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1年常山县人才工作总结(1)
2025-09-27 11:46:53 责编:小OO
文档
2011年常山县人才工作总结

2011年,全县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工业立县”主战略和“实干兴县、项目强县”总要求,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实施,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机制,推进人才开发,深化人才服务,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抓好统筹规划,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1、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在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出台了《常山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常山县2011年紧缺人才专业目录》。按照“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制定了人才发展专项子规划,并完善了一批人才,草拟了《常山县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培养的意见》、《常山县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等“1+3”人才。

2、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上下贯通的人才工作领导和党管人才科学决策机制,调整充实了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配强人才办工作人员。建立了人才工作例会和人才工作月报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部署交流人才工作,每月定期上报人才工作开展情况和下月安排计划。

3、建设人才工作阵地。成立县人才俱乐部、全市首个大学生村官团委、“好青年俱乐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协会,成功举办“农村实用人才论坛”、“浙西纺织论坛”、“大学生村官问农情”、“好青年”SYB培训、“相约青春、爱在常山”青年人才联谊等活动。

二、创新工作载体,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4、加强人才能力培训。推进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围绕我县“441”现代产业体系,与浙江大学西子研究院建立长期培训合作机制,先后组织两批67名企业老总考察培训,并邀请西子研究院专家来常为奥通轴承、民盛纺织等企业提供指导。继续资助企业家攻读EMBA,年内4名企业家结业。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7期,培训发证1030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全年开展技能培训近17000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371人,其中新技师53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4379人;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着重抓好领军型、创业型、推广型、管理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批组织全县产业带头人165名,到省农科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寿光参加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评定确认,评定初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4813名。

5、建立浙工大专家工作站。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县校合作,承办衢州市与浙江工业大学市校合作第五次会议,组织开展浙工大人文社科调研组来常调研活动,完善浙工大常山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以常山瑞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地,建立了浙工大专家工作站。由专家工作站负责收集县内企业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系相关专业的专家进站服务,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促成浙江工业大学裴文教授领衔的团队与常山科润化工签订新产品技术攻关5年合作协议,浙工大化材学院与浙江雪峰碳酸钙有限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意向,目前正协调浙江瑞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浙工大合作开发生物农药新产品“茶皂素”、“松脂酸钠乳剂开发”等项目,有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6、建设县级重点创新团队。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积极组织申报县创新性企业和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认定了常山县万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热电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浙江永合化工有限公司绿色化工颜料创新团队以及浙江四通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的汽车专用轴承创新团队3个县级重点创新团队。促成浙江富丽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宁波理工学院开展人才、技术合作,申报的“有机/无机复合无卤阻燃ABS树脂”项目,列入今年第一批国家创新基金,促成浙江大学和县兴农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特色果蔬新型安全保鲜技术研究项目”对接转化,获得省科技厅经费资助。

7、打造创业创新平台。鼓励轴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与洛阳轴承研究所联系筹建“洛阳轴承研究所常山研发检测中心”,筹划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县轴承产业提升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协调浙江飞航工贸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建立摩擦材料研发中心。

三、围绕发展大局,推进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

8、拓展人才引进方式和渠道。组织企、事业单位高校行活动,或到中西部地区、人才密集区域开展招聘活动,全年组织外出招聘人才7批次,协议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2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人。成功举办春、夏季人才劳务交流大会,参会单位21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65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4540余人。组织申报引进国外智力项目5个,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柑桔水果保鲜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引智项目。

9、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加强与在外各类人才联系交流,动员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创新。开展“常山籍高校生情况调查”和“致常山籍高校生一封信”活动,建立常山籍高校毕业生QQ群和短信平台,加强与常山籍高校生联系沟通,及时发布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招考信息,宣传人才,进行就业答疑,建立常山籍高校生信息库。

10、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比例较大增长。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共有12325人,比上年增加633人,增长比例达5.34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36人,比上年增加42人,增长比例达10.91%;高技能人才现有1909人,比上年增长351人,增长比例达19.4%。

11、推进“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进一步开展“人才服务科学发展行动”,广大农技人员为联系户送技术、送服务、送信息3000余人次,送项目350多个,帮助解决技术难题400余项。教育系统调整城乡师徒结对67对,城乡学校帮扶对子增加到17对,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23次,受益青年教师255人。卫生系统组织172名县属医疗卫生单位近两年要晋升中高级职称人员下乡蹲点帮教,与140余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结对帮扶。开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蜜童”西瓜种植示范基地、同弓乡竹蓬底村油茶新品种造林示范基地、球川镇稻鱼共生示范基地、新昌乡中心小学和大桥头乡卫生院被评为“人才服务科学发展”示范基地,其中“球川镇稻鱼共生示范基地”获得市级“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先进基地称号。

12、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全县共40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组织实施第六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通过笔试、面试,共计招录24名。做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村官”推荐工作,王伟君获省“百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并当选市党代表。制定实施《常山县选聘到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量化考核细则(试行)》,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

四、加强服务保障,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13、健全人才服务保障。开展“人才意见建议大征集活动”,征集1000余条人才合理诉求和意见建议,认真梳理相关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积极破解人才工作难题。开展“人才与科学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征集全县乡镇部门优秀征文35篇。关心人才身体健康,组织全县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开展健康体检。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全年人才经费投入934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占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比例0.58%。

14、加强人才专项房建设。落实《常山县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住房暂行办法通知》,给予高层次、紧缺人才住房补助。谋划建设人才公寓,草拟《常山县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目前可供安排人才专项房10套,总面积721.84㎡。

15、树立和宣传人才典型。表彰10家“第二届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和20名“第五届拔尖人才”和3名获“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者,进行了授牌和奖励。汇编全县历届拔尖人才和“三十佳”人才事迹,编印发放《常山百名英才录》1000册。大力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重点宣传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推进绿色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典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