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25-09-27 16:12:47 责编:小OO
文档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沙里寨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2012、1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其特点为:

1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

2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

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4.通过对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 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

自我概念消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七、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来自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的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地理位置适合

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

   学校刚刚建成九年一贯制教学楼,师资力量集中,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施比较完善。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大力支持

2.充分给以经费的支持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调查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形成研究效果。

  5、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九、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2月)

   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学困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归纳“学困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成员会诊,找出“学困生”心理偏差的表现,并填好分析表。

姓  名

班  级

品德偏差行为偏差认知能力偏差
     
再通过调查访问案例的活动范围,如家庭、学校、社会,课题组成员再会诊,探寻心理偏差形成的原因,填写好下表:

姓   名

班  级

心理偏差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二)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9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具体任务:

     1、2011年3月—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分析,依据第一阶段掌握的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

2、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转化方案进行逐步的修订与完善,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3、2011年9月—2012年9月,根据选定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主攻目标,按照转化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边实践边总结出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心理策略并加以提炼,形成阶段成果主

(三)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十、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相关学科关于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论文、经验总结。

    2.优秀教学设计,特色个案。

    3.建立“学困生”档案。

二、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论文集、参与研究教师的心得与体会,

    3、优秀教学设计、特色案例、个案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