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01三年级小学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2025-09-27 16:23:33 责编:小OO
文档
01三年级小学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9月8日  星期四

地点:三年办公室

主备人:李清

内容:文本研究(《三个人一双眼睛》)

过程:

一、齐读课文

说明:要求孩子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情感,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要求。只有当老师自己将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才能真正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语言的训练。此外在朗读中还可能会发现一些吃不准的字的读音(如多音字等),这样老师就可以预先作好准备。避免给学生错误的信息。

二、教材研究

主讲人:李咏梅

主讲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熙  攘  喧  绷  酣  躯

(2)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句,积累词语。

(3)练习使用比喻句,使句子更生动。

(4)能简要复述课文第一部分。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盲人一家的温馨

教学思路: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了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1——7小节,是作者在商场中的所见;第二部分是课文的8——14小节,是作者的所感、所做。第二部分有些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我的感觉是太深奥了,而且一味地抓住人物的思想进行剖析,我怕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所以本节课我打算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课文的第一部分。

这节课的教学主线我打算抓住“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这句话展开,通过读句、议句来让孩子们体会盲人一家的温馨生活。

基本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一、引入部分

读题,让学生对三个人一双眼睛这样的情况产生好奇。

二、新授

三个人一双眼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知道答案后让学生再谈谈对三个人一双眼睛的看法,同时出现句子: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让学生读。抓住三个人一双眼睛,(这是不幸的,)还有笑在脸上流(这是幸福的笑)这个焦点,我让学生说说谈谈幸福,在文中寻找幸福,通过划句、读句、议句来感悟幸福。例如:“他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爸爸和妈妈是两个盲人。”;“他们很小心很慢地踩着一级一级的楼梯。”;“一步、二步、三步……”;“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还有笑在三张脸上流。”这些句子可以让孩子读读议议。在第一部分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孩子想象这幸福的笑,又曾经出现在什么场景中呢?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一个是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这个感人的场景,另一个目的是结合了我这学期改进计划中制定的目标,要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前两个单元我们分别对总分结构的段落,人物外貌的描写进行了系列地仿写,我想从这个单元起,我们可以在仿写的基础上更近一层,在想象拓展的续写上进行训练。

第二段的教学,我打算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感悟作者的心情。

最后,还要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因为孩子刚刚接触到复述这个内容不久,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我加了两个字,简要复述课文。

三、  总结

这节课训练的重点是:读写结合练习: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这幸福的笑,又曾经出现在什

么场景中呢?

积累的重点是:

(1)表示人多的词语

(2)表示不同感情的笑。

补充意见:

朱春瑜:

在语言积累中,“喧闹声像琴绷断了弦”还可以用一个成语表示:“戛然而止”。

在说话训练时,是不是可以把“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这句话放到“这样幸福的笑还曾经出现在什么场合?”之前,让学生将两句话作为整体,在语言训练时,更进一步感受本文的中心。

这篇课文,“三个人一双眼睛,还有笑在脸上流。”先后出现了多次。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也是进行教学的线索。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后半段的作者的感想,的确如所说,难以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体会。所以,我赞成用带读的方法对后半段进行教学。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前半部分。

李薇:

    在学习1—7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作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用“——”划出。

1、从楼上并排走下三个人。中间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约摸岁。他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

2、他们很小小心很慢地踩着一级一级的楼梯,所有目睹的人立刻停住了脚步,闪开一条路。

3、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还有笑着脸上流。

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让你感动的原因。

蒋美鹏:

    你让学生划的是让大家感动的句子,当初我也想过要让学生划令大家感动的句子,不过我觉得“感动”一词太空,因为这篇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并不是学生常见的,不知学生是否能体验到这个故事中令人感动的一面,所以我将划令人敢动的句子改为了找一找文中一家三口很幸福的句子,这与小朋友的生活实际更接近,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说“他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这就是一个幸福的场面,因为学生们都有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出去逛街的经历。再比如说“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还有笑着脸上流。”同样的情景学生们也有体验。

张希影:

我觉得每篇课文都要确立一个训练点,我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一个训练点,我想放在“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人物之间的对话”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询问了他们关于这个世界、关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横线要求学生写一段作者与这一家三口之间的对话。

    因为前一段时间我把训练点放在围绕总起句把分述部分写具体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一写作方法。从这篇课文开始我想重点放在描写人物的对话上,因为这学期的很多课文都涉及到人物的对话,这样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些人物的对话,使文章更有活力。

李薇:

这个训练似乎太深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才是关于这个世界、关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且,此时作者问不着可能比问着了更好些,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所以我觉得着个训练不合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