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哲学常识试题
2025-09-27 11:47:43 责编:小OO
文档
哲学常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5)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从哲学上充分说明( )

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主要形式

D 事物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 唐代诗人李白写道:“谁挥鞭策驰四运,万物兴歇皆处自然。”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

A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 人们对大自然为力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这说明(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 规律具有客观性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体现了(  )

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②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③必须抓重点  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④

5 2003年8月29日凌晨2时,苍茫天宇展现“火星大冲”的天文奇观(太阳――地球――火星位于同一经线上)。据天文学家推算,到2366年,火地距离为5571KM,2287年8月28日,两者将更接近,距离约为5569KM。这表明(  )

A 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不可分的联系

B 人的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更大影响

C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 成功预测取决于事件本身

 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期望按照“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据此回答6――8题:

6 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主义观点是(  )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 意识第一性

7 从哲学上看,“地形”与“地图”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B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 前者是有规律的,后者是无序的

D 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自然现象

8 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的哲学依据是( )

① 错误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 物质决定意识 ③ 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④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003年5月1日,总在天津检查非典防治工作时,要求各级和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非典防治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一手抓非典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据此回答9—10题:

9 之所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问题,是因为(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B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C 只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问题,就能达到最优目标

D 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10 之所以要坚持上述“两手抓”,是因为( )

A 防治非典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B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才有可靠的政治保障

C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我们正确处理问题的基本前提

D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

紧紧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核心,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据此回答11—12题:

11 之所以要坚持与时俱进,是因为( )

A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12 我们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的原因在于( )

A 人们的意识活动有很大差异

B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C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随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越来越全面、越深刻,人类就越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据此回答13—14题:

13 2003年10月8日,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广大留学人员要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发愤学习,为国服务、建功立业,心系祖国、热爱祖国,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4 十六届三个全会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 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④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5 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地球两极附近都在变暖。海洋变暖特别是与海岸污染相汇合,会促使有毒赤潮出现,引发其他疾病。这说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C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因果联系

D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6 鲁迅说: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速度的快慢是无所谓的

B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须引起质变

17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2003年6月10日三峡工程成功蓄水到135米水位,这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三峡库区不仅要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且要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这是因为( )

A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D 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18 2003年10月16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发生了6.1级地震。地震现象的发生( )

① 是自然界运动的结果 ②表明规律是不可认识的 ③说明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灾难 ④反映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可以养活整个人类,但由于浪费和污染,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使部分地区发生水危机。这说明( )

A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为力

B 人们的活动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C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20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有( )

A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C 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

D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1 2003年上半年影响中国经济的不利因素除了非典之外,还有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影响了我国的石油进口和价格。这说明( )

A 事物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22 去年以来,上海市工商局实施企业分类管理机制,对长期守法经营的企业实施“零距离”管理,一般不主动干预;对重点和热点行业企业,实施“近距离”管理,密切关注,适时开展专项检查;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实行“零距离”重点监管。上海市工商局实施企业分类管理机制体现的哲理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 矛盾有主次之分

D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3 2003年6月29日,在会见社会人士时强调:当前,扩大内需将着力调整结构,主要是继续抓好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和引导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行业发展。之所以要继续抓好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设是因为( )

①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③全局高于局部,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④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4 贪官总是在落马后才开始悔悟,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手中权力增大的同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由此看来,最大的教训是:千万不要等到别人来监督自己、法律来制裁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问题,而是要把好“自己”这第一关。这是因为(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不起作用

C 别人的监管,法律的制裁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D 手中的权力越大,酿成的错误也就越大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 2003年8月12日,在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因为( )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意识应随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的工作中心

D 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26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 )

A 调动人的精神能量,能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

B 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

C 精神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对人们的活动有重大影响

D 人们能够认识和改变规律

2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着眼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有(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做工作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办事情应重点抓主要矛盾

D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办事情应坚持适度原则

28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上述要求体现的哲理有( )

A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D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29 唐代诗人杜牧面对化为焦土的阿房宫无限感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的“感慨”蕴涵的哲理是(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等重要

D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0 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到处像流水线似地在克隆着“高大全”的城市形象:高楼林立;大道宽阔;全副钢筋水泥的面孔。行走在各个新兴城市,如同进入了“钢筋水泥丛林”----单一、雷同,难见个性。上述做法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 )

A 违背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C 不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

D 违背了联系普遍性原理

31 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发展决不能“一条腿短,一条腿长”,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上述要求符合的哲理是( )

A 做工作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 要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他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一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

A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33 2003年8月《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判断失误,不是用发展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市场,而是凭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信息来作决策。只看自己,不看别人,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上述事实表明( )

A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B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D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 经济学家樊纲在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时认为:穷的优势是收入水平低,劳动成本低,可使产品的总成本降低从而具有竞争力;落后的优势是可以学到别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技术、管理与市场经验等,少走弯路……现在可以用田忌赛马的方法参与国际竞争,等赢了钱养出更好的马,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对抗。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35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为什么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6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37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能否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与一个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

辨题:观念就是财富,作风就是发展。

五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7分,第39题18分,共35分。每题设置2分综合评价分,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 材料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发展与问题并存的矛盾现象:如经济发展了,差距却扩大了;东西生产了,市场却卖不动;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创新高,再就业工作难度依然很大……

材料二:困难与发展是什么关系?有一句话讲得深刻:大发展大困难,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不困难。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 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 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说明,解决问题与困难,为什么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地思想,跟上实践的发展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1978年、1992年、1997年和2001年四个年份为标志,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已经有过四次思想。第一次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定了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第二次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第三次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第四次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突破了“无产有产”的理论界限,科学地解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依据。

(2) 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做到思想,与时俱进。

答案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 D 2 B 3 A 4 C 5 c 6 C 7 B 8 B 9 D 10 C 11 D 12 B

13 D 14 D 15 B 16 D 17 A 18 D 19 D 20 B 21 B 22 D 23 D 24 A

二、 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AB AC BD BC A AC AC BC A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 (1)“穷的优势”、“落后的优势”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全面地,辨证地分析问题。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要看到穷有穷的优势,落后有落后的优势,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4分)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要使中国经济由穷向富、由落后向领先转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发展自己。(2分)

(3)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的变化是量变的另一种形式,也能引起质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开始,通过质变来实现的。运用“田忌赛马”的方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体现了这一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3分)

35 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2分)。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分)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2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6 (1)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并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十五”期间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在工作中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道理。4分

(2)但是,主要矛盾解决了,并不意味着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发展为政治、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条件,但是它不能代替政治、文化的自身发展。同时,政治、文化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分

(3)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多管齐下,使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带来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才符合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3分

(4)辨题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1分

37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观念是意识的范畴,财富是物质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就是财富”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支配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能够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观念就是财富”。(4分)

(3)工作作风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作风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发展;作风不正不仅不能促进发展,甚至为错失发展机遇。(4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7分,第39题18分,共35分。每题设置2分综合评价分,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 (1)第一,发展与问题并存、发展与困难并存体现了矛盾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3分)

第二,材料一、二都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3分)(从其它角度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才能有效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4分)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的第一要务,就是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2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分)只有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供求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要务。(3分)

39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破除迷信、勇于创新、与时俱进。(4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与时俱进。(3分)

(2)A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坚持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3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2分)

C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坚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2分)

D 要有创新精神(2分)综合评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