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日的餐桌
问题提出
本课是一课记忆创作画,以形象记忆为基础,把记忆中的形象,根据学生所感、所想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教材通过欣赏农民画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节日餐桌的回忆,创作出一幅"丰盛美味"、"独俱特色"的"节日餐桌"作品,从中让学生感知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学会感会生活美的情趣。
教学目的
1、认识中国食品的特点,感受和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2、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培养学生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综合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设计
一、让学生提前一周浏览课本内容,从中得到启发,动手搜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废弃物。如:饮料杯、包装纸、废旧玩具、布头、纸盒、旧毛线等。同时请学生注意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或翻看家中菜谱方式等主动了解中国食品的一些特点。教师可精选一些造型和色彩都很美的菜肴图片准备课上使用。
二、用谈话法引入教学,启发学生回忆并谈谈感受:你家是怎样过节的?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好吃的菜?菜肴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启发学生:有和家人一起去过饭店的经历吗?菜肴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学习,及时补充典型的图片资料进一步欣赏,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中国食品造型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的特点。
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使这些废品“变废为宝”,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学生接受挑战之后,提示学生 “饭”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菜谱。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你有什么好主意来安排一顿“节日的大餐”?怎样搭配才会有营养?“节日的大餐”有什么特色等。
四、制定好菜谱就可以进行菜肴的设计和制作了。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利用了怎样的材料?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去表现吗?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手中的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颜色和外形特点使你联想到哪些菜肴?它适合做些什么?材料之间怎样搭配等。引导学生挖掘材料的特点,让学生动脑筋从多个角度去想,怎样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色、形及质地来表现菜肴?
五、每人做一个“菜”,然后集中在一起开一个“自助餐”会,也可以自由结合成一个个的“临时家庭”,小组选定一个节日,大家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合理分工来布置节日的餐桌,共享节日的欢乐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材料的使用
总结反思
“节日的餐桌”是一节很有趣的综合探索课,学生探究什么、学会什么、创造什么、发展什么、体验什么是教学设计的重点。由一盘盘美食为探索的起点,通过生活中已有的体验及资料的查阅,让学生用有趣的制作活动来多方位感受与探索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简单面貌。
2、脚的经历
问题提出
通过观察脚和鞋子的结构特点,能用大胆流畅的线条进行描绘。
教学目的
1. 观察脚和鞋的结构特点,能用大胆流畅的线条进行描绘。
2. 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线描写生的能力。 3. 愿意进行趣味写生练习。
过程设计
一、引导学生确立观察对象,可以让学生三四人一组,相互观察。也可以让学生拿来鞋,放在桌子上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也可以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
二、提示学生思考:鞋从整体看是什么形状,从上、下、侧面看有什么不同?鞋由几部分构成?每部分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部分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如,鞋带是怎样穿入鞋眼的?两根鞋带是怎样交错变化的?鞋上有哪些花纹?针脚是怎样的走向等等。
采取先写生后想象添加的方法。提示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起,线条大胆流畅。在刻画细节时,线条要富有变化和节奏。用示范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魅力,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三、从观察感受入手,至于比例、构图等问题不必过多的强调。写生完成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想象添画,提醒学生注意添画部分的线条组织,线条的组合要和鞋、脚的创作结合起来,使画面主体突出,富有变化。
四、组织作业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讲讲脚的经历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线的使用,通过作业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线的魅力。让学生谈谈写生和想象创作的不同,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写生,以及写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对脚和鞋的细致观察
总结反思
写生教学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中是比较难把握的。传统单调的教学内容以及过于专业化的技法训练,往往使处在转型期的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脚的经历”一课将写生和学生的想象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另外,不管是对脚的写生还是侧重于鞋的描绘,其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也极易形成较生动的画面。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线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对写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侧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线条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能力。
3、朋友你好
问题提出
题目“朋友你好”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将冰冷、枯燥的技能练习,融入了人文情,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构建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课人物写生主要以线描的形式为主,要求学生利用线条表现时要大胆流畅,能够利
线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对人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目的
1、 学习用线条描绘人物写生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用线写生造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参与造型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友情的快乐。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生活引趣
每个人都有朋友,让我们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别人吧。
(一两个人以后,引导学生从朋友的外观,特征来说)
二、板书课题《朋友你好》
三、总结学生所说特征,简单介绍人物写生方法步骤
1、 大的动势(人物姿态)
2、 人物特征(如:脸形、眼形,嘴形等)
3、 衣服服饰,关节折痕等
四、多媒体,赏析作品,使学生产生要画的感觉。
五、学生开始习作(鼓励大胆,细心,强调真心的表达。不要考虑自己画的像还是不像。一定要把你对朋友的感觉画出来。
六、个别辅导,鼓励,(第一课时不强调美术技能,都重视学生感觉,使其大胆去画。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写生练习,强化技能。)
一、欣赏,评价上节课习作。
1、 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
2、 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问题:(比例,动势,脸形特征等)
3、 写生基本方法
先整体后局部,先抓动态,后画细节。
简单介绍:“三庭五眼,站七坐五盘三”
重点与难点
1、 学习用线条描绘人物写生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用线表现朋友的体貌特征造型的能力。
4、哪里藏
问题提出
巧妙构思,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的
1、巧妙构思并制作有趣的书页,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2、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作的能力。
3、体验采用多种创作方式作美术作品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指导探究
1、故事导入:(出示自制教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导入新课《哪里藏》板出课题
2、发给小组教师自制的教具,让他们亲自去分析去观察。
3、想一想,自己知道的哪个故事最适合做成这样的书页?最能给读到它的人带来惊奇?
4、制作方法:①挖洞法
根据课本中的图进行分析及自制的教具
②加纸“遮盖法”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故事的内容可以书写于书页适当位置或书页背后。
2、能用书上的方法成功地做出书页已经很好了,如果有学生能发明出新的方法来制作趣味图书,教师给予大力表扬。
四、展示与评价:互相介绍并传阅有趣的书页。
重点与难点
“趣味图书”的设计与制作
总结反思
1、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示范作品制作出有趣的作品;
2、在课上,还可以让学生参考《科学》等书籍进行创作;
3、不足:学生在制作中应再细致些便更好了。
教学内容:4、哪 里 藏(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巧妙构思并制作有趣的书页,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2、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作的能力。
3、体验采用多种创作方式作美术作品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趣味图书”的设计与制作
教具准备:纸、彩笔、胶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出示自制教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2、谈话交流:老师的这本书好玩吗?你觉得他那最有趣 ?
3、导入新课《哪里藏》板出课题
二、小组探究,学习书页的制作方法
(一)将教师自制的教具分发到小组,让他们亲自去分析去观察。
①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翻一翻。
②看看你们是否能找出书的制作方法。
(二)典型发言,总结方法
①交流、讲解挖洞法的制作方法。
②交流、讲解加纸“遮盖法”的制作方法。
③除了这两种你还有一些不同的制作方法吗?
三、布置作业
1.想一想,自己知道的哪个故事最适合做成这样的书页?最能给读到它的
人带来惊奇?
2.把你想好的故事制作成书页,制作的书页不仅要有趣,还要漂亮整洁。
3、故事的内容可以书写于书页适当位置或书页背后。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要点:书页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小组的合作;提示用剪刀安全
五、展示与评价
互相介绍并传阅有趣的书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推荐自己认为最有创意、构思最巧妙的作品。
可爱的蛋壳玩具
问题提出
1、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蛋壳是我们身边天天可见的东西,用它做玩具,孩子们会觉得亲切、好玩。
2、蛋壳是我们生活中所用过的废弃物,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3、孩子们天生爱动,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制作活动。
4、《蛋壳玩具》这一实验活动,可以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变的材料,从而使幼儿主动地介入,体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制作蛋壳玩具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蛋壳玩具。
2、培养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设计的理念与技术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通过蛋壳玩具的制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于创造的思想品质和认真、耐心、良好的做事习惯。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欣赏录像《小蛋壳奇遇记》
1、 小老鼠捡到了什么东西并高兴得把它带回家?
2、 想一想小老鼠会用蛋壳做什么?
3、 大家手中也有一个可爱的小蛋壳,你想用他做什么?
二、欣赏与探索:
师:对小小的蛋壳可以用来做蛋壳贴画、不倒翁、还可以做成好看又好玩的蛋壳玩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爱的蛋壳玩具》(出示课件)
师:这几幅蛋壳玩具漂亮吗?那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
小结: 彩绘,直接用色彩在蛋壳表面画上美丽的图案,做成可爱的彩蛋。
师:老师这还有更有趣的呢?(出示剪贴、添加蛋壳玩具)
小结:剪贴,添加。
三、蛋壳的联想
师:看这个不起眼的小蛋壳,不但也可以用来美化生活,还能做成可爱有趣的蛋壳玩具,那就让我们来仔细的观察这枚小蛋壳,看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联想?(出示课件)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物,你能说出那些?
四、画一画、比一比
师:我发现大家的思维非常的敏捷、一个小小的蛋壳就能让你们联想到----------
你们的想法肯定比老师的更好,赶快把自己的想法也画下来。先别急,我这还有一点小要求。(出示游戏规则)
谁愿意为大家把游戏规则读一读。(找生读)
展示学生作品
时间到,哪一组愿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这组不但画得多,而且画得很很生动形象,让我们在为他们组加上一分。有的组也不错,虽然作品少了些,但是不要灰心,下面还有展示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
五、学生作品欣赏
那么带着你的信心跟老师再来看几幅小朋友制作的蛋壳玩具,好不好!(出示课件)
六、蛋壳玩具的制作
这些小朋友的作品创意非常独特,竟然能把小蛋壳做成了可爱的小刺猬,那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1、 能说一说这些可爱的蛋壳玩具的制作过程?
2、 学生制作。
3、 教师巡视,急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七、小蛋壳拍卖会
通过拍卖的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在拍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
1、 搜集学生的作品进行拍卖。
2、 以(谁说得好)代为金钱,玩具拍给谁。
八、知识的拓展
欣赏蛋壳雕、彩蛋、蛋壳贴画等艺术
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视野。
重点与难点
学习制作蛋壳玩具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蛋壳玩具。
作业练习
在蛋壳外形的基础上大胆联想,用彩纸、橡皮泥、画笔等合适的材料,制作出好玩又好看的蛋壳玩具。
6、捏把小椅子
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造型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利用泥工的技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的
1、能够利用泥工的技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1、请学生课下搜集造型各异的椅子图片,并展示给大家。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从椅子的外形、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打开课本,欣赏课本中的作品。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造型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
2、鼓励学生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五、展示与评价
1、举行一个泥塑展览。
2、学生自评、互评。
重点与难点
椅子的造型。
学习资源
网络图片,各种椅子的资料图片。
总结反思
这节课我带学生去室外上的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合作。
有的学生带的是橡皮泥,有的学生带的是大泥,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材质的不同感觉,并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
虽然有的同学捏制得很粗糙,但把椅子的特征涅出来了,看起来很有质感。最后,将捏得较好的作业进行了收藏。
7、顽皮的猴子
问题提出
了解水墨画艺术形式,感受和体验水墨画艺术情趣。
教学目的
学习用水墨画表现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述猴子的故事和趣闻,观看猴子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猴子的形象特征和生动有趣的神态。
三、欣赏表现猴子的水墨画作品,启发学生如何用水墨画艺术形式表现猴子,用简练、概括的笔墨把猴子的自然形象转变为艺术形象。
四、教师示范
? 用铅笔轻轻勾画出猴子的外轮廓,猴子的动态要生动,活泼。
? 用浓墨勾勒出猴子的五官,要抓住猴子的形象特征,用湿润的红色画出猴子的脸庞。
? 用枯笔焦墨擦猴子全身的皮毛。待画面半干时,用淡墨或淡褐色染色,画出猴子的身体。
? 再用干墨画出猴子的手和脚,毛茸茸的猴子就画好了。
? 最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还可以添加适当的环境。
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重点与难点
用笔、用墨的方法;猴子的动态特征。
学习资源
用笔、用墨的方法;猴子的动态特征。
总结反思
教 学 反 思
不管学生画得像不像,我都会给予肯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既从猴子身上学到了绘画又知道了很多知识,互动交流中还发现了他们不仅有活跃的思维,还有丰富的感情。他们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从他们作品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作业练习
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机灵、活泼的猴子。
8、彩墨瓶瓶罐罐
问题提出
继续探究水墨特性,以水墨的形式进行创作练习
教学目的
1、用水墨的形式表现瓶花,传达自己对瓶花的感受。
2、激发学生热爱传统绘画艺术,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家作品
1、从形、色、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欣赏课本中的作品
设问:1、这些作品使用什么颜料画的?画得怎样?
2、你认为他的色彩表现得如何?
(三)教师出示一枝花——雏菊,供学生欣赏,然后学生尝试表现。
(四)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1-2种花的画法,用笔用墨的具体方法。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1、注重学生自由多元和个性,全方位学生。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创造。
3、对好的地方要肯定、表扬,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集体辅导。
四、展示与评价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之间自评、互评。
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分析艺术的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水墨画水分的控制很重要。
重点与难点
用水墨表现瓶花
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绘画很大胆,但学生的笔墨控制还是不太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9、美丽的花边
问题提出
了解花边的用途、特点和基本规律,感受花边的秩序美。
教学目的
1.了解花边的用途、特点和基本规律,感受花边的秩序美。
2.了解和尝试电脑绘图板中的复制、粘贴、旋转等技巧,并能够制作出美丽的花边。
3.喜欢电脑美术,愿意用电脑绘制作品。
过程设计
一、欣赏书中的用电脑设计的作品。欣赏生活中的花边→提炼花边的骨式→利用花边装饰物品→自己设计花边装饰物品的教学程序。
课前搜集带有花边的生活用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花边?有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花边?花边有什么特点等,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花边的特点和美化装饰生活的作用。
二、了解花边构成组合的特点和排列规律。让学生探究出花边的特点和规律。单独纹样都可以选用哪些事物?单独纹样在排列上有规律吗?它们都是怎样排列的。
色彩的搭配上,通过展示不同学生用同一个纹样排列组合的作品进行评价,比较哪一个色彩美,渗透色彩搭配知识。
四、作业展示,引导学生从花边的排列规律美、色彩美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花边设计规律及形式美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
了解和尝试电脑绘图板中的复制、粘贴、旋转等技巧,并能够制作出美丽的花边。
总结反思
本课花边的设计与应用,就是让学生了解花边的美感特点、应用范围,设计花纹的组合、排列规律,学生们尝试运用电脑中的“绘图板”制作不同秩序组合的花边,使花边排列形式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对秩序美、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认识了花边秩序美组合的规律。
10、大花鸡
问题提出
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的
1. 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2. 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3. 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
过程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和搜集有关“鸡”的图像资料,或以手绘图形的方式进行纪录,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鸡的形态。通过运用形象比喻的语言描述、形容鸡的特点,对“鸡”的主要形态特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让学生了解鸡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到变化的方法简单。
二、让学生注意观察鸡每一部分结构和形状特征,可用形状近似的图形去替换从鸡的特征、象征意义等方面去引申,然后添加相应的纹样,并提示给学生花纹装饰的排列、组合规律,将点、线、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从作品的色彩、造型、创意以及表现手法上进行自评和互评,还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学生以评价。
重点与难点
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
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
总结反思
本课以鸡的形象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绘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图案的装饰美。鸡是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动物,易于观察了解,形象简单易画,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民间艺术作品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装饰表现和纯装饰表现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作品中的鸡的动态各有不同,生动形象,装饰方法丰富多彩。
11、礼品巧包装
问题提出
对包装设计活动感兴趣,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学目的
1. 能够了解商品包装的形式及其作用。
2. 能够利用各种材料较巧妙地设计制作盒式包装和结扎包装作品。
过程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包装的形式及包装的方法等,搜集包装样品、废弃的包装盒,准备丝带、彩布、皱纹纸、包装纸等各种相关材料和彩笔、剪刀、双面透明胶等工具,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一、让学生了解包装设计的形式和方法。利用学生对包装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包装初步的认识与兴趣,提出问题:节日快到了,你想送给朋友、亲人什么礼物呢?想为他们设计一个精美的礼物吗?为老年人送出的礼物包装应该怎样考虑?为弟弟妹妹的礼物又该怎样设计?通过大家的探究讨论,考虑材料、颜色、包装的形式、对方的年龄、爱好以及场合等因素。
二、选择一种基本的包装形式演示给大家,请同学当小老师将自己知道的包装方法介绍给大家。
三、采用同学间互赠礼品、谈感想,说一说收到礼物的心情。如你喜欢送给你的礼品包装吗?为什么?说一说自己设计包装的感受。
重点与难点
能够利用各种材料较巧妙地设计制作盒式包装和结扎包装作品。
总结反思
礼品包装属于商品装潢设计领域,商品装潢设计包括很多因素。对于学生来讲,结构的设计比较复杂,理性的东西较多,所以这节课的重点侧重于包装的图案、色彩、立体装饰方面。
本课的主要目的或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包装设计在礼品赠送礼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制作和互赠礼品的过程中体验到礼品的文化品味,体现对人的尊敬、爱戴及深厚的情感。别出心裁的设计、巧妙的包装能使收礼人对礼品内容产生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兴趣,引发对各种礼品包装设计的更多关注,丰富美感和情感。
另外,通过制作过程,学生了解了包装的形式及设计的方法,认识了各种纸材及其他材料的性能,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材料的质感、颜色等进行造型想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12、各式各样的鞋
问题提出
领略设计的魅力,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感受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的
1. 了解鞋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风格,感受中国传统鞋文化。
2.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学生选择、加工、运用材料的能力。
过程设计
课前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了解鞋的种类、款式、花色、功能等。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感受鞋的原始作用。让学生说一说“脚”的感受。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挖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对鞋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创作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体会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从了解鞋的基本结构入手。探究鞋的实用性,根据学生找来的造型不同的鞋或图片,引导大家共同分析。
二、结合学生感受进行引导:设计鞋时首先要想到什么?你是为什么样的人设计的?你所设计的鞋能够为穿着它的人提供哪些方便?你的鞋怎样装饰才能更符合它的功能和特点?
三、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请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路。
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资料、废旧材料的共享。
四、引导学生去评价。
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学生选择、加工、运用材料的能力。
总结反思
本课是一节设计应用课,以“鞋”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这一课通过观察不同外形、不同种类、不同构造、不同功能的鞋,使学生了解到了简单的鞋文化知识。在设计制作中使学生选择、加工、运用材料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发展。
13、我的课余生活
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表现方式,表现自己课余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教学目的
1. 了解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能够表现一个简单的活动场面。
2. 能够选取合适的表现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3. 在表现过程中唤起对愉悦心情的回忆,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过程设计
一、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课余生活方式。以分组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自己课余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儿,表达一下为什么感兴趣及自己在参与这些活动时的心情等。
利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人物动态,必要时教师要加强示范。
二、鼓励学生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材料进行表现。
三、引导学生们去参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
在表现过程中唤起对愉悦心情的回忆,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总结反思
课余生活对学生们来说非常熟悉。每个孩子都在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填充着自己的课余空间,那里是他们自由的乐园。如何让学生把课余生活安排得更加健康而有意义,也是本课思想性的最终体现。
让学生以熟悉的课余生活为内容,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他们通过回忆课外活动时的感受,诉说课外活动时的快乐场景与愉悦的心情,分析课余活动给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良好的影响。也很好的引导了学生利用正确的造型方法,把活动中典型性的形象或场面以及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来。
14、古老的面具
问题提出
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感受其文化内涵。
愿意了解面具艺术的魅力,能够感受设计制作的乐趣
教学目的
1.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分析总结其共性特征,感受其文化内涵。
2.掌握简单的面具制作方法,利用不同的材料,通过颜色的合理搭配,设计绘制一个美观的面具。
3.愿意了解面具艺术的魅力,能够感受设计制作的乐趣。
过程设计
课前,让学生们收集资料了解面具的种类、材质、作用等。
一、用提问的形式介绍古老面具的由来,表达出人们祈求幸福安康最朴素的美好愿望。
二、从了解面具的基本结构入手,以几种实物的教具为例,引导学生对面具的结构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找来的相关资料,引导大家共同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制作面具的目的。鼓励学生敞开设计思路,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
三、提示学生独自完成本课的作业。鼓励在制作过程中资料、废旧材料的共享。
四、以“化装舞会”的形式进行展示、评价。
重点与难点
掌握简单的面具制作方法,利用不同的材料,通过颜色的合理搭配,设计绘制一个美观的面具。
总结反思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就头戴面具,驱鬼降魔,他们相信面具给他们带来奇特的力量。让学生从了解远古时期面具的由来及面具的相关知识入手,认识其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了解到了面具的材质、种类及作用,学生在学习制作面具的方法时利用不同材质,通过颜色合理搭配把自己设计的面具的形态特征大胆的表现出来,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受制作成功后的喜悦。
15、彩印版画
问题提出
了解版画知识,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版画知识,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
2.掌握彩色版画的一般制作方法,并能动手制作一幅作品。
3.让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颜色分别放在盘子里。提示学生可以直接用手,用橡皮、尺子等各种学具上涂上颜色,印在宣纸上,让学生尝试着随意地刻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进行简单的制版。
让学生了解版画艺术,体会版画艺术的特有的美感,丰富学生的
内心感受。
二、采取直观演示进行讲解,讲解要注意要点清楚。引导学生广泛的探究和讨论,并适时的引导,要起到扩展知识结构、发展智力、能力的作用。
四、作品完成后的展示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发现学生的优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彩色版画的一般制作方法,并能动手制作一幅作品
总结反思
版画形成于两千年前,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彩印版画是非常有趣的美术活动,学生能够掌握版画的创作方法,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增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16、我和动物交朋友
问题提出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目的
1. 能够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情感。
2.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组织画面的能力。
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结合具体体验谈谈对动物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动物的美丽特征、美丽动态及群体动物之间颜色的对比美和协调美。
二、引导学生感受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表现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想象。提示根据自己的程度加以选择。在内容上,就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描绘,可以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更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三、作品完成后,展示和交流活动。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互相交流。
重点与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情感。
总结反思
人和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动物,关心爱护动物,从爱护身边的动物做起,认识到人和动物应该是共生共存的,动物应该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通过认识、了解、爱动物这个链条升华到渴望描绘动物形象,懂得如何欣赏动物的美,达到培养学生绘画素养的目的,对动物的情感指数也得到提升。
在创作内容上,用写生的方式去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想象。学生们采用了多种在表现形式。
17、地心游记
问题提出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目的
1. 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2.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过程设计
一、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二、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提示学生思考,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在评价创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
重点与难点
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总结反思
“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给了学生更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们非常乐于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
祖国的古建筑
问题提出
通过对家乡古建筑的描绘,激发学生对古建筑的热爱保护之情。
教学目的
1. 欣赏祖国的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的常见类型、一般特征。
2. 能运用语言或文字评说一处古建筑的造型色彩及特色。
过程设计
一、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述的几个角度:历史、类型、造型、色彩和装饰、用途、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从一处古建筑作为重点范例讲解,同时与学生一起搜集更多样式的古建筑物图片及资料以丰富课本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图片资料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见过的或是最感兴趣的古建筑介绍给大家。
三、可以让学生对景写生,用优美的线条和色彩描画古建筑。
重点与难点
欣赏祖国的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的常见类型、一般特征。
总结反思
通过这些图片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关注祖国的古建筑,去了解一些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古建筑的优美,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明,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
|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