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药药理学复习思考题(56课时)
2025-09-27 11:52:23 责编:小OO
文档
1.请写出中药药理、中药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  简答题

中药药理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研究内容: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2.写出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学习目的  简答题

(1)用现代科学术语阐释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

(4)促进中药现代化  中药药理学既是中药学的现代发展,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1.请用现代医学语言说明四气的的基本作用(并举例说明)问答题

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药性,中药分为寒凉药和温热药两大类。四气对机体的影响具体如下

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B.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

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

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①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

②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

③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例:龟板等。

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 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

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

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

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

E.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4.论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简答题

答:① 作用的多效性:与中药的多种成分有关,成分不同,作用不同

②. 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的重要原因。

③ 某些中药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双向调节性是指同一中药,既可抑制机体机能,又可兴奋机体功能。

产生的原因:a 药物作用的发挥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

b 与用药的剂量有关。某些药在不同剂量时,会有两种相反的作用

c 同一中药内存在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 如人参皂苷Rb类有中枢镇静作用,

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口服小剂量人参兴奋中枢,大剂量人参抑制中枢

④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大多数中药起效较慢,

2.写出五味的主要成分、功效与主要分布  问答题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1)辛味药  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解表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等。

例28味解表药中25味是辛味药,8味芳香化湿药全部是辛味药。

功效与作用:发散、行气、活血、健胃等

例,解表药功效发散表邪。药理作用主要是发汗、解热等

理气药功效主要是行气,主治气机不畅的脘腹胀满。

药理作用主要是调节胃肠功能等

(2)酸味药  成分:主含有机酸、鞣质。例,五倍子:含鞣质 60-70%,

分布:主要分布在收敛药、止血药

功效与作用:功效:收敛、固涩等。  五味子治自汗、盗汗。

仙鹤草:收敛、止血。

药理作用,有机酸和鞣质能止泻、止血、消炎等。

(3)苦味药   成分:主含生物碱、苷类,如黄连含黄连素(小檗碱)

分布:主要分布在清热药、泻下药,大多为寒凉药,如板蓝根、黄芩等。

功效与作用: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等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等。

栀子等主要含苷类成分,有抗菌、解热等作用。

黄连、黄芩等主要含生物碱,均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4)甘味药  成分:主含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糖类、氨基酸、酶、微量元素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补益药、消食药、安神药。

常用53味补益药,其中42味是甘味药,

功效与作用:功效;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作用:补养机体,增强或调节人体功能,例人参能改善记忆,增强免疫等

(5)咸味药  成分:主要含钠、钾、碘等无机盐及其他活性成分

分布: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 例芒硝、鹿茸等

功效与作用:  软坚、散结、润下等功效

例芒硝含多量硫酸钠,有容积性泻下作用。昆布含碘,可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5.论述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简答题

中药药理作用基本是中药功效的体现。

*大部分中药作用与功效一致:麻黄功效宣肺平喘,作用扩气管、消除气管黏膜水肿

*部分中药作用与传统中药功效有差异性:如枳实注射液静注有升压作用,口服

枳实煎剂没有升压作用。原因: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制剂或某种成分与全药的差异。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学是用现代医学语言说明中药的功效,主治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不仅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证实中药的功效、主治,更要探索和发现中药的新作用、机理、新用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药理论。丰富和发展中药功效、主治的内容。

6.请写出部分中药产生双向调节性的原因:简答题

双向调节性是指同一中药,既可抑制机体机能,又可兴奋机体功能。

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有双向调节性,只有特定的中药才有双向调节性。

产生双向调节性的原因

(1)与药物的剂量有关,某些药在不同剂量时,有时会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

口服小剂量人参兴奋中枢,大剂量人参抑制中枢

(2)同一味中药内,含有两种作用相反的成分

如人参皂苷Rb类有中枢镇静作用,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

(3)药物作用的产生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

例个别癫痫患者用小剂量人参,易诱发癫痫

第四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问答题

(一)药材

(1)品种与产地:

中药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不同科属的植物,品种不同;药物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不同。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生态条件),影响植物内在成分的含量。同一药物,产地不同,相同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作用强弱不同。

(2)采收与贮藏:采收季节应适宜;

贮藏应干燥、低温、避光、通风。贮藏时间不宜过长。

(二)炮制: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制附子,降低附子对心脏毒性

高疗效:延胡索(醋炒),镇痛作用提高

加强或突出某一方面的作用:生大黄突出泻下;制大黄则有较强抗菌作用。

(三)制剂:

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剂型在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都会出现变化;并直接影响药理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如枳实水煎液口服,未见有升压的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又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的疗效也明显高于丹参片、川芎等口服制剂。

(四)剂量:

一般说来,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加大,作用增强,当剂量过大可能出现中毒反应。此外,也有药物用量不同,作用性质不同。如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大剂量抑制中枢。

(五)配伍:

合理的配伍能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应避免不正确的配伍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简答题

(一)药物因素

1、品种与产地:同名异物, 是不同科属的植物,品种不同;药物成分不同,药理作用

不同。同一药物,产地不同,相同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作用强弱不同

2、采收与贮藏:药物采收季节应适宜;贮藏应干燥、低温、避光、通风;贮藏时间不宜过长

3、炮制: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方面的作用。

4、制剂;同一种中药,剂型不同,药理作用强度和性质可能不同

5、配伍:正确配伍可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二)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老人、婴幼儿、女性(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遗传(高敏性、耐受性)。

病理因素;某些药在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某些药在病理情况下易中毒。

三、环境因素

3.论述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简答题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乌头碱,对心脏有毒性,乌头、附子经炮制(破坏乌头碱)降低附子对心脏的毒性;

生半夏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姜制半夏却有镇吐作用,无刺激性。

(2)增强药效:

醋炒延胡索;使延胡索水煎液中总生物碱溶出率增加,镇痛作用增强。

(3)加强或突出药物某一方面的作用:

生大黄(结合型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

制大黄(经炮制,游离型蒽苷含量增高,结合型蒽苷含量下降)抗菌作用增强。

4.论述药材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简答题

药材因素是影响中药的最主要因素

(1)品种与产地:

品种:中药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

同名异物,不同科属的植物,品种不同;药物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不同

产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植物内在成分的影响很大。

同一药物,产地不同,相同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作用强弱不同

(2)采收与贮藏:

采收季节应适宜;根茎类中药:宜在晚秋地上部分枯萎,或初春发芽前采收;

果实类:一般宜在充分成熟后采收;花类:含苞待放时采摘最佳;

叶类:在开花前盛叶期或花盛开期采摘最佳。

贮藏应干燥、低温、避光、通风。贮藏时间不宜过长。

第六章  清热药

1.黄连用于治疗肠道感染的药理学基础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黄连治疗肠道感染有较好疗效,其药理学基础有这些方面。

1、黄连抗菌谱广,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痢疾有较好疗效。

2、抗细菌毒素作用,可改善多种微生物毒素引起的毒血症。还可对抗由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毒素引起的腹泻。

3、抗炎作用,减轻感染和腹泻引起的炎症反应。

2.知母解热作用的相关成分、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是什么?

答:1、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是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2、知母解热的特点慢而持久;

3、知母解热的机理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3.鱼腥草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的原因是什么?

答:鱼腥草对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的作用;口服后有效成分鱼腥草素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在肺和气管中含量最高;并经呼吸道排泄;此外还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故鱼腥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

4.青蒿抗疟的成分是什么?抗疟的特点和相关的现代应用是什么?

答:1、青蒿抗疟的成分为青蒿素。

2、青蒿抗疟的特点是高效、速效,低毒,但易复发(复燃)。对红内期有效,对红外期红前期无效。

3、临床上使用青蒿素治疗间日疟、一般恶性疟及抗氯喹恶性疟,特别是对抗氯喹疟疾和脑型恶型疟疗效突出。

第七章  泻下药

2.论述大黄的主要作用、用途、不良反应 问答题

主要作用: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成分:结合型蒽苷

机理:A,口服结合型蒽苷后,在肠内,结合型蒽苷被水解为苷元,苷元刺激肠粘膜,促进肠蠕动;

B,蒽酮可兴奋肠道平滑肌的M受体;促进肠蠕动

C,抑制肠道平滑肌的Na+-K+-ATP酶,抑制肠腔内Na+的吸收,提高肠

腔内渗透压。

生大黄结合型蒽苷含量高,要发挥泻下作用,用生大黄,且不宜久煎(一般为10分钟)。 煎煮时间延长,结合型蒽苷水解成苷元,泻下作用减弱

(2)保肝、利胆; 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红素排泄,降黄疸指数

(3)保护胃粘膜; 鞣质,减少胃液分泌、降胃酸

游离型苷元,抑制幽门螺旋杆菌

(4)抑制胰酶活性,大黄素、大黄酸等对多种胰酶均有抑制作用,可减弱胰酶对胰腺细

胞自身的消化作用,降低胰腺细胞损伤。

二、利尿、改善肾功能: 降低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延缓肾衰的发展

三、抗病原体  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等对多种病原体有效

四、对血液系统的的影响

(1)止血  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 。成分:鞣质

(2)改善血液流变性  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稀释血液。

用途:

(1)便秘  (2)急腹症(急性胰腺炎)

(3)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4)急性感染性疾病

(5)出血性疾病

不良反应

消化道症状;致突变

长期大量使用可出现肝肾毒性、泻剂性结肠炎

1.简述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并说明三种泻下机理  问答题

A 泻下作用:

(1)刺激性泻药:大黄、芦荟、番泻叶;牵牛子、芫花、巴豆;

大黄、番泻叶、芦荟所含的结合型蒽苷类成分,口服抵达大肠后水解为苷元,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而排便;

(2)容积性泻药:芒硝。主要含硫酸钠,口服后,肠腔内不被吸收,使肠腔内形成高

渗,肠道内水分增多,又机械性刺激肠壁,而引起泻下。

(3)润滑性泻药:火麻仁、郁李仁等,含有大量脂肪油,润滑肠道,粪便软化而排便,

B、利尿作用:峻下药、大黄

C、抗病原体作用、抗炎作用   大黄、芦荟、

3.论述大黄对消化系统的主要作用与用途  问答题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泻下:成分:结合型蒽苷

机理:A,口服结合型蒽苷后,在肠内,结合型蒽苷被水解为苷元,苷元刺激肠粘膜,促进肠蠕动;

B,蒽酮可兴奋肠道平滑肌的M受体;促进肠蠕动

C,抑制肠道平滑肌的Na+-K+-ATP酶,抑制肠腔内Na+的吸收,提高肠腔内渗透压。

生大黄结合型蒽苷含量高,要发挥泻下作用,用生大黄,且不宜久煎(一般为10分钟)。 煎煮时间延长,结合型蒽苷水解成苷元,泻下作用减弱

(2)保肝、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增加胆红素排泄,降黄疸指数

(3)保护胃粘膜; 鞣质,减少胃液分泌、降胃酸

游离型苷元,抑制幽门螺旋杆菌

(4)抑制胰酶活性,大黄素、大黄酸等对多种胰酶均有抑制作用,可减弱胰酶对胰腺

细胞自身的消化作用,降低胰腺细胞的损伤。

用途

(1)便秘

(2)急腹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胆囊炎)

4.论述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理由。简答题

泻下,达到胃肠减压,有利胰液排出和排毒作用;

抑制胰酶,减少胰酶对胰腺的损害; 抗病原体,减轻感染性炎症。

第八章  祛风湿药

1.论述祛风湿药的常用药名,共同作用:简答题

常用药名,独活、秦艽、雷公藤:防己,五加皮等:

共同作用:

(1)抗炎: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有抑制作用;秦艽、雷公藤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

质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与释放↑

(2)镇痛:清风藤碱化学结构相似于吗啡,强度较吗啡弱,作用部位在中枢。

(3)抑制免疫:该类药主要抑制机体免疫功

雷公藤总苷对多种免疫过程均呈显著抑制作用。

2.论述秦艽的主要作用与应用  简答题

药理作用:(1)抗炎:  成分:秦艽碱甲

机理: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2)解热、镇痛;

(3)利尿:促进尿酸的排泄;

(4)升高血糖:

应用:1、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2、肩关节周围炎

3.论述雷公藤的主要作用与应用  简答题

作用 1.抗炎作用  雷公藤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

腺皮质系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实现的。

2.抑制免疫作用     3.抑制生育作用

应用:1.类风湿性关节炎          2.银屑病

3.红斑狼疮

4.论述雷公藤的主要不良反应  简答题

本品毒性教大。对机体多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1).消化系统反应  恶心、呕吐、胃部不适、食管下部烧灼感等。部分患者出现

肝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出血、肝坏死。

(2)皮肤黏膜反应  色素沉着、黄褐斑、口腔及唇糜烂等。

(3)血液系统反应:抑制骨髓,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生殖系统反应  男性出现少精、无精或精子畸形;女性出现月经紊乱,不孕。

(5)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慌、胸闷、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改变。

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

(6)泌尿系统不反应;肾损害,肾萎缩,少尿、浮肿、血尿、蛋白尿、严重可致肾功能衰竭。

(7)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嗜睡;四肢麻木、听力减退等。

雷公藤对神经细胞有一定毒性,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8)免疫抑制  治疗量抑制免疫。 超量中毒引起淋巴器官萎缩、淋巴细胞调亡、

免疫功能降低。

5.论述防己的主要作用  简答题

主要作用:(1)抗炎:   2、抑制免疫: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粉防己碱

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抗心肌缺血;  抗心律失常,拮抗Ca2+通道作用

(4)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

(5)抗组织纤维化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1.茯苓与泽泻利尿机理分别是什么?

答:1、茯苓的利尿机理为其有效成分茯苓素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与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排钠利尿作用。

2、泽泻的利尿机理为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集合管钠的重吸收,同时抑制肾脏Na+-K+-ATP酶活性,抑制钠离子的重吸收而利尿。

2.为什么说茵陈是中医治疗黄疸的要药?

答:黄疸的形成是由于血清胆红素的增高,中医认为其病因为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所致。茵陈具有利胆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改善肝功能,扩张胆管,收缩胆囊,增加胆酸、胆固醇的分泌和排泄,从而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并加速胆汁排泄,起到治疗黄疸的作用。

第十二章  理气药

1.理气药中具有显著心血管药理作用的药物有哪些?

答:具有显著心血管药理作用的药物包括枳实与枳壳、青皮、陈皮。

2.枳实与枳壳、青皮、香附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枳实与枳壳兴奋子宫,故孕妇忌用;青皮松弛子宫平滑肌;香附松弛子宫,使肌张力下降,收缩里减弱。

第十四章  止血药

1.三七与血液系统相关的药理作用与现代应用主要有哪些?

答:三七具有止血、抗血栓、促进造血等作用,现代应用包括冠心病,脑血栓和各种出血症。

2.蒲黄对t-PA活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药理作用方面?

答:蒲黄中含黄酮类物质能刺激猫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前列环素和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桔梗祛痰作用的有效成分和作用环节主要是什么?

答:桔梗的祛痰作用主要是其所含的皂苷经口服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黏膜分泌,使痰液稀释而被排出。

2.半夏具有镇吐作用,其是否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为什么?

答:半夏具有镇吐作用,但其治疗妊娠呕吐需要谨慎,因为半夏具有抗生育和抗早孕作用,并对妊娠雌性动物和胚胎均有非常显著的毒性。

第十七章  安神药

1.远志具有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可采用哪个动物实验来验证?

答:远志祛痰的作用机制与其所含皂苷对胃黏膜的刺激,反射性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有关。动物实验可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来验证。

2.酸枣仁可用于治疗失眠,其相关的药理作用可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故可治疗失眠。其镇静催眠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递质含量,如多巴胺。

第十三章  消食药

1.简述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助消化;(2)调节胃肠运动。

2.简述山楂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助消化;(2)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3)对心血管系统作用:①抗心肌缺血,②扩张血管、降低血压,③抗心律失常。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1.简述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改善血液流变性;(2)抗血栓形成;(3)改善血流动力学;(4)改善微循环。

2.简述丹参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改善血液流变学;(2)抗血栓形成;(3)改善微循环;(4)改善血流动力学(5)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6)抗脑缺血损伤;(7)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3.简述延胡索的现代应用?

答案:(1)疼痛;(2)失眠;(3)冠心病;(4)胃溃疡。

4.简述益母草的现代应用?

答案:(1)产后子宫出血、复旧不全、痛经;(2)冠心病、心绞痛;(3)急性肾炎。

5.论述川芎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

答案:①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对血栓素A2的活性和生物合成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前列腺素I2;②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③使血小板内Ca2+浓度降低,阻断钙离子对血小板激活和前列腺素的代谢;④增强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刺激血小板中NO的生成。

6.论述三七对血液系统有何药理作用,相关有效成分是什么?

答:(1)止血:成分三七氨酸(加热易破坏,三七止血宜生用)

(2)抗血栓形成:成分三七总皂苷,抗凝作用起效缓慢

(3)促进造血功能:造血干细胞增殖↑,改善贫血。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1.简述平肝息风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答案:(1)镇静、抗惊厥;(2)降低血压;(3)抗血栓;(4)解热、镇痛。

2.简述天麻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答案:(1)镇静;(2)抗惊厥;(3)镇痛;(4)保护脑神经细胞;(5)抗眩晕。

第十九章  开窍药

1.简述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答案:(1)镇静;(2)抗惊厥;(3)抗癫痫。

2.地龙的药理作用有那些?

答:(1)解热(2)镇静、抗惊厥(3)降压(4)抗血栓(5)平喘

3.论述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而中枢处于兴奋状态时,起到抑制作用);(2)抗缺氧、保护脑组织: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3)抗血小板聚集;(4)抗炎;(5)兴奋子宫。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1.简述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案:①收敛作用,②抗菌作用,③止泻作用。

2.简述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案:(1)镇静;(2)催眠;(3)保护脑神经细胞;(4)促进脑内蛋白质的合成;(5)改善智力。

3.请写出中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举例说明)问答题

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

(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

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

(2)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又分慢性和急性毒性:分别表现在人体的不同系统

A 中枢毒性: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嗜睡、抽搐、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

例细辛,引起口唇、舌尖发麻。 马钱子所含士的宁能兴奋脊髓,中毒可产

生惊厥。

B 心血管系统毒性: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悸等,例附子用量过大,可能引起心

率失常;蟾毒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C 呼吸系统毒性: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等。

例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大量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

素氧化酶,使细胞氧化反应停止,组织窒息。   商陆严重中毒,可致呼吸麻痹。

D 消化系统毒性:部分苦寒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下降,有的药甚至引起肝毒性:

如黄疸、肝肿大、肝细胞坏死等。  有肝毒性的成分包括靛玉红、斑蝥素等。

E 泌尿系统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血尿、蛋白尿等,

甚至肾功能衰竭。雷公藤、木通等可能引起肾损害

F 抑制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个别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雷公藤、斑蝥等抑制骨髓。部分药引起血小板减少

(3)变态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表现有:药热、皮疹、哮喘、黏膜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个别中药(僵蚕、蜈蚣、全蝎、斑蝥等);中药注射液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中药中的大分子蛋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变应原,例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都有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报道。

(4)致畸、致癌、致突变

例雷公藤、款冬花、木通中的马兜铃酸都有致癌、致突变作用;

半夏,特别是生半夏,具有很强的胚胎毒性。

槟榔:报道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作用,

细辛所含黄樟醚等是公认的致癌、致突变物质。

补虚药

一、定义

凡能补充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二、分类

    补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甘草、刺五加、白术。

    补血药 当归、白芍、何首乌、熟地、阿胶。

    补阴药 枸杞子、沙参、麦冬、女贞子、山茱萸。

    补阳药 鹿茸、淫羊藿、冬虫夏草、补骨脂、菟丝子。

常用药物  人 参  党 参  黄 芪  甘 草

  人 参

一.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二.化学成分:人参皂甙(ginsenosides),量约4%,目前已分离得人参皂甙有Ra1~6、Rb1~3、Rc、Rd、Re、Rf、Rg1~3、Rh1~2、Ro等20余种。根据水解产物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次甙元为人参二醇(panaxadiol)的Rb1、Rb2、Rb3、Rc、Rd,人参三醇(panaxatriol)的Re、Rf、Rg1、即Rg3以及为齐墩果酸属的Ro。·挥发油(人参炔醇,β-榄香烯)·有机酸·多糖

三.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抗休克作用      延缓衰老作用

    抗肿瘤作用        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心律失常  ·心绞痛  ·白细胞减少症  ·肝炎

   ·肿瘤    ·糖尿病  ·延缓衰老

黄 芪

  1.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2.化学成分 黄芪多糖A、B、C、D;黄芪皂甙甲、乙、丙;生物碱等。

  3.药理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延缓衰老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肝脏疾患·银屑病

甘 草

  1.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2.化学成分 甘草甜素(含量6%~14%);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甙、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3.药理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消化系统作用  抗炎、抗变态反应

    抗病毒作用       解毒作用     镇咳祛痰

  4.临床应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肝炎   眼科炎症   食物中毒

党 参

  1.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2.化学成分 多糖、皂甙、植物甾醇、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等。

  3.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  益智     其他作用

  4.临床作用·功能性子宫出血·预防急性高山反应·神经官能症

桔梗

  1.功效 宣肺祛痰、排脓。

  2.化学成分 桔梗皂甙,约占2%、桔梗皂甙元、远志酸、桔梗酸A、B、C、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桔梗聚糖、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3.药理作用祛痰镇咳作用抗炎作用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咳嗽。  肺脓肿。

半夏

  1.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2.主要成分 β-谷甾醇、胡萝卜甙、3、4-二羟基苯甲醛葡糖糖甙

         氨基酸类:甲硫氨酸、甘氨酸

         生物碱类:L-麻黄碱、葫芦巴碱

         半夏蛋白

  3.药理作用镇咳作用镇吐、催吐作用抗癌作用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呕吐、肿瘤、慢性咽炎及突发性音哑。

  5.不良反应:表现:肿胀、失音、流涎、痉挛、呼吸困难。

    原理:对腔、喉头、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解救方法:服稀醋、浓茶、蛋白。

    毒性比较:生半夏<漂半夏<姜半夏<蒸半夏<白矾半夏。

丹参

  1.功效 祛瘀止痛、活血化瘀、清心除烦。

  2.化学成分

    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

    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丹参素。

  3.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保肝   镇静  抗菌

  4.临床应用

    ①冠心病┌ 口服丹参制剂┌用药1月 ECG改善率30%~50%。

        │       │

        │       └用药1年 ECG改善率明显提高。

        │

        │ 注射剂作用比口服制剂疗效更显著。

        │

        └ 静脉注射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抢救。

    ② 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

    ③ 化脓性感染。

川芎

  1.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化学成分 川芎嗪、阿魏酸

         挥发油

         藁本内脂

  3.药理作用

    扩血管  抗血栓形成  解痉

  4.临床应用

    冠心病 川芎嗪静脉滴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三七

  1.功效 散瘀止痛、消肿定痛。

  2.化学成分

   三七皂甙(所含单体有人参皂甙Rb1、Rb2、Rd、Rf、Rg1、Rg2、Rh等)。

   黄酮甙(三七黄酮A、三七黄酮B)。

  3.药理作用

      

 4.临床应用

  各种出血性疾病

  软组织损伤及颅脑外伤

  冠心病、心绞痛

  高胆固醇血症

 5.不良反应

  少部分人有出血倾向:齿龈出血、痰中带血、月经增

枳实与枳壳

  1.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2.化学成分 挥发油:右旋芳香烯、右旋芳樟醇

         黄酮甙类:新橙皮甙(水解得橙皮甙)

         对羟基福林、N-甲基酪胺

  3.药理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对子宫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利尿  抗炎

  4.临床应用

   休克。

   心力衰竭。

   胃下垂、子宫脱垂。

附子

  1.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2.化学成分

   含有多种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

   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

   消旋-去甲乌药碱

   氯化甲基多巴胺

   去甲猪毛菜碱

  3.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对神经系统作用  抗炎  增强免疫功能  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休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等。

  5.不良反应

   主要因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

   ①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② 头昏眼花。

   ③ 口舌及全身麻木。

   ④ 严重时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困难、抽搐、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茵陈

  1.功效 清湿热、退黄疸。

  2.化学成分

  ① 6,7-二甲氧基香豆素、氯原酸、咖啡酸。

  ② 挥发油 β-蒎烯、茵陈炔、茵陈烯酮、茵陈炔酮、茵陈炔内酯、茵陈色原酮。

  ③ 对羟基苯乙酮。

  3.药理作用  利胆  保肝  抗肿瘤  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石症及胆道感染;高脂血症及冠心病;防治感冒及流感。

茯苓

  1.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2.化学成分 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茯苓酸、茯苓素;麦角甾醇。

  3.药理作用

         利尿  对免疫功能影响  镇静  抗肿瘤  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水肿;肿瘤:与放、化疗合用,增强疗效;腹泻及消化不良:使用以茯苓为主的复方制剂;

 肝病;精神症。

柴胡

  1.功效 疏散退热、舒肝、升阳。

  2.化学成分 皂甙(a、b、c、d四种)、甾醇(α-菠菜甾醇、豆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r-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等)、脂肪油和多糖,此外尚有生物碱、葡萄糖和氨基酸。

      ┌ 解热

      │ 镇静、镇痛、镇咳

  3.药理 ┤抗菌、抗病毒

      │ 抗炎

      │ 促进免疫功能

      │ 对脂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 其它

  4.临床应用

  主治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

  现代临床应用

  ① 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 ② 咳嗽。 ③ 病毒性肝炎。 ④ 高脂血症。

  ⑤ 流行性腮腺炎。 ⑥ 其他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红斑,扁平疣等。

  5.不良反应

  ①中枢抑制  嗜睡、工作效率↓、深睡。 ②消化道反应  食欲减退、腹胀。 

  ③肌注可致过敏反应。

葛根

  1.功效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2.化学成分黄酮类(大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甙、葛根素-7-木糖甙、4′,6′′-O-二乙酰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等)。

        ┌ 解热 

  3.药理作用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 其他 

  4.临床应用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

  现代临床应用

  ① 偏头痛 葛根片 ② 突发性耳聋 葛根片 ③ 高血压病 葛根片

  ④ 冠心病 葛根素iv或id。

大黄

  1.功效: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

  2.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包括2种存在形式: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甙,少部分为游离形式的甙元。

         ┌ ① 结合形蒽醌:蒽醌甙

          │  双蒽酮甙:番泻甙A、B、C、D、E、F

         │ ② 游离形甙元: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 ③ 其它:鞣质类物质 α-儿茶素、没食子酸

  3.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改善肾功能、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

  4.临床应用

    便秘、各种出血、急性菌痢肠炎、急腹症、肾功能衰竭、高脂血症。

延胡索

  1.功效 活血、利气、止痛。

  2.化学成分

      生物碱 近20种 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活性最强。

              其他有延胡索甲素、丑素、去氢延胡索甲素等。

  3.药理作用

    镇痛

    镇静催眠

    抗心绞痛

    抗溃疡

  4.临床应用

    ①止痛 延胡索乙素治疗胃肠绞痛、肝胆疼痛,也用于神经痛、月经痛、术后止痛、分娩痛、产后宫缩痛等。

    ②失眠 减少多梦现象,无明显头昏、乏力等后遗反应。

  5.不良反应

  延胡索乙素

   偶见嗜睡、眩晕、乏力。

   大剂量抑制呼吸。

   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肉桂

  1.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2.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

  3.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对血液系统作用  镇静、镇痛、解热  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腰痛。

   银屑病、荨麻疹。

   胃肠功能失调。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