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2025-09-27 16:25:06 责编:小OO
文档
有一种风景叫“蛇曲”——寻找中国最弯曲的河(阿宝: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2011-02-09 08:18:00|  分类: 驴友天地(天南海|举报|字号 订阅

  从空中俯视大地上的河流,它们蜿蜒曲折,百转迂回。如果选择笔直地奔向大海,会少走很多冤枉路,但江河并不喜欢那样直截了当的方式,它们流过的路径令人难以捉摸,但却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李白没有引导我们欣赏蛇曲    我一直抱着这样一种观点,风景是生产出来的,换一种说法,是建构出来的。风景是一种观念,一种符号,我们看到的风景,实际上是我们投射到景观上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的意义是我们生产出来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风景,都是前人通过文化活动建构起来的,其中古人对风景的建构主要通过诗歌。诗人是风景意义的生产者。譬如就欣赏河流而言,诗人们引导我们怎样看河流,他们通过诗句暗示河流的哪些方面值得欣赏,哪些方面是不值得欣赏的。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的:

    诗仙李白写河流写得好。他的诗告诉我们河流的这些方面是美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说河流的绵远、直到天际是美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说河水的水量之大、气势磅礴是值得欣赏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用山落青天来对比水分沙洲,这里面出现了一种河流地貌——河心洲,看来河中的沙洲已经进入了唐代人审美的视野;还有一些诗句,描写了诗人在船中见到的景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江水流动的迅疾得到了诗人的赞叹;“天门中断楚江开……”,大江在峡谷中奔流的景象得到了欣赏……

    但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古代诗人们欣赏——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流淌这种景象的诗句。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有一个专门名词称呼它——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我觉得蛇曲这个词非常形象逼真,因此我在文中用“蛇曲”而不用曲流来称呼这种景观。

    为什么在古代诗歌中没有出现蛇曲这种景观,难道古代的诗人们不欣赏河流蛇行龙游那种曲曲折折的形态?

   我猜想是因为视角的原因。要欣赏河流的蛇曲之美,必须是俯瞰的角度。在岸上和船中的水平视角是看不到蛇曲之美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被蛇曲这种景观吸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看到了大量航拍的图片和卫星拍摄的遥感图片,也就是我们获得了一种高空俯瞰的视角。只有获得这种视角,河流一连串的蛇曲景象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是蛇曲若想成为风景被人欣赏,还需要一个建构的过程。我们要生产一个新的景观符号——蛇曲。我们要通过文字、图片、地图赋予这个符号以内涵。

   今天我想通过我的文字,为蛇曲这种景观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做出尝试。

   地理学家擅长画圈,就是谈论一种景观,首先要划出它分布的范围。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哪里能看到这种景观,这种景观有几种类型,在中国到哪里去看蛇曲呢?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冲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图1、图2)。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图3)。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图2、图4)。哪里去看蛇曲

    蛇曲的形成需要几种自然条件:一是地形相对平坦,有落差,但不大,如果地表不平,上下游落差很大,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大于向两侧侵蚀的力量,就会形成峡谷而不是蛇曲;还有地面的物质要软硬恰好、松散适度,太硬了,河水切不下去;太软、太松散了,即使有了蛇曲,也无法保持长久。草原上蛇曲最发达,我猜想原因是草原的地表有植物根系的联络固结,使得地表有了“韧性”,就像水泥中有了钢筋,不易松散。河流一旦在草原上开始蛇行状的切割,形成的蛇曲形状能够得到很好的保留。因此草原上的河流往往是蛇曲形的河流。而且草原上的蛇曲形河流的河岸整齐有致,弯弯曲曲的河岸好像是刀子雕刻出来的一样。

    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内蒙古有一位摄影家杨孝在空中航拍过内蒙古草原上许多蛇曲形的河流。我看到他拍的蛇曲最多最美的河是——克鲁伦河,这是一条从蒙古国草原流入我国境内,最后汇入呼伦湖的河流。这条河在中国境内直线距离150多公里,但这段河流几乎全部是蛇曲,一个圆环接着一个圆环,一个完美的圆就要完成了,河流却突然掉头而去,又画另一个圆环去了。克鲁伦河就像在草原上游戏的孩子,这样一路玩下去,一直到呼伦湖。杨孝告诉我,这15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克鲁伦河画了至少100多个圆圈,如果算上蒙古国境内的那些蛇曲,这条河的蛇曲就太多了。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主峰——黄岗梁的贡格尔河流经贡格尔草原时,留下了一连串圆弧形的轨迹,这也是一条蛇曲发育完美的河;锡林郭勒草原是河流施展旋转舞步的好地方,绿草织就连天碧毯,河流的旋转舞步一直可以舞到天边,草原上的锡林河、乃林郭勒河等都是蛇曲发育完美的河流。我看过摄影家于云天先生在锡林郭勒草原拍摄的一幅照片,拍的是乃林郭勒河的蛇曲。照片是傍晚拍的,太阳已经落下,大地变得黑暗,但是河水反射夕阳的光辉,泛着银光,好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银色大路一直通向天上,于先生把这幅照片起名为:天路。这条蛇曲发育的河流的确像一条上帝造就的大路,人类修的路总是直直的,不会如此弯弯曲曲,人类总是要尽快地到达目的地,节省时间,但上帝不需要赶路,他最富有的是时间,因此他可以把路造得如此弯曲,只要美就行。

    杨孝告诉我,连接达里诺尔和多伦诺尔的一条小河——耗来河也是一条蛇曲众多的河,但这条河的有趣,不在于蛇曲,而在于它的宽度。他说这是中国最窄的一条河,最窄处仅有20厘米,但深度却可达一米。这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深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草原地表的结实和牢固,河水深深地刻下去,河岸还不坍塌,这只有草原上的河流才能做到。

   沙漠中的河流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很多河流,如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但是在这里你顺着河走,却找不到“蛇曲”,因为沙漠太松散了,不能形成蛇曲。所以看蛇曲,不要到沙漠中去。但是的蛇曲河流地貌发育完美的地方并不少,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天都河的蛇曲景色最为壮观。欣赏蛇曲景色,要登到高处才好,在这里上帝好像特意让人们欣赏他的作品似的,在天都河转过了“十八道弯”后,平地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山,让人们登临其上去欣赏天都河的蛇曲景色。我们是在5月的一个傍晚到达的,登上山头,放眼望去:落日熔金,天都泛银,马群徜徉,天鹅低飞,天都河好像正弦曲线一样从落日那里奔来。这里的蛇曲是整个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灵魂,没有了它,草原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在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也是河流蛇曲地貌发育的地区。整个东北地区的山脉并不高大,大多是缓缓起伏的丘陵状地貌,林间湿地众多,因为东北的寒冷,地下是冻土层,河流切割不下去,因此东北缺乏峡谷景观,但湿地很多,由于地势平坦,湿地中的河流很容易发育蛇曲地貌。因此在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的林间谷地中看见弯弯曲曲、环环相连的蛇曲状河流就不奇怪了。那年我在黑龙江漠河一个叫十八道弯的地方,看到了令人心醉的蛇曲。那是一处山间的盆地,时值秋季,盆地中的兴安落叶松一片金黄,红叶的槭树点缀在金黄中,一条小河在盆地中弯弯曲曲地流淌,这个山间的盆地精致得好像精心设计的园林。

    一般认为“蛇曲”景观多出现在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但我在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却找不到“蛇曲”景观,在上游却能找到发育得十分充分的蛇曲现象。如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西非的尼日尔河、南部非洲的赞比西河等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很少能找到蛇曲,但是在上游蛇曲景观却十分发达。同样,中国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在下游几乎找不到蛇曲,但在上游蛇曲景观十分精彩。

   我在黄河的上游,尤其是在接近河源的上游河段,看到了黄河展示了让我叹服的“蛇曲”景观,我无法肯定这是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弯曲最多的“蛇曲”景观,因为我毕竟没有看过世界上每一条河。但是在黄河的上游,也就是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与甘肃玛曲县交界地带及四川若尔盖县一带,是我国蛇曲景观最丰富的地方。尤其是若尔盖这个高原盆地,蛇曲景观最为精彩。黄河从盆地内流过,盆地内地势平坦,周边的众水来汇黄河。黄河到了这里,留连忘返,驻步不前。黄河好像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华尔兹舞会,用华尔兹的舞步来形容“蛇曲”最恰当,因为华尔兹的舞步是用一个个方向相反的旋转向前滑行的,这正是“蛇曲”的特点。在这里从四面而来的黄河的一条条支流都是用一个接一个旋转的舞步汇入黄河的。接纳了一条条支流的黄河,带领众水一起跳起了“华尔兹”,用连绵不断的旋转舞步舞进了群山之中。因此要看蛇曲,最弯曲和弯曲最多的河,到黄河上游去,尤其是去青、蜀、陇三省交界的若尔盖草原去,那里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除了平原盆地中的河流多蛇曲外,宽谷中也多“蛇曲”。有些地方尽管高峰林立,山脉巍峨,但山与山之间的谷地却很宽阔,如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上的一些河谷。因为在冰期来临时这些河谷是冰川发育和流动的地方,冰川把河谷切割和侵蚀成宽阔的“U”形谷地,由于谷底平坦,地形条件与平原和草原相似,因此宽谷中的蛇曲发育很好,在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许多宽谷中,有许多河流发育成美丽的“蛇曲”地貌,尤其是帕米尔高原河谷中的“蛇曲”地貌很多,如塔什库尔干河谷,其中的河流就多蛇曲景观。

  自由蛇曲也被称作迂回蛇曲,主要形成于宽广、开阔的地区。这些地区河谷宽阔,地壳多处于沉降过程中,河流切割不深,河床较浅并且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

  自由蛇曲形成后,如果地壳发生快速隆升,向下侵蚀的河水就会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最终,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如果地壳抬升速度较慢,蛇曲边切割边向侧方侵蚀,变得更加弯曲,但上游的河水很可能截弯取直,直接冲向下游。如此一来,原先的蛇曲也就成为高山上的牛轭湖了。湖中包围的基岩残丘,称为离堆山。

  蛇曲形成后,河床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也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截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原先蛇曲上的弯曲河道也就成了静水湖泊,形如古代“C”形的牛轭或者弯月,故称牛轭湖或者月亮湖。

最神奇的是“嵌入式蛇曲”

   我们都知道陕西与山西之间是黄河流淌其中的晋陕大峡谷,但很少人知道这个大峡谷除了是壮观的峡谷外,还有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一次在陕西的延川县,我们去看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大拐弯”,当地人称之为“乾坤湾”,因为黄河在此的“S”形大拐弯很像八卦中的太极图。其实这个“S”形大拐弯,是蛇曲,而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蛇曲”——“嵌入式蛇曲”,嵌入到哪里了呢?嵌入到了地下的岩石里。一般说来,“蛇曲”只能形成于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平原或宽谷中,很难发育在岩石中,因为在岩石上很难发生“凹岸冲刷,凸岸堆积”这种情况。记得那次我站在悬崖上,看到黄河的“S”形“蛇曲”深深地嵌进了地壳的岩石圈内,好像是用凿子一下一下凿成的。我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被黄河切开的崖壁上一层层的岩石层理。我在想,这种“S”形的“蛇曲”是怎样嵌进去的呢?很难用一般的“蛇曲”形成的道理来解释这种“嵌入式蛇曲”。但只要把地质构造的运动考虑进来,就容易理解了,地壳的抬升是这种“嵌入式蛇曲”形成的重要原因。一般说来,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这等于给了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一直向下切下去,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

    嵌入式蛇曲最典型的是长江的支流嘉陵江。四川的地质学家范晓,专门研究过嘉陵江的蛇曲地貌。他这样评价嘉陵江的蛇曲景观:“由广元至合川的嘉陵江中游河段,好似两段热情快板中间的一段如歌的行板,两地的直线距离约200多公里,但嘉陵江竟然走出了长达0多公里的蜿蜒河道。在红色的丘陵中,迂回宛转,如蛇曲龙行,成就了一段自由洒脱的曲流奇观。”范先生说的嘉陵江蛇曲就是“嵌入式蛇曲”,是嵌入岩石圈中的蛇曲。

   记得有一次与范先生一起去四川康定,路上范先生让我看一座丘陵上的一些砾石,这些砾石磨圆度很高,显然是河流搬运来的,这里看来曾经是河底。他说在四川盆地一些丘陵上广泛存在一个砾石层,而且高度大致相等。他说,这说明四川盆地经历了一个抬升的过程,从而使原来的河底升到了丘陵的顶部。正是这个地壳的抬升过程,使得原来在盆地平原上发育的“蛇曲”在保留原有形态的条件下向下切割岩层,最后嵌在了基岩中。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四川盆地中的几条大江都有蛇曲发育,如渠江、涪江等。

   我数了一下,在嘉陵江广元到合川这一段直线距离200多公里,有100多个蛇曲,平均2公里多就一个。

 嘉陵江中游的蛇曲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四川省境内,从广元到合川的直线距离不过200多公里,但嘉陵江在两地间竟然蜿蜒流淌了0多公里,千回百转的蛇曲宛若仙女衣衫上随风飘舞的缎带绫罗。江流两侧,废弃的河道围绕着一座座离堆山,目前可识别的离堆山不下30处。供图/范晓

    范先生讲了许多嘉陵江蛇曲的奇绝之处。譬如在南充市南面的嘉陵江畔有一个名叫青居的小镇。嘉陵江从北面流来,绕着青居转了一个180°的大弯,在绕流了17.1公里,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Ω”圈后,又流到了青居镇的南面,其颈部仅仅400米之宽。青居镇就在这最窄的颈部,两面临江,扼居上、下两个码头。过去纤夫由青居拉船上行,走完青居这个“Ω”形蛇曲,需要一天的时间。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朝发青居,暮宿青居”,纤夫早上出发走了一天,晚上又回到了青居,住进了同一家旅店。我们知道,坐船都愿意坐顺水船,省时省力,但去与回,顺水与逆水的组合是逃不脱的。由于蛇曲的存在,在青居出现了这样的奇事,去与回都是顺水:在围绕青居的“Ω”弯的弯顶有一个村镇——曲水,这里的居民早上坐顺水船到青居赶集,晚上再到青居的另一个码头坐船回家,但是也坐的顺水船,出现了“来也顺水,回也顺水”的奇特航程。

   嘉陵江蛇曲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果说其他许多地方河流的蛇曲造就了许多“牛轭湖”的话,嘉陵江的蛇曲则造就了一些“离堆山”。所谓离堆山,就是这种嵌入式的蛇曲围绕着一个岩石构成的山头流淌,蛇曲的颈部越来越窄,最后河流截弯取直,穿过蛇曲的颈部,这样由河流故道和现河道围成的山就叫“离堆山”。由于蛇曲发达,时间久远,嘉陵江的蛇曲在两岸留下了许多离堆山。仅从广元到合川这200多公里的一段,就有30多座离堆山。

    河流的蛇曲地貌是自然的杰作,是值得欣赏的珍稀景观,但是现在河流的蛇曲景色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的蛇曲景观在消失。在河流的下游,人类往往用堤坝把河流束缚在窄窄的河道中,河流根本就无法掉头转弯,因此也就无蛇曲发生。蛇曲景观受到的另一个威胁,是截弯取直的发电和航运。在蛇曲的颈部截弯取直利用落差发电和缩短距离搞航运,都使河流中的蛇曲在消失。

   为什么我们对蛇曲的消失感到惋惜呢?有人说:“自然全美”,自然的所有作品都是美的,人类的作品却是有美有丑,且丑占多数。因为人的贪欲往往战胜美感,许多蛇曲的消失是因为人类的贪婪。我们为这样消失的蛇曲景色而感到遗憾。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