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2025-09-27 11:35:47 责编:小OO
文档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心理学界等各方面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广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校自九七年以来,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还有那些心理问题,教育教学中怎样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希望能了解我校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我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校职专学生408人,其中,男生243人,女生165人;一年级学生158人 ,二年级学生155人,三年级学生 94人。随机整群抽样,分别是烹饪、幼师两大专业的学生。

方法:采用鞍山市职业中专(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按班级测验,收回有效答卷408份,计分按照1(A),0(B)的分值计算,统计各项指标和因子数据,积分越高(8分为限)表示心理障碍程度越高,得分越低(3分为限)显示心理状态越好,越健康。测试结果输入微机处理,并与“统计结果解释”做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二、调查结果

(一)、从整体看,数据基本成正态分布,我校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方面。1.学习焦虑症平均分是6.78分,已接近高分(8分),有35.3%的学生得分在8分以上,表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十分关心考试分数,或无法安心学习。有51%的学生表示一听说要考试心理就紧张。2.过敏倾向一项平均分是5.08分,有15.44%的同学过于敏感,常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如有83%的学生碰到不顺利的事会很烦恼,45%的学生总担心会发生意外。3.身体症状方面平均分是6.12分,有13.24%的学生经常有身体症状。如61%的同学表示经常有害羞脸红,39%的同学感到胃肠不适等。另外,还有7.84%的学生有自责倾向,怀疑自己的能力;3.19%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症状,害怕与人交往;0.74%的学生感到孤独;0.51%的学生有严重的恐怖感。

表一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统计 

平均分高分人数百分比低分人数百分比
总分38.0861.47%
学习焦虑6.9114435.29%4315.54%
对人焦虑4.20133.19%14736.03%
孤独倾向1.6030.74%34384.07%
自责倾向4.59327.84%12330.15%
过敏倾向5.406315.44%7117.4%
身体症状4.595413.24%12931.62%
恐怖倾向2.55.20.49%29371.81%
冲动倾向2.7861.47%26063.735%

(二)、不同专业比较:幼师专业学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优于烹饪专业学生外,其它方面均不如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方面,无论平均分,还是超过8分以上人数,都明显高于烹饪专业学生。

表二      不同专业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平均分高分人数(%)

低分人数(%)

烹饪幼师烹饪幼师烹饪幼师
总分36.2640.121.03.4
学习焦虑6.307.5233.150.612.65.75
对人焦虑4.084.323.33.439.432.18
孤独倾向1.711.491.0087.7.66
自责倾向4.564.637.99.230.036.78
过敏倾向5.085.7214.920.718.916.09
身体症状4.565.1012.917.236.122.99
恐怖倾向2.023.080.35.779.859.77
冲动倾向2.782.782.0066.966.67
(三)、不同性别比较: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总体看男生略好于女生。所不同的是女生比男生在自责倾向和焦虑方面不如男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方面优于男生。

表三    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图表

(四)不同年级的比较:总体情况是年级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三年级好于二年级,二年级好于一年级。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上。

表四    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状态比较(百分比例图)

三、分析与建议

(一)问题的分析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职业中专学生不同于比较单纯的普通高中学生,他们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因此,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比较频繁,考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因此,看问题也比较世故。当他们发现社会中还有那么多阴暗的东西,不象想象的那么完美,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某种障碍。比如:学生学习孜孜不倦,却发现学无所用,担心将来就业困难,前途渺茫,而有些不学无术的人可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或成为暴发户,认为社会竞争的不公平。因而无法安心学习,产生焦虑。

2.学校因素

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教育因素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不和谐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1)教师教育方法简单

职业学校的创建仅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教师队伍大多是年轻的职业技术的专业教师,他们缺乏心理的疏导和教育的经验,易和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或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缺乏民主的精神,而是采用家长是的管理方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不艺术。个别教师的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压抑着学生心灵,造成学生产生胆怯、自卑或逆反心理。教师对一部分学生的偏爱,也使一些学生在感受着冷落,引起心理失衡。

(2)教育观的错位

学生的心理问题,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是行不通的,它的误区在于不能对症下药。学生有时出现问题也并不属于品质问题,如果一味的去挖“思想根源”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常常会感到委屈,认为老师不理解学生,当然就不把老师的批评当回事,教育效果当然不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相反增加了学生心理负担。

(3)不良班风的影响

好的班级风气对学生能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相反一些纪律涣散,人际不良,缺乏集体精神,没有学习氛围的班级,就会使学生形成消极、孤独、冷漠、冲动等个性,从而诱导各种心理障碍。

(4)学习压力过大

调查中有22%的学生做过考试考坏了的梦,这与学生学习压力大有着直接的关系。职业中专学生学习并不轻松,他们不但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课、技能课,又由于他们原本知识基础就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顾此失彼,学生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因此,一听说“要考试”心理就紧张是难免的了。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处世原则、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制约着孩子的发展。据了解我校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要么对孩子娇生惯养、溺爱,养成孩子任性、孤僻、自我中心、性差、依赖性严重的特点;要么就动辄打骂、讽刺挖苦、不尊重孩子。导致孩子胆怯、自卑,情绪低沉、忧郁。

4.个人因素

在校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自尊心强,感情脆弱,又不愿让人了解自己的苦恼,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焦虑。青春期的到来又进一步使他们生理上、心理上急剧的变化着,相伴而来的是忧郁、过敏、自责等异常心理。另外,一年级学生对职校生活还不了解,不很适应,引起暂时的紧张和焦虑。

(二)、问题的解决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对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1)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活动。(3)进行“磨砺教育”活动、军事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社会实践活动。(4)举办各项文体竞赛活动,锻炼学生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5)召开讨论会、辩论会等,使学生明辨是非,同龄人教育同龄人。

2. 减轻学生负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每位教师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做起来又往往脱离实际。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特点,和不会学习的问题,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由易到难,千万不要揠苗助长。要使学生学到兴趣,学到乐趣。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做到不愠、不怒、不讽、不厌。

3. 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懂得心理健康的知识。而实际上,据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是较高的。因此学校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应适当的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帮助解决教师的一些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 开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及时宣传心理疏导的知识,取得家长的支持。疏导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隔阂,与家长探讨新时期适宜的家庭教育方法,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总之,要依靠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途径,提高教师、家长的素质水平和教育能力,注意社会对学生的正负面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锻炼,使学生在职校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能踏上一条心理健康之路。

                            鞍山三职专

                              李  威

2002.12.1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