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水质碱度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2025-09-27 16:24:07 责编:小OO
文档
水质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的测定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部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组成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耍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作出解释。

碱度指标常用于评价水体的缓冲能力及金属在其中的溶解性和毒性,是对水和废水处理过程的控制的判断性指标。若碱度是由过量的碱金属盐类所形成,则碱度又是确定这种水是否适宜于灌溉的重要依据。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它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

样品应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1.原理

水样用标准酸溶液滴定至规定的pH值,其终点可由加入的酸碱指示剂在该pH值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当滴定至酚酞指示剂由红色变为无色时,溶液pH值即为,指示水中氢氧根

离子(OH-)已被中和,碳酸盐(CO

32-)均被转为重碳酸盐(HCO

3

-),反应如下:

OH-+H+―H

2

O

CO

32-+H+―HCO

3

当滴定至甲基橙指示剂由桔黄色变成桔红色时,溶液的pH值为~,指示水中的重碳酸盐(包括原有的和由碳酸盐转化成的)已被中和,反应如下:

HCO

3+H+―H

2

O+CO

2

根据上述两个终点到达时所消耗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量,可以计算出水中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总碱度。

上述计算方法不适用于污水及复杂体系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计算。

2.干扰及消除

水样浑浊,有色均干扰测定,遇此情况,可用电位滴定法测定。能使指示剂褪色的氧化还原性物质也干扰测定。例如水样中余氯可破坏指示剂(含余氯时,可加入1~2滴L硫代硫酸钠溶液消除)。

3.方法的适用范围

此法适用于不含有上述干扰的物质的水样。

4.试剂

4.1无二氧化碳水。用于制备标准溶液及稀释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临用前煮沸15min,冷却至室温。pH值应大于,电导率小于2μS/cm。

4.2酚酞指示液。称取1g酚酞溶于100mL 95%乙醇中,用L氢氧化钠溶

液滴至出现淡红色为止。

4.3甲基橙指示剂。称取甲基橙溶于100mL蒸馏水中。

4.4碳酸钠标准溶液(1/2Na2CO3 L)。称取 (于250烘干4h)

的无水碳酸钠(Na2CO3),溶于少量无二氧化碳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贮于聚乙烯瓶中。保存时间不要超过一周。

4.5盐酸标准溶液L)。用分度吸管吸取 mL浓盐酸(ñ=mL),

并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浓度≈L,其准确浓度按下法标定:用无分度吸管吸取碳酸钠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无二氧化碳水稀释至约100mL,加入3滴甲基橙指示液,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由桔黄色刚变成桔红色,记录盐酸标准溶液用量,按下式计算其准确浓度:

式中:c----盐酸标准溶液浓度(mol/L);

V----盐酸标准溶液用量(mL)。

5.仪器

5.1酸式滴定管,25mL。

5.2锥形瓶,250mL。

6.操作步骤

6.1分取100mL水样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4滴酚酞指示液摇匀,当溶液呈红色时,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刚刚褪至无色,记录盐酸标准溶液用量。若加酚酞指示剂后溶液无色,则不需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并接着进行下项操作。

6.2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3滴甲基橙指示液,摇匀,继续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桔黄色刚刚变为桔红色为止。记录盐酸标准溶液用量。

7.结果计算

对于多数天然水样,碱性化合物在水中所产生的碱度,有五种情形。为说明方便,令以酚酞作指示剂时,滴定至颜色变化。所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量为P mL,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时盐酸标准溶液用量为MmL,则盐酸标准溶液总消耗量为T=M+P。

第一种情形,P=T或M=0时:

P代表全部氢氧化物及碳酸盐的一半,由于M=0表示不含有碳酸盐,亦不含重碳酸盐。因此P=T=氢氧化物。

第二种情形,P>1/2T时;

说明M>O,有碳酸盐存在,且碳酸盐=2M=2(T-P)。而且由于P>M,说明尚有氢氧化物存在,氢氧化物=T-2(T-P)=2P-T。

第三种情形,P=1/2T,即P=M时;

M代表碳酸盐的一半,说明水中仅有碳酸盐。碳酸盐=2P=2M=T。

第四种情形,P<1/2T时;

此时M>P,因此M除代表由碳酸盐生成的重碳酸盐外,尚有水中原有的重碳酸盐。碳酸盐=2P,重碳酸盐=T-2P。

第五种情形,P=0时;

此时,水中只有重碳酸盐存在。重碳酸盐=T=M。

以上五种情形的碱度示于表1中:

表6-1 碱度的组成

按下述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总碱度、碳酸盐、重碳酸盐的含量。

(1)总碱度(以CaO计,mg/L) =c(P+M)××1000/V

计,mg/L) =c(P+M)××1000/V

总碱度(以CaCO

3

式中:c----盐酸标准溶液浓度(mol/L);

氧化钙(1/2CaO)摩尔质量(g/mol)

碳酸钙(1/2CaCO3)摩尔质量(g/mol)(2)当P=T时,M=0

2-)=0

碳酸盐(CO

3

-)=0

重碳酸盐(HCO

3

(3)当 P>1/2T 时

碳酸盐碱度(以CaO计,mg/L)=c(T-P)××1000/ V

计,mg/L)=c(T-P)××1000/ V

碳酸盐碱度(以CaCO

3

2-,mol/L)=c(T-P)×1000/ V

碳酸盐碱度(1/2CO

3

-)=0

重碳酸盐碱度(HCO

3

(4)当P=1/2T时,P=M

碳酸盐碱度(以CaO计,mg/L)=c·P××1000/V

计,mg/L)=c·P××1000/V

碳酸盐碱度(以CaCO

3

2-,mol/L)=c·P×1000 / V

重碳酸盐碱度(1/2CO

3

-)=0

重碳酸盐碱度(HCO

3

(5)当P<1/2T时:

碳酸盐碱度(以CaO计,mg/L)=c·P××1000/V

计,mg/L)=c·P××1000/V

碳酸盐碱度(以CaCO

3

2-,mol/L)=c·P×1000/V

碳酸盐碱度(1/2CO

3

重碳酸盐碱度(以CaO计,mg/L)=c·(T-2P)××1000/V

计,mg/L)=c·(T-2P)××1000/V

重碳酸盐碱度(以CaCO

3

-,mol/L)=c·(T-2P)×1000/V

重碳酸盐碱度(HCO

3

(6)当 P=0时

2-)=0

碳酸盐(CO

3

重碳酸盐碱度(以CaO计,mg/L)=c·M××1000/V

计,mg/L)=c·M××1000/V

重碳酸盐碱度(以CaCO

3

-,mol/L)=c·M×1000/V

重碳酸盐碱度(HCO

3

8.精密度和准确度

-含量五个实验室对人工配制的统一标准进行方法验证的结果如下:在HCO

3为L时,总碱度的室内相对标准偏差为%;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 %;相对误差为%;加标回收率为±%。

取15个地表水水样进行测定,浓度范围在~L时,相对标准偏差为~%,加标回收率为~102%。

注意事项:

(1)若水样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碳,则不存在碳酸盐,可直接以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

(2)当水样中总碱度小于20mg/L时,可改用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或改用 10mL 容量的微量滴定管,以提高测定精度。

9.参考文献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238,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