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考试知识点(打印版)
2025-09-27 11:50:49 责编:小OO
文档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按内容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测验对发现心理过程的一般特性、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异性都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卡特尔,10)。测验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是构造主义的奠基人。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是一个常数(与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有关)。

5、色觉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四色说,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6、视觉适应:适应是一种感觉现象,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在视觉范围内,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7、味觉的适应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味精觉),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仅仅通过味蕾并不足以产生味觉,嗅觉对于味觉的产生也非常重要。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

8、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当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便融合成人的一般“自我感觉”。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它们不能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因而不能被意识到。只有在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它才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9、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

10、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强度,音调和音响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1、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方位定向等。

1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时间知觉的阈限也受感觉通道的影响,视觉的时间知觉阈限是113~124毫秒,听觉的时间知觉阈限是10~50毫秒。这是将相继的两个刺激知觉为持续刺激的最短时间。2)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丰富,个体就觉得时间长;经历简单,个人就觉得时间短。3)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13、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注意的集中性是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感。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14、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5、注意的动摇: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当持续性注意不能保持时,会出现注意动摇。注意动摇不同于注意转移,前者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而后者是指将注意从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的现象;前者的注意内容并没有离开当前活动,而后者的注意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16、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对形象的材料比对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识记材料越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不要贪多求快。2)学习的程度。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渡学习。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渡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17、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

1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9、概念形成的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

20、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21、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22、图式: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说明了一组信息的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23、语言的形式: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手势语、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是,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当人们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2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的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2)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它表现为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4)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      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25、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6、冲突的类型:1)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指对个体同时存在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两者不可得兼、难以取舍的心态。2)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3)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同一目标既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4)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存在着两种选择,但两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

27、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2)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出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3)组织功能。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4)社会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8、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9、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1)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2)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另一种重要形式。3)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4)感觉反馈。人们的情绪是通过面部肌肉、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来表达的。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体验。

30、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地,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31、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依赖程度,能力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达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晶体能力指需要经过教育培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主要取决于后天学习,如词汇识别、言语理解、数学知识等,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25岁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5)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也叫情绪智力,一系列心理过程概况为四个方面:①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与表达情绪的能力;②运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③理解和分析情绪、有效地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④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32、论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的一生中,能力的发展趋势如下: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13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人的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影响因素:1)遗传的影响。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3)实践活动的影响。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33、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有如下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

34、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35、内-外倾人格。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倾人格;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倾人格。任何人都具有外倾和内倾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外倾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倾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

36、气质类型学说: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比例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巴普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①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他们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②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③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他们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④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37、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建构的。投射测验一般由若干个意义模糊的刺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论出若干人格特性。1)罗夏克墨渍测验。瑞士精神医学家于1921年设计的,测验材料共包括十张墨渍卡片,5张彩色图形、5张黑白图形。2)主题统觉测验。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编制,全套测验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一张空白图片,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编故事: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些什么,故事的结局会怎样。投射测验优点:弹性大,被试可在不受的条件下,随意做出反应。投射测验缺点: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一点不如自陈量表法优越。

3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奉行现实原则,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 。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遵循理想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39、正迁移(负迁移或干扰):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积极(消极)影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