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资产阶级 (注:属于资产阶级的还有的二月。)
英国资产阶级 | 法国大 | 美国战争 | 美国南北战争 | |
时间 | 10——1688 | 17——1794 | 1775——1783 | 1861——1865 |
根本原因 | 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 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 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新贵族 | 资产阶级 | 资产阶级 种植园主 | 资产阶级 |
领导人 | 克伦威尔 | 罗伯斯庇尔 | 华盛顿 | 林肯 |
性质 | 资产阶级 | 资产阶级 | 既是民族战争,又是资产阶级 | 资产阶级 |
导火线 | 苏格兰人民 | 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 | ||
开始标志 | 10年,议会开会 | 17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 1775年4月,来克星顿声 | 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
过程 | 19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查理二世复辟 1688年宫廷政变 | 17年通过《宣言》。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④罗伯斯庇尔将推向高潮。 | 1775年建立(华盛顿) 1776年《宣言》发表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 | |
结果 | 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实现了民族,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 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
文献 | 《权利法案》 | 《宣言》 | 《宣言》 | 《黑人奴隶宣言》 |
历史意义 | 推翻了封建君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展 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 摧毁了法国的 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确立了较民主的政治②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美资产阶级也起了推动作用。 | ①美国历史上的第 次资产阶级。②美国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
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2)性质:都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3)领导阶级:都有资产阶级领导。(4)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5)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6)影响: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法为了推翻封建统治,美国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主
(3)结果: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联邦制,法国在资产阶级过程中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4)性质:除了资产阶级,美国战争还具有民族战争性质
二、主要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国别 | 时 间 | 原 因 | 主持人 | 主要内容 | 评 价 |
1861年改革 | 1861年 |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 1、农奴在法制上是自由人;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3、农奴可以出钱赎买份地。 | 进步性:农奴制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是对农奴的掠夺;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
日本明治维新 | 1868年 | 西方的殖民侵略和幕府统治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 明治天皇 |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集权;2、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上,提供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 进步性:使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
中国戊戌变法 | 18年 |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光绪帝 | ———————— |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英法资产阶级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四、资产阶级或改革中(后)的重要文献
名称 | 国家 | 时间 | 主要内容 | 意义 |
权利法案 | 英国 | 16 | 通过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
宣言 | 美国 | 1776 | 宣传一切人生而平等,同时宣告北美脱离英国 | 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
1787年 | 美国 | 1787 | 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 |
宣言 | 法国 | 17 |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 体现了反对君主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
法典 | 法国 | 1804 | 拿破仑颁布 | 维护了资产阶级成果,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
黑人奴隶宣言 | 美国 | 1862 |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 | 提高了黑人热情,战争形势逐渐有利于北方。 |
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⑴、时间:公元前356年
⑵、主持人:商鞅
⑶、变法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⑷、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⑴、时间:5世纪末
⑵、改革主持人:孝文帝
⑶、改革内容: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汉语-汉服-汉姓-汉姻-汉礼-汉制)
⑷、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3、戊戌变法(见专题8戊戌变法)
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日本的明治维新:(具体内容见专题八)
2、1861年改革:(具体内容见专题八)
3、苏俄新经济:
⑴、背景:战时主义引起农民不满
⑵、开始时间、主持人:1921年 列宁
⑶、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⑷、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美国罗斯福新政:
⑴、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⑵、时间、主持人:1933年 罗斯福
⑷、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
⑸、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⑹、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⑺、作用:新政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的权力得到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政不可能从根本土消除经济危机。
⑻、启示:对我围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农业是国民经基础,须高度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须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适时适度宏观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⑼、性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5、苏联斯大林模式:
⑴、形成标志:1936年新的制定
⑵、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⑶、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制定经济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三、思想潮流
名称 | 兴起时间 兴起国 | 主要内容 | 代表人物 | 性质 | 作用 |
文艺复兴 | 14世纪 意大利 | 人文主义 |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 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
启蒙运动 | 18世纪 法国 | 反对封建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 | 伏尔泰等 | 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社会进步 |
马克思主义 | 19世纪中 德国 |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 | 无产阶级思想 |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辛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运动。
专题复习十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①1919年1月,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3、影响: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三、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 --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四、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专题复习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起止时间 | 1914.7-1918.11 | 1939.9.1-1945.9.2 |
爆发原因 |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民不平衡;经济危机的影响;英法美的绥靖;反法西斯力量没有联合 |
导火线 | 萨拉热窝事件 | |
开始标志 | 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1939.9.1德国突袭波兰 |
结束标志 | 1918.11德国投降 | 1945.9.2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
交战集团 | 同盟国和协约国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和轴心国 |
重要战役 |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 | 1941.6闪击苏联(欧洲扩大)莫斯科保卫战(德国首次遇挫)、1942.12偷袭珍珠港(亚太扩大)、1944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 |
转折点 | 凡尔登战役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 |
性质 |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
影响 | 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 |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2、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四、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对势力不能姑息养奸。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最大的启示:人类应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五、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②各国人民之间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 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