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调研报告: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调研报告
2025-09-27 16:00:20 责编:小OO
文档
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调研报告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党关于“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全面发展。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支撑,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

文化繁荣离不开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当年的徽商走出大山、勇闯天下,积累一定财富后回乡兴文重教、建祠修谱,由此带动了XX文化的繁荣兴盛;XX文化又反过来滋养徽商,助推徽商不断走向强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黄山市始终把农村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注重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初步走出一条适宜山区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比如黄山积极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茶业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出口占全国的1/10,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300多元。比如泉水鱼,这是我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吃泉水鱼”已成为黄山乡村旅游新亮点,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文化注入经济,有利于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为文化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可谓农业因文化生辉、文化因农业添彩。(弘利教育)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XX人重要的生活理念。历史上,XX就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习俗养成,就有“永禁泥沙垃圾入河,违者罚银三两”的乡规民约。近年来,黄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外在绿”与“内在绿”的有机统一入手,始终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外在绿”就是外在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黄山市坚持点面结合、系统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黄山、齐云山、太平湖、牯牛降等关键景点保护,深入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2.9%,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在95%以上,PM2.5年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世界、天然氧吧。“内在绿”,就是内在的生态理念。黄山市聚焦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农药集中配送、全面推行生物低残留农药;在基层创新设立“垃圾兑换超市”,鼓励村民以捡拾的垃圾就近兑换生活用品,实现了“村民得实惠转观念、花小钱办大事”的双赢。

以XX文化保护为重点,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

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作为XX文化的发祥地,黄山现存8000多处地面文物遗存、4000多种文献、1300多个非遗项目、超百万件文书,堪称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集聚区。这些文化遗存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很重要的就是让这些珍贵文化留下来、活起来。近年来,黄山市高度重视文化资源保护,持续推进XX古建筑保护工程,对空间形态4类116处、单体形态12类3358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XX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持续关注。同时,坚持“利用是最好传承”的理念,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经济属性,以散落在广大乡村的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了XX民宿、修学研学、摄影写生、古道穿越等一批新型业态,初步实现了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坚持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协同发力,把弘扬XX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依托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建设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崇德向善,真正让民众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

以鼓励创新创业为核心,打造“有活力”的新乡村

富裕幸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目的。称雄明清商界数百年的古徽商,不仅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辉煌,也铸就了坚忍不拔的创业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来,黄山市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能工巧匠众多的优势,鼓励农民群众踊跃投身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传统工艺生产、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尤其是顺应大众旅游新趋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690多个村庄70%有游客接待、30%形成旅游热点,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乡村旅游已占全市旅游的2/3以上。广大乡村有了“双创”活力,农民群众有了“双创”激情,就必将形成积极进取的新文化、汇聚乡村发展的正能量,乡村振兴必然前景可期、水到渠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