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文言文练习
2025-09-27 16:03:46 责编:小OO
文档
(一)挂牛头卖马肉

  [阅读提示]

  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

  灵公 1 好妇人而丈夫饰 2 者。国人尽服之 3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 4 而不止。晏子见 5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6 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 7 月,而国人莫之服 8 .

  注释: 1 灵公:指卫灵公。 2 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3 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4 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5 见:求见。 6 为:做,这里指穿。 7 逾:超过。 8 莫之服:没有人穿。

  [训练]

  一、 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三、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刘备,天下枭雄。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公使吏禁之曰 ( )

  2.使内勿服 ( )

  3.女子而男子饰者 ( )

  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 )

(二)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三)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

  [选文]

  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2)长者,轻慢同列(3)。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

  (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欺侮和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

  [练习]

  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B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问姓名于士大夫 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

  C 所以求益耳。 D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

  以刺刀攫其首。 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四)齐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 (2)此为人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

  C、其一犬坐于前 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五)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①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②,破东胡③,降林胡④,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彀者:善于射箭的人。②襜褴:部族名,在代地北面。③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族的祖先。④林胡:部族名,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招待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以数千人委之 委:抛弃

  D.李牧多为奇陈 陈:陈列

  ⒉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之北边良将也 ③出战,数不利

  ②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以数千人委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⒊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防地内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的经费

  B.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保卫国土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

  D.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

  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④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李牧被免职后,一直卧病在家,直到赵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强领命出征。

  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坚守不出,匈奴因此认为他胆怯。

  D.李牧以小利引诱匈奴单于,然后出奇制胜,大败匈奴。

(七)《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鼠以故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厌以腥膏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八)《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九)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

  [选文]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释]

  (1)[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 ②之 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

  今乃掉尾而斗( )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 )

A、若当劲敌者 B、花大如掌 C、猫眼黑睛如线

(十)甘桔千树(贾思勰《齐民要术》)

  [选文]

  李衡(1)于武陵龙阳汛州(2)上作宅,种甘桔千树。临死,敕(3)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4)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桔成,岁得绢数千匹。恒(5)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者也。

  樊重(6)欲作器物,先种梓、漆(7),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8)也。谚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释]

  (1)[李衡]三国时吴人,做过丹阳太守。(2)[汛州]大沙洲。(3)[敕]告诫。(4)[责]要求。(5)[恒]通常。(6)[樊重]东汉人,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7)[梓、漆]梓树和漆树。梓树是好木材,漆树可以产漆。(8)[已已]停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树( ) 岁( ) 嗤( ) 假(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词。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

  ②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

  3、文中人物对千树甘桔有不同理解,请指出:

  ① 三国时李衡认为千树柑桔等于

  ② 汉代司马迁认为千树柑桔等于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十一)执泥绘像(《贤奕编·警喻》)

  [选文]

  歙(1)俗多贾(2),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3)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4),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5),乃至冠裳履綦,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已而,其父与其母亟话畴昔,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乃惬然阿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注释]

  (1)[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2)[贾(ɡǔ)]指经商或商人。(3)[秦陇]秦州、陇州。(4)[皙]皮肤白。(5)[皤(pó)]白。(6)[綦(qí)]鞋上的装饰。(7)[亟(qì)]多次。(8)[颠末]始末。(9)[惬(qiè)然]高兴的样子。(10)[阿]惊讶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焉( ) 以( )

  肖( ) 乃( ) 是( )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① 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 ② 一日父归,其子疑之( )

  子曰:学而时习之( )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十二)王者何贵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者何贵? (2)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2、翻译句子。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3、请把管仲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4、《曹刿论战》中哪一句话与“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吻合?

  (十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 、“午”皆为人名。

  1. (5分)翻译上文中以 隶体字 打印的句子。

  2. (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十四)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 .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 ②减十岁:不满十岁。 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⑥阳:同“佯”,假装。 ⑦从:同“纵”。

  1. 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 )。(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 须臾 觉 既

  诈 于是 全 于时

  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十五)戎夷解衣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1.(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

  2.(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十六)鹦鹉灭火(13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6分)解释加点字词: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十七)直不疑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①事文帝②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③,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①郎:官职名,侍郎。 ②文帝:汉文帝。 ③已日,相当于“一天后”。

  1. 加框句注上标点。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翻译文中加线句子:

  金主觉,妄意不疑。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其)其同舍或告归 其如土石何

  B.(舍)误持同舍郎金去 舍其船

  C.(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吴广故言欲亡

  D.(以)以此称长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4.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误解你时,该怎么办?

  (十八)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1.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

  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

  A.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

  C.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

  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十九)不 计 人 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④同列犹不能平( )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