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学生作文结构常见失误和教学反思
2025-09-27 16:15:13 责编:小OO
文档
中学生作文结构常见失误和教学反思

一、中学生作文结构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如果你疏于配齐、锻炼文章的“骨骼”,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考场作文中,在结构方面的容易问题主要有:

1、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这种失误常常表现为:中心不够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详略不当,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却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去谈论其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话题。这种失误,从内容上看,属于离题;从结构上看,则属于文章线索不清,笔力不够集中。

2、思路不清,逻辑混乱

这种失误常常表现为:事先没有写写作提纲,对文章没有统一合理的布局,“即兴”写作,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写到哪里算哪里,缺乏对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的认识,常常导致思路不清,逻辑混乱。从阅卷的角度来看,这种作文基本上都会评为四类文、五类文。

3、层次不清,段落不明

这种失误常常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内容纠缠不清,常常造成层次不清、段落不明,以致破坏了层意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性。中考中,大约有19.5%的同学都存在段落太长或者三段式、内容掺杂等问题。

4、有呼不应,不承不启

这种失误常常表现为:一方面表现为内容与内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过渡性语句,造成不承不启;另一方面表现为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造成有呼不应。

二、中学生作文结构教学的思考

造成结构松散和混乱的原因,或者是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文章作出通盘的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三、中学生作文结构的对策

1、串珠成线法。串珠成线法指的是用一条线索把错综复杂、繁多的作文素材贯穿组织起来,使文章达到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效果。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已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一颗枣核》文章由始至终都是紧紧围绕枣核去展开的;可以是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如《缩微图书馆》,作者由古到今介绍了书籍的发展变化;可以是地点的转换(如《巍巍中山陵》,作者采用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如《荔枝蜜》中的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发生由总不大喜欢到做梦都想变成一只小蜜蜂变化)等等。

2、总分结合法。总分结合法指的是把概括描述和具体描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它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和先总后分再总等三种形式,使文章总写能提纲挈领,分写能具体详尽,各得其所,使文章达到纲目清晰,中心突出的效果。如《松鼠》,文章一开篇就总写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三个特点,接着分写这三个特点;再如《陋室铭》,作者先总写陋室不陋的特点,接着分环境、交往和情趣三方面去分述陋室不陋的原因,最后以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

3、欲扬先抑法。欲扬先抑法指的是想说某人某物好,先写其不好之处(想表扬它,先说它的不是)或者想说某人某物好不好,先写其不好之处(想批评它,先说它的好)等以进为退或以退为进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对比鲜明丰满,主题更加深刻突出。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想通过回忆与阿长相处的往事,赞扬阿长善良、淳朴的性格。但是,文章却花很大的笔墨写阿长的种种陋习。

4、巧设悬念法。巧设悬念法指的是以设疑、制造疑团和析疑组成的一种文章结构,它目的是使文章很有趣味,吸引作者的阅读兴趣,新鲜别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章一开篇就设置悬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饶有趣味地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5、排比增势法。排比增势法指的是把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素材,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以排比的修辞手法构建文章的主体框架,使文章的条理清晰,使文章的气势大大增强。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如《有的人》。

6、首尾呼应法。首尾呼应法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采用重复同样或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段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严谨的一种方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先后出现四次背影,结构上采用的就是前后呼应的方法,开头和结尾部分都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