果或结局)、直接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结果或结局)、主要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目的中起主导作用的目的)等等。
(二) 巧用解题方法和技巧。
1.直选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直接提问式的选择题,在做这种题的时候,考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认真审题,千万不要麻痹大意。这类型的题目难度不会太大,但正因为如此,考生往往掉以轻心。二是要相信第一感觉,一般不要反反复复地重新选择。
[例1]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心是
A.开展扫盲教育 B.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C.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全面调整高等教育
2.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常用的方法,排除法又称筛选法或淘汰法,以给出
的条件为“筛子”,逐个排除和淘汰错误的选项,一般是先找出一项或两项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排除它,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2]、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
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列宁认为。既然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是
A.新经济 B.战时主义
C.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
奇效。下面我们就要讲到。
3.选基法。又称肯定与否定并用法,在做组合式选择题时一般采用这种方
法。具体方法是: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答案作为基点,然后以
此对各选项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4存同求异法。这是选基法的补充,在用选基法排除后若还剩下两个题枝还要
继续排查,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枝放在一边不管,而将剩余相异的题枝加以比较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 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5.首位判断法。针对排序题型既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它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现象发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解题技巧上,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便可用“首选法”选出正确答案, 同理,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
[例5]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四军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 ③人民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例6]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是 ①《党宣言》 ②宪章运动 ③工业 ④第一国际成立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6.包含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
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
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7]、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
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 B.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展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例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7.逆推法。主要用于否定式选择题。首先把题干的否定式改为肯定式,然后
选出正确答案,最后挑出选剩的那个答案就是正确选项了。
[例9]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B.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C.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8.理论法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程
度型选择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常用的理论有:原
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
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
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例10]、促使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大企业演变的根本动力
是
A.工业 B.资产阶级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9.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10] 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
国别
产业 | 英 | 法 | 日 |
第一产业 | 2% | 2% | 3% |
第二产业 | 38% | 38% | 40% |
第三产业 | 60% | 60% | 57% |
A.第三次科技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产业结构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例10]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此外,大家要合理分配时间,做题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12题控制在约
15-20分钟。没有充分理由不修改首次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答案。遇到难以把
握的题目可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或技巧,实在不会的结合自己的感觉先猜测一
个答案。做题时最好将答案写在相应的题号前,以防涂卡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