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2025-09-27 16:24:05 责编:小OO
文档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会)

2.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大致;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

6.太丘舍去(离开)

7.去后乃至(才)

8.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9.门外戏(玩耍)

10.与人期行(约定)

11.相委而去(舍弃)

12.友人惭(惭愧)

13.下车引之(拉)

1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三、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领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去

3.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4.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四、重要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世说新语》两则随堂小测

1.《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俄而雪骤(俄而:               )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

⑷太丘舍去(舍去:              )

⑸尊君在不(不:             )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行为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淫: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劝勉、告诫

26、书:书信 

(二)一词多义

1、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以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2、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三)词类活用

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三、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四、文章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 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蒲松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蒲松龄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3、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 苫蔽((shàn  bì)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 少时(shǎo ) 

积薪(xīn ) 奔倚(yǐ)  少时(shǎo ) 顷刻(qǐng ) 变诈(zhà)

四、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

“止”通“只”,意思是 只. (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

复投之(代词,代骨头)

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③止:

止有剩骨(“止”通“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⑥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 弛 古义:放下;今义:松弛 。

②屠自后断其股 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③一狼仍从 从 古义:跟随;今义: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其一犬坐于前:

译: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寓言四则》知识点整理

溉汲.. gài jí

一、重点字词解释: 

1. 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 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 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 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 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 问之于.丁氏:(于:向)

7. 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 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

10. 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二、词语分类归纳:

1. 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2. 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3.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

五、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一、文学常识: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处事,善于修身养性。“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杞.人忧天(qǐ) 星宿.(xiù ) 中.伤(zhòng ) 躇.步(chú ) 跐蹈(cǐ dǎo) 

四、重点字词解释:

1. 崩坠..(崩塌,陷落)

2. 身亡.所寄(亡:w ú无,没有)(寄:依存),

2. 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3. 若.屈伸呼吸(你)

4. 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

5. 奈何..(为何,为什么)

6. 只使..坠(纵使,即使)

7. 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8. 充塞四虚..(四方)

9.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0. 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四、词语分类归纳:

1. 重要虚词

(1)之

①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④因往晓之.(代词,他)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2.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3. 一词多义。

(1)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2)若

①若.

屈伸呼吸 (你) 

②未若.

柳絮因风起(像,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身没有依存的地方,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 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于是就去开导他。

3.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空中活动,为何还担心(天地)会崩塌陷落呢?

4.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太阳、月亮、星星,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害(谁)。

5.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6.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走路踩踏,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7.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于是)那(个)杞国人释然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六、问题梳理:

1. 《杞人忧天》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答: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2. 如何看待好心人的解释?

答: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3. 两个重要成语:

①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穿井得人 )

②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或担心。( 杞人忧天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