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2_2013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
2025-09-27 16:24:08 责编:小OO
文档
泾干中学高三年级2012—2013学年度第三次月考试卷

历史科目

命题人:李良义       审核人:王艳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性的突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

①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县制出现

④重农抑商提出          ⑤商业中心出现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 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4. 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图2  1872—1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主义力量有所发展

C.民族工业得不到的支持        D.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

5.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6. 下图是中国古老民居四合院,它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北方四合院表述正确的是:①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②大门不与正房门相对,反映了中国传统风水学中“吉利”之意 ③体现了封建家长等级制 ④反映合家欢乐的亲情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 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得百分比,这反映出【    】

年份棉布金属盒矿物机械
187028.0

5.8

188024.9

5.5

1020.2

5.7

0.3

190021.5

4.7

0.7

1910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8. 2011年新版《水浒传》在全国各地卫视上热播,由于疏忽,其背景知识出现了一些历史错误。如:                                                     【    】

    A.东京街头店铺林立,市坊杂处       B.鲁智深在相国寺庙会上买酒吃肉

    C.宋江与吴用在玉米地里“设计”      D.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9. 图5为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造成表中所示状况的原因有

图5

①辛亥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④外国资本仍然控制中国的重工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10.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    】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11. 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12. 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3. 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14. 观察右下图,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利利用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

15. 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16. 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中国风”的出现          【    】

    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     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

    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   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 1876年6月10日,英商怡和洋行投资兴建的上海吴淞铁路通车运营。8月3日,因火车压死了人,清用28万两白银赎回该铁路后拆除。根据这段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由英商在华投资兴建铁路可知,当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B.由吴淞铁路兴建的时间可知,当时该机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应用的是瓦特的发明

C.由在华投资铁路的是外商可知,当时中国尚未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D.由火车压死人而被拆除可知,当时排斥铁路的主因是火车技术有重大缺陷

1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9. “报纸支持这种狂热;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符合上述言论的历史事件是                                                       【    】

    A.新航路开辟                      B.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D.中国的五四运动

20. 历史上曾有过荷兰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②是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③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④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据史料记载: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278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圈地运动发展,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B.工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量外国人口流入英国城市

D.城市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大大小于乡村

22. 1882年,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23. 右表反映了1913年、1938年、1973年三个年份英国、法国、美国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由此得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8.9%

23.2

38.8%

英国13.3%

28.8%

41.5%

美国8.0%

19.8%

31.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三国逐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三国均放弃了自由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

24. “工业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工业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D.工业要求放弃其经济职能

25. 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26.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农业总产值100671112112
工业总产值10013.8

75.5

108.1

从表中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确切的是:                            【    】

    A.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巨大破坏          B.战时主义加剧了经济危机

    C.新经济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五年计划的实施造就了工业强国的地位

27. 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    】

  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28.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    】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自由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三权分立的政治

29.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功劳”是指“战时主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主义”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主义”为推翻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主义

30.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材料三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材料四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是什么?(1分)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有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做出了怎样的调整?(2分)其特点是什么?(2分)

(3)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有何重大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分)

32. (14分)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服饰变迁一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三    1912年10月3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两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R•麦克法奈尔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2分)并分析其目的。(2分)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

(3)材料三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分)材料四“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倾向是什么?(2分)

(4)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列强入侵下的民族救亡史,是封建自然经济崩坏背景下社会重建的史,中国当代的价值体系就是从这一历史中生成发展的。综观中国当代的价值体系,有如下基本成分:一是爱国主义。中国当代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是近代产物。……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的原动力,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原动力。……二是文化。中国近代史是史,文化在中国近代取得相当主流的地位。文化的浸染让中国人充满着求新求变的动力……

                                 ----黄晴《史造就中国主流价值》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

运用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提出的基本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答案

1. 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进步。维护小农经济,没有实现

农业的;⑤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结果。

2. C。考察对近代经济的理解。关键信息是:“1700-1820年间”“从23.1%提高到32.4%”“仅从23.3%提高到26.6%”,由此可知是在鸦片战争前,所以③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不对的。排除故选C。

3. C。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从题干中可知,百官门、坝子门、正阳门、螺蛳门等分别是鱼、丝篮等交易地点,说明了区域功能的特征。ABD项无从体现。

4.  B 。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图的数据对可知民族资本主义所占份额是相对较少的,选择B项。从时间信息可排除C项,AD在图中反映不出。

5.  D。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的法令,而材料二来自中晚唐诗人的诗作,是现实的反映,故初唐的法令不适应中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选择D项。

6.  C。考察对古代建筑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及材料的反应,即可判断。

7. C。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可以说明A不正确;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故B不正确;中国棉布进口量比重不是很大,并且有下降趋势,说明D不正确。金属盒矿物进口趋势不断下降,说明C正确。

8.  C。本题考查了北宋社会、经济和文学等概况,联系所学,ABD三项符合史实,C项错误,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明朝末年在中国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

9. A。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图片反映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①②③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图片反映的是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比重轻的现象,说明外国资本仍然控制中国的重工业,故④正确。

10. C。考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解。关键信息是:“知县徐赓陛查封各处

缫丝厂”即可判断是C。

11. D。考察对大跃进的理解。关键信息是:“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由此可知应是大跃进。故选D。

12. A。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取代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故A正确。

13. C。从“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改革”这样的演变,到现在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推进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

14.  B此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石油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石油是第二次工业中的新能源,此后新机器广泛使用,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中发明的。

15.  A  本题旨在考查英国“殖民印度”的主要目的。英国殖民印度是为了在印度倾销产品、掠夺原料,交通运输是运输商品和原料的基本手段,至关重要。故选A项最有道理。

16. B。分析各选项,第①项较容易排除,当代中国并未盛行复古思潮。本题选②③④项,“中国风”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

17. B。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理解。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后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故排除C项;清拆除铁路因为认为西方在中国修铁路破坏了风水——大清国的龙脉故应排除D项。

18. 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电话最

早在中国出现是在1882年传入中国,无线电广播是在1923年在中国出现,电影是在16年在中国出现。

19. A。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材料中的“狂热”指寻金热、传播宗教的热潮,本题选A项。BCD三项可利用材料“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等信息来排除,都没有获得的许可、人民的极大支持。

20. A。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题中所涉及的公司出现于17、18世纪此时工业尚未开始,故不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排除④,选择A项。

21. B。考察对英国工业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即城市化进程加快。应是工业的影响。

22.  C。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电灯是第二次工业的发明。电灯从不接受到接受,体现第二次工业的影响。A题目并无表明,B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止”的信息。

23. B。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开始于1947年,不能全面体现1913年——1973年GDP百分比变化概况;C项说法错误,三国并未放弃,仅有调整;D项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指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美、欧、日三足鼎立。本题选B项,从1913年、1938年、1973年反映了三国逐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4. B。解析:本题考察工业。根据题干信息“竞争代替……中世纪的管制”强调了自由竞争的思想。A项属于政治,B项属于经济内容,D项属于经济思想。都不符合题干中强调的“竞争”。

25. A。解析:本题考察罗斯福新政。根据题干中“国内商品价格”“债务人”等信息分析,属于整顿金融的措施,其余选项都不符合题干内容。

26.D。根据所学,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本题选D项,D项与本题反映信息无联系。

27. D。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及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回顾公私合营的相关概念可知经营权属于国家派人进行控制。利润企业可分成。故选D。

28.  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反对直接干预,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干预经济的。因此“旧制度”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故选B。

29.  C。考察对苏联经济的理解。关键信息是:“‘战时主义’是一种功劳”“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办法”,由此判断A、B、D 正确。而C项“战时主义”不是为推翻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

30. B。解析:本题考察对世界文明的理解。根据题干“‘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两句信息分析,在世界文明逐渐走向一致的趋势下存在着不同文明的发展。

31.  答案:(1):新经济。(1分)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分)

(2)调整:制订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2分)

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 

(3)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2分)

(4)结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经济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必须依据国情不断调整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可以互相借鉴。(5分)

32.(15分)(1)皇权,或者权力的高度集中。(2分)

(2)断发、放足、易服。(2分)目的:革除陋习,开启民智,进行变法。(2分)

(3)袁世凯以法律的形式利用中西方服饰文化来巩固自己的政权。(2分)一边倒 (2分)

(4)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4分)

33、观点:近代史尤其是史对中国当代主流价值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论证: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和实业救国等救亡图存活动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滋长,并激励着后人;太平天国运动、辛亥、战争时期表现出的思想,也滋养着先进的中国人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引领人民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