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病情和(或)自理能力 对患儿进行分级别护理。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 护理四个级别并有明确标识。 护士长应根据患儿的护理分级和医师制 订的诊疗计划,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护士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
一、护理分级
1、患儿入院后应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病情等级;
2、根据患儿 Barthel 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的等级;
3、依据病情等级和(或)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患儿护理分级;
4、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 患儿护理分级。
二、分级依据及护理要点
1、特级护理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儿;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 患儿;
(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儿。
护理要点:
(1)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神志、心率、口唇指端颜色、意 识、瞳孔、体温、呼吸、哭闹等病情变化;
(2)护理记录符合儿科专科记录要求;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 4)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 5)根据患儿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 理、皮肤护理、气道护理、每天整理床单元;
( 6)协助进食水、协助头面部及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协 助患儿翻身、床上活动,进行气道、管路、及疼痛护理,做好压疮、 DVT 预防等安全护理措施; 各类管道妥善固定、班班交接、保证通畅;
( 7)保持患儿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8)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教育;
(9)做好饮食护理;
( 10)实施床旁交。
2、一级护理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1)护理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儿;
(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儿;
(3)护理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儿;
(4)护理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儿。
护理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包括神志、心率、 口唇指端颜色、意识、瞳孔、体温、呼吸、哭闹等);
( 2)根据患儿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 4)根据患儿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 理、皮肤护理;腹泻患儿给予臀部护理;做好跌倒坠床预防等安全护 理措施等;
(5)保持患儿的舒适和治疗体位,腰穿患儿指导并协助治疗体 位的依从性及正确性;
(6)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教育;
(7)遵医嘱指导患儿饮食;
( 8)实施床旁交。
3、二级护理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 度依赖的患儿;
(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儿;
( 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儿。 护理要点:
( 1)每 2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儿精神、体温、饮食及哭闹变 化等病情变化;
( 2)根据患儿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 4)根据患儿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根据自理
情况指导安全活动、上下床活动,以及跌倒坠床预防及护理等;
( 5)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协助 / 指导康复,做好安全 教育与管理;
(6)遵医嘱指导患者饮食;
( 7)实施床旁交。
4、三级护理
分级依据:
( 1)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 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 患儿。
护理要点:
(1) 每 3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儿精神、饮食、大小便等情根据 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 2)根据患儿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反应;
( 3)提供儿科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协助 / 指导康复,做好安全 教育与管理;
(4)遵医嘱指导患儿饮食;
( 5)实施床旁交。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