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竞技挑战类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和困境分析
2025-09-27 11:51:31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模式从五套的《城市之间》(2005年)到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2008年),再到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一直在不停地进化。直到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2014年)和江苏卫视《最强大脑》(2014年)的出现,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开始演变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明星做游戏的纯娱乐的竞技类真人秀,从而衍生出了《极限挑战》和《全民加速中》等备受大众喜爱的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第二种则是以《最强大脑》为例,参与者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属于顶尖的高手,挑战项目的同时还要挑战相同地位的选手,衍生出的节目有《超级战队》《挑战不可能》等等,把观众熟悉和不熟悉的挑战环节融在一起,增强了竞技挑战类真人秀的吸引力。

本文与其他相关学术论文的定义稍有不同,其他相关学术论文将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定义为带有竞赛的成分,内容多为体育、游戏或者其他形式的比赛,参赛者自愿按照规定情境进行竞赛活动,并对此进行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

的节目形态。[1]

按照这个定义,竞技类真人秀是

带有参与者表现的真实性、规则设计的人为性

和剧情发展的表演性的节目形态。本文研究的竞技挑战类真人秀将其定义为带有竞技的成分,内容大多数是体育、脑力或者其他形式的比赛,参加节目的选手必须自愿按照规定挑战本领域高难度的项目并与他人PK,并对此进行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的节目形态。如今的竞技挑战类真人秀中的参与者第一是要挑战另外一个选手,第二则是要挑战在该领域难度大的项目。该类节目已经将普通人从挑战者当中脱离出去,当普通人作为观众时,他们喜闻乐见的是“超强能力者”在舞台上的挑战。

本文将竞技类真人秀的发展梳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包括以大众参与为主的探索尝试阶段(2000-2008年)、以水上闯关为主的本土制作阶段(2008-至今),融入明星参与的初

期发展阶段(2013-至今),[2]

这三个阶段的竞技

类真人秀节目自身存在着节目形式较为单一、参与主体缺失粉丝效应、节目后期制作简单、缺少深层价值观、没有挖掘节目品牌价值等缺点,这些缺点着竞技类真人秀的发展。第四个阶段,江苏卫视在2014年《最强大脑》播出后掀起了新一轮的竞技挑战类真人秀的狂潮,实现了竞技类真人秀的新突破。将脑力届的顶尖人

【摘

要】本文梳理了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并以《超级战队》《最强大脑》《挑战不可

能》三档节目为例,对竞技挑战类真人秀节目的嘉宾困境、项目困境、选手困境展开探讨,以期竞技挑战类真人秀节目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真人秀;项目;嘉宾;选手

竞技挑战类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和困境分析

○邓宇轩

一、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嘉宾困境

(一)嘉宾的分析缺乏科学依据

素人选手加上明星嘉宾模式,在电视荧屏上仍然保留至今。《超级战队》和《挑战不可能》的模式更是传统的明星嘉宾模式。明星与素人之间的互动,明星观看时的心理活动的备采互切,大牌明星的坐镇的确可以为节目增添不少收视率,但是观众只能凭借现场非专业的嘉宾的情绪渲染去感受挑战项目。就拿《挑战不可能》来说,除了极个别的心理、音乐类等挑战项目以外,现场的三位嘉宾:董卿、李昌钰、王力宏/周华健,很难对项目本身进行专业的分析。他们能带给观众的除了他们对项目的惊叹外,只剩下项目挑战成功之后的情绪带动,和听了选手故事之后的感慨。至于很多项目,比如催眠动物,快速哄婴儿入睡等,观众根本不知道其原理,随后网络上就会出现众多的猜测,对节目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手是否晋级全是凭借三位非专业评委的主观判断。如果节目组可以在适当的项目配备科学顾问嘉宾,就像相亲节目设置心理专家一样,那么节目将更具科学严谨性。

相对于《超级战队》和《挑战不可能》来说,《最强大脑》在科学方面是最严谨的。设置了魏坤琳这样的科学顾问,同时也邀请了众多明星嘉宾。但是对于脑力科学来说,所有的明星都是

外行。前两季的节目,Dr.魏的权力过大被人诟病,随后《最强大脑》第三季、第四季的规则是评委需要提前打出他们认为的难度预判分,等选手挑战完成之后再由魏教授打出专业的难度系数分,二者相乘的结果作为选手是否晋级的依据。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专业的明星嘉宾打出的分数很有可能左右这名选手。现场评审团的四位评审,除了魏坤琳角色定位明确之外,其他几位的嘉宾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三季的第二期,郭敬明作为主要嘉宾坐镇现场,对于陈智强挑战的项目星际迷航提出了质疑,他觉得该项目的难度系数分应该只有一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魏坤琳做出解释之后仍然保留自己的意见。在第二个项目“钢管丛林”中又对“肌肉记忆”是否应该归结到脑力层面产生质疑,他提出来的意见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对观众的判断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打出来的预判分,也直接影响到选手的晋级。

(二)刻意炒作嘉宾吸引关注

虽然竞技挑战类真人秀的收视之本是挑战项目本身,但是通过刻意炒作明星嘉宾来博得关注也是惯用的手段。

例如《超级战队》就请了姚笛作为嘉宾,新闻的标题也是绯闻风波过后的姚笛综艺首秀,以此来吸引关注。还有陈学冬的加盟,也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陈学冬靠郭敬明上超级战队”的谣言更是成为了微博的热点话题,节目组虽然事后澄清,但是靠粉丝们的口水仗来引发关注确实不妥。

《最强大脑》第四季播出以来,评价一直褒贬不一。在第三季节目播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质疑节目邀请了太多明星、靠炒作吸引受众关注、偏离了科学的本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强大脑》制片人桑洁在微博上犀利回应:电视界没有“安静的美男子”,节目不火即死!在如今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不得不向收视率与关注度妥协。《最强大脑》这样一档以科学严谨为定位的节目,在先天上就属于“吃力不讨好”的类型,节目组表示:适当的娱乐化只是为了在众多明星娱乐类节目的夹缝中求生存。作为国内第一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在第一季播出后就受到广泛关注,也收获了高度评价。第二季中出现了“范冰冰是否整容”的炒作新闻,到了第三季,节目与嘉宾的争议和质疑就一直存在。郭敬明与魏坤琳的争执、SNH48、TFBOYS、T-ARA等当红偶像明星的先后加盟,让众多网友纷纷质疑“空降的明星嘉宾已经让《最强大脑》脱离了科学节目的本质,再进一步就是娱乐节目了”、“第三季《最强大脑》真让人失望,把注意力放在明星的炒作上面,早已偏离选手和项目的核心”、“不知道请那么多明星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他们又不懂科学,来做什么呢”……

媒体的无序竞争加上观众的需求变化,导致了目前国内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市场化竞争的压力导致各类电视节目为迎合市场需求,不惜牺牲掉节目的追求,用过度的娱乐手段营造纯粹的眼球效应。同时,在信息过度饱和的网络环境中,观众的注意力被过度分散。当今受众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无非是各类明星真人秀,题材大多数也是旅行、亲子、情侣、游戏、运动等本身就较为轻松娱乐的类型。这些节目在宣传手段上,也充分利用了明星效应与话题效应。

二、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项目困境

(一)挑战项目单一且趋于平面化

《最强大脑》以超强的脑力项目征服了观众,但是随着不断播出,挑战项目单一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魔方项目一直以来都是考察脑力的重要指标,第一季当中的贾立平、第二季当中贾立平、孙虹烨,第三季当中又加入了王鹰豪,第四季中又加入了六位魔方达人和听音还原魔方的项目。可见,每一季当中都有几个还原魔方的项目,到第四季已经出现了黔驴技穷的情况。20170210期的《最强大脑》,举办了号称史上最强的盲拧魔方大赛,六位各有头衔的魔方达人一起比赛,每位选手都出现低级的失误,节目的看点已经将令人震撼的脑力项目转移到谁的速度更快,谁的心态更稳上,脱离了最初的目的。

除了魔方项目,仍然有很多的炒冷饭的项目,第一季当中的雷达少年倪梓强的挑战项目和第四季中王峰与小度的挑战项目异曲同工,第四季的胡宇轩的数独项目更是比第一季中的数独魔法师孙彻然难度要小很多。第一季感动很多观众的中国雨人周炜和第四季当中的钟恩柔的速算几乎也是一模一样。第四季中的微观辨藻更是先后出现了两次,引发了较大的风波。

《超级战队》可以说是江苏卫视在“极限运动”方面的一档全新节目,节目在运动方面下足了功夫,有大力士、跑酷、徒手抓箭、小轮车等各种各样观众在平常的生活中看不到的极限运动,挑战的方式也是与挑战者平常训练的方法不同。不过除了赛车等极个别的挑战项目在室外录制以外,十分之九的项目都在棚内。导演组已经尽可能的将项目的呈现难度最大化,项目不够立体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来。

例如第十二期的“齿轮战役”,由大小不一的十二个巨型齿轮组合而成,小轮车选手中最快通过齿轮者获胜,项目看上去难度非常大,但本质上来说对于顶尖的小轮车选手难度一般。众所周知,小轮车,英文全称叫做Bicycle Moto-cross,即自行越野车。因其轮胎比较粗而且比赛的赛道也和越野摩托车所用的赛道十分相似而得名。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室外的极限运动,如果将其搬入室内,必定会选手技能的施展。在前几期节目里,已经出现过两个小轮车的项目,一是小轮车跳杆,二是用小轮车灭蜡烛。小轮车灭蜡烛考验的是精准度暂且不谈,但是跳杆和齿轮战役都是考验选手的各方面的素质。由于演播厅的场地,齿轮最高不过五米,而且表面都有规律可言。这与户外山地道路的难度自然没法比。齿轮分别顺逆时针转动,但是转动幅度微乎其微,对选手项目挑战难度可以说是没什么影响,只是一个噱头,最后两位选手都顺利的通过了挑战。

央视的《挑战不可能》节目增设了大量的户外极限运动的挑战项目,包括深海潜水、瑞士雪山走钢丝等等,极大地丰富了项目的视觉冲击力。棚内与户外项目结合,拓展了叙事空间,提升了传播效果,也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大幅延伸节目内涵。

(二)真实性上引发观众怀疑

无论是讲故事、表演还是演讲,观众共鸣来自认同,真实的体现是认同的主要原因,让观众信服的第一步就是真实。随着观众生活质量、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的分辨能力也越来越强,对电视节目的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以往真人秀节目我们可以发现,数不清的黑幕爆料、幕后操纵、故事作假、表演作假、内容抄袭、内定等新闻层出不穷,除去节目本身引来观众的骂声之外,对参演节目的嘉宾也造成了名誉影响,更是对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3]如果说前三季的《最强大脑》还算是一档科学严谨传播正能量的竞技挑战类真人秀,那么第四季就是一档靠大量的炒作负面新闻火起来的节目。其实一档季播节目播到第四季确实需要靠很多节目以外的东西来吸引关注。但是一旦炒作过度违背了科学严谨的节目宗旨,就是在引火上身。在2017年2月24日播出的节目中,顶尖魔方的项目“听音盲拧”登上舞台,世界排名第1位的林恺俊PK排名第88位的贾立平。在彩排的时候,贾立平用符合规则的方式成功还原了魔方。然而正式录制比赛时,他却使用逆序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魔方圈中是不允许的,因为“知道打乱公式的前提下使用逆序就等同于作弊”。而林恺俊在微博上表示:选手在录制前十几天就知道打乱公式。最后比赛的结果是:林恺俊败给贾立平。节目播出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那一场的明星嘉宾柯杰也在微博上力挺林恺俊,随后《最强大脑》节目组宣布取消所有的魔方比赛。引发的热点关注虽然提高了收视率,但是最终受害的不仅是林恺俊和贾立平,一场以科学严谨为宗旨的节目也在观众的心中打上了问号。

电视节目需要适当的热点和爆料来吸引关注,这其实可以理解,观众大多数也是被某一感兴趣的话题和爆点所吸引来看节目。但噱头无法支撑起整个节目,最不能忽略的是挑战项目本身的真实性,话题和爆料仅是为吸引眼球,不具备持续性,而真实的项目呈现,才是决定受众能否持续观看、认同与否的关键。

竞技挑战真人秀节目内容是通过镜头记录加工剪辑之后再在电视上播出,真实性在节目中的呈现就是细节的表达。拍摄的细节不仅是时间的连贯性,还需要大量的幕后画面,备采也必不可少。受众判断一档节目的真实性,除了现场表演及结果的宣布之外,更趋向于幕后记录形式画面的呈现,这样的记录画面对受众更有说服力,也将真实的内容补充得更加完整。电视技术是可以骗人的,大到电视剧,小到电视栏目。但以假乱真、拟态环境也恰恰是电视艺术的魅力所在。[4]《最强大脑》不是直播,是后期剪辑而成的。如何证明选手天赋禀异和挑战项目的真实性,始终是节目组需要考虑的问题。如20140103期节目中赵越盲穿激光隧道,

因为由多个机位同时记录,出于节目时长和节奏的考虑,由后期剪辑而成,但这导致很多观众就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很多记忆的项目需要提前几天就去观察记忆,很多选手提前几周就会去练习与挑战项目类似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节目上都没有给予呈现。很多选手现场挑战的项目时长会长达几个小时,但是节目上放的也就十几分钟而已,间接提高了选手的项目完成度。今后的竞技挑战类真人秀的拍摄不妨将前期准备画面或是花絮更多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既可以让节目更具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可以满足受众对幕后的好奇心。

(三)项目选择不符合受众心理

《超级战队》做完第一季就再无后文,其中有很多的项目定义在“极限运动”的范围之内,但是却与顶尖的挑战不符合。比如啦啦队女郎与广场舞大妈比高踢腿的项目,既不是顶尖的运动又不是顶尖的挑战者,显然不符合观众的心理。还有遥控赛车项目,更是与极限运动背道而驰。

《最强大脑》力争做成脑力届比赛的巅峰,有时候一味追求极致的挑战会适得其反,很多挑战项目光是规则都让观众难以捉摸。第四季开始又出现老选手炒冷饭,挑战项目重复上台的局面,换汤不换药的场面时有出现,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越发严重。

《挑战不可能》的项目种类很多,遍布各行各业,全国各地,甚至动物也可以上节目挑战。有些项目的确是符合节目宗旨的,但是是否符合观众口味还有待讨论。比如20161225期的《挑战不可能》,第一个挑战项目是宠物狗倒立上台阶,以人的角度去判断狗的难度显然是个荒谬的事情,即使节目组再怎么渲染情绪,观众也很难被带动。还有一些关于儿童的项目,比如2岁的伊朗幼童的攀岩项目,虽然该项目对成年人来说轻而易举,但是对一个幼儿确实是不可能的事情,笔者认为看一个幼儿艰难地挑战

也着实不妥。

三、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选手困境

(一)选手形象不够立体

现在很多竞技挑战类真人秀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挑战项目的本身,选手只是项目本身的一部分,因而忽略发掘选手背后的故事。几年前的很多选秀类节目,仿佛形成了一种模式,选手唱完歌之后就开始“哭诉”自己的惨痛经历,有时候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甚至会胡编乱造很多事情让选手陈述,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吐槽,所以选手的真情流露观众们似乎并不买账。于是《超级战队》忽略了选手的生活经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辉煌的过去,例如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等等,让这些光环笼罩着选手,从而增强节目效果。但是这些辉煌的外表只能让观众们惊叹,真正能让观众感动的还是他们辉煌的背后吃过的苦头。

比如《超级战队》第五期的李沛松,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跑酷选手,舞台上他的跑酷实力确实惊艳了观众,但是VCR里只提到了他的真实职业是一名钳工,并没有说明他是如何从钳工走上跑酷运动道路的。如果李沛松能在现场说出他的选择背后的故事,相信肯定可以再次感动观众。

讲好真人秀选手的故事是《挑战不可能》的节目理念,每一个挑战项目结束之后,现场的嘉宾都会问挑战背后的故事,都是真实的陈述。观众在被震撼之后,又会被选手背后的故事所感动。

(二)过分的包装不符合选手最初形象

包装无非就是利用明星效应来引导消费者的追捧和消费。同样的,把素人选手包装成有“标签”的明星也可以在节目播出之后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如“水哥”王昱珩在《最强大脑》节目中走红,在之后的包装中多被贴上“鬼才”、“神眼”、“世外高人”等标签,第三季过后,更是在微博上形成了爆点热搜,《最强大脑》的关注度因为王昱珩一个选手而水涨船高,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受众消费。素人明星化以“品牌”包装的形式属于过度的品牌塑造与引导的方式中的一种,即使能带来聚焦式的关注,但更多的负面效应也将随之而来。素人的知名度以“品牌”形式包装,本身就是将素人作为商品,而包装是将素人原有的个性抹杀掉打造成受众所期待的形象,也可能是延续受众之前在电视所看到的形象。这样的过度塑造一旦出现破绽,往往会引发受众强烈的不满与声讨。[4]王昱珩在《最强大脑》前三季中未尝败绩,但是第四季风风火火的出山之后输给了机器人“小度”,以前的包装出现了裂痕。又在后面的节目里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曾经的“不败神话”的标签被撕毁,引发了观众强烈的不满。

竞技挑战类真人秀如今已经陷入发展的瓶颈期,《超级战队》在2015年做完第一季之后已无后话,《挑战不可能》第三季已经着重偏向情怀的渲染,《最强大脑》第五季的精英层面已经大众化,该类节目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最强大脑》是三档节目中最成功的一档,在第三季火热结束之后节目组就表示很有可能没有第四季,但是最终第四季还是做出来了,但传播效果不好,引起了诸多的质疑。

第一点原因就是节目开始走情怀路线,脑王赛处处怀旧。节目组深知老选手和老项目已经无法再吸引观众的目光,于是干脆走怀旧路线。郑才千、王昱珩、李威等老选手相继退出舞台就表明了节目组的立场。

第二点原因就是选手难找,顶级选手不愿意上台。很多已经功成名就的高手考虑到名声问题都不愿意上台挑战。类似于心算选手,节目组最终也只找到钟恩柔一个选手,只好换种形式让老选手重复上台。

第三点原因是节目口碑已经无力挽回。第四季的节目用炒作的办法吸引关注也是无奈之举,但是炒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节目的风评口碑越来越差,从王昱珩和智能机器人小度的比赛开始,就一直被传有黑幕,林恺俊和贾立平两人的魔方比赛,更是将黑幕说推上了顶点。

在娱乐泛滥的大环境中,竞技挑战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进入了迷茫期,挑战的选手要带来感动的同时也被观众娱乐消费,唯有独善其身,将注意力回归到项目本身,一档竞技挑战类真人秀才会真正受到热捧。■

注释:

[1][2]徐小芸.我国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5]肖梦欣.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竞技类真人秀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4]刘原,张毅.《最强大脑》的“最强营销之道”[J].现代传播,2014(03):97-99.

参考文献:

[1]方毅华,曲经纬.《挑战不可能》的叙事学解读[J].电视研究,2015(11):46-48.

[2]许文广,卢小波.《挑战不可能》:讲好普通群众真人秀的中国故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4):106-109.

[3]张国涛.“真人秀”让科学流行起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评析[J].中国电视,2014(05):42-45.

[4]时统宇.《最强大脑》带给我们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4(03):94-95.

[5]尹力.《最强大脑》:“后娱乐时代”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的成功案例[J].视听,2016(02):46-48.

[6]张研.《最强大脑》:让科学真正流行起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5):25-26

[7]任昌辉.《最强大脑》热播引发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4(09):41-42.

[8]林书亭.国内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4(05):46-47.

[9]黄巧莉.当娱乐遇上科学——从《最强大脑》电视娱乐节目的因循与突破[J].南方电视学刊,2014(01):22-24.

[10]陈芳.高智商、接地气的《最强大脑》[J].现代传播,2014(03):96-97.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责编:周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