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感想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第一次踏入了敬爱母校的校史馆。庄严的党旗让人肃然起敬,头顶的红五星闪耀着动人的光环。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静静的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清晰认识。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在战火中诞生,经历风雨征程,辗转华北,定址北京。经历风雨,一路坎坷。
校史馆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上下相成连到一起,仿佛以为慈祥的老人,像我们诉说着她那段沧桑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历史。
抗战中诞生,烽火中成长。1940年9月1日开学的那天起,共和国时尚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诞生了,自然科学院的主要领导都是由党集体决定的,林伯渠亲自带领筹备组选定了杜甫传为校址。窑洞、平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母校开始了她前进的脚步。在延安时期的四位院长中,徐特立老师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曾经是伟大领袖的老师,德隆望尊,博古通今。自然科学院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但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以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投身于的洪流之中。
华北辗转,迎来母校曙光。1946年,因为战争形式极为紧迫,自然科学院转移到张家口后无法向东北转移,请示后得到批示:留在张家口继续办学,一再易名合并。1949年,学校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址北京,从为战争服务转变成为国家工业建设服务,学校归工业部领导,开始创建新中国第一所新型重工业大学。后由中法大学并入,增强了学校办学的实力,为学校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肩负光荣使命,服务国防事业。1952年元旦,学校经批准,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根据党加强国防建设的战略部署,3月份工业部决定将学校逐步发展成国防工业高级技术骨干的基地,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新中国第一批常规兵器专业,尖端国防专业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众多红色国防工程师。航天运载火箭专家崔国良院士、航天发射工程专家张,坦克设计专家苏哲子等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国家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学冬等也是毕业后到国防科技基层单位工作后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改革开放步伐,谱写绚丽乐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春天到来了,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工作也展现出全新面貌。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徐更光、毛二可、周立伟三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学校被评为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
激情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辉煌。2000年60周年校庆之际,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联合签署的建设协议标志着我校进入了“985工程”院校行列。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有多项军品民品科技产品获得国家奖。近年来承担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任务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的30个方阵中,参与的数量和深度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继承和发扬学校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两次被评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我们这一届同学正好经历了母校的70周年校庆,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一员的我们为延安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党和前辈们所奋斗过的历史感到敬仰和崇拜。如今,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刻不容缓,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理工大学的未来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某某
2011年5月27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