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_政治
2025-09-27 16:25:35 责编:小OO
文档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必修)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刘全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哲学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2.“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其意是指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C.哲学与具体科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D.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运动观点和静止观点的斗争                    B.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斗争

C.孤立观点和联系观点的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4.“无中生有”、“指鹿为马”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它们共同体现的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5.“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里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性       C.静止性        D.可知性

7.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A.人脑的产物    B.主观的产物     C.大脑特有的机能      D.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8.“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这说明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思想产生行动

C.正确的意识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9.庞加莱猜想从提出到被确认为真理,检验它的标准是

A.实践               B.科学真理           C. 科学实验     D.多数人的认可

10.在全球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说明

A.科学实验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B.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技术是科学家研究的结果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阶级斗争  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D.探索思维规律的实践

1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劳动者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生产工具

1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无条件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主观性

14.目前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水质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办事情必须抓主要矛盾

15.“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这是用

A.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D. 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6.新事物被人们接受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表明

A.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具有的优越性            B.旧事物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C.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D.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17.与2007年的“嫦娥一号”相比,2010年10月1日发射的“嫦娥二号”直接进入绕月轨道,奔月时间也缩短为112小时,飞行的高度也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变为100公里,距月球更近。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事物的质变就是发展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这句话说明

A.量变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B.有了量变就必然有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质变意味着发展

1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0.到“十二五”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次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21.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提出了“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突出了“包容并蓄”的思想,这体现了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具有多样性    D.矛盾具有主观性 

22.下列成语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是

A.标本兼治         B.釜底抽薪         C.居安思危         D.金无足赤

23.“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里所说的“否定”是指

A.抛弃过去的一切   B.形而上学的否定    C.辩证的否定     D.外力的否定

24.“不破不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B.要敢于抛弃旧事物的一切内容

C.要树立创新意识                            D.要积极支持一切事物的发展

25.尽管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在哲学上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两大类,即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D.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2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及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

A.思想观念决定事物的变化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27.“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古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                    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只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

28.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做到:

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②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③虚心向群众学习             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9.义工黄福荣,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为搜救孤儿院被困师生而不幸遇难。连日来,其舍身救人的事迹在和内地广为传颂,感动了众多同胞。曾荫权高度赞扬其无私而英勇的行为,撰文赞其为“的光辉榜样”。这说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          B.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荣誉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对人的评价主要看其物质贡献

30.判断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主要是看其是否

A.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D.对自己有用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填写“A”,错误的请填写“B”。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世界统一于精神。                               (   )

3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不存在客观真理。                   (   ) 

3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

34.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曲折的。                                               (   )

3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   )

3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   )

3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抛弃。                                                 (   )

3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39.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   )

40.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

42.根据漫画内容谈一谈如何从哲学上正确理解“水果”与“香蕉、苹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43. 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1)试举出你参加过的一次公益劳动。

(2)运用人生价值有关知识,结合你参加过的公益劳动,谈谈对马克思这句话的理解。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答案(必修)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ADDCCADCADACBAB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DCCDAACCBBBDCC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填写“A”,错误的请填写“B”。)

题号31  323334 353637383940
答案BBBBAABABA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4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分)

42. (1)从哲学上看,香蕉、苹果与水果的关系反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香蕉、苹果等特殊性就没有“水果”这个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香蕉、苹果中都包含着“水果”的普遍性。(6分)

   (3)要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去把认识“水果”与“香蕉”的关系。 (2分)

43.如: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过程;参加社区组织的街道卫生大扫除过程;到敬老院参加敬老服务活动过程等。(2分)

(2)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4分)

②每个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4分)

③ 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4分)

(答出任意2点即可)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