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
2025-09-27 11:39:43 责编:小OO
文档
《清平乐 村居》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清朝诗人高鼎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诗,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在宋朝词人辛弃疾的眼中,《村居》是一首词,(指课题)一起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我听到这一个字,有人读“yuè”有人读“lè”,该怎么读,谁来说说?来,拿话筒。

生:应该读yu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清平乐 村居》是辛弃疾当时即兴写成的一首小歌,所以读yuè

师:噢,清平乐在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可以唱的曲调,我们一起读

生:清平乐

师:而《村居》是词的题目,我们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好,一起读“清平乐 村居”齐

生:清平乐 村居

由一首高鼎的《村居》自然的导入课题,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跟读,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了解词牌名的正确读法,其中也渗透了读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词,课件展示全文 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谁发现了?好,请你

生:每行字数不相等,

师: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长短句,这样词的结构才更加鲜明,这是他的发现,还有谁发现了?好,你说

生:我们读的都是绝句和七律,而这一个每行字数不相等,我第一次读这样的。

师:你和他的发现一样。还有谁发现了什么?这中间…….好,你说

生:中间空了一行,而且这两首小歌都是一个作者写的

师:不叫两首小歌,这是一首词的两部分,上面的一部分叫上片也叫上阕,下面的一部分叫下片也叫下阕。就像一首歌词的两段一样,明不明白?还有它的题目上有不一样,有词牌名,这是诗和词形式上的差别。课文,课前读过吗?

生:读过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仔细观察,发现了词与诗的区别,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了词的特点。

师:读过三遍以上的举手,好,非常好,预习是非常好的习惯,好,请放下,下面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好,请你。其他人认真听,看看他的字音读的是否正确。好,请。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好,就你的同桌说吧

生:应该是翁aǒ,他把aǒ读错了,

师:这个字应该读…好,你说

生:应该读aǒ

师:对,应该读aǒ,我们一起来读aǒ,连起来读

生:翁媪

师:翁媪在这是生字,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翁,

生:描

师:我们写的时候要把上面的公写的扁一点,下面的羽,左边写的小一点,右边写的大一点,这样这个字写的才有美感,才有层次感,看看上面的公,这翁是指…..你说

对于生字的指导,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书写,写法,怎样才会把字写得美。教师指导完,还有学生的练习,巩固了本课生字。

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爷爷奶奶中的爷爷,

师:对,指老爷爷,那奶奶在这里是哪一个字

生:媪

师:一起说

生:媪

师:我们再把这个词读一遍,一起读

生:翁媪

师:带到句子里再读一读

生:白发谁家翁媪

把生字指导完,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再读词语,既纠正了读音又理解了词义,为理解整篇词做铺垫。

师:刚才他读得还有什么地方?谁知道/好,请你来,后面戴眼镜的那位女生

生:应该是“相媚好”,他读成相美好了

师:对,这一个字读“媚”

生:媚

师:媚,四声,相媚好

生;:还有,他把莲蓬读作莲pén

师:这个应该是后鼻音eng,是吧?莲蓬这个词,在现代普通话中,我们正常读轻声,莲蓬,但是在古诗当中为了讲究和仄押韵,可以读他的第二声,莲蓬,好,一起读一遍

生:莲蓬

师: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这个字,他在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想一想,在这应该读哪一个音?出示:剥 bō bāo

师:bāo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bō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你说

生:应该用bāo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这里是“溪头卧剥莲蓬”

师:是去掉莲蓬外面的壳,或去掉莲子外面的壳,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词。剥莲蓬,齐

生:剥莲蓬

师:再读一遍,剥莲蓬,齐

生:剥莲蓬

师:把它放到句子里,溪头…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纠正学生的读音,适当的补充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再回归课本,让学生读好,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每一步都在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师:非常好,还有谁来读一读或和他比一比的?好,请你。这一次,同学们可听好了,看他读的是否正确,还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看一看他是在哪停顿的,来,开始

生:读课文

师:听出来没有?你看他读的时候,“茅檐 低小”,这就有停顿了,我们古诗是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味的。

师范读:“茅檐 低小”,有节奏吗?

生:有

师:有韵味吗?

生:有

师:来,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有进步吗?

生:有

师:注意这个赖字是边音,来一起读,“无赖”

生:无赖

师:再读

生:无赖

师:你们想读吗?来,自己来找一找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感觉,自己读一读,可以看书也可以看屏目,请自由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读完的坐正,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它的节奏和感觉。“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读

生齐读课文

师:多聪明的孩子,一点就会,一说就通。同学们,人们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请你在轻声的读一读这首词,看一看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来,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这首词,可以看书也可以看屏幕,自己轻声读

生自由读课文

古 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 至学习词中来。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再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 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细细流淌着。而且此处也渗透了读书方法,在读书的同时给了学生思考的问题。

师:有没有谁看到这首词写出了什么?好,浮现出这个画面的人越来越多,好,请你

生:我的脑中浮现出了两个老人正在聊天,在茅房底下

师:这儿,茅檐是指茅屋,对吧?

生:茅草屋低小,中儿正织鸡笼,大儿除豆溪东,小儿卧剥莲蓬。

师:这是他看到的,还有谁看到了?你说

生:我看到了有一所小小的茅草房,茅草房紧靠着小溪,溪边长满了青草,一对夫妻刚喝完酒,醉醺醺的回家了,他们亲热的在家里聊天,大儿在溪东锄豆草

师:锄豆,是指锄去豆田里的杂草

生:中儿正在家里织鸡笼,最喜爱的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

师:这是你看到的画面,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村居图啊!下面请同学们在仔仔细细的,好好地把你的心放入这段文字当中,去品读,去品味,去体会哪些词句描绘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明白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可以打开书。哪些词句?好好地去品味,也可以用笔画一下思考的痕迹,因为思维是最美的浪花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

整体的感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诗歌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天地。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不妨大胆揣摩,而揣摩得正确与否,就看你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人格精神了解多少。面对小学生,如何才能把握好一个度,既不挖掘过深揠苗助长,又能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值得我们思考。

师:已经有人找到了,印象最深刻的话,我们再等一等。好,我们来说一说,哪些词句描绘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那个男生

生读上片。有茅草屋,长满青草的溪边,

师:茅草屋长在?换一个词

生:有一座茅草屋,长满青草的溪边

师:你觉得这样的环境怎样?

生:非常优美

师:非常优美的把它读一读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溪上青青草,多美的景色啊!你在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读得很美,很好。低小的茅檐,青青的小草,流淌的小溪,这是多么优美的田园景色啊!来,我们一起读,茅檐,齐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很好,还有那些画面描写的诗句给你印象深刻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感觉他们无忧无虑,天下十分太平

师: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这一句,醉里,他们非常的太平

师:太平的日子,醉,就是

生:喝醉酒了

师:在太平的日子里,才有可能喝醉酒了,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是的

师:那吴音这个词你明不明白?好,你说

生:就是吴地的方言

师:哎,就是吴地的方言,文中是指江西上饶地区的方言,相媚好,有没有人懂得?     你说

生:相媚好是指两人很亲热的样子,

师:两人很亲热的样子,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字,媚,大家看黑板

师画眼睛

师:这是人的眼睛,眼睛上面是眉毛,这就是古代的眉的写法,眼睛下面加了一个女,我们现在写做左右结构的 媚 , 突出女孩子的眉毛,女孩子的眉毛,眉清目秀,多可爱啊!所以媚现在有一种意思就是美好,可爱。相媚好就是亲热的意思。吴音相媚好就是用自己的方言在亲热的 交谈,想一想,这一对白发苍苍的翁媪,他们在亲热的交谈什么呢?想一想他们的动作,他们的神情,也许翁会对媪说,‘老婆子啊,怎样怎样,也许媪会对翁说, 看你这个老头子啊,好,你说

生:他们可能会谈一些家常事,

师:你说一说,会谈什么事?

生:妻子,儿子们都长大了,应该以后让他们出去干一些活,多给家里面挣点钱啊!

师:噢,谈到儿子,谈到他们的生活,是吧?这是你想到的。来,请你说。

生:翁会对媪说,你看我们的儿子多孝顺啊!大儿子正帮我们给豆田除草呢,中儿子也在帮我们织鸡笼,

师:中儿子就是二儿子,他说到了这一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大儿子?来,还是你来说

生:我觉得大儿子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师:孝顺的人,二儿呢?

生:二儿子应该也是一个孝顺的人,

师:也是孝顺的人,他们在干活,是勤劳能干的,好,把这句读出来。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勤劳能干的大儿和中儿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好,再想一想,他们还会谈些什么呢?来,你说

生:媪会对翁说,看看我们的儿子多好啊,天天勤劳的工作,等我们以后有钱了,给他们多买点好东西吃。

师:噢,来慰劳慰劳他们辛苦的劳动,是吗?好,你说。

生:我觉得翁会对媪说,你看现在生活多好啊!我们的儿子也十分的孝顺,你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干活呢,媪会对翁说,他们是十分的辛苦,但是你看我们的小儿子多么的可爱啊,正在那边剥莲蓬呢!

精 读感悟词中所存在的画面,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 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 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师:哦,说到了小儿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儿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有没有想说的,哦,我们看看小儿子,好,你说

生:我觉得“卧剥”能体现出最小儿子的最可爱,因为剥莲蓬一般都是坐在那边剥,或站着

师:而他却是….

生:而他却是躺着剥

师:哦,躺着剥,是卧剥莲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卧剥莲蓬的小儿,看一看他的姿势,他在…..来,你说

生:他趴在地上,拿着莲蓬,在那边剥

师:趴在地上,这就是俯卧,想想看,他还有可能怎么卧?你说

生:他可以一会翻翻身一会再翻过来,

师:如果这样侧过来,这叫什么卧?

生:侧卧

师:侧卧,如果面朝上,这是

生:仰卧

师:哎,正如你所说得,他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你觉得这位小儿怎样?你说

生:我如果是小儿子的话,我可能一边剥一边讲,干活,不干活?干活,不干活?

全班哄笑

一个“卧”字活了一副画,可是教师如果没有带领着学生细致地将图读进去,想象开去,小儿顽皮可爱的形象又如何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活起来、生动起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深深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无赖”呢?

师:哦,这是你体会到的小儿子的可爱,还有,你觉得这位小儿怎样?来,你说

生:我觉得这个小儿子,一边剥莲蓬,一边说,大儿子二儿子怎么回事啊,像我悠然自得的剥莲蓬吃,多好啊,他们在那边干活累不累啊?

师:想到了自己的两位哥哥。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来,我们读,把这个天真的小儿读出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听出来了他的天真,还有是怎样的小儿,来,你说。

生:他还会说,大哥哥和二哥哥都把我的活给抢了,父母看到了,肯定会以为我不愿劳动,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

师:哦,是这样的想法,这是童言无忌,好,你说。

生:我觉得小儿子是最调皮的,最顽皮的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从“最喜小儿无赖”的无赖中,体会到的。

师:哦,无赖,无赖原本是指,知道吗?你说

生:无赖,原本是指不讲道理,在本文中指的是小儿子的顽皮。

师:哦,也就是说,小儿在这是不讲理的意思吗?你说

生:不是的

师:你是怎样认为的?

生:最喜小儿无赖,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

师:是夫妻俩最喜欢的儿子。来,读出那种喜欢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听出了喜欢,还有谁喜欢这可爱的顽皮的小儿,除了这老夫妻俩,你说

生:还有作者也喜欢小儿子。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因为作者写“最喜”

师:哦,你抓住了一个词“最喜”,来,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是啊,是最喜欢、最淘气,最惹人喜爱的小儿子。还有谁想读一读这一句?你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听出了你的喜欢,你读出了小儿的可爱。还有谁愿读?来,你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 我也听出了你的喜欢,同学们,其实像无赖这个词啊,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欢,这是一种爱称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经常会这样说我们,他们也可 能会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这个小无赖,你这个小调皮,你这个小顽皮,你这个小淘气,你这一个小捣蛋,你这个小傻瓜,这是一种浓浓的爱呀!好,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一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个顽皮可爱的小儿,最喜,齐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由“无赖”一词到“最喜”,处处突出了作者对小儿的喜爱,指导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有了个人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化的阅读。

师:刚才我们说到,这翁媪聊到了自己的大儿、中儿,他们还会聊些什么?你说

生:媪会对翁说,别喝那么多酒,你都快神志不清了,

师:哦,关心他的身体,那翁可能会对媪回句什么呢?想想看

生:可能说,没关系,反正家里来客人了,少喝点还不如多喝点,我醉不了

师:哦,这是对自己酒量的自信,对客人的热情,是吧?孩子们,我们看啊,当我们看到这一对白发苍苍的翁媪,在阳光下,在茅檐前,亲热的交流着,交谈着,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这是哪家的翁媪呢?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来,你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我听出来了,你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想读?来,你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我也听出了你读的非常好,刚才我们说了这个字,醉,大家都说他喝了一点酒,有点醉意,或者有点微微醉了,还可能会是?你说

生:还有可能会沉醉

师:沉醉在什么当中,你说完整

生:沉醉在?

师:好,想想看,

生:沉醉在他们的谈话中,

师:谈话中,还可能,好,你说

生:沉醉在温馨快乐之中

师:这份生活之中,你说

生:沉醉在幸福之中,

师:幸福之中,所以词人辛弃疾看到了这一幕,也不禁感叹,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同学们,这温馨的田园风光,这一家老小五口,被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啊,就这样一幅村居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感觉?你说

生:他们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

师:你感受到了和谐温馨,你说

生:他们给我留下了欢乐祥和的情景

师:给你留下了祥和的感觉,好,你说。

生:他们给我留下了,家庭是多么美好和温馨

师:给你的感觉是一份美好和温馨。那位女生

生:给我留下的感觉是很温馨、很美好,夫妻两个很和睦。

师:很和睦,很恩爱,孩子们,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温馨

师板书温馨、美好。。。

师:还有你们所说的和谐,幸福。下面让我们把这种温馨美好幸福这样的感觉,带进词中,一起读出来,清平乐 村居 齐

生读课文

师:假如你来到这样的村居前,看到这温馨美好的生活,这温馨美好的场景,你会怎么样呢?你说

生:我沉浸在幸福祥和的生活中,我觉得外面战乱纷飞,而他们却像往常一样,使我很感动。

师:哦,你沉醉在当中,享受一份心的宁静。你说

生:我似乎也变成了翁媪的一个儿子,感觉很快乐感觉很温馨。

师:你已经读进去了,你沉醉其中了。你说

生:我也好想加入他们啊!

师:一份加入,你说

生:我觉得这个家庭很和睦,这个地方很风趣。

师:有一份独特的风味,是吧?孩子们,你们所说的感觉汇成一个字或词,就是醉和陶醉啊,其实沉醉其中的不仅是翁媪全家,还有我们,还有谁也会醉了?

生:作者

师:作者,对,大家都醉了,

师板书“醉”

师:词人辛弃疾,他生活在社会动荡、战火连年的宋代,童年时,他的家乡就被金人占领,他一直渴望收复失地,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位金戈铁马的将军,他看到这温馨美好的生活,他会说些什么呢?你说

生:哎,外面战火纷乱,而这户人家是这么的温馨,太好了

师:感叹温馨的生活,你说

生:如果外面也像这里一样,和平、温馨,该有多好啊!

师:是啊,俗话说,心中有情,眼中才有景啊,所以辛弃疾笔下才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

师放音乐

师:我们一起读

生配乐读课文

“醉” 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饮酒而醉,老师只是在黑板 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醉”,然后继续分析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老师补充了辛弃疾的资料,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 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的意境。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 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三: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这样的温馨美好幸福,其实这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追求,好。下课。

最后通过点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最后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老师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个人反思:

整理完这节《清平乐 村 居》的课堂实录,让我感受颇深。他指导了我的教学,怎样在课堂上抓住文章的中心来精读感悟,怎样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制造课堂的升华,擦出心灵共鸣的火花,还 有很多很多。一节语文课要慢慢的上,稳稳地上,不慌不忙的上,切勿操之过急。我自认为诗和词是最难讲的课文,它的字词、它的韵律都不好把握,但这节课却上 出了它的趣,上出了它的味。它指导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抓住“诗眼”、“词眼”,围绕这个“眼”展开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词读好,读得抑扬顿 挫,读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醉”、“媚”、“锄”、“剥”4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翁媪”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境的方法,感知词中大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情境对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词中这一家人平和的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这一家人平和的心态,感悟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村居。

 

2.同学们,还记得清朝高鼎写的《村居》吗?(师引诵:草长莺飞二月天……)诗中描写了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村居更有韵味,因为它是一首词,看老师继续写(板书:清平乐)读准“乐”这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yuè。

 

3.谁再将课题完整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整首词三到四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顺为止。

 

2.检查读书情况

 

课件出示:翁媪、   锄豆、   相媚好、

 

卧剥、   莲蓬

 

(1)请小老师带读。重点提醒:翁(后鼻音)、锄(翘舌音)剥:在这里是指把东西的皮或壳去掉,所以应该读bāo蓬:单独念是第二声,但在莲蓬这个词中读轻声。

 

(2)去掉拼音你们一定也能读好。

 

3.理解“翁媪”(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或通过字形来分辨)

 

4.齐读词语。

 

5.指名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三、师生配合,读出韵味

 

1.字音读准了,如果还能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就更好了。听老师读,边听边用笔标出停顿的地方,用斜线画出来。

 

2.看看大屏幕,跟老师的一样吗?不对的地方可以改一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词的上阕和下阕)

 

3.配乐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词读了好几遍,但好词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和文中的插图,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绿绿的青草。)

 

(1)茅檐:茅屋的屋檐。

 

(2)青青草:很绿的草。

 

(3)为什么不是青草而是青青草?多了一个“青”你又体会到什么呢?(作者用的不是一个“青”而是两个“青”来表示草绿得程度很深。)

 

(4)看着这绿绿的草,仿佛那绿色的生命一般,指导读出对小草的爱怜。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醉意里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的,不知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1)吴音:吴地的方言。

 

(2)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喜欢小儿子的顽皮淘气,他正趴在溪头剥莲蓬呢)

 

(1)无赖:平常说“无赖”好像是贬义,词中的“亡赖”是指小儿顽皮、淘气。

 

(2)卧剥:趴着剥。

 

3.谁能用自己的话将整首词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4.词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情感?你找到了吗?(板书:喜)辛弃疾喜欢村居的什么呢?

 

五、展开想象,品悟词意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用上这个句式,说一说,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又或者想到了什么呢?

 

2.和同桌交流交流。

 

3.指名交流。

 

读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这是多么富有乡村气息的景色啊!不仅有这些,还有下阕的豆田、 莲蓬。

 

(2)这些都是词中所写到的乡村特有的景。词中没写到的呢?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你还能看到什么?(结合学生回答,师引诵诗句)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小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知了──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黄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3)这仅有46个 字的小词,经我们这么一说仿佛变成了一幅画,在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村居里特有的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那在你眼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美妙绝伦, 生机勃勃,妙趣横生,有声有色……)这幅画的名字就叫“村居”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景,你会说这景可真(板书:景美)

 

(4)咱们就美美地读一读,把村居的美给读出来。

 

4.不经意间,我们就走进了这幅画中,如果此时此刻你就在这景之中,你最想做什么?

 

5.同学们都已经陶醉在这美景中了,那村居里的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呢?(板书:人)

 

读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你觉得这对恩爱的老俩口可能会聊些什么呢?(聊景色、聊儿子们、聊曾经的往事……)

 

(2)师生分角色情境表演。

 

(3)同合作互相演一演。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了这老俩口的幸福、温馨……

 

过渡:老两口相亲相爱是多么的开心,令他们更开心的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呢!

 

读了“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看着大儿这卖力锄草的样子,我们送他一首锄禾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随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男同学一起读。

 

读了“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多么懂事的二儿子呦,虽然还没到耕种的年龄,但已经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真是应了那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我们一起读。对,就这样,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读了“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仿佛看到、听到、想到……

 

(1)图上的小儿是静态的,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象这小儿在剥莲蓬的时候还会有哪些调皮、可爱的动作吗?他的小手、小脚、小头还会怎样动?

 

(2)总之他想怎么动就怎么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送他一个成语(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让我们读出这小儿的快乐。(指名读,男女生分开读)

 

6.瞧瞧这一家人,老两口相亲相爱、三个儿子又那么懂事、可爱,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指名答)他们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咱们可以把它融为一个字(板书:和)

 

六、走近诗人,升华情感

 

1.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眼中的村居,看着这清新秀美的景,再看着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诗人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啊!(“喜”加三角符号)辛弃疾又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写的这首词呢?结合课前预习,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辛弃疾?

 

2.老师也找到关于辛弃疾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资料: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自幼丧父,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在这期间他所提出的所有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而且三次被罢免,二十余年隐居江西上饶一带。)

 

3.这首词就是他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写的。他一出生,自己的家乡就已经被金人侵占长达13年,我们完全能想象出当时的辛弃疾每天眼前看到的都是什么?(烧杀抢掠、满目疮痍、战火连天)耳旁听到的又是什么?(人喧马嘶)

 

4.所以,当他经历了这样的战乱以后,再看到这风景如画的乡村,看到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特别是看到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小儿,你觉得他心里会想什么?(它多么希望自己能拥有像小儿这样幸福的童年,多么希望北方战场上的人都能过上这无忧无虑、幸福安定的生活,国家能早日统一)

 

5.辛弃疾喜欢这村居的景,喜欢这和和美美的一家人,更加向往这村居幸福安定的生活。他希望人人都能够喜在村居。带着别样的理解,我们再来吟诵这流传千古的《清平乐村居》(配乐齐读)

 

6.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吟诵,把村居送给我们的精神的礼物留在心中,全体起立,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