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微生态制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2025-09-27 16:26:00 责编:小OO
文档
微生态制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微生态平衡是微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地球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是保持动力的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微生态系统包括宿住—正常微生物群—微环境三个方面组成微生态系统的微生物不仅仅是细菌,也包括病毒(同细菌一样,其实绝大多数病毒都是有益无害的。如内源病毒、火鸡疱疹病毒HVT等)动物体微生态也不仅仅存在于消化道,而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机体内。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可把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呼吸道微生态系统。过去认为动物的的非特异免疫应答主要依靠机体的屏障作用。从生理学观点出发,动物对外来感染的屏障可分为皮肤、粘膜屏障,吞噬细胞屏障和血清屏障三道防线。现在从微生态学观点出发,完全有理由增加正常微生物群防线,即一切外来致病菌的侵入都必须首先突破每一道位于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正常微生物防线,然后再突破上述的生理性三道防线,才能在宿住的体内生长、繁殖。

现在兽医学上研究和运用较多的是肠道微生态,从医学上对呼吸道、生殖道、口腔、泌尿道微生态的研究要多一些,至于细胞组织内外的微生态现在可见的研究文献很罕见,本文不作深层次阐述,本文的侧重点在肠道微生态。

1、在正常情况下,宿住的正常微生物群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称此为微生态平衡,如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地球生物种群健康繁衍一样,维护微生态平衡是维护机体健康。由于微生态的组成和存在部位是十分复杂的,目前的研究也比较肤线。通过补充一些有益微生物(益生菌)或寡糖类物质(化学益生素)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来纠正或强化机体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机体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也仅仅局限于肠道。更重要是要在动物机体最初建立生态之时起,就树立微生态保护意识,微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微生态是一个缓冲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一般情况下对微生态的致变因素具有一定抵抗力的自生修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机体抗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生态制剂与益生素

2.1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叫活菌制剂、生菌剂,是依据微生态学基础,利用正常生物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成的调整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的微生物制剂。是“使肠道微生物达到平衡的微生物和物质”;“一种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物施加有利影响的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2.2益生素

益生素是维持消化道微生物生态平衡的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及其发酵产物,广义上也包括来源于动植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化学益生素:化学益生素从成分来说属于短链的带分支的糖类物质。主要有: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潘糖、异麦芽四糖、果寡三糖、果寡四糖、果寡五糖、半乳寡糖、甘乳寡糖等。化学益生素既不能被畜禽自身吸收和利用,又不能被肠道大部分有害菌利用,只能被肠道有益菌选择吸收并促使其增殖。

酶制剂:酶制剂是用细菌或真菌发酵生产的酶,它包括消化酶和非消化酶两大类,它主要通过降解饲料中各营养组分的分子链或改变动物消化道内酶系统,促进消化吸收,从而大幅度提高饲料效果,降低饲料成本,促进动物健康生长。由于酶作用,肠道中残留营养物质减少,对肠道菌群的生长是不利的,如果和化学益生素同时使用,则可因单独给有益菌群提供营养,扶持有益菌群而更大强度抑制有害细菌。

酸化剂:酸化剂能改变肠道的PH值,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有益于肠道有益菌群(如乳酸杆菌等)的繁殖,当然,胃中强酸性环境也不适应有益菌生存的,因此投喂益生菌时,最好降低胃部的酸性环境。

3.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3.1根据制剂的用途及作用机制可分为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和微生物生态治疗剂。

3.2根据制剂的组成可分为单一菌剂和复合菌剂。

3.3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3.3.1机体内有益的正常生理菌群: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脆弱拟杆菌等。它们基本上都是厌氧菌,能够与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形成一层生物保护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同时它进入机体后,快速生长,形成厌氧环境,代谢产生脂肪酸、乳酸等,乳低生物环境的PH值和E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这些厌氧菌在实验室达到厌氧标准都要有需很高的条件,工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很难达到厌氧标准,发酵生产的难度较大,产品质量标准也难以统一,因此这类菌生产出来死菌率很高,死菌本身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动物生长,但防治疾病能力不强。

3.3.2无毒害、对机体有益的非原籍菌:如枯草杆菌、腊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光合细菌等。它们的作用只是在机体患病、体内氧分分压升高时才能生长,它们消耗氧气,恢复体内厌氧环境,促进原籍厌氧菌的生长,当体内厌氧环境正常后,这类菌即自行死亡。这类菌能产生多种酶,能有效地促进动物的消化,改善饲料蛋白、淀粉、纤维素等营养物的吸收和作用,从而提高了饲料转化率。由于这类菌是外源性活菌制剂,其生存,增殖所需的营养、微环境条件与动物肠道所提供的并不完全一致,因而肠道粘力不强,是过路菌,多数很快随粪便又被排出体外。

3.3.3寄生性细菌:唯有噬菌蛭弧菌。它能够主动攻击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病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直接寄生、裂解和消灭它们。

3.3.4酵母菌属及曲霉菌属的部分真菌。

3.3.5耐药菌株。为了提高益生菌在肠道中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现在已筛选了以上部分菌株的耐药菌株,减少了使用禁忌,使微生态制剂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4、微生态制剂的作用与机制

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及其他特异性预防制剂(如疫苗)不同,其作用是广泛的,非特异的。正常情况下,宿住的正常微生物群在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称此为微生态平衡。这个平衡由于药物、同位素、激素及其他应激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导致微生物失调。而微生态制剂能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毒菌的繁殖,保证肠道菌群平衡,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并且具有无残留、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药性、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它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类饲料添加剂新产品。上海亨亚出品的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等。

有关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已经开展的较多,由于最初的研究中微生态制剂菌株均来源于人或动物体内,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是由于向动体内投入益生菌后人为地加大了肠内有益菌的比例,从而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长。但随着微生态制剂菌株类别的扩展,这种理论已不完全。目前已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1、优势种群理论;2、膜菌或障碍作用理论;3、生物夺氧理论;4、“三流运转”理论;5、正常生物群营养关系理论。尽管对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有不同观点,但至少应包括下述方面。

4.1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对有益菌的促生作用

这是微生态制剂最主要的一个作用机制,也是人们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初衷。其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微生态平衡论、失调论。一方面人为地加大了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使有害菌的比例降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微生态制剂所含的菌体对致病菌的拮抗作用,而使致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绝对数量降低,正常菌群得以恢复,从而恢复了正常菌群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些桔抗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1、改变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如脂样芽抱杆菌有很强的耗氧能力,在作为微生态制剂应用后可使肠道内形成缺氧环境,从而抑制了具有需氧特性的大多数病原菌的生长。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使用时可提高肠内酸度,也可使嗜好碱性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2、有些微生态制剂的菌体可产生某种抗菌物质如乙酸、丙酸、乳酸、抗生素和其它活性物质如酶等共同组成化学屏障,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抑制有害菌的生长;3、微生态制剂可在肠道内与有害菌争营养素或占据肠道的位置,阻止病原菌附着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在微生态系统内,少数优势微生物种群对整个种群起控制作用,一旦失去优势种群,就可导致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中的活菌大多为机体内正常菌群中的一员,具有定植性,排它性和繁殖性,进入机体后能卷入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对非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发生拮抗作用;另一些微生物在发酵或代谢过程中通过提高某些酶的活性或降低某些酶的活性,改变有害微生物的代谢,而不利于其生长。

4.2营养素的提供

有些制剂如芽孢杆菌、酵母菌等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微生态营养论”和“三流运转学说”。正常微生物群与营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微生物在发酵或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促进代谢。况且许多微生物本身就富含营养物质,添加饲料中,可作为营养物质被动物摄取吸收,从而促进动物的生长。微生态制剂在肠内定位繁殖,还能产生多种有利于动物机体的维生素B类、氨基酸、有较强活性的多种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类、生长剌激因子,可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增重。

4.3剌激机体的免疫机能

微生态制剂可以成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通过提高抗体水平或巨噬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减少肠内有毒物质的产生,促进肠蠕动,维持粘膜结构完整,从而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和基因流的正常动转。

4.4净化肠内环境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减少氨及其它物质的生成、阻碍肠内细菌的产生氨、中和大肠杆菌内毒素等毒性物质。

5、微生态制剂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5.1防治畜离疫病

胃肠道内厌氧菌占大多数,微生态制剂中某些生长速度较快的需氧菌,可通过消耗胃肠道的氧气来造成缺氧的环境,促进正常菌群的生长。还证实,含鸡盲肠内容物制剂可抑制鸡白痢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辛氏亚利桑那菌和其它副伤寒菌在雏鸡和雏火鸡体内定居,并促进其排出。

5.2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

试验证明,含有芽胞杆菌、枯草杆菌、地衣型芽胞杆菌和东洋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具有与泰乐菌至少和喹乙醇相似的促生长作用;据报道,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加酶生物蛋白可使生长育肥猪增重提高12.48%,饲料利用率提高10.3%;上海亨亚公司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则是众多微生态制剂中比较成功的一例。是经光合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群和多酶培养而成的有效微生物群,其特点是天然无毒、无残留、多功能。在国内广泛动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5.3改善肉的品质

由于使用微生态制剂,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不仅便畜禽生长快,而且由于体内大量有益的微生物的活性作用促进了肉质的改善。据检测,其肉的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脂肪、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肉的纤维组织有所改变。

6、微生态制剂的特点

6.1.乳酸菌类:该类型剂应用最早,种类也多。凡能分解糖类产生乳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G+菌统称为双乳酸菌。目前主要应用的有嗜酸乳杆菌、双歧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等。

6.1.1是多种动物肠道菌群的主要成员。

6.1.2微需氧或厌氧条件下繁殖,生长过程中可分泌乳酸及短链脂肪酸,合成维生素等。

6.1.3有较强的耐酸性,可耐受胃内低PH值。

6.1.4不耐热,70~750C以上时死亡。

6.2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仅零星存在,是一类好氧生长、可形成内生孢子一芽孢的G+菌。国外已用于生产的芽孢杆菌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TOyoi芽孢杆菌。国内市场上主要是前3种芽孢杆菌产品。该类活菌制剂多以芽孢状态存在,所以比其他产品具更多的优点。

6.2.1耐酸、耐盐、耐高温(1000C)及耐挤压,在颗粒料、粉料以及通过酸性胃环境时,能保持高度稳定性;

6.2.2在肠道环境中不增殖,只有在此肠道上段迅速发芽,转变成具有新陈代谢作用的营养型细胞;

6.2.3具有多种有效酶促活性,富含多种氨基酸。

6.3酵母类:它们也只零星存在于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主要应用的酿酒酵母和石油酵母。

6.3.1需氧菌,喜生长在多糖偏酸环境中;

6.3.2体内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6.3.3为耐热,60~700环境中,1小时即死亡。

7.微生态制剂使用注意事项

7.1注意制剂的保存环境;非芽孢类活菌制剂应采用冻干制备,低温避光保存。因高温使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变性而死亡;环境湿度过大,一方面破坏制剂的细胞成分,导致细菌死亡另一方面空气中一些微生物会直接污染活菌制剂: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微生物细胞有一定杀伤作用,芽孢类活菌制剂常温下保存即可,但必须保持厌氧环境,因芽孢杆菌在有氧条件下会很快繁殖。

7.2注意制剂与饲料的混合:微生态制剂是活菌制剂,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要经过混合、制粒、运输等环节,尤其是制粒过程中要持续80—1000C高温。为提高一些不耐热的活菌制剂如乳酸菌和酵母类制剂的稳定性,国外都对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美国Alltech生物技术中心已生产出益生素胶囊,试验表明,这种用β-葡聚糖微胶囊化产品在室温下保存36个月对活力无影响。但上海亨亚生产的加酶生物蛋白是国际最新技术采用湿基微创技术包被的活菌制剂,可耐温、减压、保温保活菌自然繁殖,因能受瞬间高温可直接混入饲料中制粒。

7.3注意菌种的选择:不同菌种其作用和效果有差异。如粪链球菌在消化道内生长速度最快,与大肠杆菌相似,且还能分泌大肠杆菌干扰素,故该制剂防治腹泻效果最好。其他菌种的生长速度依次为乳酸菌、酵母菌,而芽孢杆菌在肠道中不能繁殖,对治疗腹泻效果差。此外动物的种类不同,对菌种的要求也不同,适于单胃动物的菌株一般为乳酸菌、芽孢杆菌等,而适用于反刍动物的都是分解纤维和半纤维的真菌。

7.4注意制剂的含菌量及保存期:为保证微生态制剂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菌株数量才能取得与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竟争优势,进而在消化道表面形成菌膜,占据有害菌的消化道粘膜的吸附点。一些国家要求在产品包装上必须标明产品中的含菌量,我国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如芽孢杆菌制剂每克含菌量不少于5亿个。作治疗剂量,动物每天用量(以芽孢杆菌为例)为15~18亿个;作饲料添加剂,一般按配合饲料的0.1%~0.2%添加。产品中活菌数不足,则影响使用效果。此外随保存时间延长,活菌数不断减少,所以产品应在保存期内应用,用前最好先进行活菌数检测。

7.5抗生素的预处理:抗生素对微生物具有拮据抗作用,筛选具有一定耐药性的微生物,就能使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减轻。对于无抗性的菌株,应避免与抗生素合用。如果肠道中有较多的病原体和无益微生物,微生态制剂又不可能取代肠道微生物时,会降人民氏其疗效,这种情况下可先用抗生素调理肠道以提高效果。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后一定时期内也不要用抗生素作饲料滔天大罪中剂。除耐抗生素的微生态制剂剂外,一般活菌制剂不能与抗生素、消毒剂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

7.6慎重与其他添加剂配合:活菌制剂因具有活菌的特点,不能与其他添加剂随意混合,须先进行试验,以不降低制剂的活菌数为混合标准。

7.7根据不同动物、不同日龄来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作用于幼龄物要比成年动物明显。由于现代化的饲养管理方法阻断了新生动物与父母代的接触,阻断了有益微生物的传播,这可导致幼龄动物体内有益微生物的不足。新生动物胃肠道几乎无菌,微生态制剂的添加有利于消化道正常微生物群区系的建立。

7.8慎重应用微生态制剂:对于新种或首次应用菌种,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确定无毒副作用后方可推广。值得注意的是一株现在无毒副作用的菌种,将来可能因为理化及微生物毒及菌种本身原因引起负性突变,因此应该定期对生产菌进行安全性试验测。

8.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世界上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的消费者以及医药工作者,对畜禽饲料中添加人工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养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他们认为由于在饲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增加,进而使人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的疗效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对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的越来越严格。面对这种形势,研究人员一方面在努力加紧进行兽用专用抗生素研究开发,同时对活菌治疗的领域越来越重视。事实上,在畜禽饲养业确实存在抗生素的研究周期长,开发费用高昂,这种滥用造成的抗生素使用寿命变短导致了经济上的巨大浪费。与此相比,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相对要容易得多,费用较小,而且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不存毒性、残留、耐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使得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得视。据报道,日本每年微生态制剂用量已达1000吨以上,年销售早估计为5亿日元。从国外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看,单一菌株的微生态制剂少,而更注重于复合菌制剂的研究。这一方面由于单一菌制剂易于被仿制,更重要的原因是复合制剂的作用效果更好,更符合实际生态环境,复合菌制剂一般都具有协用作用。概括来说,微生态制剂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下述方面。

8.1动物专用的更加适合动物生理特性的微生态制剂品种将被开发。

8.2增加微生态制剂菌株的稳定性。这是目前微生态制剂研究的一个难点,作为微生态制剂的菌株必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包括在饲料中的稳定性、耐酸性、耐胆汁性等。对此,人们通常选项用菌株的休眠体形成制造微生态制剂。但为使投给的微生态制剂发挥预期的效力,投给菌必须活菌的形式通过胃到达肠道代谢,并定居在肠道内培殖。这对一般的孢子形式的细菌来说是不易做到的。因此,所投给的微生态制剂即使是肠道的固有菌,也很难通过胃而在肠道内定居。这是影响微生态制剂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8.3微生态制剂辅剂的开发。根据上面所述,微生态制剂菌株在饲料及胃中的稳定性与在肠道内的定居性是一对矛盾,辅剂的开发将和为微生态制剂研究的目标之一,如级微生态制剂菌株加上肠溶保护包衣。近年来,国外开发了一些具有促进双岐杆菌增殖效果的寡糖,并开展了寡糖与微生态制剂合并添加的试验。

8.4复合菌型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由于单一菌的作用有限,多菌复合微生态制剂将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如肠道共生复合菌、瘤胃复合菌等。

8.5微生态制剂的其它用途。从目前看,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基本了集中在用于动物肠道,对用于瘤胃的微生态制剂也有研究,今后还将开发出用于伤口感染等治疗性,以及其它用途的微生态制剂。

综上所述,动物微生态制剂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不会污染环境、更不会产生耐药性及残留在畜产品中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畜禽药物和饲料添加剂,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10.微生态平衡

10.1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10.1.1应激因素:应激因素主要通过改变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和微环境来对微生态造成影响。例如在动物体处于长时间的恐惧状态时,消化功能将处于抑制状态,肠道蠕动和分泌变弱,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0.1.2小环境   动物机体所处的小环境直接对动物机体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多以应激因素的形成出现,如炎热、寒冷、潮湿等。

10.1.3外环境卫生状况  卫生状况严重恶劣时,害微生物直接侵入机体,直接作用于微生态,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10.1.4药物  抗生素和抗菌剂直接杀伤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是对微生态平衡的最大威胁,其他一些药物则可能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或改变机体局部的PH值,渗透压等。

10.1.5疫病  疫病对机体生长、生理功能、内分泌的影响会波及到微环境而改变微生态平衡。

10.1.6饲料或食物   饲料原料及其他谢产物是肠道生态(微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10.1.7消化酶  消化酶提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减少了残留营养向下输送,对依赖这些营养生存的微生物是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即有利也有;如果添加化不益生素时,则对有害细菌十分不利。

10.2维护微生态的一般措施

维护微生态就是维护机体的一个非特异免疫系统,使其骑墙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微生物产生强大的屏障作用;维护微生态的一般措施如下:

10.2.1减少应激因素

10.2.2创造一个利于动物体生长发育的小环境。

10.2.3做好环境卫生

10.2.4饲料搭配应全价合理,应注意饲料原料及其代谢产物对微生态的影响。

10.2.5合理用药:

10.2.5.1抗生素和抗菌剂对肠道微生态的破坏最大,应尽量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投药。

10.2.5.2该用预防浓度投药时绝不要用治疗浓度投药,很多饲用抗生素作为促长剂使用,其低浓度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只需要它对有害细菌形成一定的抑制作即可,同时避免了有益细菌被杀灭的危险。

10.2.5.3群体投药时,若非传染病,应尽理避免给健康个体大剂量投药,忌讳给病毒性传染病畜群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在免疫畜群发生免疫疾病或一般性传染病时,大多数畜群都能耐过,没有必要长时间大剂量投抗生素。

10.2.5.4必须作用抗生素或抗菌剂时,应尽可能选择对厌氧杆菌等有益细菌作用较轻的药物,如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氯毒素等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时,有造成二重感染,其原因就是该类抗生素大量杀灭了肠道厌氧杆菌等有益细菌的结果。

10.2.6维护微生态从幼畜作起,各种动物初生后一段时间,有一个形成肠道微生态的关键时间(一般是1—3周),在这段时间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如果在这段时间投喂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段时间由于幼畜的消化机能不健全,对益生菌通过胃定居消化道十分有利。

10.2.7免疫接种,免疫抗体能杀灭或抑制有害微生物,有利于益微生物成为优势微生物群,另外鸡的马立克氏病HTV疫苗的免疫机理,普遍支持占位学说,其实质是疫苗病毒成为机体内特异存在部位的优势病毒群,从而抑制了致病病毒—马立克氏病野毒的定居和生存。

10.3强化微生态平衡的措施

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是肠道微生态,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参与三大宫养物质的代谢,参与性激素、胆汁代谢,俣成维生素等,在兽医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医临床有上报道采用口服活菌制剂治愈肺部感染念珠菌的报告,说明微生态制剂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及对其他有害菌的抗感染作用,对菲消化道系统的感染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正常微生物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成的调整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的微生物制剂。这种生物活菌制剂能促进消化道有益细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保证肠道菌群平衡。

10.4 非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应尽快跟上

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微生态对兽医临床都具有重意义,应尽快研究以上系统的微生态和针对以上系统的微生态制剂,相信会对兽医产科疾病(如奶牛产科病)、呼吸道疾病(如禽CRD)和皮肤病症(如疥癣病)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