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翻译的层次性_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_兼论孤立文本文体风格的中介现象
2025-09-27 16:20:58 责编:小OO
文档
第28卷 第1期2005年1月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8 No.1Jan 2005

收稿日期:2004-05-24

作者简介:周领顺(1963-),男,河南舞阳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

翻译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

兼论孤立文本文体风格的中介现象

周领顺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像语言本身一样,文本风格也具有中介现象,特别在解读孤立的文本时更是如此。孤立文本文体风格的中介现象在翻译上表现为翻译的层次性,它是评价译文相对客观的标准。译者可根据可控性原则,采取一致性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孤立文本;中介现象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5)01 0059 06

Translation Strata,Translator s Consistency and Controllable

Principles Also on the Intermediary Style

ZHOU Ling sh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Prov ,225009,China)

Abstract:Like language i tself,text style can assume an intermediary state,especially when a translator treats an isolated text.An intermediary style is exhibi ted throu gh the strata in translation,which i s a comparatively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evaluation.The translator can use consistent translati on strategies,in accordance with some controllable principles.

Key words:translation;isolated text;intermediary state

0.引言

一段孤立的英语文字,在没有任何有关作者背

景、写作动机等信息和充分的上下文,且从文体上看没有典型的用词或特定的句法结构来表明它是政论语体、科技语体的情况下,既可以将其归入属于应用/科学文体/科学语体(本文所指概念相同,或可统称为非文学文体)的直白型表述,也可以将其归入属于文学文体/文艺语体(本文所指概念相同, 文体! 语体!不做区分)的抒情型描写。作品风格就如同处在一个连续体中,在纯文学文体和纯科学文体、纯书面语体和纯口语体或纯直白型和纯抒情型之间,总有一些中介现象:是口语的、书面语的,是直白的、抒情的,是文学文体的抑或非文学文体的?文体不乏融合现象,且孤立文本的文体并非总是清楚地处于连续体的两端。例如:

(1)The sky is a clear blue.Sparrows chirp in the

early mornings.The fruit trees in the backyard are beginning to bloom.The hills are turning green,and purple and yellow wildflowers are appearing in the fields.The sno w on top of Camel Mountain has all melted.I t must finally be spring.(描景状物 纯文学语体)(2)We had a short spring this year.The weather was cold through March and into April due to storms moving down from Canada.There was still snow on the mountains in late April while it is usually gone by the end of Marc h.We had only two nice weeks in May with the te mperatures in the low 70s.But by midMay temperatures were in the 90s,and it was hot from then on.(应用信息较少 偏于文学语体)

(3)The side walks in our neighborhood are filthy.The melting snow has left a muddy film on the c oncrete.Garba ge is piled up because of the collectors strike.Packs

(4)∀On the other hand,you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bits of your spare time to memorize the ne w words.In this way,you will never feel tired or frustrated.You can pick up the new words any time and repeat them in a lively and vivid manner.Thus,the ne w words can be kept fresh and alive all the time.In short,if you do as you are told to,you will overcome the major problem in learning English in a short term.(或直白 应用语体,或抒情 文学语体;文学性和科学性参半)

(5)All plants and animals e xhibit the tendenc y to vary,the causes of which have yet to be ascertained;it is the tendenc y of the conditions of life,at any given time, while favour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variations best adapted to the m,to oppose that of the rest and thus to exercise selection.(纯科学信息 纯科学/应用语体)例(1)属纯文学文体,例(5)属纯科学/应用语体,二者能够从用词和内容上迅速做出认定。例(2)、(3)可归入文学文体或应用语体。但由于有人称代词的使用,增加了人性化、感情化的色彩,常将其解读为文学文体。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据方梦之(2003)分析,应用语体有使用人称代词以增加吁请色彩的趋势。但不管解读为哪种语体,都要采取一致的翻译策略,具体表现在译文用词的语气和句法结构的复杂程度上。例(4)是含有大量人称代词you的段落,一般将其理解为泛指,译文可类似应用语体的直白型。根据东西方语文的差异,在译文中要相应减少人称代词的使用(刘宓庆,1998:445-476;范仲英,1997:148-151)。但我们也可以将其认定为属于文学文体的抒情型表述,在译文中体现为情感的交流而不避人称代词并以口语化用词表现随便的色彩(周领顺,2004a)。

译者对原文风格的不同解读,会造成迥异的翻译风格。对于这些中介现象的处理,译者应做的是从用词和表达方法上保持译文风格的一致性。比如,可以采用口语体用词或书面语体用词,严肃语体用词或随便语体用词,文学文体用词或非文学文体用词,接近应用语体的直白型用词或接近文学文体的抒情型用词等等。虽不乏风格的交融,但主流风格总应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并且,当把原文解读为文学文体时,切忌在忠实!的口号下,将其译为直白型的应用文体,结果可能是忠实!有余,文学性不足,缺乏可读性。

本文讨论限于英译汉的文学翻译。关于翻译的层次性和一致性,笔者的理解是:

层次性:译者对原文文体风格解读和定位的层次性;译文优劣等级的层次性、译文风格的层次性和英汉文学文本美文度对接所致的层次性。

一致性:译者着手翻译与自己对原作风格的解读和定位的一致性;译者在词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等方面保持的一致性;译者保持应用文体总的直白型风格和文学文体总的抒情型风格方面的一致性。

这里不讨论因理解错误导致的各种误译。尽管归化和异化各有长短,但笔者的观点是在文化的翻译上采用异化法,在语言层面的翻译上采用归化法。因为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交流,文化归化不是翻译。而语言上主张归化,因为译文毕竟是给目的语的读者看的,如果语言上处处蹩脚,生涩难懂,也难以实现翻译的交流作用。而且,原文的表达于原文读者是习惯,于译文读者则变得陌生了。朱文振就有过汉语式英语!和英语式汉语!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条约!的看法(1987:87-88)。当然,是否异化还牵涉到译者的身份地位及其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周领顺,2003c)。

以下拟从译文风格的层次性、忠实!原则与东西方美文层次对接所致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等几个主要方面分别加以讨论。

1.译文风格的层次性

吕叔湘曾说过:我觉得关于这类#成问题∃的词语,要把通不通和好不好分开来谈。!(1993: 221-223)实际上对翻译也是如此。假如对原文理解有误,那就等于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假如译文中出现用词搭配不当的情况或由此造成了逻辑错误等,那就是不通!的问题;假如理解正确、表达无误而仍觉不尽如人意时,译文就不会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那就是好与不好!的问题了。但不管怎样,译文就像处在一个连续体中的不同点上,好与不好!并非泾渭分明,这里实际上说的就是译文的层次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这是人所共知的。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这种中间状态称为中介现象。!(于根元,2003:103)译文中存在中介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才会出现风格上一文多译的现象。对于译文,我们不可用二元对立的办法来处理,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是非两

%

60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明。如对例(2)的翻译:&

译文1:今年的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由加拿大一路南下的暴风雪让整个三月和四月都寒气逼人。都是四月的尾巴了,山上的积雪还赖着不走,而通常到月底的时候,它们就全无踪影了。五月里边儿,只有两个星期天气是笑哈哈的,气温徘徊在70度左右。不过,到了五月中间儿,气温不干了,一下就升到了90度。至此,炎夏姗姗来临。

译文2:这个春天一眨眼就过去了,加拿大直驱南下的冷空气让整个三月都寒冷异常,四月里还是春意料峭的,往年三月底山上的积雪就化了,今年到四月底却还有。到五月,有两周气温在70度左右徘徊,我们才享受到了盎然的春意。到了五月中旬,气温就一跃到了90度,并一直高居不下。

译文3:今年的春天是短暂的,由于加拿大来的雪,天气从三月到四月一直都很冷,直到四月下旬山上还是有雪,而过去三月底就没有了,五月份有两周比较舒服,温度低于70华氏度,但是五月中旬就到了90华氏度,从那时候就开始热起来了。

译文1和译文2属抒情型,增添了文学性用词,加强了文学性,自然就增加了可读性。但译文1的用词稍显张扬,如使用原文所没有的积极修辞(赖着!不干!等),在程度上有些过了头。译文2在度!上把握得较好。译文中增添了文学性的用词,但这些词都是适中的。谁能说short一词不具有一眨眼!之意呢(译文1中用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不是一定要翻译成短!才算忠实!呢?这实际上就是译者将原文解读为文学文本并增强其文学性罢了,符合许渊冲所说的文学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和奈达所说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受语的潜力!的观点。汉英语言有不同的优势,审美情趣也有差别。

译文3偏向于直白式的翻译,是忠实的翻译。译者的译文似等同于应用语体,可以将其定位于信息型。若将其解读为偏于文学的文学文本,译文因其过于直白则在文学性上打了折扣,从而产生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原文于原文读者属上品(只从文学文本上论),但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却成了缺少文学性的大白话,变成了中品或下品。虽说忠实于原作,但已使原作文学性等次下降,因此算不上是很成功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翻译主要主张的就是译文美!的原则(毛荣贵,2003),强调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出彩!(范武邱、张琦,2004)。比如把例(1)的chirp译为叫!叽叽喳喳地叫!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欢快地歌唱!,就是一个出彩的过程。

2.忠实!原则与东西方美文层次对接所致的层次性

鉴于英语崇尚总体简洁的文风,我们在进行英汉文学翻译时,当然可以照直翻译,即坚持忠实!原则。但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适当照顾英汉语不同的总体文风,即在进行汉译英时,照顾英语简洁的文风,在进行英译汉时,照顾汉语尚美的传统,许渊冲、郑海凌、杨晓荣等多有论及。(周领顺, 2003a,2003b,2003c)一般认为,翻译的理想效果是能够把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受带给译文读者,就美的感受而言,当我们忠实地翻译了英语的美文后,而汉语的读者却感觉平平,这实际上就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总体风格没有实现很好的切换。我们将英语的简洁!忠实地转换成了汉语的直白!,但简洁!于英语为美,忠实地译成汉语后,于汉语读者可能就是淡而无味。如张培基等将Target priorities were established there!中的一个英语词priorities!译成八个汉字轻重缓急,孰先孰后! (2001:85),也主要是出于对目的语读者审美需要的考虑。我们推崇文学作品之文!,从许慎对文!的解释(文,错画也)到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再到刘勰的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尔何?!(∋文心雕龙%情采()他们无不崇尚汉民族之文!之为文。纵观汉语修辞的历史,以文!为美者是占了上风的(袁晖、宗廷虎,1995)。从汉语积极修辞手段的丰富多样也可窥见一斑。也就是说,英语中以简洁为美的上品美文(文学作品),忠实地译成汉语后倾向于直白型,与应用文体用词无大异,于汉民族读者可能只是中品或下品。因此,我们进行汉译时,应在忠实原作原意(原文!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应亦步亦趋)的前提下,按汉民族的审美要求,适当增强文学性,以更好地传递原作于原作读者的文学美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学性并不等同于华丽的词藻,也并非说直白型的翻译就不美,要看译者是不是善于表达原作的抒情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比如人们所称道的张谷若先生的译文:

原文:Who can say of a partic ular sea that is old?

%

61

%

第1期周领顺 翻译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Distilled by the sun,kneaded by the moon,it is rene wed in a year,in a day,or in an hour.The sea changed,the fields changed,the rivers,the villa ges,and the people changed,yet Egdon re mained.(Hardy:T he Return o f the N ative)

译文:谁能指出一片海洋来,说它古远长久?日光把它蒸腾,月华把它荡漾,它的面貌一年一样,一天一样,一时一刻一样。沧海改易,桑田变迁,江河湖泽、村落人物,全有消长,但是爱敦荒原,却一直没有变化。

张先生为避免用词的重复而把一个changed!译作了改易、变迁、消长!等不同的字眼,可谓用心良苦,使意!与境!二合。但因为本段描述性和文学性较强,所以,即使用笔简朴,但只要保持了韵味和抒情效果,也一样能够出彩。试译为:

谁能说出哪一片海亘古未变?日来了,月去了,年年新,天天变,时时刻刻不曾间断。海变了,地变了,河流、村庄也变了,连人也都变了。不过,爱敦荒原可不曾有丝毫的改变。

前文例(1)因其文学性使然,自然也可以用简朴之笔抒抒情之气:

天空一片湛蓝,一大早麻雀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后院的果树开始开花了,地变绿了,田野里冒出了紫的、黄的野花,骆驼山顶的雪融化了,一定是春天来了。

翻译既是译意,更是译味,文学翻译尤其如此。翻译是一个修辞过程!(周领顺,2003a),我们总能在一次次地品味后,找出能够恰当表达思想的词语。

讲究抒情性和文学性是把原文定位为文学作品的表现,Peter Ne wmark、Buhler、Katharina Reiss都把文学作品归入表达类,看来是有道理的。应用/科学语体与文艺语体/文学文体的区别是,应用语体主要有三个特点:简洁、朴实、庄重。文学文体可以调动一切修辞手段,充分展现出它的表现风格的多样性。!(黎运汉,2000:383)事实上,从直白型到抒情型如同从以朴实为主要特点的应用文体走向以色彩浓烈为主要用词特点和突出文学性的文学文体一样。这个过程是文学性逐步增强!的过程(张今,1987:10)。把文学文体译成以传递信息为主的信息型(主要表现为直白型)就等于求文学文体之次了。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主张的许多翻译只要文字通顺就达到要求了,并不需要译成文学,也不能译成文学,指的便是非文学材料的翻译。

郑海凌提出文学翻译要讲究和谐,实际上强调的也是一致性。#和谐说∃求美,并不是抛开原作去自由创作,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求美,是在#信∃与#美∃的矛盾对立中把握分寸,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和谐一致。∀∀它所要求的准确度不是字面的准确而是文学性的准确;它所要求的忠实性(正确性)也不是奴隶式的对于词句的忠实,而是饱含创作激情的对于原作意旨的忠实。!(郑海凌, 2000:序)好的译文与原文#和∃而不同,平庸的译文与原作同而不#和∃。!(郑海凌,2000:4)例(3)的a muddy film的译文,学生从一层泥泞的薄膜!一层泥浆!到脏兮兮!的译法,就使语言由僵硬变得生动起来。许渊冲优势竞赛论!的核心观点是扬长避短,发挥译文语言优势,有些学者不赞成。不过,若是从东西方文学作品美文层次的对接、译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上讲,许渊冲的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奈达所说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受语的潜力!与许教授的观点如出一辙,却不曾受到批评,看来我们对许教授的批评带有一点个人的成见。拿王佐良翻译培根∋谈读书(的第一句为例,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 ment and,for ability!的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恐怕美于原文吧。即便把原文放在一边(最好不懂原文),单单比较几种不同的译文,也会发现王佐良的译文更优美,为何?这是因为它的用词表达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情趣。认为与原文比较后才能确认王氏的翻译是最好的,恐怕不妥。

郭沫若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一文中说,翻译是不能将一杯伏特加酒换成一杯白开水的,总要还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实际强调的也是文学翻译与欣赏层对接的问题。

3.译者行为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

根据色彩搭配#和谐∃的语用原则,色彩意义选择在义素方面要求一致的关系。例如,从感情方面分析,[+褒义]与[+褒义]相搭配,[+贬义]与[+贬义]相搭配,[+中性]与[+中性]相搭配,或者[+中性]与[+褒义]、[+贬义]分别搭配。从语体和风格色彩角度分析,[+口语语体]与[+口语语体],[+书面语体]与[+书面语体],[+通俗]与[+通俗],[+典雅]与[+典雅]等之间的配合一般是色彩义素一致的配合。其他如形象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地方色彩等在搭配组合时都会体现出这种一致性。!(杨振兰,2004:141-142)对于翻译而言,具体说,对于

%

62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风格难以明确认定的原文,我们大可尽展译者所解读风格的层次性。其中包含三方面的问题:什么样的原文风格难以认定(本文特指英语原文的汉译)?对风格的解读是随意的吗?译者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按理说,文学文体用词色彩比较浓烈,感情化倾向比较明显,应用文体用词比较直白,非人情化因素较多,但是,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内容而用词又比较日常化的情况下,两种文体有时伯仲难辨。而且,自17世纪以来,英语倾向一种比较平白质朴的文风(简洁的文体),关于这一点,胡曙中(1997: 47-52)和秦秀白(1997:280-291)等都曾有过论述。就文学作品而论,简朴的英语原文在原文读者看来同样具备应有尽有的文学特性和给读者一种文学美的享受。但对我们译者来讲,我们有了解读原文风格的自由。译者所应坚持的是选词和表达风格的一致性,即保持用词义素的一致性。虽然我们承认有文体交融的现象,但文体的交融是比较容易分辨出来的,而且主流的风格自然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即用词主要随主流风格而变),这一点也是能够被读者和译者认可的。如例(3)可选择的口语风格用词有:真叫人恶心!(脏得要命!脏得一塌糊涂!可真是脏透了!)水泥路!清洁工人罢工了!狗屎!到处又拉又尿!(乱拉乱尿!)等。可选择的书面语风格用词有:其脏无比!(污浊不堪!污秽不堪!)混凝土路面!因清洁工罢工所致!以致于垃圾成堆!排泄物!等。

译者所应做到的是:用词总体风格大体一致。总体风格指口语体或书面语体。要求大体一致,是因为文体有交融的情况。即使都是口语体,但因词的感情色彩不同,也应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把令人憎恶的狗群!译成褒义色彩很浓的狗儿们!就不合适,这叫选词要符合题旨情境!(陈望道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小方面还有很多,这里只讨论大的问题。译文可以百花齐放,但也要受原则的约束。比如对新造词的使用就要注意一致性,如把wealthy lady!译为富婆!富姐!这样的词,又前卫,又口语化,又有诙谐的特点,但要考虑内容是否严肃,而且要做到前后口气的一致。

在文学翻译中,过!或不及!都是比较忌讳的。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这样几条较易操作的原则:

1)不夸大事实;

2)不扭曲意义;

3)原文没有的修辞现象慎用,具体分为两类:惯用语和积极修辞;

4)在尊重原语总体风格的前提下,特别要忠实原作原意和作者的个人写作特点,主要宜采取全译的翻译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1)、2)条原则不存在误解,也容易操作。比如把attractive!译为美得令人灵魂出窍!,把seriously ill!译为病得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就是夸大事实。扭曲意义就是错译。第3)条的慎用!有些模棱两可,但具体的分类却较好操作。惯用语!是指早已习语化而成为大众语言的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如例(1)、(2)、(3)中有些地方所能加入的春姑娘!(spring)、尾巴! (late)、一泻千里!长驱直下!一路南下! (moving down)、一眨眼!(short)、十有! (must finally be)、乱七八糟!脏得要命!(filthy)、东倒西歪!等,是取便发挥!(严复语)的结果。所谓慎用积极修辞,指的是原文没有者,不可用,例(2)的译文1使用的积极修辞如赖着!不干!等就有过头之嫌,译文2则较好地控制了度!。把例(3)的dogs have left their waste!译为狗#施肥∃!狗到处拉下#纪念品∃!也是这种情况。因为积极修辞常常是作者有意使用的,翻译时要做到符合第4)条中忠实作者的个人写作特点!这一要求。

翻译应用/科学语体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1)不夸大,可夸张(包括其他积极修辞);

2)不扭曲意义,可调整以迎合接受者,但为迎合接受者和特定情况下的源出者,主要宜采取变译的翻译策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源出者!和接受者!是语义学家利奇使用的术语,这里借用过来,免得像作者!在广告宣传中被误认为广告的策划者。另外,这里说的主要宜采取全译或变译的翻译策略,只是根据文学和非文学文本的性质而言的: Peter Newmark、Buhler和Katharina Reiss都将文学文本划归表达类,这就要求我们忠实源出者和原文文本;而把非文学文本划归信息类和呼吁类(三人使用的术语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服务于读者,为读者传递有用的信息,又要服务于源出者,帮助其实现呼吁的目的,如旅游手册和广告。但因翻译的目的不同,文学有简译本,非文学的也有全译本,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做出一个谁主谁次的量化统计来。

科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传递和呼吁的

%

63

%

第1期周领顺 翻译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目的,可以变译,但不一定要忠实作者个人的写作特点。不夸大!是指不夸大事实,可夸张(包括其他积极修辞)!是指译者了解目的语译者的需要和审美情趣,而根据语言的指示功能(施为功能/呼吁功能)所做的语言调整。比如上海白丽美容香皂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有人认为是虚假广告。于根元分析道:不会引起一般人内容上误解的是夸张;不会引起一般人反感,给人美感,是夸张。否则是夸大。!(2003:234)换成增高药的广告就不同了:今天1 76米,明天1 78米?!文学翻译的主要作用是供人欣赏,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译者要隐蔽起来。科学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供人获取科学信息。译者是媒婆,上要吃透源出者的意思,下要顾及接受者真正之所需,左右逢源。源出者的目的能否实现、接受者是否能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全要依赖译者。因此译者的位置要凸显。变!的理念不但存在于以变译为主流的科学翻译中,也存在于以全译为主流的文学翻译中。只是,文学翻译主要忠实的是作者和原文,宜以全译为主,变译宜居次,一切以欣赏和坚持作者的独特表达为目的;科学翻译忠实的是译文的接受者和动态环境下的源出者,宜以变译为主,全译居次,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周领顺,2004b)在黄忠廉、李亚舒合著的∋科学翻译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一书中有很多例子,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

讨论译文的层次性和译者的一致性以及量化评判译文优劣的标准对翻译教学十分重要。当评判译文的质量出现难以名状的情况或出现主观因素过多的标准时,就等于动摇了翻译教学的基础。译文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评判标准的客观性是翻译的根本,是翻译入门的台阶,也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和检验实践质量的试金石。

注释:

&文中译文均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级学生所译。

参考文献:

[1]范武邱,张琦.本固方能枝荣:评阅2003年TE M8英译

汉试卷有感[J].中国翻译,2004,(1):66-70.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7.

[3]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 2003全

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J].中国翻译,2003,(6):47 -49.

[4]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7.

[5]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8.

[7]吕叔湘.恢复疲劳!及其他[A].吕叔湘文集(第5

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毛荣贵.翻译教学呼唤美育!:评阅TEM8(2002)英

译汉试卷有感[J].中国翻译,2003,(1):71-75. [9]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2003.

[10]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11]杨振兰.动态词彩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1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3]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

出版社,1995.

[14]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1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9.

[16]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1.

[17]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18]周领顺.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J].扬州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a,(1):58-62.

[19]周领顺.试论企业外宣文字中壮辞的英译原则[J].

上海科技翻译,2003b,(3):59-60.

[20]周领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J].外

语教学,2003c,(4):36-39.

[21]周领顺.从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译者对风格的能动

把握[J].中国翻译,2004a,(4):31-34.

[22]周领顺.翻译观念的时代变革[J].中国科技翻译,

2004b,(4):53-55.

[23]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1987.

(责任编辑 周光磊)

%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