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医学影像中心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议_孙国强
2025-09-27 16:02:11 责编:小OO
文档
15.

03/2009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进入21世纪医学影像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现代大型医院的一个重要学科,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多数集中在影像学科,占全院固定资产的60%以上。近年来,CT、MR、PET/CT等先进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320排螺旋CT已经在广州、济南等地医院投入临床使用,3.0T的磁共振在北京地区就已装机20余台,这些先进设备具有强大的影像及临床诊断功能。现70%以上的临床诊疗信息来源于影像学科,而影像学科也从单一的图像诊断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被推至现代医学的最前沿。

建立综合性影像学科是现代化医学发展的需要

1.影像科的变迁

自1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从放射科到影像学科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早年凡使用X线进行诊断的科室皆称为放射科,包括:照片、透视、胃肠、泌尿、心血管造影机等。此后,X线不但进行诊断,也参与临床

医学影像中心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议

文 / 孙国强

本文详细阐述了医学影像中心的发展历史,认为集中建设影像中心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并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影像中心在布局、规划设计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治疗,如透视下取异物,骨折复位;在儿科还由放射科医生使用胃肠机整复小儿肠套叠等。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后CT扫描机出现了,有的医院成立了与放射科平行的CT科室。而磁共振出现后,由于同样的原因,部分医院出现了放射科、CT科、MR科等三个科室,但也有个别医院三科归一,仍称放射科。由于MR不是通过X线而是用磁场进行显像,此为影像科称谓的缘由。

2.影像中心的来历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临床学科不断进行整合和发展。以我院为例,如小儿心内科和心外科整合为小儿心血管疾病中心,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及新生儿急救中心整合为新生儿疾病中心等。同样,在一些三甲医院里也出现了“影像中心”的名称。不过,国内各地大型综合医院的影像中心,其组成、规模、设备配置不完全相同,但是核心设备大同小异。而对影像中心的具体要求,目前尚无权威性的规定可参照执行。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我

院半个多世纪工作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影像中心应包括以下科室及专业:

(1)传统放射科:数字化摄片机、数字化胃肠机、数字化泌尿造影机等;

(2)C T 室:16M S C T 、MSCT、128MSCT、256MSCT、320MSCT等;

(3)MR室:1.5T、3.0T等;(4)心血管造影室:数字化单平板(双平板)心血管造影机;

(5)介入治疗室:先心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等疾病介入治疗;

(6)B超室:心脏B超、腹部B 超等;

(7)核医学科:包括P E T /CT、SPECT等。

此外,影像中心的所有设备应该数字化,并且拥有投入临床使用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 i c t u r 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由于北京市各大医院的规模及领先、特色学科各不

03/2009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16.相同,影像中心的设备配置各有偏重。影像中心的规模及设备配置应求大同存小异,在保持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医院的特色。

集中建设影像中心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全国有1000多家三甲医院,大多数有几十年的历史。这些年来,临床科室在不断变化,根据病人及临床需求,放射科的新型医疗设备也日渐增加,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分布点越来越多。以我院为例,1955年在新址建成时,设计日门诊量1000人次,病床600张,放射科面积550m 2,安装了一台透视机、一台胃肠造影机、一台配有2床3个球管既能作造影又可断层摄影立卧投照的多功能X光机,固定资产不足百万,工作人员不足10人。五十多年过去了,2008年我院门诊人数235万余人次,最高日门诊量突破万人,是刚建院时的10倍,病床数也增加至1000张。影像中心安装了MSCT、1.5T磁共振机、双平板心

血管造影机等,大、中、小型数字化设备20余台。固定资产突破亿元,为建院时100倍,工作人员也增至80余人,为建院时的10倍。如此飞速的发展使医院的原建筑远远满足不了影像中心发展的需要,常常是来一台新设备,改扩建一处机房,造成了影像中心过度分散,几乎分布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既不方便患儿也不利于工作,而且在人力资源上也造成了浪费。

北京市属各大医院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新建、80年代的改扩建两轮基建高峰之后,现在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的医院,影像中心的建设都是重点之一。而集中建设影像中心综合楼(不宜称医技楼),并根据各医院特点,病人及疾病的需要适当分散科室是今后医院发展的方向。

影像中心的位置选择

1.布局

现代大型综合医院医疗部门的

组成,主要有三个部分:门诊部、住院部及手术室、影像中心及其他辅助科室。由于影像中心有辐射,建立一个相对的建筑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随复杂、疑难病不断出现和增多,临床对影像学检查的依赖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这也要求影像中心必须集中,而不宜过度分散。

2.方便病人

影像中心的位置应充分考虑与门诊部及住院部的距离,一切从方便病人出发,比较理想的位置是设于门诊部与病房部的中间。若全院为一个整

体建筑,则可以安排在门诊部与住院部的连接处。若医院占地面积小,门诊部、住院部与影像中心及辅助检查科室只能在一座大楼里,影像中心就应设于地下一层或地上一、二层。目前3.0T最重的磁体在10吨左右,所以不宜在高层安装。此外,设于低层还会让运输大型医用设备的通道也便于解决。医院大楼对外联系的通路应直通二层或三层大厅,病人可以通过大厅上行看病,下行作影像学检查。地下二层最好不要安装设备,北京市某医院已有跑水淹了贵重设备的案例。当然,也不宜将地下停车场建在影像中心底下,以免干扰磁共振仪的磁场均匀度,影响成像质量。

影像中心与门诊部间的连接通道设置需要充分调研,反复论证。门诊部包括普通门诊、专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传染病隔离门诊等,有的医院还要考虑设急诊急救。急诊急救一定要达到绿色通道的要求,直通、快速、便捷。隔离门诊通道必须与普通病人分开,避免在运输病人的过程中有传染病传播隐患。根据有关文件的要求,特需门诊在提高收

首都医科大学影像学系教授 孙国强

17.

03/2009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费的前提下,病人一般的辅助检查要求在特需门诊解决,包括化验、X线摄片、B超、心电图等。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一台价值200万元安装在特需门诊的CR摄片机利用率并不高,多数时间在闲置,安排1名工作人员工作量不足,又不能不安排。这种消耗国家资源和人力的情况还出现在传染病隔离门诊等。若能集中在影像中心楼,修建便捷的通道,提高装修水平,增加病人的方便和舒适程度,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一旦空闲,设备可为一般病人服务,不仅提高使用率,还可节省人力。但各医院特长、病种不同,可遵循国家相关规定,按需解决。此外,影像中心与病房的通道亦应根据病情、手术、抢救等需求进行设计。通道的建设方案应充分考虑各种病人的需求(如能自己行走的,需轮椅、担架才能移动的)安装各种扶手、栏杆,使不同病情的病人都可以顺利、便捷地通过通道。通道的外形应使用钢梁结构,并采用透光明亮玻璃钢围墙。层高应达到3m以上,宽度不少于8m,以便危重病人在医务人员的护送下,以最短时间跑步通过,有利于争分夺秒诊断抢救病人。

对影像中心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的思考

医院由于各科室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服务病人的病种不同。在设计施工中要充分满足各科室各专业,开展各种医疗诊治工作的功能,满足各种病人的不同需求,是民用建筑中最复杂的工程之一。影像中心集中了医院大多数大型贵重的医疗设备,且要考虑到防射线辐射问题,因此它的规划设计是医院建设的重头戏。

1.安全第一

影像中心楼可集中解决辐射的问

题,确保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除了在建筑上的具体设计,由于X线的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影像中心楼与门诊部、病房部的间距达到国家标准就可使防射线辐射有双重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2.五层为宜

影像中心楼以五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为宜,各层的安排应以方便病人为主。一层用于接待病人、导医分流、登录病人信息、收费等功能。设备放置的楼层要考虑设备使用率、体积、重量、辐射量、运输、维修等因素,

体积大、重量重、使用率高、辐射量小的设备应在低层,按此类推,一层、二层或三层均可考虑安置设备。四层多作为医生报告室;五层则考虑当会诊、讲课、示教室。四层、五层还可设医生、主任办公室,技术员、护士工作室。全体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

影像中心楼的工作区与生活区要严格分开,设置各自的专门通道。若设备增多,可以开发地下一层,但在施工中要注意防水、防潮、照明、供电、通风、设备通道等条件。若土地紧张,宁可建高层(但不宜超过7层),也要把影像中心集中在一起。这对方便患者、辐射防护、节约人力、提高诊断水平以及影像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利大于弊。

3.走廊要宽

影像中心的常规X线检查包括数台数字化摄片机,数字化胃肠、泌尿造影机等;以我院为例,现在使用的4台DR、3台CR、2台胃肠造影机、

1台泌尿造影机,共10台。传统的设计是一台机器,一间机房,一间操作室,每台机器封闭式操作。现在较先进的是集中开放式操作室,可以节约人力,便于互相交流,其原则为同心圆式排列,为一间大的开放式操作室,第二层为各个机房,第三层为病人走廊。根据使用面积,在集中开放式操作间的前提下,各个设备机房可方形、长方形、长条形排列。便于病人就诊检查,便于防护的施工,节约使用面积。多台CT、MR机的设计亦可参照此原则。以往的设计很少考

虑大型设备的运输通道,为了运输安装设备,把机架拆下、拆窗、拆墙的并不少见。一座建筑起码要用30年以上,按大型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通常要更换3~4台次。所以,影像中心楼的设计,按设备的不同,一定要留好运输通道,走廊要宽敞,方便机器的运输与患者就诊。

4.关注人性化

影像中心楼的设计层高在吊顶后应在3m以上,保证机器立位需要,便于通风,减少病毒传播。机房面积设计在国家标准下要适当增大,便于担架进入,减少病人与检查床的距离。每个机房均要设立病人更衣室,保护病人隐私及私人财产。机房内要设立急救所需管道输送氧气,负压吸引管等,便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机房颜色不宜过深,这会使空间显得狭小,造成病人的不安情绪。也不宜使用红色、紫色等与血液相近的颜色,这均是易让病人心烦的杂色。应选择浅淡的单一色调,才会使病人感到空

03/2009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18.床边机

床边机在三甲医院的急诊、病房广泛使用,但其防护问题一直未找到比较妥善的解决措施。在医院设计时,应根据病种估算出床边机的使用率,采用一个病房或最少在一层病房区要设计一间X线防护完备的房间,可以使用床边机。对于不能移动的危重患者,尽可能做到每人一间,避免同一房间内其他患者受辐射。

影像中心建设需有超前意识

首先,现在执行的医院建筑标准为上个世纪的产物,已显得比较落后。影像中心的机房虽规定有不少于多少平方米,但基本没有考虑患者更衣间以及患者对环境舒适温馨的要求,更没有预见到21世纪大型医疗设备的不断涌现,需要及时制定新标准。我们认为,医院影像中心的建筑标准不应低于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并具有适当的超前意识,5~10年内保持先进,才能为病人提供可持续的优质医疗服务。否则,当前所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为病人着想”容易成为一纸空文。

其次,具体到影像中心楼的设计施工,专业性很强。虽然有专门设计医院建筑的设计所,但是各专业的工程师只能按照各科主任、专家的意见进行设计,缺乏临床实际应用的经验。而院方专家对建筑设计、施工只有感性认识,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设计施工中的一大软肋。所以,必须加强双方的信息沟通,才能杜绝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避免医院影像中心楼还没完工就已落后,或刚投入使用就需修修改改的现象。

作者简介:

孙国强为教授、主任医师。1945年出生,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自1970年至今一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工作。曾任影像中心主任,中华放射分会儿科组副组长,亚大地区儿科放射2004年会执行。现为北京放射分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影像学系聘任教授,中华放射杂志审稿专家。

间宽敞明亮、干净。机房照明应设置两套系统,一套为白炽灯,进行日常照明;另一套为暗光灯,有利于需要镇静检查的病人睡眠。内装修应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地面不宜过硬过滑,以免病人摔伤。机房大门应为电动门,便于不同病情的病人通过。在楼体集中空调供暖的条件下,对温度要求高的机房,还要安装个体空调,随时调节温度,保证

设备正常运转。

病人候诊区应宽敞明亮,座椅要舒适,并配以方便使用的卫生间、开水间,根据病人多少,可设小型病人服务区,备些方便食品、冷热饮料、卫生纸等物品,以及公用电话、银行自动取款机等设施。对特殊病人要设特殊的服务区,提供无障碍通道,婴幼儿整理台等服务。大屏幕可宣传影像中心检查的相关内容,增强病人对检查项目的了解。影像中心楼的工作人员生活区要设置更衣室,室内要有桌椅,方便工作人员更衣。要设洗手池,保持工作人员卫生。值班室面积要适宜,从安全考虑,不设双层床。工作人员要设休息室,便于休息,喝水,就餐。卫生间及浴室的安排要能够满足工作人员的需要,避免下班为了洗澡等候很长时间。做到“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患者,还需兼顾工作人员。

5.PACS不可或缺

当前,三甲医院的影像中心多有规模不同的PACS。以我院为例,从2003年设立M I N I -P A C S 后,现已扩展至全影像中心,并与病房HIS系统联网,光纤千兆到桌面,在线存储已接近10T。不仅方便患儿就诊,节约了人力,还提高效率和诊断水平。PACS总投资1500万元,现已成为影像中心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