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025-09-27 16:24:16 责编:小OO
文档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jiè)。

B.在房子的外面,有人修了特别好看的小花圃(pǔ),和双人床差不多大小。

C.因此人们还是抱着某种敬佩和嫉(jì)妒看待那些幸运者,他们有钱大吃大喝,尽管他们变得很胖。

D.言简意赅(gāi),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B.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C.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沸沸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D.科学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B.近代以来,随着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接触和互动的地域距离障碍变得越来越小。

C.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

D.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词义也可以转移。          。          。         ,         。         。

  ①又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古代叫“书”

  ②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③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④《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默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

  ⑤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A.①④②⑤③        B.⑤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⑤③        D.⑤③①②④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节选自《鸿门宴》)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C.籍吏民,封府库               籍:征收

D.至鸿门,谢曰                谢:道歉,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D.得复见将军于此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3分)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3分)

                                      ▲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3分)

                                      ▲                                       

10.“项羽大怒”中的“怒”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3分)

                                      ▲                                       

三、诗词鉴赏(7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1)请对第2句词中“争”字的运用加以鉴赏分析。(3分)

                                      ▲                                       

(2)“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4)                    ,择善而从之。(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6)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7)远芳侵古道,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鸟宿池边树,                    。(贾岛《题李凝幽居》)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苦  恼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俄]契诃夫

①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可是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②“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

③姚纳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④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⑤“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⑥车夫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⑦“赶车的,到桥去!”一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⑧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⑨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⑩“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⑪“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同行的人说。

⑫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⑬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⑭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⑮“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⑯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⑰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应当描摹一下怎样下葬,后来他怎样到医院里去取死人的衣服。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⑱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

⑲“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

⑳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13.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                                       

14.“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4分)

                                      ▲                                       

15.请从情节结构角度,谈谈小说构思的巧妙。(4分)

                                      ▲                                       

16.结合文章内容,试探究导致主人公姚纳悲惨命运的原因。(6分)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 化 传 统

庞 朴

①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②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③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时期也是如此。

④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上说,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节选自《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有删改)

17.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简要概括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6分)

                                      ▲                                       

18.结合文章第②段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的惰性的?(6分)

                                      ▲                                       

19.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②—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 “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根据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

1.选C项。读jí。

2.选C项。“沸沸扬扬”应改为“纷纷扬扬”。沸沸扬扬:比喻人声喧扰、议论纷纷。形容熙来攘往;非常热闹的情景。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变化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3.选C项。(“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应该将“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与“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互调。)

4.选B项。(抓住“比如”和“又如”可排除A项和C项,再根据“后来”领起的内容即可判断答案。)

5.选A项。(B项“垂念”应改为“感念”;C项“家严”应改为“令尊”;D项“府上”应改为“寒舍”。)

6.选C项。籍,登记。

7.选B项。“而”都表转折关系连词,意思为“却”。A项前一“乃”连词,意为于是,就,后一“乃”连词,意为竟然,却;C项前一“因”连词,意为于是、就,后一“因”介词,意为经由、通过;D项前一“于”介词,意为在,后一“于”介词,意为比。

8.选A项。B项“活” 和D项“从”使动用法,C项“兄”,名词用作状语。

9.(1)沛公说:“和您相比,谁年长?”张良回答:“(他)比我年长。”(建议:“孰与”1分,“于臣”介词结构后置1分,语言通顺1分。)

(2)(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 建议:“所以…者”1分,“出入”1分,“非常”1分,语言通顺1分。)

(3)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秦国,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建议:“均”1分,“负”1分,语言通顺1分。)

10.(1)一方面说明项羽容不得别人与他争天下;(2)另一方面说明项羽性格轻率、暴躁,容易冲动;(3)这也为他下文又轻率地改变决定埋下了伏笔。(建议:每点1分)

11.(1)“争”字本意是“争夺”,(1分)在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着啄泥的热闹情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1分)描绘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

(2)“鸿雁”“ 鹧鸪”。(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自己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1分);“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因此作者写听到了鹧鸪的哀啼,也表现了诗人急欲归乡的情感(1分)。

12.(1)天高地迥(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失其所与(4)简能而任之

(5)徒慕君之高义也(6)大礼不辞小让(7)晴翠接荒城(8)僧敲月下门

13.①景物描写为人物设定了一个晦暗冷清的背景,渲染悲凉凄苦的环境气氛。 ②衬托人物内心的痛苦。③姚纳为了生计,不得不伫立在风雪之中,苦苦等待生意,表现其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身份。(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考虑渲染悲凉凄苦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其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身份。)

14.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没有人听姚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这强烈的对比,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②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对马的描写是为了通过强烈的对比,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二是深化主题。)

15.①小说以副标题“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为情节线索,写出了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②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所有的情节内容都 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

16.(1)姚纳身处社会底层,无力抗争,难以改变生存现状;(2)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3)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黑暗。(每点2分)

(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进行探究性解读”,可从主人公姚纳自身,次要人物以及联系当时社会背景进行解读。)

17.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2分)而后其道大行,(2分)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2分)

18.一方面,文化传统有着消极的影响,会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和悬置,体现了对人类发展的禁锢;(2分)另一方面,又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使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社会稳定和国家巩固。(2分)所以,并非要完全否定文化传统,它是一把双刃剑。(2分)

19.首先阐述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2分)接着论述文化传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着渐进的变化,(2分)最后,进一步论述文化传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并分析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分)

20.立意参考

1.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世易时移,老规矩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今天,让“老规矩”失而复得,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从恪守传统美德的角度立意。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劣根性得到彻底发挥。恪守传统美德刻不容缓。

3.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立意。素质低与老规矩的关系。

4.从注重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言行举止体现道德修养,老规矩是必修课。

5.从重家教、立家风的角度立意。

6.从老规矩“古为今用”的角度立意。

注意:1.审题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从小处入手,贴近现实生活;

      2.文体错误,判及格分以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