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教师资 教育学名词解释(成稿)
2025-09-27 11:40:47 责编:小OO
文档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专著:是关于某方面教育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知识原创性,能够对某方面提供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3、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4、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5、教育的等级性:是指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官职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

6、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7、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8、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9、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10、学制:也称学校制度,是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11、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

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2、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4、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

15、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6、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称称养育论。

17、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8、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9、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人。

21 教育机制: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23 教师职务: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24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5 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6 教师职务制度: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27 教师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8 广义教育:教育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

29  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0 教育目的: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31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32 德育的经济功能:指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3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34 德育的政治功能: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民主化、完善和改革服务。

35 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

36 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些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

37 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

38 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根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

39 发散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或“开放式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思维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各种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

40 辐合思维:思维根据给定的信息和条件沿着传统的逻辑朝归一或单一的方向推演,最终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样一种朝一个方向集中的思维模式。也叫“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

41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42 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

43 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44 形式美育: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5 实质美育:是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46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47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8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49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50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

51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52 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是指根据目标的性质及其与课程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将课程目标区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方法。

53 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是指课程目标的某个层次上,根据其所涉及的具体范围的不同,将课程目标区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

54 自主性探索学习中的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

55 自主性探索学习课程中的评价标准: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在此类课程的每一单元中,都应当有根据主题、任务、学生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评价标准。

56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57 课程: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58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9 课程设计:是指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能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机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

60 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1 “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段教学法”,盛行于欧美并影响到中国。

62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63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实物直观:是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65 语言直观: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知识,达到直观的效果。

66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空间机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67 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

68 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还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69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70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71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72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73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74 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75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76 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77 广义群体:是指按某些共同特征,如一定的出身、成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

78 狭义群体: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

79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等。

80 正规教育:是指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形式。

81 班级:是指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82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83 心理咨询过程:就是由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84 行为契约:即咨询者把和学生商定的行为计划相应的奖惩条件写成书面文字并签署姓名。(也可以用录音代替)

85 模仿学习:是在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内容特别缺乏了解时,应当多提供合适的范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再要求进行模仿。

86 学习咨询与辅导:是学习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正的过程。

87 测量: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

88 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如期中、期末考试。

 安置性测验:是指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常常要进行摸底测验,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

90 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91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

92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93 常模参照性测验要在所定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些能区分出学生水平的题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应该能拉开分数距离。题目难度以中等为宜,特别难和特别简单的题目要少一些。

94 评价:是指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的价值判断。

95 教育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

96 绝对评价:是指和预定的标准相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合格。

97 效标:教师自编测验要想获得认可,就需要和某个标准化测验进行对比,这个标准化测验称为效标。

98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99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100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区分度: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也称鉴别力,表示某道题目能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开来的能力。

法律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相互之间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羁束行为:是指在法律做出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照法律做出的行为。

行政失衡:主要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对相对人相同的行为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理决定,因而使相对人无所适从的不当行政行为。

行政迟缓: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不适当地迟缓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而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不当行政。

行政不当:也称行政失当,是指行律关系主体实施的合法但不合理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违反法律规定,从而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有过错的行为。

侵权行为:就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侵权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归责原则:就是归责的根据和标准,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侵权法的指导思想。

不可抗力:是指于人的行为之外,并且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支配的力量,它包括某些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

意外事件: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事故。

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习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构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自由裁量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对法律没有做出相应规定的事件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做出决定的行为。

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的指导下进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