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看待西方中世纪教文化
2025-09-27 16:12:53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看待中世纪的教文化

摘要: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着“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从启蒙运动以来更与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之间对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于是,中世纪逐渐成为了愚昧、野蛮和黑暗的代名词,成了古代和现代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随之中世界的教文化业便成为完全全排斥科学与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义,一直遭到唾弃和否定。而身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中世纪教文化,还其原本面目。

关键词:中世纪 黑暗时代 教文化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人性 

正文:一.何谓中世纪

从西文词源上来看,“中世纪”的意思是“中间的时代”;从时间内容上来看,中世纪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人们吧它的开端确定在民族大迁徙,约375~568年,又或者是罗马世界帝国的崩溃476年。而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被看做是它的终结。从世界观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纪是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结束的。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世纪”一词最早是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所使用。其中“中”这个词,被意味着是处在古典文化和比昂多所处时代的文化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低谷。“中世纪”一词在文化学上所包含的贬义清晰可见。

二.黑暗时代的定位

“黑暗时代”是早期教徒首创,意指耶稣降生之前的人类时代。但在千余年后,这个词却被人文主义用来形容表述教去的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据说,最先使用该词的便是加意大利有着“人文主义之父”誉称的彼特拉克。彼特拉克吧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而“近代”则是野蛮 落后,不值一提。此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面对重新发现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院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讲话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尤其是天主教会奉行文化 禁锢思想 扼杀异端的做法,更是他们吧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太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而后的启蒙主义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对科学和民主的倡导,信仰主义的中世纪更加被斥为“野蛮的” “专职的” “未开化的” “愚昧的” 黑暗时代。

三.教的作为

“强者为尊”是世界的信条,而我们中国也一贯坚持以成败论英雄。从教教会的所作所为中,我们便能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积极的方面:(一)文化的重建与保存

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西欧陷入一片混乱。强大的代之以各自分立,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日耳曼诸王国构成的政治舞台,法律体系和社会秩序陷入瘫痪;城镇被摧毁,经济生活被彻底打乱,经济转为封闭的农村经济;缘由的学校也消失了,古典的理性文化基本泯灭,社会文化水平急剧下降,到处都陷于蒙昧的精神状态,欧洲文明的心脏地带有地中海转向北方。而在这种经济生活萧条,政治权能退化和学术文化衰落的处境下,当昔日辉煌的古典文化完全淹没在蛮族人的蒙昧而粗野的习俗中时,教教会作为西欧社会中唯一的一个政治文化统一体,作为文明社会遗留下来的唯一的完整的组织,全力的承担起了挽救和传播文化火种,为痛苦挣扎中萌生的新文化提供模式和方向的历史重任。

“加洛林文化复兴”,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充其量不过是把处于普遍文盲状态中的欧洲提高到小学生的水平而已。但是使欧洲文化免于湮灭的主要功劳还是教会的。虽然是以一种歪曲的方式保存的。当作为侵略者而入主西欧的日耳曼蛮族们试图用从野蛮的习俗替代罗马世界的文明制度时,是教会这个唯一的有教养的教师,以上帝的名义把扭曲了的古典文化注入到蛮族的体内,从而使后者逐渐走上文明化的道路。

(二)稳定社会秩序,安定正常生活

教教会作为唯一有效的组织,纵横捭阖,四方周旋,在纷乱的世界里承担起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蛮族人在西欧的土地上建立起一系列互不相属的蛮族王国,使西欧世界陷入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面对一家庞大的帝国行政机器,蛮族的国王们却完全没有能力运转它,管理它。正是教教会承袭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作为新兴民族的导师和法律制定者的教会填补了这一空隙。对于终日劳作的普通人民来说,参加定期举行的各种宗教活动是松弛 缓解疲乏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的一服最有效的润滑剂。

(三)文化的崛起——大学与经院哲学

我们现今的大学的雏形,便形成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是由教会的大力支持而兴起的,同时,最早的普及教育制度也实践于这一时期。早期的大学都是属于教会的,大学教育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学生无须经过入学考试,只要求具备一点点拉丁文基础,并且付给教师少许的学费即可入学。穷苦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教会的资助。而且大学的内容多样,科目较为齐全。后期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新思想科学家,都得益于此。虽然这与教会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

经院哲学原本也是用来加强信仰的,在经院哲学中,理性虽然还没有取代信仰的绝对权威,但其中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启发了一大批最初的反抗者。

消极的方面:(一)宗教裁判所

这是最为世人所诟病的。中世纪臭名昭著却又令人谈虎色变的宗教裁判所。这是教不宽容的暴虐态度的“杰作”。其所作所为自不必更多笔墨来介绍,“宗教裁判所”这一词至今都仍然是为世人所诟病的。

(二)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最初的目的便是天主教对教世界的打压以及东西教会的统一,但却演变为一种颇为野蛮的侵略行径。而征战的途中所发生的杀人放火 打家劫舍,更是给东欧和西亚地区的人民带去深远的灾难。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就提出,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会有目的地组织的一场祸水东引运动,是对当放异教世界发起的一场骇人听闻的劫掠活动。

(三)文化

教文化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排斥教自身以外的所有其他思想文化,这是一种扭曲的 狭隘的文化性。

无论怎么看,教在中世纪的历史作用及其行为都是功大于过的。现今的学术界甚至有这么一种观点:正是中世纪的文化造就了之后的文艺复兴,对现在的西欧都有深远影响。如果没有经院学者们那种推论辨析的思维训练活动,也就难以想象近代以来西方人擅长的逻辑思维方式。如果西方思想没有经过中世纪理智训练的准备,也就难以想像用宇宙理性或人类智力去探索自然秩序的现代科学的诞生。因此,经常被人乐道的西方文化的理性品格,决不能跳过中世纪,而仅仅通过文艺复兴就继承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没有中世纪的觉醒,也就不会产生近代的理性主义精神。

个人认为中世纪的黑暗,实乃人性的黑暗。首先,教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教文化创立之初就存在内在矛盾,而这种文化所表现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人性中固有的两种倾向决定的。宗教裁判所对异教徒的打压,教会对其他文化的排斥,无非是教高层想要维护自身统治,确保其统治的稳定性。这和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本质上有什么区别。至于十字军远征,和历代少数民族对我国的入侵又或者是强大的国家入侵或吞并弱小国家有本质区别吗。一样是烧杀抢掠,一样的毫无人性。至于后期教衰落时的所作所为,与强大王朝衰弱之后的所发生的现象又有何不同……。

自古以来,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永远是由强者来书写的。教它能够存在,并保持如此长时间的统治,就证明其本身优越性,及适应性,适者生存是不变的真理。如若非要以后来者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它,那么世界各族人民一直都生活于黑暗之中,包括今天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后世的制度是肯定会超越我们的。文化本无过错,错在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一些不好的观念强行加入文化之中。如我国汉代董仲舒改编的儒学,宋代的陈朱理学,孔子虽持理,但仍坚持“民为贵,君为轻”,只是后人为迎合统治者而将文化改得一塌糊涂。教所表现的亦不过如此,利益的既得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罢了。

参考文献: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

          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 商务印书馆 1998

          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T·S·艾略特:《教与文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教文化的兴衰》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10 

          克里斯托弗·道深:《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

          威利斯顿·沃尔克:《教会史》

          约翰·麦克曼勒斯:《牛津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