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行为金融学6套题)
2025-09-27 16:26:01 责编:小OO
文档
⾏为⾦融学6套题)

⼀名词解释(5×4’)

1. 动量效应

2. 偏好反转

3. 框定依赖

4. 处置效应

5. 拇指法则

1.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2.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出现逆转的现象。

3. 框定依赖:⼈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4. 处置效应:投资⼈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5. 拇指法则:凭借经验的解题⽅法,是⼀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简答题(4×6’)

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

2. 简述封闭式基⾦的价格波动的特征?

3.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有哪些特点?

4. 为什么说损失厌恶导致禀赋效应?

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

(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

(2)对样本规模的不敏感;

(3)对偶然性的误解;

(4)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

(5)有效性幻觉;

(6)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2. 简述封闭式基⾦的价格波动的特征?

(1)封闭式基⾦溢价发⾏:当发起⼈募集封闭式基⾦时,基⾦往往溢价发⾏,其溢价幅度⼤约为10%;

(2)封闭式基⾦交易价格从交易开始之后的约120天之内就会下降,其交易时折价超过10%,并且通常就⼀直保持折价交易;

(3)封闭式基⾦折价率⼤幅波动,交易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

(4)当宣布封闭式基⾦清算或者转为开放式基⾦时,基⾦价格会显著上升,折价变⼩,但直到最终清算或转为开放式基⾦之前,仍会有⼩部分的折价留存下来。

3.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有哪些特点?

价值函数有如下四个特点:

(1)价值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2 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它是⼀条以参考点为原点,以收益为⾃变量的单调递增函数;

(3)价值函数呈S 型,即在⾯对利得时是凹函数,体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在⾯对损失时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

(4)价值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要陡于收益部分的曲线。

4. 为什么说损失厌恶导致禀赋效应?

许多决策是在两种⽅案间的选择:维持现状,或者接受⼀个新的⽅案(新的⽅案在⼀些⽅⾯有利⽽在另⼀些⽅⾯不利)。如果将现状视为参考⽔平,那么决策者偏爱维持现状,因为盈利的诱惑⼒不⾜以抵消对损失的厌恶感。⼈们具有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的倾向,因为损失⼀项资产的痛苦程度⼤于得到⼀项资产的喜悦程度,所以个体⾏为者为了得到资产的“⽀付意愿”要⼩于因为放弃资产的“接受意愿”。

三论述题(2×12’)

1. 过度⾃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接受有效市场假说,还是拒绝有效市场假说?为什么?

2. 分别描述BSV、DHS、HS模型并⽐较。

1. 过度⾃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接受有效市场假说,还是拒绝有效市场假说?为什么?

过度⾃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拒绝有效市场假说。因为过度⾃信的投资者通常过度⾃信的投资者总是对⾃⼰的能⼒很有信⼼,⾃⼰的投资判断⾮常正确,以⾃⼰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变化,也不肯更改⾃⼰的⽬的和计划,盲⽬⾏动,⼀概拒绝他⼈的意见或建议。那么,过度⾃信的投资者得到关于某只股票的信息时,通常会认为⾃⼰先得到这条信息,⼤部分⼈还不知道,还没有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因此,根据有效市场的定义,他们更可能拒绝市场并不是⾮常有效的。

2. 分别描述BSV、DHS、HS模型并⽐较。

BSV模型认为,⼈们进⾏投资决策时,代表性启发法使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对产⽣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且代表性启发法使⼈们太过于使⽤⼩样本的形式进⾏推断,于是可能造成⼈们对某种类型信息过度反应。⽽保守主义使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反应不⾜。

DHS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信息两类。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信和⾃我归因偏差。过度⾃信导致投资者夸⼤⾃⼰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我归因偏差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为偏差,对个⼈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

HS模型把交易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和过度反应统⼀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

这三个模型的区别主要是将投资者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从⽽使得市场上投资者⾏为不同。另外,HS模型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交易者的作⽤机制上,⽽BSV和DHS主要把重点放在交易者的认知偏差⽅⾯。

四案例分析(2×16’)

1.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

⾃从1990年12⽉份,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成⽴以来,⾛过了差不多20年。⽽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也给⼴⼤的投资者带来了过多的欢喜和悲哀。⽽股票市场的造富效应,吸引了⼴⼤的投资者积极参与。截⾄2008年底,我国股票市场总共有上市公司1625家,股票市值总额超过12万亿,股票交易账户超过1亿户,2008年成交⾦额达到5831亿元。然⽽,股票市场的繁荣背后,也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图1-2中的股票价格和上市公司加权每股收益的对⽐分析表明,我国的股票价格的⾛势,与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的每股收益的波动并不是呈现⼀定的相关性。

图1 上证综指与股票每股收益关系图

图1-3的数据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出现的1996—1997,1999-2001和2005-2007的三波⽜市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市场换⼿率升⾼,⽽在其他时段,换⼿率都呈现低迷的态势。

图2 上证综指与上证A股换⼿率关系图

在2005.4-2009.5期间,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个疯狂的阶段。以我国2005年4⽉股权分置改⾰的提出为导⽕线,在⼀系列利好的刺激下,我国股市迎来了⼜⼀轮⼤好⽜市。在经历了数年的萎靡不振之后,2006年⾄2007年中国股市峰回路转,⼀路飙升,期间,股票⽉收益率持续为正,投资者的股票收益持续上升,尤其是⾃2007年,上证综指从2700多点节节攀升,虽然年中经历了⼀次⽐较⼤幅度的调整,但是在该年度还是⼀度突破6000点⼤关。⽽在2008年,受⾦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深幅下调,最低上证综指达到1600多点,市值严重缩⽔,股票⽉收益率持续为负,投资者遭受严重亏损。

进⼊2009年,股票指数呈现了单边上升的趋势。从图1-4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的股票指数的波动幅度⾮常剧烈,同时,通过成交⾦额的数据分析表明,作为参与的投资者,参与股票投资的热情,却呈现与股票指数波动不对称的趋势。

图3 股票涨跌幅与成交⾦额关系图

问题:

基⾦汉盛-0.35 -23.90

基⾦裕阳-0.28 -18.31

基⾦兴华-0.23 -13.72

基⾦安顺-0.32 -21.78

基⾦⾦鑫-0.32 -24.61

基⾦汉兴-0.31 -25.06

基⾦兴和-0.32 -23.34

基⾦通乾-0.38 -27.83

基⾦科瑞-0.43 -27.22

基⾦银丰-0.37 -28.35

平均值-0.28 -19.78

由上表可以看出,截⽌2008年12⽉31⽇,33只基⾦的平均折价率为-19.78%,其中除国投瑞银瑞福进取为溢价37.75%外其余封闭式基⾦均存在折价现象,且除国投瑞银瑞福进取、⼤成优选、富国天丰强化收益、基⾦开元、基⾦⾦盛、基⾦裕泽、基⾦兴华外其余基⾦的折价率均⾼于-20%,其中基⾦丰和的折价率⾼达-29.13%。由此可见,我国封闭式基⾦也普遍存在着折价现象。

问题:

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封闭式基⾦折价这种现象?封闭式折价能否从⾏为⾦融学的⾓度进⾏解释?

基⾦的⽇常运作需要成本,如基⾦管理⼈的报酬、管理费⽤等。由于这些成本的存在,基⾦的市场价格应当低于其资产净值。如果管理费⽤太⾼或将来的投资组合管理达不到预期标准,则代理成本就可能导致基⾦折价。⾏为⾦融学学者认为,基⾦折价率的变化反映的是个⼈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由此认为具有相同投资者结构的投资品种,将会受到类似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封闭式基⾦发⾏上市时,由于新基⾦没有可供⽐较的历史经营记录;另⼀⽅⾯,为保证新基⾦的发⾏成功,基⾦发起⼈通常也要做⼤量的宣传,将基⾦未来的收⼊前景描述得极近完美,给投资者以很⼤的想象空间。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噪⾳交易者对封闭式基⾦会⾮常乐观,这种乐观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基⾦未来业绩的理性预期,从⽽导致基⾦的过度交易,使基⾦的交易价格⾼于其资产净值,产⽣溢价。

试卷⼆答案

⼀名词解释(5×4’)

1.反转效应:在⼀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的趋势在其后的⼀段时间内经历相当⼤的好转,⽽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2. 半强式有效市场: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

3. 可得性启发法:⼈们倾向于根据⼀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4. 事后聪明偏差:把已经发⽣的事情视为相对必然和明显的——⽽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们的判断,使他们认为事件是很容易预测的,但⼈们⽆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

5. 信息瀑布:在对其他⼈的⾏为进⾏观察后,投资者的决策不依赖于⾃⼰的私⼈信号,这样,投资者的⾏为就没有对后⾯的观察者产⽣任何信息提⽰的作⽤。

⼆简答题(4×6’)

1. 锚定可导致哪些偏差?

(1)不充分调整。

(2)对联合和分离事件评估时的偏差。对联合事件评估的偏差普遍存在于按计划进⾏的⼯作中。⼀项⼯作的成功完成,如⼀个新产品的推出,由很多环节和部件所组成的,每⼀个环节和部件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即使每个环节成功的概率很⾼,但如果事件数量很⼤的话,成功的总概率会很⼩。

(3)⼈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2. 哪些因素导致了证实偏差?

(1)证据的模糊性。定式思维使我们根据先前的定型模式来解释模糊的信息。⼀个教师常常能把学⽣的问题或答案解释成有创造性的或是愚蠢的,他的解释往往根据他先前对该学⽣态度的假设。

(2)⼈们通过估计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求证问题,⼈们经常假想出事件的相互关系,⽽它通常可能并不存在。幻想的相互关系在证实偏差中扮演了重要⾓⾊。

(3)对资料的选择性收集或审查。证实偏差的⼀种形式是“基于审查”和“基于假说”的过滤。根据当前假设能合理解释模糊数据时,⼈们倾向于“过滤处理”的后续资料,不恰当的⽤它们作进⼀步证明的证据。

3. 为什么过长的⽜市可能会引起赌场资⾦效应?

(1)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未来的决策中会倾向于更加过度⾃信;

(2)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损失时痛苦较⼩,因为赌本来⾃于赌场,如果在接下来的中他输了,⼼⾥会认为这些钱本来就不是他的,他的痛苦就⽐较⼩,⽽且痛苦也容易被已获得收益所带来的愉悦感缓冲了;

(3)投资者在实现了收益后,有更多的资⾦进⾏更⼤的投资活动,这时变得不再回避风险。

4. 噪⾳交易者与信息交易者不同的⾏为特征有哪些?

(1)错误地认为他们掌握了有关风险资产未来价格的特殊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于技术分析师、股票经纪⼈或者经济顾问的⼀些虚假信息。

(2)对未来价格表现出过分主观的错误看法。

(3)对选择证券组合依据⼀种不正确的理论。

三论述题(2×12’)

1. ⽺群⾏为是⼀种理性⾏为还是⾮理性⾏为?为什么?如何避免⽺群⾏为现象的产⽣?

⽺群⾏为是⼀种⾮理性⾏为。因为⽺群⾏为在很⼤程度上根源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理因素。由于投资者盲⽬从众,⾃⼰不经过思考,或者由于环境与计算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的盲⽬决策,所以⽺群⾏为是⼀种⾮理性⾏为。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违规的惩罚⼒度。信息是股票价格的

运⾏基础,是投资者据以决策的根本,真实、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将⼤⼤增加市场的运⾏效率,提⾼资源配置的效率。另⼀⽅⾯,要加强违规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惩罚⼒度,增加违规者的违规成本,维护信息披露制度的秩序和权威。

(2)消除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不应过多地⼲预股市。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的制度性缺陷,弥补纠正这些缺陷离不开的⼲预。但是,证券市场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应该正确定位⾃⼰在证券市场的⾓⾊,从制度、法律⽅⾯健全、规范证券市场,⽽不是过多地⼲预股价的涨跌,造成股票市场价格的⼤幅涨跌。

(3)⼤⼒开展投资者教育,提⾼投资者投资能⼒。通过投资者教育可以提⾼投资者识别风险的能⼒,并在⼀定程度上克服认知偏差,起到减少⽺群⾏为,稳定市场价格的作⽤。

2.分别从传统和⾏为⾦融的⾓度解释企业的并购⾏为。

传统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公司通过并购,⼀⽅⾯可以降低公司产品的单位⽣产成本,另⼀⽅⾯可减少⾏业内公司的竞争费⽤,从⽽实现规模经济,这⼀点较好地解释了公司的横向并购活动。交易成本理论则认为,节约上下游公司间的交易成本是促使公司进⾏纵向并购的原因。

⾏为⾦融的观点:

(1)在购并活动中,对购并对象价值的衡量往往⽤托宾Q值来体现,托宾Q值为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与代表这些股票资产的重置价值间的⽐率。托宾Q值既取决与公司的内在价值与相应的重置价值,⼜取决于⼈们对该公司未来成长性的预期,同时还会受到整个市场股票价格的整体⽔平的影响。在⼀个有效的市场中,股票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其托宾Q值将趋于理性⽔平,但在⼀个⾮有效的市场中,股票价格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以托宾Q值为依据进⾏公司价值估计必然会影响购并⾏为。

(2)经理⼈也具有真实⼈的特征,受认知、情绪和情感左右,并⾮最⼤化⾃⾝效⽤的理性⼈,即使不存在代理问题,经理⼈以股东财富最⼤化为其经营⽬标,也会由于⼼理偏差致使并购决策受到影响。过度⾃信和过度乐观往往是公司进⾏⾮理性、⼤规模购并的⼼理动因。

四案例分析(2×16’)

1 要点:

(1)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港市场中有⼀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市场的有效性反映的是市场对信息的效率,对于同⼀只股票其基本⾯的信息⼀样的,如果市场都是有效的,其在各市场上的价格应该都是⼀样的。

(2)导致A、H股价差的原因有:投资者学历、理性程度不同,中国和⾹港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导致价值判断基准不同,市场环境、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不同等等。

2 要点:

(1)从理性的⾓度来说,基⾦净值排名会对其赎回产⽣负向影响,即排名越⾼,赎回率越低.因为基⾦净值排名越⾼说明该基⾦的经理选股能⼒强,应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申购越多,赎回将会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卖出盈利的,持有亏损的。

(2)影响因素还有市场⾏情、投资者的学历、经验和⾃信程度、国家的、基⾦费率、基⾦经理声誉等等。

试卷三

⼀名词解释(5×4’)

1. 享乐编辑

2. 代表性启发法

3. 保守主义偏差

4. ⽺群⾏为

5. 隔离效应

1. 享乐编辑:⼈们通过对事件结果的重新编辑来最⼤限度地增加⾃⼰的效益。

2. 代表性启发法:⼈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

3. 保守主义偏差:⼈们⼀旦形成某种观点或者预测,就会坚持下去,不轻易改变,不轻易接受新的信息。

4. ⽺群⾏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不考虑信息的⾏为。

5. 隔离效应:即使某⼀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不考虑所披露信息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但⼈们依然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做出决策的倾向。

⼆简答题(4×6’)

1. 有效市场假说有哪些缺陷?

2. 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

3. 描述⼈们对他们所⾯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评价的三类账户。

4. 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

1. 有效市场假说有哪些缺陷?

答:有效市场假说的成⽴主要依赖于⼏个基本假定。假定⼀: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假定⼆:当有些投资者不完全理性时,这些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是互不相⼲的;假定三:即使这些⾮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假定四:即使⾮理性交易者在⾮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存。由以上⼏个假定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上并⾮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并且⾮理性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并⾮相互独⽴,⽽是存在许多集聚的现象。同时他们有时也能获利,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消失,因此有效市场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假设远远偏离现实。

2. 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

(1)决策者的特征:⽣理、⼼理能⼒的有限性。主要包括搜索⾏为的有限性、计算的有限性、认知幻觉与框架效应、⾃我控制、不对称属性等。

(2)环境的复杂性: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决策环境的复杂性、社会传统与习惯等。

(3)⾃利与利他,⼈并⾮总是完全⾃利的有机组织,利他⾏为普遍存在。

(4)思考成本,⼈们就经济决策问题进⾏的思考是⼀种成本很⾼的活动。

(5)信息不完整与信息超载。

3. 描述⼈们对他们所⾯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评价的三类账户。

在决策过程中,⼈们通过三种⼼理账户对他们所⾯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评价

(1)最⼩账户。仅仅与可选⽅案间的差异有关,⽽与各个⽅案的共同特性⽆关。

(2)局部账户。描述的是可选⽅案的结果与参考⽔平之间的关系,这个参考⽔平由决策的背景所决定。

(3)综合账户。从更⼴的类别对可选⽅案的得失进⾏评价。

4. 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

在预期效⽤理论中总的效⽤是直接⽤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进⾏加权。然⽽实验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即与两个都是风险收益的情况相⽐,当其中⼀个是确定性的收益时,预期价值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会不同。

三论述题(2×12’)

1. 描述⼀个你知道的证券市场异象,为什么会出现?谈谈⾃⼰的观点。

2. 假定你是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你准备如何约束过度⾃信、过度乐观的CEO,以使他最⼤限度地为公司股东创造财富?1. 描述⼀个你知道的证券市场异象,为什么会出现?谈谈⾃⼰的观点。

现实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处置效应很常见,表现为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许多投资者得到蝇头⼩利就卖出⼿中的证券,却长期持有套牢的证券。

在证券市场上,多数投资者只关注利好和能增强⾃信⼼的消息,采⽤短线的交易办法频繁交易,⾃¨投资卖⾃⼰并不了解的证券,⼀有价差就抛售持有股票。但事实证明,他们卖出的股票往往⽐他们买进的股票表现要好;另⼀⾯,投资者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和挫败感,防⽌⾃⼰判断失误的痛苦,在证券被套牢时,⼜不肯轻易卖出亏损证券。

2. 假定你是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你准备如何约束过度⾃信、过度乐观的CEO,以使他最⼤限度地为公司股东创造财富?

(1) 对投资项⽬的选取与执⾏设⽴严格的程序;

(2) 对投资项⽬的预期收益率必须达到⽐较⾼的⽔平才能进⾏投资;

(3) 不以主营业务收⼊等收⼊绝对指标作为评价CEO的标准,⽽应以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对指标进⾏评价;

(4) 对CEO进⾏长期的激励,如长期的期权激励。

四案例分析(2×16’)

1.我国居民为什么喜欢存款

改⾰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民⽣活⽔平的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见下表。

GDP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幅⽐较单位:亿元、%

年份GDP GDP增幅居民银⾏存款居民银⾏存款增幅

1997 773.0 16.09 46279.8 20.14

1998 84402.3 6.87 53407.5 15.40

1999 677.1 6.25 59621.8 11.

2000 99214.6 10. 332.38 7.902001 109655.2 10.52 73762.43 14.69

2002 120332.7 9.74 86910.7 17.83

2003 135822.8 12.87 103617.7 19.22

2004 159878.3 17.71 119555.4 15.38

2005 183867.9 15.00 141051 17.98

2006 210871.0 14.69 161587.3 14.56

表中数据显⽰,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幅超过了国内⽣产总值的增幅,2003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 10万亿元⼤关。尽管在亚洲⾦融危机时期我国实施了⼀系列扩⼤居民消费的措施,但消费却仍嫌不⾜,⽼百姓有钱不花,储蓄存款额年年看涨。如此巨额的居民储蓄量,在当今世界,⽆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分罕见的。

针对这种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提出⾃⼰的观点。朱德林、胡维熊总结了我国当前的存款结构四个特点:⼀是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中;⼆是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收⼊家庭;三是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四是储蓄存款动机不同。⽽有的学者则⽤实证分析的⽅法,指出了我国消费不⾜的原因,从反⾯来论证我国存款⾼增长的原因。蔡则祥、卢亚娟认为,有三⽅⾯原因导致我国的消费不⾜:第⼀,我国居民收⼊持续增长,但收⼊结构严重失衡;第⼆,我国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总需求受到抑制;第三,我国⾦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居民投资需求受到抑制。消费需求的不⾜导致了我国居民存款量的⾼增幅。诚然,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居民收⼊的快速增长⽆疑是⼀个⾮常重要的因素,⽽其他的,诸如市场价格、通货膨胀、利率等也会对居民的储蓄产⽣⼀定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这些因素进⾏了深⼊的研究和论述。

问题:

(1)在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你能否从⾏为⾦融的⾓度指出我国居民储蓄⾼居不下的原因;

从⾏为⾦融的⾓度看,我国居民偏爱存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点:

(1)根据Lopes提出了“安全,潜⼒和渴望理论(SP/A)”,在我国股市还不成熟,⼊市风险⽐较⼤的情况下,居民会选择⽐较安全的投资⽅式即存款。

(2)根据禀赋效应,投资者害怕改变会造成损失,⽽给⾃⼰带来后悔,从⽽不愿意随意改变⾃⼰的资产组合,所以他们会⼀直偏爱于之前的选择——存款。

(3)我国居民会选择将⼤部分剩余收⼊⽤于存款这种理论上说不是很理性的⽅式可能还受到其⼼理因素的影响,总所周知,我国的养⽼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居民将⼤部分的钱⽤于流动性很强的存款可以满⾜⾃⼰⼼理上的安全感。

(2谈谈你会如何规划⾃⼰的投资组合及原因。

2.投资者的买卖⾏为与股票指数

我国的股票指数的波动幅度是远⼤于发达国家市场的股票指数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投资者的买卖⾏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投资者主要为个⼈和基⾦。图1表明,股票指数的上涨,吸引了⼤量的个⼈投资者进⼊市场,⽽新资⾦的加⼊,⼜进⼀步推⾼了股票价格。当然,随着指数的下跌,投资者却也纷纷采取了回避态度。

图1 我国股票市场新增开户数与上证指数对⽐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基⾦作为机构的主⼒,也对股票指数产⽣重⼤影响。图2说明,受熊市影响,⼈们对从事证券投资的开放式基⾦申购意愿很低,⽽在⼤⽜市的后期,出现了居民的疯狂抢购⾏为。

图2 开放式基⾦的净申购额和上证指数的关系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换⼿率是相当⾼的,但是这种⾼换⼿率也存在⼀定的不均衡的态势。图12-2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换⼿率是很⼤的,也就是说投资者频繁的参与者股票交易,但是,投资者的交易热情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在股指上升期间呈现换⼿率上升的态势,⽽在熊市阶段,这⼜出现了下降趋势。股票指数和换⼿率之间存在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

图12-2 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换⼿率与股价指数关系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问题:(1)投资者的股票买卖⾏为与股票指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从⽂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投资者买卖⾏为与股票价格指数的波动趋势具有明显的⼀致性,只是投资者的买卖⾏为较股票指数的波动可能存在滞后性,另外这两者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关系。在股票价格指数上涨时,股票市场的新增开户数会跟着增加,⽽新增开户数的增加吸引新资⾦进⼊股市⼜在⼀定程度上会推动股价的上涨;在股票价格指数下降时,股票市场的新增开户数会跟着下降,⽽这⼜会导致股指进⼀步下跌。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开放式基⾦的申购净额、我国证券市场的换⼿率与股票价格指数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2)投资者产⽣上述⾏为的⼼理原因。

1)⼈们都有⼀种买涨不买跌的⼼理,在股价上涨时,⼈们认为他还会继续上涨,就会跟风买进,⽽这会引起股价的进⼀步上涨。反之,在股价下降时,⼈们就会等待观望。

2)处置效应。⼈们习惯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保留亏损的股票。所以在股市上涨,⼈们赚了钱之后就会卖出股票,导致此时的换⼿率⽐较⾼。⽽在股市下跌时,⼈们则愿意持有⼿中亏损的股票,此时的股票换⼿率会下降。

3)⽺群⾏为。⼈们在做决定时总是会受到、媒体、周围的同事等的影响。他们经常会跟随别⼈的决策,这将会推动股票的⼤涨⼤跌。

4)损失厌恶。⼈们害怕承认⾃⼰的失败,他们厌恶损失,所以在损失发⽣时他们会尽量的不去实现这个损失。

(3)举例的分析,对你的投资策略有什么影响?

(3) 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1)对于⾃⼰的资产要进⾏组合投资,将⼀部分资产⽤于流动性、安全性较⾼的投资,另外⼀部分可以⽤于投资于股票、基⾦等。

2)对于股票投资,⾃⼰要有理性的分析,避免盲⽬的⽺群⾏为,当⼤家都在讨论股市时你已经可以从股市撤出了。

3)过⾼的换⼿率会加⼤投资成本,股票的投资要重视公司的投资价值,不能有过重的投机⼼理

试卷四

⼀名词解释(5×4’)

1. ⽇历效应

2. 次⽐率性

3. 模糊厌恶

4. 股利迎合

5. 赌徒谬误

1. ⽇历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2. 次⽐率性:当概率⽐⼀定时,⼤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率⼩于⼩概率对应的权重⽐率。

3. 模糊厌恶:⼈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回避选择不熟悉的事情去做。

4. 股利迎合:从投资者需求的⾓度来研究企业管理者发放股利的动机。

5. 赌徒谬误: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给予错误的判断。

⼆简答题(4×6’)

1. 简述对预期效⽤进⾏修正的⼏种模型。

2. ⽺群⾏为对证券市场有哪些影响?

3. 后悔厌恶和⼼理账户如何解释股利之谜?

4. 试分析投资者⼼理过程如何影响资产价格?

1. 简述对预期效⽤进⾏修正的⼏种模型。

对预期效⽤理论的修正模型主要有四⼤类:(1) 扩展性效⽤模型。该类模型的特点是针对同结果效应和同⽐率效应等,放松预期效⽤函数的线性特征,或对公理化假设进⾏重新表述。

(2) 预期⽐率模型。该模型⽤“弱可替代性”来取代“独⽴性”,并⽤两个线性函数之⽐表⽰⼀个期望值。

(3) 传递性效⽤模型。该类模型主要针对偏好反转问题,⽽放弃传递性公理,⽤效⽤偏差函数来描述偏好。

(4) ⾮可加性效⽤模型。这类模型主要针对埃尔斯伯格悖论,认为概率在其度量上是不可加的。

2. ⽺群⾏为对证券市场有哪些影响?

(1)内幕信息得不到有效揭⽰。由于⽺群⾏为者往往抛弃⾃⼰的私⼈信息追随别⼈,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

(2)引起股价异常波动。⽺群⾏为由于具有⼀定的趋同性,从⽽削弱了市场基本⾯因素对未来价格⾛势的作⽤。当许多基⾦在同⼀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

(3)引起价格泡沫其破灭。如果⽺群⾏为超过某⼀限度,将诱发另⼀个重要的市场现象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盲⽬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盲⽬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群⾏为经常被认为是产⽣资产价格⽆效率、反常变动、资产价格泡沫及其破灭的主要原因之⼀。

(4)危害⾦融系统安全.所有⽺群⾏为的发⽣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群⾏为就会⽡解。这意味着⽺群⾏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点也直接导致了⾦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3. 为对⼤多数⼈来说出售股票会引起更⼤的后悔,因为他们会设想本来可以不采取这⼀⾏动的。由于投资者⼀般都是后悔厌恶型的,所以他们偏好现⾦股利。

投资者对不同的账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于避免损失的账户,他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对于追求潜在收益的账户⼜表现为低风险厌恶,甚⾄是风险寻求。现实中,⼈们常常错误地将⼀些资⾦的价值估计的⽐另⼀些低。投资者会认为红利是真正的“所得”,是⽤来作为每年的⽣活基本开⽀的,⽽资本利得却是“意外之财”。股东要求分红是因为他们认为股价下跌是资本账户的损失,⽽公司取消分红则是红利账户的损失,⽽投资者将现⾦红利看作是保证安全的⼀项收⼊。因此,⽐较偏好股利。

4. 试分析投资者⼼理过程如何影响资产价格?

⼈的⼼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前者涉及感觉、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后者涉及情绪、⼈格、⽓质、意志等。认知⼼理学是⾏为⾦融学的理论基础。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的或⾮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则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融市场上存在的群体偏差或⽺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种锚定效应或框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步产⽣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了⼀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种不断放⼤的所谓“⾃发性庞⽒”。

三论述题(2×12’)

1. 从⼼理过程分析出售⽐购买要难得多的原因。

(1)乐观主义和证实偏差的存在。购买是建⽴在对某个公司或股票的肯定、积极的假定上:成长、成功、获利,它是在乐观主义指导下完成。⼀旦股票被购进,证实偏差使⼈们坚持以前建⽴的积极论点⽽过滤某些新闻。

(1)从理性的⾓度来说,基⾦净值排名对其赎回会产⽣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

从理性的⾓度来说,基⾦净值排名会对其赎回产⽣负向影响,即排名越⾼,赎回率越低.因为基⾦净值排名越⾼说明该基⾦的经理选股能⼒强,应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申购越多,赎回将会减少。

(2)请⽤⾏为⾦融的相关理论解释开放式基⾦的“赎回困惑”。

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卖出盈利的,持有亏损的。

(3)影响开放式基⾦赎回的因素还有哪些?

影响因素还有市场⾏情、投资者的学历、经验和⾃信程度、国家的、基⾦费率、基⾦经理声誉等等。

2.分置改⾰中的对价为什么集中在10:3?

股权分置改⾰⼀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改⾰的基本⽅法是采⽤⾮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付“对价”的⽅式来换取⾮流通股的上市流通权,以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价”,消除⾮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此次股改极具中国特⾊,股改双⽅⼒量极不均衡,占据优势的⾮流通股股东为获得流通权,提出补偿⽅案,话语权甚微的流通股股东若接受⽅案,则达成⽀付对价协议,若拒绝⽅案,则双⽅都不会得到任何利益,如此⼀来,股改的决策过程成为⾮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间⾏为博弈过程。通过对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的,并已经产⽣了实际对价⽀付的1293家上市公司的对价统计发现: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付给流通股东的对价折合成股份的话(流通股东每10股可以得到⾮流通股票的⽀付股数),剔除异常值,最⾼的达到33股,最少的只有0.07股,但是绝⼤多数对价⽐例在3股左右,上市公司的平均⽀付对价折合为2.999股,对价⽀付的均线显⽰基本与3股重合。这⼀结果与实验经济学中最后通牒实验0.3的均衡结果惊⼈⼀致。⽽且据统计数据显⽰,⾸批成功实施股改的3家试点公司,⾮流通股东⽀付给流通股东的对价分别为10股送2.15 股,10 股送3股和10股送3.1972股,平均为10股送3.1157股。⽽以后,不论是第2 批试点公司还是全⾯股改公司,股改公司的对价⼤部分集中在“10 送3”⽔平。具体见下⾯图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的对价⽀付

股改配送⽐例表

问题:

(1)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的对价⽀付⼤部分集中在“10 送3”⽔平?

主要是由于股权分置改⾰试点时,四家公司的对价就在“10送3”左右,从⽽使得后来进⾏股权分置改⾰的公司将其作为⼀个参考点,产⽣锚定效应,从⽽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的对价⽀付⼤部分集中在“10 送3”⽔平

(2)你认为决定股改对价的内在客观影响因素应该有哪些?股改对价与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和市场表现等因素是否应当存在⼀定的相关性?

决定股改对价的内在客观影响因素有⾮流通股的数量、市盈率、⾏业和成长性等。股改对价与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和市场表现等因素应当存在⼀定的相关性。

(3)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付股改对价的⼼理和⾏为因素是什么?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付股改对价的⼼理和⾏为因素是参考点依赖、框定依赖和锚定调整。

(4)从⾏为博弈的⾓度如何看待对价⽀付聚集于“10送3”的⽔平?

主要从公平偏好的⾓度进⾏分析

、试卷五

⼀名词解释(5×4’)

1. 动量效应

2. 孤⽴效应

3. 事后聪明

4. 禀赋效应

5. 反馈环

1.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2. 孤⽴效应:为简化在不同选项中的选择,⼈们通常忽略各选项共有的部分⽽集中于它们之间相互有区别的部分,这⼀选择问题的⽅式可能引起不⼀致的偏好,使⼈们通常忽略选择中所共有的部分。

3. 事后聪明:在事件发⽣后,⼈们相信事件的发⽣是已经注定了的,不可能朝别的⽅向发展,⾃⼰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

4. 禀赋效应:⼈们放弃他所拥有⼀个物品⽽感受的痛苦,要⼤于得到⼀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物品所带来的喜悦。

5. 反馈环: 股价与投资者反应的相互作⽤。即投资者价值判断过程中的认知与情绪偏差会导致决策偏差,并进⼀步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资产的定价偏差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

⼆简答题(4×6’)

1. 后悔厌恶理论的三个核⼼定理是什么?

2. 均值⽅差模型有哪些局限?

3. 经理⼈⽐常⼈更容易过度⾃信的原因是什么?

4. 投资组合中有哪些⾏为因素?

1. 后悔厌恶理论的三个核⼼定理是什么?

(1)胁迫情形下采取⾏动所引起的后悔⽐⾮胁迫情形下的后悔要轻微。

(2)没有做引起的后悔⽐做了错误的⾏动引起的后悔要轻微。

(3)个体需对⾏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需承担责任情形下的后悔要强烈。

2. 均值⽅差模型有哪些局限?

(1)理性⼈假设的局限。⼤量证据已经表明⼈带有⾮理性因素。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投资者的情绪与收益之间存在必然联系;(2)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的局限。均值⽅差模型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其风险态度始终⼀致,即保守型的投资者不会同时是冒险型的投资者,但它⽆法解释“弗⾥德曼-萨维奇困惑”;

(3)风险度量的局限。MPT模型以⽅差或标准差度量风险,平等处理正离差与负离差,这与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理感受相违背。

3. 经理⼈⽐常⼈更容易过度⾃信的原因是什么?

(1)⼈们在做复杂决策时容易过分相信⾃⼰能⼒,⽽在做简单决策时对⾃⼰的能⼒却没有把握。企业的决策环境是⾮常复杂的,所以经理⼈做这类决策时容易过度⾃信;

(2)⼈都有⾃我归因的倾向,企业的经理⼈本来就可以说是成功⼈⼠了,加上⾃我归因偏差的存在,那么就更有过度⾃信的倾向;

(3)在企业⼈才的选⽤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法对经理⼈进⾏全⾯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信⼼强的⼈通常更能受到关注,这种选择性偏差的存在使得过度⾃信的⼈更容易成为企业经理⼈。

4. 投资组合中有哪些⾏为因素?

(1)当投资者按照资产类别构建投资组合时,可供选择的各类资产在整个市场上的份额将会对资产组合的结构产⽣显著的影响;

(2)在投资组合的全⾯风险(或者收益)预测⽅⾯,投资(⽐如说对某种资产的持有设置最⾼限度)的影响⽐标准的投资组合模型更为显著。这与投资者把这种当作⼀种投资建议是⼀致的;

(3)投资者对历史的收益状况有很⼤的反映,过去5年回报较⾼的股票,其持有量会相对的⾼⼀些;

(4)投资者⾏为惯性表现突出,对于⼀种新的基⾦,投资者要花⼏年时间才能够完全调整过来。

三论述题(2×12’)

1. ⽺群⾏为是⼀种理性⾏为还是⾮理性⾏为?为什么?如何避免⽺群⾏为现象的产⽣?

2. 从⼼理过程分析出售⽐购买要难得多的原因。

1. ⽺群⾏为是⼀种理性⾏为还是⾮理性⾏为?为什么?如何避免⽺群⾏为现象的产⽣?

⽺群⾏为是⼀种⾮理性⾏为。因为⽺群⾏为在很⼤程度上根源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理因素。由于投资者盲⽬从众,⾃⼰不经过思考,或者由于环境与计算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的盲⽬决策,所以⽺群⾏为是⼀种⾮理性⾏为。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违规的惩罚⼒度。信息是股票价格的

运⾏基础,是投资者据以决策的根本,真实、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将⼤⼤增加市场的运⾏效率,提⾼资源配置的效率。另⼀⽅⾯,要加强违规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惩罚⼒度,增加违规者的违规成本,维护信息披露制度的秩序和权威。

(⼆)消除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不应过多地⼲预股市。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的制度性缺陷,弥补纠正这些缺陷离不开的⼲预。但是,证券市场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应该正确定位⾃⼰在证券市场的⾓⾊,从制度、法律⽅⾯健全、规范证券市场,⽽不是过多地⼲预股价的涨跌,造成股票市场价格的⼤幅涨跌。

(三)⼤⼒开展投资者教育,提⾼投资者投资能⼒。通过投资者教育可以提⾼投资者识别风险的能⼒,并在⼀定程度上克服认知偏差,起到减少⽺群⾏为,稳定市场价格的作⽤。

2.从⼼理过程分析出售⽐购买要难得多的原因。

(1)乐观主义和证实偏差的存在。购买是建⽴在对某个公司或股票的肯定、积极的假定上:成长、成功、获利,它是在乐观主义指导下完成。⼀旦股票被购进,证实偏差使⼈们坚持以前建⽴的积极论点⽽过滤某些新闻。

(2)信息过载也阻碍出售的⼀个因素。各种信息载体—互联⽹、电视、报纸、电话,股评⼈⼠的意见、朋友的建议、内幕消息等等,承载着各种不同的信息,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尽管有利于投资者对问题的全⾯判断,但很可能加剧过载的问题。

(3)锚定效应的存在。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其对市场价格的预期常常受到三个数据信息的影响:股票曾经达到过的最⾼价位、⾃购买后的最⾼价和⾃⼰的购买价格。

(4)禀赋效应的存在。⼈们对于⾃⼰的物品,即使没有特别的逻辑或理由,总是分外珍惜。

(5)后悔厌恶⼼理的存在。出售意味着我们⽤实际⾏动设定了最终得分,⼀旦出售,这⽀股票如果回涨了就会令他⽆⽐的后悔。四案例分析(2×16’)

1.疯狂的普洱茶

⼀百多年前,云南运输以马帮为主的时代,茶商把⼀些劣质的或隔年报废的茶叶及茶碎末渥堆发酵后压成饼,低价卖给贫困的马锅头使⽤。因为便宜⽽且紧密好带,很适合随⾝携带饮⽤。通过马锅头的传播,⼜把普洱茶带到部分藏民地区,因为便宜,当地⼈⽤它来配酥油茶。后来⼈们渐渐发现它⼀些不错的特点,如颜⾊、味道等,普洱茶的市场逐渐扩⼤,但是从来都没有形成过可以登堂⼊室的⼤⽓候。到了近代,随着马帮的消失,多数云南⼈已经不喝普洱茶了,甚⾄普洱⼈也不懂普洱茶,它主要的市场是销往内地部分藏区、⼴东、⾹港及遍布粤籍华侨的东南亚,在国产茶市场毫⽆地位。

2005年3⽉,思茅市茶叶节策划了被誉为有关普洱茶的最⼤的⾏为艺术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云南的⼀些茶商披蓑戴笠、牵马驼垛,扮演成马锅头的样⼦,沿着旧时的马帮进京的路线⼀路北上,声势浩⼤地率领120匹骡马驮着6吨优质普洱茶,于10⽉18⽇抵达北京。媒体对此争相报道,在全国引起极⼤轰动。在这种炒作⾏为的带动下,普洱茶价格⼀步布⾛⾼,并⼀发⽽不可收拾。

2006年9⽉,昆明⾸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双绿牌宫廷散茶⼀百克茶叶以22万元被成功拍卖。2007年3⽉,普洱茶价格开始增⼤飙升的⼒度,与2006年相⽐,猛涨3-5倍。⽼牌“⼤益7542”从2006年的4000多元⼀件涨⾄8000多元,很快升⾄12000元、18000元、22000元,甚⾄上演了⼀天之内三次提价的加速度。收藏普洱茶的⼈越来越多,甚⾄有卖掉宝马车收购普洱茶,⼀块七⼦茶饼拍出160万元的天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华南农业⼤学教授丁俊之说:“在芳村茶叶市场卖茶叶的,3年前⼏乎全部骑⾃⾏车,现在⼀辆辆宝马车停在档⼝。”“普洱茶成了神话,普洱茶成了钞票印刷机!”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在博客⾥⾯的这句话,道出当时茶叶市场排⼭倒海的“普洱热”。

2005年到2007年期间,⼀个游客如果去云南,毫⽆例外地会从各⾊⼈等、各种信息渠道听到千篇⼀律的令⼈⽿热⼼动的财富说教:陈年普洱茶“⽐黄⾦还贵”,是“能喝的古董”;⼀块存放了50年的普洱茶饼,⾝价已经和本⽥车差不多;在⾹港的⼀些茶⾏⾥,不经意拿出的⼀⽚茶砖就能换来⼀辆奔驰车。

这期间,许多茶⼚玩起了对倒游戏。以每公⽄100元的价格,将普洱茶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却并不主动推销这些产品,⽽是等待茶⼚“回收”,回收的价格可能是200元、300元甚⾄500元。这样,在普通散户看来,普洱茶的价格似乎节节攀升,其实交易只在庄家内部对倒⽽已,⼀些按捺不住的散户就会⾼价抢⼊。在普洱茶价格疯狂蹿升的⽇⼦⾥,⼀些⼤茶⾏的员⼯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天去昆明茶市看⼀次价格,彼此谁也不敢出⼿卖货,剩下的时间就是整天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不能⾃拔……在当时全国数千万的“普

迷”⼼⽬中,普洱茶已经具备了和法国勃⾉第葡萄酒之类的⾼档奢侈品⼀样的全球性名贵地位和⾝份特征,甚⾄有⼈产⽣了拜物教徒的幻觉。

⾯对疯涨的普洱茶,茶商们的“抢新”⾏动异常疯狂。4⽉份是收春茶的季节,全国各地的茶商蜂拥到云南抢货,⽽云南本地各⼤茶⼚也派⼈到茶⼭争抢原料“茶菁”。⼀⼤早,五六个采茶⼈同时爬上⼀棵茶树采摘,收茶⼈在树下或坐或站,焦急地等待春芽被摘下来。普洱茶市场疯狂的程度可以从买茶的⽅式略见⼀斑,那就是,茶叶还没有发芽的时候就已经付钱了!很多茶商冬天就跑到茶农家⾥收购茶叶,⽽这时的茶叶甚⾄还看不到⼀点新芽的踪影,收茶的⼈是⽤⿇袋装着现⾦,睡在茶农家⾥,等待着树上的春芽。

2007年下半年,⼤崩盘开始了,普洱茶价格持续下滑,2008年普洱茶⽑茶价格仅为头年上半年的1/6,普洱茶⽑茶价格从2007年4⽉的每吨六万多元跌到2008年的⼀万多元。有业内⼈⼠估算,此轮价格的“雪崩”⾄少使国内的普洱茶市场凭空蒸发了150亿元左右。“今年的普洱茶太恐怖。”⼀位茶商说,“跳⽔快得让⼈来不及反应,就3天时间,前天还是22000元⼀件,第⼆天上午就跌到15000元,第⼆天下午就12000元,第三天刚睡醒就是9500元了。”

时⾄2009年,在昆明、西双版纳、思茅、宁洱等地,往⽇的过度喧嚣都已经终⽌。尽管外地游客每天还要被导游强制性的引导到⼤⼤⼩⼩的茶⾏购物,宣讲普洱茶的种种诱⼈之处,但那些⼈为附着在⼀种普通植物饮料⾝上的不着边际的⼤话、神话已经⽆⼈认同,它的基本消费品功能重回正位,投资品功能逐渐被世⼈淡忘。

问题:

(1)哪些⼒量共同推动了普洱茶泡沫的形成?在普洱茶泡沫中,⼈们存在怎样的⾮理性⾏为?

(1)推动普洱茶泡沫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点:1)媒体炒作;2)茶商的⽺群⾏为;3)购买者的投机⼼理以及⾮理性预期;4)专家内部的对倒⾏为;5)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们存在的⾮理性⾏为主要表现为:1)⽺群⾏为,受媒体炒作等因素的影响,收藏普洱茶的⼈越来越多,甚⾄有卖掉宝马车收购普洱茶;2)⾮理性预期,在普洱茶价格疯狂蹿升的⽇⼦⾥,茶⾏彼此谁也不敢出⼿卖货,剩下的时间就是整天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不能⾃拔;3)投机⾏为,⾯对疯涨的普洱茶,茶商们的“抢新”⾏动异常疯狂。

(2)中国的普洱茶热潮与16时机的荷兰郁⾦⾹热潮相⽐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1)两者都是由于投资者的⾮理性⽽引起的市场泡沫,最终都以泡沫的破灭告终。2)投资者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群效应、理性的丧失都在两次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

不同点:相对于17世纪的郁⾦⾹泡沫⽽⾔,在普洱茶泡沫的形成过程中媒体炒作起到了很⼤的作⽤

(3)在中国,类似于普洱茶的投资热潮还有兰花、冬⾍夏草、和⽥⽟等,请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各种热潮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怎样才能理性诱导⼈们对实物的投资?

⼈们在对实物进⾏投资时,⼈们应该清楚该实物的投资价值以及⾃⼰的风险承受能⼒,在对其进⾏投资前要对该实物有⼀个⽐较清楚的了解,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投资者在对实物投资时切忌盲⽬听从媒体宣传,避免严重的投机⼼理。

2.Klahr 需要⼀个⼼理医⽣1[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福罗⾥达州⼯作的数学教师Melvin Klahr 就对斯特德曼基⾦公司的互助基⾦进⾏了投资,但投资收益率⼗分不理想。到1974年底,他的基⾦头⼨是1000美元,⽽到1997年6⽉,他的头⼨价值却缩⽔成了434美元,不⾜1974年的⼀半。如果在1974年,他把1000美元投资在平均资本增值的基⾦上,那么他现在持有的头⼨价值就可以增长到原来的29倍,达到29000美元。然⽽,在过去的20多年中,他为什么没有卖出斯特德曼互助基⾦⽽购买其他的基⾦或股票等投资品呢?Klahr 先⽣说:“因为我很愚蠢……每次我想卖掉时,噢,我想可能会上涨⼀点。”事实上,该基⾦也确实有过上涨,1997年1⽉,斯特德曼⼯业基⾦和联合基⾦分别上涨了13.6%和14.7%,但上涨的时候他更加等待基⾦能够上涨更多⼀些,他渴望在关闭头⼨前将其亏损扳平。因此,

他始终没有卖掉互助基⾦的头⼨。当Klahr意识到不愿意卖出持有的斯特德曼的头⼨是不理智的时候,他说:“可能我并不需要⼀个⾦融策划者,⽽是需要⼀个⼼理医⽣。”

问题:

(1) Klahr为什么舍不得卖其所持有的互助基⾦?这种症状产⽣的⼼理和认知原因是什么?该偏差有什么特点?

Klahr舍不得卖其所持有的互助基⾦是因为互助基⾦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症状产⽣的⼼理和认知原因是参考点依赖导致的损失厌恶。

(2)试分析这种⼼理特征如何影响⼈的投资决策。

这种⼼理特征会使投资者在损失时寻求风险,⽽盈利时厌恶风险,出现处置效

试卷六

⼀名词解释(4×5’)

1. 股票的规模效应

2. 框定依赖

3. 事后聪明偏差

4. ⽺群⾏为5. 惯性投资策略

1. 股票的规模效应:股票的总收益率和风险调节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呈负相关关系,即股票收益率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减少。

2. 框定依赖:⼈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3. 事后聪明偏差:把已经发⽣的事情视为相对必然和明显的——⽽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们的判断,使他们认为事件是很容易预测的,但⼈们⽆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

4. ⽺群⾏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不考虑信息的⾏为。

5. 惯性投资策略:利⽤动量效应所表现的股票在⼀定时期内的价格粘性,预测价格的持续⾛势从⽽进⾏投资操作的策略。

⼆简答题(3×8’)

1. 市场中的套利存在哪些风险约束?

2. 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

3. 前景理论的决策权重函数有哪些特点?

4. 投资者如何进⾏理性地选股?

1. 市场中的套利存在哪些风险约束?

(1)基本⾯风险。主要包括股票价格的不可预测性风险和不存在完美替代资产的风险。

(2)市场风险。股票价格从与价值偏离到与价值⼀致的过程需要⼀段时间,甚⾄很长⼀段时间。

(3)模型风险。⼈们越来越依靠⾦融模型来进⾏资产定价,但是模型可能本⾝存在风险,且驱动复杂的⾦融市场的是⼈,⽽不是数学。

2. 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