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最新2021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8课《灯泡亮了》教案教学设计
2025-09-27 16:25:36 责编:小OO
文档
最新2021青岛版科学

四年级下册第18课《灯泡亮了》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灯泡亮了课型新授课时1序号1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标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关注生活中的新产品、新事物。

2.通过小组合作,90%的学生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另外10%的学生能在教师或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指引下完成实验。动手操作后首先了解各元件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部分的作用;其次能够将各元件正确连接到电路中,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再次将开关正确连接到电路中,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和灭;最后掌握简易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3.实验结束后90%的学生能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哪些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这些方法有哪些相同点;灯泡不亮的原因是什么。

4.掌握基本的电路连接,尝试在一个电路中,怎样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灯座、电池盒、电池、导线 3 根、开关一个、小灯泡 1 个、科学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电路连接顺序以及注意事项ppt。

                                教学过程

环节与目标学习内容与学生活动评价活动
一、情景引入

1.你能让这个手电筒亮起来吗?(出示一个没有电池的手电筒,请学生来点亮)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打开开关就会亮起来?

学生回答:安上电池后,打开开关,手电筒才会亮起来。

少部分学生回答:手电筒内部有电(流)。

二、自主探究以4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观察器材

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2.观察电池。电池有哪两个极。

3.观察导线。猜想导线的作用。

探究活动二:组装电路

怎样把材料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用导线将灯泡和电池连接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同时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下哪些连接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够点亮小灯泡。(安全提示:不要将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在一起。)

探究活动三:控制灯泡亮和灭

1.小灯泡点亮了,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问题:怎样更方便地控制小灯泡的亮暗呢?

2.观察小开关的结构,想一想怎样把它连接在电路中?尝试着把它连接到电路中,使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并尝试用开关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探究活动四:画简易电路图

给学生出示各元件(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的简易画法。

温馨提醒:

①导线用尺子画,拐弯要直角。

②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

③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④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尺规作图)

⑤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并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实验后,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生观察小灯泡后,表述出各部分的名称并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观察电池并查阅相关资料后,表述出电池有正负两极,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

表述出导线起到连接的作用。

小组合作能够正确完成电路的组装。组内合作分工明确,将小灯泡亮的连接与不亮的连接记录下来。

学生回答:加一个开关

学生交流讨论后,能够在电路中正确安装一个开关。动手操作后发现:合上开关灯泡亮,不合上开关,灯泡灭了。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单上。

学生在记录单上按照要求较准确的画出简易电路图。

三、汇报交流

实验发现

实验中的发现:

1.分析交流:哪些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呢?这些方法有哪些相同点?

2.灯泡不亮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发现,最终能够使小灯泡发光的是这几幅连接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能找找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吗?学生讨论并发言。

   

小组4个人合作分工汇报在实验中记录的结果,总结归纳出小灯泡点亮的方法。

四、拓展活动在一个电路中,怎样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试着连一连。
板书设计                             灯泡亮了

教学反思
最新2021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冋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岀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四 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釆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可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较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釆取多元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