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南、北方透水混凝土
2025-09-27 16:22:02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南、北方(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和

外加剂配合比的差异

                                                

北京春觉晓科技有限公司  陈中

众所周知透水混凝土是在路用无砂混凝土的基础上,改变骨料灰料配比和水灰比,适量添加专用外加剂以改变混凝土水稳性能和强度性能及稠度状态的专用混凝土路面材料。

在无砂或砂量较少的情况下,增强和改变胶结材料的性能和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混凝土外加剂的品质和掺量的合理性即:对水泥改性增强的能力,便成为混凝土强度、透水性能等重要性能指标的关键。

目前透水混凝土外加剂的技术在国内还不成熟,全国各地透水混凝土厂商的外加剂组份和掺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施工技术参差不齐。尤其表现在南、北方施工厂商技术特点不同,外加剂组份和掺量不同,地区施工差异很大。往往南方的施工厂家到北方地区施工透水混凝土工程时出现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比如:透水路面不透水;混凝土养护不利出现开裂、脱粒现象;混凝土状态不好保水性和易性差发生离析。经过对南方透水混凝土厂商在北方地区的施工现场的考察我们发现造成工程质量下降,南方透水混凝土“水土不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南、北方透水混凝土外加剂组份不同。

2.南、北方透水混凝土养护条件不同。

3.南、北方道路基础施工条件不同

4.混凝土抗冻融要求不同

第一南、北方透水混凝土外加剂组份不同。

南方的大部分混凝土厂商在透水混凝土外加剂的组成部分中主要重视的是改变水泥强度性能和孔隙率的成分,而比较忽视混凝土作为非均质三相体——即固体、液体和气体硬化过程中的自然改变。而有经验的北方厂商由于考虑到北方地区严寒气候对路面开裂造成的危害,就比较注重在透水混凝土外加剂中增加初凝阶段起到的养护增强作用的成分,这样使得液体被吸收流失的过程延长,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另外,在季节温差比较大的北方地区需要注意混凝土泛碱、结晶等问题所以北方外加剂供货商能提供浓度较高或纯度较高的混凝土外加剂原料,这对透水混凝土终凝阶段的性能极为有利。北方地区施工季节干燥、高温,因此普通透水混凝土搅拌状态稠度较高,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结块、干硬,比起潮湿闷热的南方环境更增加了工作面抹平的施工难度。而不熟悉北方环境的厂商往往通过增加水量提高施工性,这样做造成水灰比失调,提浆现象严重,最终导致透水孔隙被水泥浆堵塞,形成不透水的混凝土路面。而北方厂商比较注意在外加剂中添加提高混凝土保水性的成分,在混凝土的状态上看虽然出料时稠度也比较高但水分是被一些保水成分锁在混凝土里,在施工过程中水分不会很快流失和蒸发,可见保水成分对提高施工性,和后期养护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南、北方透水混凝土养护条件不同。

南方地区施工季节潮湿闷热有利于混凝土水化反应,在自然养护条件下,同样标号的水泥比北方地区的强度增加的快,养护时间短且效果好,因此南方厂商对透水混凝土养护要求不高,忽视养生保护方法的技术和措施,一旦进入北方环境经常因为养护不利造成面层脱落骨料脱离等现象。北方厂商重视气候变化,养护措施比较到位在工程中路面平整度也相对较好。

在北方地区施工应注意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对于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应该注意夜间防寒抗冻等措施,尤其在混凝土初凝以后的养护阶段如果不注意看护和洒水养护,容易出现路面空鼓、开裂等质量问题。

另外洒水养护时间应按照当地气候温差加以调整,合理安排人工洒水频率。

第三、南、北方道路基础施工条件不同

道路基础对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南、北方地质土壤差别尤为明显,北方地区以砂粉质土为主而南方则多出现粘性土壤。由于北方地区土质含水情况与南方差异较大,所以在道路基础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土壤渗透能力。对于透水混凝土路面级配碎石的厚度和粒径的设计要求不可照搬图集,标准。这一点北方的厂商还是比较重视与设计单位沟通,对于不合理的设计敢于提出正确意见据理力争。

对于道路基础原土或素土夯实度的要求南、北方也存在差异。在北方季节温差较大,春季土壤消融易出现基础塌陷,夏季易出现结构层膨胀等现象,在北方地区施工基础夯实度应高于南方,并适当增加夯实频率。

第四、透水混凝土抗冻融要求不同

透水混凝土在南方温暖气候下常年处于比较均和的环境中一般不会出现冻胀开裂的现象。而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如哈尔滨地区冬季可达-38℃,因此北方工程非常重视混凝土抗冻融性能,一般检测试验要求:

抗冻性25次冻融循环后, ,无正面粘皮裂皮破损,

最大投影尺寸≤10.00mm

无缺棱掉角,无贯穿裂缝,无分层,无非贯穿裂缝,

干损失量≤5%

            

     提高透水混凝土抗冻性成为在北方地区施工的重要技术课题,由于透水混凝土孔隙率较大,横断面呈现蜂窝状,连接点容易被冰水膨胀力破坏,所以应着重加强混凝土胶结材料的连接能力。在混凝土外加剂中提高胶结材料连接力的成分要适当增加。

     另外北京春觉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高强纤维透水混凝土》技术,在透水混凝土中添加了抗开裂性能的高强纤维,抗冻融效果比较明显。《高强纤维透水混凝土》是透水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的创新技术结合,它在内部形成立体丝网状结构有效增加了胶结材料连接的抗拉能力,起到抵抗收缩、膨胀、变形应力的作用并有良好的疏水性,是北方地区透水混凝土较为成熟的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

     综上所述是作者对透水混凝土行业在这几年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集合南北两地施工技术特点总结的一些个人见解,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事实上各地透水混凝土厂商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不必强求统一只是在各地域施工时应对当地施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施工因素的重要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工作和研究。在透水混凝土外加剂的配比上更是没有一个药方包治百病的,要根据施工现场气候、地质等条件不断更改调整配比、配方以符合当地道路的质量要求,也希望各施工单位和工程承包单位能了解到,国产混凝土外加剂不是通用外加剂需要透水混凝土厂商对现象情况作认真细致的勘察后方可指定外加剂配比和配方。

南、比方混凝土厂家各有优势特点,南方厂家价格比较优惠、施工流程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南方地区的气候和温度可以允许这样的工程成本,而在北方地区对混凝土的各项物理性能要求较高,要是还以在南方地区施工的成本和方法来施工是一定会出现质量问题的。所以本文也是指在对南方透水混凝土厂商提出忠告。

希望全国透水混凝土企业相互学习,携手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共同发展壮大,使透水混凝土这项新技术、新产品能经久不衰始终保持高超的技术和优良的质量,能使用户更加信任、喜爱这种环保材料。

                                       2012年2月10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