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输送温度不高于80℃的清水及化学性质类似水的其他液体,吸入直径100mm及以上和一盘多级离心泵的维护和检修。
3、责任:公司设备负责人,车间主任,设备维护检修人员对执行本规程负责。
4、规程
4.1、检修间隔期
4.1.1、检修类别:分为小修,大修二类。
4.1.2、检修间隔期
检修间隔期见表:
检 修 类 别 | 小 修 | 大 修 |
检 修 间 隔 期 | 4000~4400 | 17000~17000 |
4.2.1、小修
4.2.1.1、更换填料或检修机械密封。
4.2.1.2、检查轴承,校正联轴器。
4.2.1.3、紧固各部位螺栓,消除运行中发生的缺陷和渗漏。
4.2.1.4、检查,或清理冷却水和润滑系统,更换润滑油(脂)。
4.2.1.5、清理,检修吸入口滤网,逆止阀和运行系统阀门。
4.2.2、大修
4.2.2.1、包括小修内容。
4.2.2.2、检查泵轴弯曲情况,调整各部位间隙。
4.2.2.3、检查,修理平衡盘与平衡环的端面接触及各段间,叶轮轮毂,轴套,平衡盘轮鼓,轴肩,紧固螺母间的端面接触。
4.2.2.4、检查或修理轴瓦,调整泵轴线与泵体基础平面的平行度。
4.2.2.5、找正联轴器。
4.2.2.6、修理或更换叶轮等各主要部件,更换轴承垫片和其它易损件。
4.2.2.7、对整杨的辅机进行清洗,除锈涂漆。
4.3、检修前的准备
4.3.1、技术准备
4.3.1.1、使用说明书,装配及技术标准等技术资料。
4.3.1.2、设备运行,监测,检修,缺陷,隐患,故障,功能情况等记录,并进行分析。
4.3.1.3、设备在检修前应进行有关技术对,噪音,振动,磨损,泄漏,老化,腐蚀及性能方面的预检,并记录。
4.3.1.4、制订检修计划。
4.3.2、物资准备
4.3.2.1、拆装工具(特别是专用工具),检测量器具。
4.3.2.2、需要更换的备品配件及修理用的材料。
4.3.3、安全技术准备
4.3.3.1、切断设备电源,隔断与泵相连的管道,并设置《禁止开启》
警示牌。
4.3.3.2、选择安全的施工场所。
4.3.3.3、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靠的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4.4、检修方法
4.4.1、拆卸
4.4.1.1、放出泵壳内的液体,拆去有关管路,引线。
4.4.1.2、拧下吐出侧同承压盖上螺栓和吐出段,填料函体,轴承体三件间的连接螺母,卸下轴承部件。
4.4.1.3、拧下轴上密封圈,轴套,平衡盘和键,卸下包括未级导叶,平衡板在内的吐出段。
4.4.1.4、卸下轴上螺母,卸下轴承内圈,轴承压盖和档套,卸下填料体。
4.4.1.5、拆下中段,依次卸下其余各级叶轮,中段和导叶,直至卸下首级叶轮。
4.4.1.6、卸下联轴器。
4.4.1.7、拧下吸入段和轴承体的连体螺母,拧下轴承压盖上的螺栓,卸下轴承部件。
4.4.1.8、将轴从吸入端抽出,拧下轴上螺母,依次卸下轴承内圈,密封圈,轴套,档套。
4.4.2、轴 轴套
4.4.2.1、泵轴弯曲时允许以两轴颈为准,用反复校直方法矫正,并对表面的伤痕和压痕修复。
4.4.2.2、更换的轴套,间隔套的材料应符合要求,均需进行静平衡校验。
4.4.3、叶轮
4.4.4、装配
4.4.4.1、装配按拆卸的相反程序进行。
4.4.4.2、滚动轴承装配时,应采用热装法。须采用专用工具,严禁用锤敲打。
4.4.4.3、装配中应测量:
A 叶轮口环,叶轮档套。平衡档套和轴套的圆跳动。
B 平衡盘端面的跳动。
4.4.4.4、联轴器装配后两平面平行度的检查,可用千分表检查联轴器法兰平面上四个点,亦可用塞尺检查。
4.5、检修质量标准
4.5.1、泵体
4.5.1.1、泵体与基础应接触严密。
4.5.1.2、泵体纵向和横向水平度不大于0.1/1000。
4.5.1.3、调整电动机水平度应不大于0.1/1000。
4.5.1.4、泵与电动机中心的同轴度公差应采用GSB1184中的8级规定。
4.5.1.5、有轴向膨胀滑销的泵,滑销和销槽应平滑,无毛刺。
4.5.1.6、泵段应无裂纹,气孔或严重砂眼,密封面应无毛刺和碰撞变形,接触面应达至75%以上。
4.5.1.7、润滑系统输出,吸入管路其密封压力分别为0.05MPa和0.15MPa。
4.5.2、导叶及口环
4.5.2.1、导叶流道部分应光洁,无杂物,导叶与口环配合部位不应有严重的通孔,汽蚀等缺陷。
4.5.2.2、导叶口环与叶轮口环径向间隙。
4.5.2.2.1、导叶口环直径在360nm及以下的见表2
导叶口环直径 | >80~120 | 120~180 | 180~260 | 260~360 |
径 向 间 隙 | 0.24~0.04 | 0.40~0.60 | 0.50~0.70 | 0.60~0.80 |
4.5.2.3、口环现导叶的配合应采用H7/K6。
4.5.3、泵轴
4.5.3.1、轴颈的直线度和圆度不得大于直径尺寸公差的1/2。
4.5.3.2、轴颈表面不得有伤痕,其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6μm。
4.5.3.3、以两轴颈圆柱面的基准,联轴器处轴段的径向跳动不得大于表3规定:
直 径 | 径 向 跳 动 圆 |
>18~50 | 0.03 |
>50~120 | 0.04 |
>120~260 | 0.05 |
4.5.4、叶轮
4.5.4.1、叶轮的径向圆跳动及端面圆跳动允许差见表4值:
叶轮孔直径 | 径向圆跳动差 | 端面圆跳动允差 |
>18~50 | 0.05 | 0.04 |
>50~120 | 0.06 | 0.06 |
>120~260 | 0.08 | 0.10 |
叶 轮 外 径 | 静平衡允差 |
>200 | 3 |
>200~300 | 5 |
>300~400 | 8 |
>400~500 | 10 |
厚的1/3。
4.5.5、转子
4.5.5.1、叶轮,平衡盘。联轴节对轴的配合采用H7/JB6配合。
4.5.5.2、轴套,间隔套与轴的配合采用H7/h6。
4.5.5.3、键与键槽应过盈量,不加垫片,键顶部间隙为0.04~0.10mm,其配合保证的过盈量按表6规定:
轴 径 | 40~70 | >70~110 | >110~230 |
过 盈 量 | 0.009~0.012 | 0.011~0.015 | 0.012~0.017 |
叶轮口环直径 | ≤50 | >50~120 | >120~260 | >260~500 |
口环径向圆跳动 | 0.06 | 0.08 | 0.09 | 0.10 |
直 径 | ≤50 | >50~120 | >120~260 | > 260~500 |
径向圆跳动 | 0.03 | 0.04 | 0.05 | 0.06 |
4.5.6.1、平衡盘与平衡环的端面同积应达75%以上。
4.5.6.2、平衡盘与平衡环的径向间隙为0.4~0.8mm。
4.5.6.3、平衡盘轴向定位应使叶轮与导叶的流道中心对正。
4.5.7、滚动轴承
4.5.7.1、滚动轴承(向心球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的内径小于100mm时,与轴的配合采用H7/jS6,当内径为100~200mm时,与轴的配合采用H7/K6。
4.5.7.2、滚动轴承的轴向定位尺寸,取泵总装后转子总窜动量的1/2。
4.5.7.3、滚动轴承的滚子与滑道表面应无腐蚀黑斑及坑疤等缺陷。
4.5.7.4、径向止推轴承与轴承座端盖的间隙为0.2~0.4mm。
4.5.8、轴封
4.5.8.1、填料密封
4.5.8.1.1、压盖与轴套的径向间隙为0.75~1.00mm。
4.5.8.1.2、压盖间隙适当,不得歪斜或与轴摩擦,填料对口应开45度斜口,每圈对口错开90度以上。
4.5.8.2、机械密封
4.5.8.2.1、密封环按触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6μm。
4.5.8.2.2、轴的轴向窜动量一般要求不大于±0.5mm。
4.5.8.2.3、机械密封部位的轴或轴套,其径向圆跳动允差见表10规定:
转 速r/min | 径向圆跳动允差mm |
750~1200 | ≤0.08 |
>1200~1500 | ≤0.06 |
>1500~3500 | ≤0.05 |
>3500~7200 | ≤0.03 |
>7200~10000 | ≤0.02 |
4.5.8.3.1、轴端密封的冷却水室应无裂纹、渗漏现象,不得因积垢,锈蚀等原因堵塞流道,外部冷却水系统应畅通无阻。
4.5.8.3.2、机械密封装置的直接冷却水冲洗系统必须装有过滤网,过滤网应完好无损。
4.5.9、联轴器
4.5.9.1、弹性柱销联轴器的柱销轴线位置偏差不得大于0.10mm,固定式联轴器的螺栓孔应配铰。
4.5.9.2、弹性柱销联轴器的橡胶圈或牛皮圈与销孔的直径间隙为0.5~1.0mm,与柱销的配合应带一定的预紧力。
4.5.9.3、联轴器装配后的角位移和径向位移见表11规定:
名 称 | 直 径mm | 角位移mm/m | 径向位移mm |
弹性柱销联轴器 | 100~300 | 0.20 | 0.05 |
>300~500 | 0.20 | 0.10 |
类 型 | 轴孔直径 | 间隙(标准型) | 间隙(轻型) |
弹性柱销联轴器 | 25~38 | 1~5 | 1~4 |
35~65 | 2~6 | 1~5 | |
50~75 | 2~8 | 2~6 | |
70~95 | 2~10 | 2~6 | |
80~120 | 2~12 | 2~8 | |
100~150 | 2~15 | 2~10 | |
凸缘联轴器 | 各 种 | 紧 密 接 触 |
4.6.1、试车前的准备
4.6.1.1、检查各连接螺栓及地脚螺栓,应无松动。
4.6.1.2、检查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应畅通。
4.6.1.3、用手转动应灵活,泵内无杂音。
4.6.1.4、接通电源,检查供电系统正常。
4.6.1.5、点动检查电动机转动方向应正确。
4.6.1.6、泵内注满水,排净泵气体。
4.6.2、试车
4.6.2.1、本机只进行负载试车,其时间不少于1小时。
4.6.2.2、运行平稳,无杂音。
4.6.2.3、润滑系统,和无泄漏。
4.6.2.4、填料密封处滴漏不超过20滴/分。
4.6.2.5、电流不超过额定值。
4.6.2.6、轴承温度不大于70℃。
4.6.2.7、泵的振动允许值符全表13规定(在轴在座处测量):
转 速r/min | 1800以下 | 1800~5000 |
双峰值振幅 | <0.076 | <0.051 |
4.6.2.9、压力,流量平稳,能力不低于铭牌标示的90%。
4.6.3、验收
检修质量符合要求,试车合格,检修及试车记录齐全,准确,可办理验收手续。
4.7、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
4.7.1、维护
4.7.1.1、不得采用关小入口阀的方法来控制流量。
4.7.1.2、定期检测出口压波动,泵体的振动,杂音,冷却水进出口温度,轴承温度,电流等,是否超出规定。
4.7.1.3、注意检查油箱中油位,大候后运行一周应全部更换润滑油,以后1000小时更换一次。
4.7.1.4、停机时,关闭泵输出口阀门,同时慢慢关闭吸入口阀门以确保流量系统的最小流量,最后关闭进出口水阀,停止电机及有关本系统的阀门。
4.7.1.5、待多级泵停止状态时,关闭辅助油泵的电源及阀门,关闭冷却系统的阀门。
4.7.1.6、待检修或长期停止使用的泵,放尺泵内液体,必要时须将泵卸开擦干净,涂防锈油妥善保管。
4.7.1.7、备用泵每年盘车一次(不少于180℃)。
4.7.2、常见故障处理
常见故障见表14
故障现象 | 产 生 原 因 | 处 理 方 法 |
流量不足 | 1泵或来液管内有空气 2吸入压力或来液蒸汽压差别不大 3泵体或入口管线有漏气处 4出入口管线有堵塞 5液体粘度超过设计指标 6叶轮中有异物 7口环磨损或泵休内部间隙大 | 1排出气体 2调整吸入扬程 3消除漏气处 4清除堵塞物 5清除异物 6调整粘度 7更换口环调整间隙 |
电动机 | 1泵流量大于规定值 2泵的动静部位摩擦 3联轴器同轴度超限 | 1用流量计检查 2调整合理暖泵 3调整同轴度 |
泵振过大 | 1暖泵不全理,泵与电机同轴度超标 2叶轮静平衡超差 3泵的动静部位磨擦 4管路给泵的作用使泵不平衡 5基础螺栓松动 | 1合理暖泵重调整 2重新校正平衡 3消除磨擦 4重新调整支撑管道 5紧固螺栓 |
故障现象 | 产 生 原 因 | 处 理 方 法 |
振动峰值时大时小 | 1泵的动静间隙过大 2外界干扰 | 1缩小动,静间隙,消除其振现象 2找出外界因素并消除 |
机械密封泄漏 | 1泵转子轴向窜动动环来不及补偿位移 2操作不稳,密封腔内压力经常变动 3转子周期性振动 4动,静密封面磨损 5密封端面比压过小 6密封内夹杂物 7弹簧力偏斜 8轴套表面在密封圈处有轴向沟槽,凹坑腐蚀 9静环或动环的密封面与轴的垂直度偏差太大 | 1调整轴窜量 2调整操作程序 3排除振动 4研磨或交换密封环 5合理调整 6清除杂物 7调整或更换弹簧 8修复或更换轴套 9减少垂直度偏差 |
轴承温升高 | 1润滑脂干、固、脏 2泵轴与电机轴不在一条线在 | 1清洗,更换润滑脂 2调整,对正 |
水泵不吸水 压力表,真空表针剧烈跳动 | 1注入水量不够 2进水管与仪表漏气 | 1加大注水量 2检查消除 |
水泵不吸水,真空泵表示高度真空 | 1底阀堵塞或未打开 2吸入管阻力大,吸水高度太高 | 1消除或更正 2更改吸水管,降低吸水高度 |
水泵不吸水但压力表有压力 | 1出水管阻力大 2叶轮堵塞 3泵转速不够 4电机反向 | 1可缩短水管,减少阻力 2清洗叶轮 3增加转速 4检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