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2025-09-27 11:46:44 责编:小OO
文档
机械运动测试题

(总分:60分)

题号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分〕

1.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场运动

B. 甲、乙都以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2.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妈妈对孩子说“坐着别动〞,其所选的参照物是  

A. 铁轨 B. 路边的树林

C. 小孩的座位 D. 车厢里的流动效劳车

3.如下图,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 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 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4.人民币中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A.  B. 3mm C. 3cm D. 3dm

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以下图象中能反映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是  

A.  B. 

C.  D. 

6.如下图,小明程度向右推放在程度地面上的箱子,但没有推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箱子虽然没有被推动,但小明对箱子做了功

B. 箱子没有被推动,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

C. 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箱子没有被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7.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旗帜飘扬情况如下图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甲车一定静止 B. 乙车一定静止

C. 甲车一定向右运动 D. 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8.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一张长的办公桌,甲、乙均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丙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甲、乙、丙三人测出的数据分别为、、,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A. 三者都对 B. 甲对 C. 乙对 D. 丙对

9.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觉察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 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 B. 小明爸爸

C. 地面 D. 自家小车

10.小高上山的速度是,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那么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分〕

1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1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假设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甲车______,假设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______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3.如下图,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选项是__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14.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假如甲乙的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那么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 .

15.如下图,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

16.如下图,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______cm。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1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以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 进展速度计算的.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 填“大〞或“小〞,以______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实验前必须学会纯熟使用电子表,假如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场计时,那么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 填“大〞或“小〞 

假设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那么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 填“变大〞“不变〞“变小〞

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该实验原理:______ 填公式.

实验中,小车在做______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 填“大〞或“小〞.

实验前必须学会纯熟使用电子表,假如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场计时,那么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 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19.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它在经过如下图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背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假如这辆轿车以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那么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20.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长的大桥时,所用的时间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合多少?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C 3. C 4. C 5. A 6. B 7. D

8. B 9. A 10. D

11.   

12. 向后运动;静止  

13. B;  

14. 15:8  

15. ;1mm  

16.   

17. ;小;减小;大;;变大  

18. ;变速;小;大  

19. 解: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

轿车速度  ,

所以,这辆车违背了交通规那么;

由图可知到厦门的路程,

由得:.

答:这辆车是违背了交通规那么,因为这辆车的速度超过了速度;

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  

20. 解: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路程:,

火车的速度:.

答: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合.  

【解析】

1. 解:

A、由图可知,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场运动,乙车开场计时时的速度为,也不是从静止开场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小车乙运动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所以,甲、乙都以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匀速运动,所以,假如两车反向运动,那么5s可能相遇;假如两车同向运动,那么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应选:B。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2. 解:

以铁轨、铁路边的树木和车厢里的流动效劳车为参照物,小孩和铁轨、铁路边的树木和车厢里的流动效劳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孩是运动的;只有当孩子相对于自己的座位位置或车厢位置不改变时,才符合妈妈对他的“别动〞的要求,故C正确。

应选: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假如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3. 解: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正确.

应选C.

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假如改变就是运动的,假如不变就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假如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 解:

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在2cm左右,一元硬币的直径比2cm大一些,在左右.

应选C.

此题考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间隔 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5. 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在不断减小,所以表示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在不断增加,所以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

应选A.

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由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

此题考察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响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6. 解:

A、箱子没有被推动,那么有力但没有间隔 ,所以小明对箱子不做功,故A错误;

B、箱子没有被推动,是因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故B正确;

C、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箱子没有被推动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是平衡力,所以推力等于摩擦力,故D错误。

应选:B。

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 ;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此题围绕推箱子这一情境,考察了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参照物的选择、二力平衡的判断等,有一定综合性,但都是根底知识。

7. 解:因为炊烟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炊烟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甲车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左;二是甲车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刮向左;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左;

假如乙车静止不动,那么旗帜的方向应该和房上炊烟方向一样,而如今的旗帜的方向明显和炊烟方向相反,假如乙车向右运动,旗帜只会更加向左展所以,乙车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图中旗帜向右飘动的情况.

应选D.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打破此题.

运动和静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实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一样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要仔细揣摩才能作答.

8. 解:甲同学测量数据为,测量结果准确到cm,故甲同学的数据正确;

乙同学测量数据为,测量结果准确到dm,而乙同学用的是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故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

丙同学测量数据为,测量结果准确到cm,而丙同学用的是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故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

应选B.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再估读一位;

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逐一分析各选项,做出选择.

此题考察了刻度尺的读数,知道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估读一位.

9. 解: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觉察自家的小车在后退,说明汽车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

在选项中,自家小车相对于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而相对于小明爸爸、地面、和自家小车,其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应选:A。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假设位置有变化,那么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假设位置没有变化,那么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描绘物体运动的结果会不同。参照物虽然是任意选取,但要本着方便的原那么,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明确两辆车运动情况的差异是解决此题的打破口。

10. 解:设上山和下山的路程均为1,那么上山所用的时间为,下山所用的时间为,那么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总时间为;

上山和下山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应选D.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假设上山和下山的路程都是1,求出上山和下山的总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算出人的平均速度.

此题属于求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是:往返的总路程除以往返所用的总时间等于往返的平均速度.

11. 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和之间,估读为,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场,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场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2. 解:

甲的图象是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

乙的图象是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

丙的图象也是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后运动;甲和丙的速度一样,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保持静止。

故答案为:向后运动;静止。

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展比拟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才能,在进展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13. 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应选B;

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物体的长度.

故答案为:B;.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看:使用前先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损坏;

放:放正尺的位置,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此题主要考察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做题时关键要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忘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4. 解:由可得::::8.

故答案为:15:8.

速度的比和路程的比,求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变形计算即可.

此题考察了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展计算.

15. 解:长度的测量是从刻度尺的开场量起,刻度尺上相邻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间隔 为1mm,即分度值是1mm,物体末端对应的为,那么物体长度是.

故答案为:;1mm.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首先要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相垂直,测量结果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假如物体末端刚好与刻度尺的某一刻线相对,估读值为零.

此题考察的是刻度尺分度值的识别和读数,都属于根底知识,难度较小.

16. 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纽扣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为。

故答案为:。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场,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场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根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7. 解:

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假如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场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算出的速度偏大.

由图知,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的时间,,小车通过下半程,即的路程用的时间,,

上半程的速度:;

下半程的速度:;

计算可知,,

所以,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

故答案为:

小;减小;

大;

;变大.

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

假如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场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由图读出小车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公式计算出小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比拟可得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计算出平均速度.

18. 解:

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因为小车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变速运动;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场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t偏小,用公式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变速;小;大.

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根据小车速度的变化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假设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假如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场计时,计时过晚,使得所计时间偏小.

此题考察了“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时间的测量和注意的问题,根底题,难度不大.

19. 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将速度单位换算成,然后与相比拟即可得到答案;

路程和速度,可直接利用速度公式求得时间.

此题考察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并能从图中获得相关数据.

20. 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大桥长,根据求出速度.

此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理解和掌握,根底性题目,知道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大桥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